㈠ 人民日報點名批評《雷霆戰將》,為何這樣題材的抗日神劇層出不窮
《雷霆戰將》這部電視劇可是一部處於熱議階段的電視劇,而導致其熱度只增不減不斷被人拿來議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該劇的質量好,反而是該劇相關製作和參演人員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那就是該部劇的質量非常差,完全就是一部不尊重歷史,進行無腦製作的一部粗製濫造的劣質作品,而這部劇從上架到被廣大網友聲討僅僅不到幾天的時間,而最後連一向較為保守克制的《人民日報》都坐不住,站出來聲討《雷霆戰將》這部爛劇,而最後在主流聲音的強烈譴責中該爛劇被強制進行下架,而這離其上架還不到兩周的時間。
而在現如今的流量為王的時代製造方再藉助明星效應,拉上一些有點知名度的明星或者流量小生,而對於這些觀眾來說有了這些明星的加入會更加吸引他們對於這部劇進行觀看,而在種種條件作用下他們也不會再去深究當然也可能根本就不會在意這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如何,所以這些原因都是造成這些神劇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
㈡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什麼開始
1931年開始。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人民日報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1、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2、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3、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共同奮起禦侮的人民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都為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先後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創造性地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是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㈢ 人民日報:確立「十四年抗戰」有什麼重要意義
首先,「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還原了基本的歷史事實。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我國已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只不過與1937「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相比,從1931年到1937年這六年的抗戰,只是局部的、包括共產黨在內的部分力量的抗日。應該說,對80、70以前的人而言,對這些歷史事實基本都是比較清楚地,但對90後等,由於時間的推移、人事的新陳代謝等,如果僅提「八年抗戰」或教育,說起「八年抗戰」,可能知道的也僅是1937「七七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日戰爭這一時期,並不能在這些人面前有效還原我國當年抗日戰爭的全部面貌。而確立「十四年抗戰」,無疑有利於在年青一代及後代中全面還原我國當年抗日戰爭的基本歷史事實。
其次,「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尊重了所有為抗日犧牲的仁人志士。雖然說「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年」,並不存在本質矛盾,但也無法否認的是,「八年抗戰」的提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在人們尤其是年輕及後代心目中,都讓在從1931年到1937年這六年的抗戰歷史,在心目中有些淡忘或不足夠重視,尤其是在這期間為抗日犧牲的仁人志士,有些不夠同等記憶和緬懷的味道。「十四年抗戰」的提法,在還原歷史、更有利教育後人全面記憶抗戰歷史的同時,也讓人一視同仁看待為抗戰做貢獻乃至犧牲的人和事,是對所有為抗日犧牲仁人志士的尊重。
再次,「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具有重大的現實和後續教育警示意義。「八年抗戰」的付出與犧牲,已然讓國人知道當年日寇侵略的野蠻、血腥、殘暴、狼子野心等;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以及中國共產黨等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和關鍵作用等。而「十四年抗戰年」的提法,無疑更加的讓人對這些有更進一步的體認和感受。
再結合近些年一些國家極力美化侵華歷史、否認侵略、否認歷史、割裂和斷章取義歷史等,「十四年抗戰」無疑是以更長的時間、更全面的歷史圖景和事實等,對這些沒有起碼正確歷史觀的人和事的無聲有力反擊,讓國人等更清楚的認識到和看清楚一些反華勢力的丑惡嘴臉。
銘記歷史才能不忘過去,勿忘國恥才能正視未來。還原事實,還原歷史,確保正義公正和客觀真實,我們可做的事有很多,而確立「十四年抗戰」觀無疑是很重要的一件。歷史觀、社會觀、人文觀、價值觀、世界觀、政治觀、信仰觀,無不關乎認知觀。有對比和有比較才能產生正確的認知認識,「十四年抗戰」讓客觀事實說話,讓歷史事實說話,他讓人記住的不單是歷史,以及為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及人民大眾利益而出力流血獻身的所有人,更是讓我們所有人在此基礎上有理性的選擇和作為。
㈣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怎樣的重大貢獻
