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民黨四大會戰地點區域
抗戰初期四大會戰(以下簡稱四大會戰),包括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一說無太原會戰,而是長沙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是指從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間,中國軍隊與日軍主力進行的大規模正面作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南口張家口戰役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一部共1500餘人於1937年9月13日佔領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團從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連陷廣靈、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共5萬餘人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城發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於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台山配合作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薛岳率領的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國民黨軍隊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貳』 正面抗戰四大會戰分別的時間和地位
1、淞滬抗戰 (第一次,1932年1月-1932年3月),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2、太原會戰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遲滯了了日寇南下進攻的步伐,為敵後抗戰做好准備。
3、徐州會戰 (1938年2月-1938年5月),這次會戰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除予日軍以巨大打擊外,還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更有台兒庄大捷振奮人心。
4、武漢會戰 (1938年8月-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後企圖破產,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2)抗日戰爭初期四大會戰擴展閱讀: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國民革命軍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1938年十月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叄』 抗戰時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發動了哪四大會戰
抗戰時期國民抄黨在正面戰場的四大會戰(以下簡稱四大會戰),包括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一說無太原會戰,而是長沙會戰,三次長沙會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國民政府先後投入約四十萬人參加戰斗,稱「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
(3)抗日戰爭初期四大會戰擴展閱讀:
在四大會戰期間,面對日本方面的突然發難,中國軍隊在准備、裝備、訓練、士氣都不如日軍的情況下,無畏犧牲,寸土必爭,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瘋狂幻想,為國家內部和解與國家轉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同時對日本給予了沉重打擊,為中國後來的僵持與反攻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大戰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所打,雖然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日本方面亦有損失,並致使日軍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從而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可怕泥潭。事實上,日本國小,本身並不適合持久戰,甚至有外國學者認為,「日本人沒能在三個月內消滅中國,那麼日本就已經戰敗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會戰
『肆』 中國抗戰時期四大會戰
淞滬會戰
http://ke..com/view/27155.htm
太原會戰
http://ke..com/view/68145.htm
武漢會戰
http://ke..com/view/86232.htm
長沙會戰
http://ke..com/view/59447.htm
『伍』 八年抗戰中國民黨組織的四大會戰
淞滬會戰 :時間: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武漢會戰:時間: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太原會戰:時間: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徐州會戰:時間:1938年1月至5月。徐州會戰,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陸』 抗日戰爭中的「四大會戰」是哪四個
這個問題問得太籠統了整個抗日戰爭何止「四大會戰」而且每個階段都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會戰
一、在抗戰初期防禦階段(1937~1939年)代表性的四次大會戰:
1.太原會戰 2.淞滬會戰. 3.徐州會戰 4 .武漢會戰 此階段主要表現為敵強我弱,我軍雖拚死抵抗但因敵我懸殊太大,抵擋不住小蘿卜頭猛烈的攻勢,不斷的丟城失地 。與此同時中國的戰略指導思想逐步形成, 此階段最大的功績是打破了小蘿卜頭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為中國的工業內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二、在抗戰中期相持階段(1939~1944年)代表性的四次大會戰:
1.三次長沙會戰(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 2.桂南會戰(昆侖關戰役) 3.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
4.常德會戰
此階段主要表現為依然是敵強我弱,但經過前一階段的作戰,中國軍隊逐步掌握了小蘿卜頭的戰略戰術特點,並且尋找出相對應的戰術(像薛岳的「天爐戰術」在第三次長沙會戰打敗小蘿卜頭),同時小蘿卜頭兵力捉襟見肘,逐步遏制住住小蘿卜頭猛烈的攻勢,並且時不時發動相應的攻勢反擊小蘿卜頭像秋季攻勢 、南昌會戰、五原會戰等。(過去現在還是官方語調說的國軍在此階段積極反共消極抗日都是一派胡言權當在放屁,此時的抗戰最為艱辛而且打的戰最多)
三、在抗戰後期戰略反攻階段(1944~1945年)代表性的四次大會戰:
1.豫湘桂會