中國軍隊在14年多的長時間里以巨大的犧牲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為迎取世界反法西斯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重大貢獻內容介紹:
一、制約日本的「北進」戰略和「南進」戰略實施、
中國抗戰制約著日本的「北進」戰略和「南進」戰略實施,有力捆住了日本世界戰略的展開。在二戰全面爆發後,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地面部隊和相當部分的海軍、空軍力量。特別是,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蓄謀已久的進攻西伯利亞的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有效支援了蘇聯的抗德衛國戰爭。中國抗戰同樣牽制並推遲了日本進攻西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的計劃,始終使日本侵略軍陷於腹背受敵的困境。
二、讓日本難以實現與德國、義大利東西對進和會師中東地區的戰略圖謀、
1、中國抗戰還使日本難以實現與德國、義大利東西對進和會師中東地區的戰略圖謀。由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等確定的「先歐後亞」戰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性戰略。要實行這個大戰略,其前提是必須把日本牽制在中國戰場,切斷德國與日本兩國軍隊之間的直接聯系。
2、中國抗戰責無旁貸地擔起了這個關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敗的歷史重任。同時,中國派出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還在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三、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為創建聯合國、確立戰後世界秩序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42年元旦,由中國、美國、英國、蘇聯領銜,26個國家的政府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1945年4月至6月,中、美、英、蘇共同發起召開舊金山會議,世界上50個國家的代表與會,制定了《聯合國憲章》。中國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舉世公認的貢獻,不僅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而且還被確定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標志著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得到國際法上的確認,使中華民族重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4)人民日報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㈤ 人民日報:"抗日神劇"罔顧公共理性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討論
日人民報或許嚴肅了 有點假正經
其實那些電視劇本身就是娛樂性質的喜劇 本來就沒打算做成紅劇正劇
㈥ 《人民日報》怎樣開始抗美援朝報適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迅速武裝干涉,還命令第7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朝鮮戰爭擴大為大規模局部戰爭狀況。如何掌控和投入朝鮮戰爭報道,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日報》突然面臨的情況。
人民日報第一時間向朝鮮戰場派遣記者
戰爭開始前,朝鮮勞動黨中央總書記金日成曾來北京,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通報朝方作戰決心,聽取意見。但是,具體到戰爭哪一天爆發,則是朝方高度機密,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只有半年的范長江,和此前幾個月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鄧拓都沒有準備。對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需要一個認識和判斷的過程。
6月26日的《人民日報》對朝鮮內戰爆發沒有消息報道,即便是外國通訊社的消息也不刊登。
6月27日就不同了,《人民日報》1版以2/3以上篇幅報道朝鮮戰爭消息,頭條消息的主題為《朝鮮共和國軍隊轉入反攻》,副題是「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發布緊急動員令,委任金日成朴憲永等組織軍事委員會」。在1版左側配發了人民日報社論《朝鮮人民為擊退進犯者而奮斗》。
從這天起,朝鮮戰事成為《人民日報》報道的主要國際新聞,消息來源主要是塔斯社、朝通社和新華社轉發的上述兩社消息。
戰爭前兩周,朝鮮人民軍南進兵團進攻順利,迅速攻取南方大片國土,將敵人逐漸壓縮在東南一隅。
戰爭爆發之後一周,1950年7月初,范長江和鄧拓多次商議,向朝鮮前線派出記者,到實地了解情況,向總社和中央發回報告。他們很快商定,派遣記者部主任李庄前往朝鮮。此議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當時,恰有法國《人道報》記者馬尼安、英國《工人日報》記者魏寧敦也獲准從北京出發前往朝鮮采訪,即確定李庄為這個記者團的領隊。
李庄回憶,在離開北京奔赴朝鮮戰場之前,社長范長江和他談話說,當記者,要盡量「前伸」,千方百計取得第一手材料。3個記者,3個國家,有好處,便於交流經驗;也准備出點麻煩,因為工作習慣、生活習慣不同,一定要搞好團結。他還吩咐李庄,稿子不嫌多,越快越好,你的稿子我來處理,隨到隨發。
由此,人民日報成為國內第一家向朝鮮戰場派出記者的報紙,李庄成為第一個抵達朝鮮戰場的中國新聞記者。在當時,新華社駐朝鮮平壤的分社社長是著名音樂家鄭律成的夫人丁雪松,還有記者劉桂梁。戰爭開始後,他們的活動主要在平壤。
李庄在朝鮮戰場的采訪和寫作
7月15日從北京出發,至遲於7月19日,也就是出發的第4天,李庄發回第一篇報道,刊登在9月20日的《人民日報》1版,署名為「本報朝鮮戰地特派記者報道」,題目是《人民軍寬大對待美俘,美俘已在反對美國侵略朝鮮》。
李庄是經由丹東進入朝鮮新義州的,7月17日到平壤,采訪兩天後前往東海岸城市元山,再折向南於7月22日來到「三八線」附近。在這里,3位記者遭遇美國軍用飛機的俯沖掃射,立即起草了抗議美軍轟炸的新聞記者聲明。
3名記者越過「三八線」來到漢城,采訪兩三天後,2位外國記者返回中國,李庄冒著敵軍飛機的轟炸,繼續向南來到戰線最前端的大邱城外、人民軍南進兵團東線指揮部。在這里,李庄遇到了抗日戰爭中結識的老戰友,當年八路軍總部直屬炮兵團團長,現為人民軍東線部隊最高指揮官的武亭將軍。
李庄來到最前沿的師部,使用8倍望遠鏡可以觀察到大邱城。這里已在北緯36度線以南,李庄由此成為整個朝鮮戰爭中抵達戰線最南端的中國記者。
戰線在洛東江僵持住了。有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經歷的李庄,通過觀察,已產生久攻不下、兵家大忌的感覺。他帶著在前方獲得的材料經朝鮮東線的堤川再經漢城返回平壤,與中國大使館武官處人員交換對戰局的看法。接著,他又在平壤一帶采訪,9月5日左右回到北京。此次入朝采訪共50餘天。
在戰爭烽煙中,李庄不斷發回戰地通訊,至9月18日,李庄共發表了15篇文章。除最後一篇外,都是在朝鮮國土上寫成的。
歸國後,李庄肯定向范長江、鄧拓匯報了朝鮮見聞,提出了對朝鮮戰場未來走向的判斷。對李庄的匯報內容,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如果日後能夠找到的話,肯定是關於朝鮮戰爭的重要文獻。
《人民日報》的抗美援朝報道怎樣開始
9月18日,李庄的朝鮮通訊刊發到最後一期時,朝鮮戰局已經逆轉。此前3天的9月15日,美軍第10軍在朝鮮中部蜂腰地帶西岸的仁川登陸,將朝鮮戰場一截兩斷,對朝鮮人民軍南進兵團實施了戰役合圍。在大邱包圍圈裡的美韓聯軍立刻破圍而出,南北夾擊人民軍南進兵團,使之遭受重大損失。
對美軍可能實施朝鮮蜂腰部登陸戰,解放軍總參謀部有預判,但朝鮮方面顯然措手不及。《人民日報》9月19日1版下方有關朝鮮戰局的一系列消息中,有一條轉引塔斯社平壤18日的簡訊,說到仁川登陸戰:據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消息,「美國事前集中了美英兩國300艘軍艦(其中包括戰艦)和500餘架轟炸機與戰斗機,於9月15日和16日兩日掩護4萬余名配備有重炮和坦克的步兵在仁川登陸。」
可見這條消息當天沒有作為重要消息來處理,淹沒在諸多消息之中,但仁川登陸戰對朝鮮戰局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此後幾天的《人民日報》報道中,只有仁川戰況簡報。9月24日刊登消息說「仁川敵軍反撲受挫」。實際上,戰局嚴重改觀,美軍於9月28日攻佔漢城,幾天後越過「三八線」北進。
9月下旬,《人民日報》對我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反對朝鮮戰爭擴大化的報道明顯增加,但對朝鮮戰況的報道明顯減少,到10月上旬和中旬,大致每天只有一條關於戰況的消息,字數漸趨簡短,有時只有兩三百字。以10月8日為例,《人民日報》僅報道朝鮮戰況消息一條《朝人民軍進行防禦作戰,擊退企圖渡過臨津江之敵》,戰況簡訊為:「各線人民軍部隊與進犯的敵人進行激戰,在議政府以北地區,敵人繼續向人民軍部隊猛烈進撲。據確實情報,10月2日,美國驅逐艦1艘在長箭附近觸雷沉沒。10月4日,美國運輸艦1艘在襄陽附近觸雷沉沒。10月4日,平壤地區人民軍高炮部隊擊落敵機兩架,其中1架為B-29型轟炸機」。這條消息全長不足200字。
然而正是在這一天,毛澤東簽署組成中國志願軍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率領已集結在中朝邊境地區的邊防軍入朝作戰。
當此之時,毛澤東運籌帷幄,一武一文:一方面由彭德懷掛帥率軍出征,一方面嚴格掌控新聞報道,既鼓舞入朝參戰的人心士氣,又防止軍機外泄,要在適當的時候通過《人民日報》向世界宣布中國的決心。
在《人民日報》1950年10月的版面上,有關朝鮮戰況的消息比上月明顯減少,各階層人民要求抗擊美軍侵朝的呼聲的報道逐步增加。這顯然是對領袖決策意圖的落實。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部隊入朝當天,毛澤東致電志願軍領導和有關人員說,對我軍入朝參戰一事,「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做任何公開宣傳,僅使黨內高級領導幹部知道此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第57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出版)
10月25日至11月4日,志願軍實施第一次戰役,在戰役打響的第3天(10月27日),毛澤東專門給彭德懷發出電報:「暫時不宜發表作戰新聞,待戰役告一段落再發表為宜。」(同上,第620頁)
隨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毛澤東決心通過《人民日報》表明,志願軍已經入朝參戰。
11月3日,毛澤東看到天津《進步日報》(由《大公報》演變而來)上刊登了北京大學教員曾昭2012.01(上)中國報業掄等300多人聯名致毛澤東的信,抗議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決心奉獻力量為保衛祖國而戰。他寫了一道指示給胡喬木:「此件天津《進步日報》已發表,北京《人民日報》及《光明日報》似亦可以發表,請酌辦。」(同上,第644頁)
第二天,《人民日報》即在1版左側顯著位置上進行轉載,引題為「北京大學教員三百七十六人簽名」,主標題為「上書毛主席決心反侵略」,副標題是「願為保衛祖國獻出最大力量」。這天,《人民日報》關於支持朝鮮抗擊侵略的報道篇幅明顯增加。
下一步,就是《人民日報》通過社論表態了。這篇社論由范長江簽字送審,可以推斷是編輯部專人撰寫的,於11月5日定稿後送毛澤東審閱,題目確定為《為什麼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毛澤東在清樣上批示:「可於6日報上發表。」
從這天開始,《人民日報》大張旗鼓地公開報道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了。1950年11月8日,《人民日報》在1版頭條位置配地圖發表「新華社朝鮮北部某地」電訊《在中國人民支援部隊參加下,朝人民軍獲重要勝利,十一天殲敵六千收復廣大地區》。這條消息,是毛澤東親筆修改定稿的。
特級英雄楊根思的「人民日報通訊員聘請書」
實際上,《人民日報》未雨綢繆,自李庄到朝鮮戰場采訪歸來,就著手進行大規模、長時間報道朝鮮戰爭的准備。1950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人民日報編輯部有選擇地向具有寫作潛力的與會戰斗英雄頒發「通訊員聘書」,其中一份聘請書發給第三野戰軍的英雄連長楊根思。
楊根思隨即入朝參戰。1950年11月28日,在堅守長津湖畔一個高地的戰斗中,楊根思率領一個排打退敵人進攻,完成了戰斗任務。在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最後時刻,楊根思抱起炸葯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
整理楊根思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他的《人民日報通訊員聘請書》。
志願軍領導機關向楊根思頒發了「特級英雄」稱號。楊根思和黃繼光,是百萬志願軍中獲得最高戰斗英雄稱號的兩人。
㈦ 人民日報認為中國兩個戰場之間有何關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8月14日 第 04 版)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朱基釵)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13日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戰相持階段的主戰場。從抗戰全局來看,敵後戰場的發展壯大,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逐漸成為主戰場,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永中是當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吹風會上,介紹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時作上述表述的。
他介紹,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一論斷由來已久。最早提出者是毛澤東同志,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兩次強調這一觀點。「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根據歷史事實,經過充分論證,得出的客觀公正的結論。」
在談到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時,高永中表示,國民黨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組織了一系列正面戰場的大會戰,在戰略防禦階段,為打破亡國論,使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正面戰場的戰役雖然敗多勝少,但是大量消耗了日軍的實力。有眾多的國民黨愛國將士,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可歌可泣。」
高永中強調要客觀公正地評價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關系,兩個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逐漸變為主戰場。敵後游擊戰的重點是面而不是點,是持續而不是階段,是整體而不是個別,是戰略而不是戰役。實質上,敵後戰場是抗戰中一場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特殊戰略大會戰。」
高永中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由於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已處在解放區包圍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實際承擔起對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從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收復縣以上城市150座。
高永中還介紹,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八路軍傷亡34萬多人,新四軍傷亡8萬多人。
㈧ 人民日報
連雲山,1926年出生於山西上黨,1926年出生於山西上黨,現年82歲,,原人民日報軍事組組長、國際評論員。原《人民日報》軍事記者,離休前任空軍某部政治部副主任。離休後任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現任該研究會榮譽副會長。
金鳳,原名蔣勵君,1928年6月1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解放前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和北平清華大學,1947年入黨,1948年去解放區,分配到人民日報當記者。她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記者,是新聞界第一批授予高級記者職稱和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寫了幾百萬字的新聞作品。已版《友誼的花朵》《時代的眼睛》《在中國大地上》《歷史的瞬間》《風起青萍末》《鄧穎超傳》《偉人之初》等作品集,《鄧穎超傳》曾獲國家圖書獎。
紀希晨,原名紀松曉,1938年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改名紀希晨,即追求真理、嚮往延安和光明的意思。他生於1922年,河南省洛陽市伊川人,是《人民日報》著名記者;曾任記者部副主任兼《中國老年》雜志總編輯。他曾對采訪他的同志說:「我的老年將獻給中國老年們。」
http://new.hlxc.cn/hldjt/show.phpitemid=133
李庄出生於1918年7月1日,河北省徐水縣人。他一生從事新聞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教育的老一代新聞工作者。
李庄於抗戰初期在太行山參加革命,是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先後在《民族革命》半月刊、《勝利報》、《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改組為中央機關報,李庄由華北《人民日報》編委進入組建班子,歷任《人民日報》記者、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特別是抗美援朝期間,李長采寫了大量被廣為傳頌的著名新聞通訊。如《為七百萬人民請命》、《被人民歡呼「萬歲」的部隊》、《任弼時同志二三事》、《復仇的火焰》、《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等。為《七百萬人們請命》刊登於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號一版,受到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鄧小平的稱贊和表揚。《任弼時同志二三事》一文,幾十年來一直被選入語文教科書。在朝鮮戰爭期間,他受命擔任中、英、法三國記者國際采訪團的領隊,在美軍仁川登陸前就進入朝鮮,多次出入漢城,深入到朝鮮半島南部采訪,是中國新聞工作者抗美援朝戰地采訪第一人。
㈨ 人民日報批評《雷霆戰將》,抗日劇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的
一部《雷霆戰將》因為人民日報的發文而被推上風口浪尖,這部打著“抗日劇”的名義的偶像劇因為歪曲事實而被廣大網友批評。抗日戰爭一直都是我國現代史當中不可缺少的一段歷史,為了銘記抗日先輩們的犧牲,我國多年來都在拍攝各種各樣的抗日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雷霆戰將》可以無視歷史,胡亂改編,真正的抗日劇應當尊重歷史。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或許會覺得抗日劇“老土”、“無聊”,但是真正有質量的抗日劇卻是能令人感動並且一再回味的,比如說《亮劍》和《潛伏》,因為這些精品抗日劇,不僅尊重事實,也在改編演繹的基礎上融入了抗日劇所傳達的精神,那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亡,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站出來!
㈩ 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的事件是什麼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它標志著中國抗戰的開始,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10)人民日報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即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實現其將東北與中國內地相分割的計劃。隨後借故發動一二八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日軍通過對上海的進攻,實現了扭轉國際輿論關注東北問題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戰略目的,通過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強化了在東北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淞滬抗戰中,處於劣勢的中國軍隊,在全國民眾的熱情支持下頑強抵抗一個多月,雖蒙受慘重損失,卻重創日軍,振奮了全國民眾的抗戰士氣。
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大舉進攻上海,完全是非法的,是滅絕人性的,是沒有任何國際法根據的。
如果說日本在天津駐軍還符合《辛丑條約》的話,1932年後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山海關事變,配合日本關東軍逐漸蠶食長城內外,把軍隊移駐到北平西南豐台,就是完全違反國際法的。
這是造成盧溝橋事變的根源。日本學者爭論宛平城的第一槍是誰開的,這在純戰爭史或者軍事學角度看可能有某種意義,但在日本侵略中國這個大主題上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日軍到了北平附近的豐台,本身是完全非法的,除了肆意侵略,難有更准確的解釋。即使第一槍不是日軍開的,也改變不了日軍侵略的本質。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14年侵華戰爭燃起的第一把戰火,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人類公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與貪婪。日本的失敗結局是必然的。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這段歷史應該被世人永遠銘記。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當年的血與火,但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要為捍衛人類和平盡心竭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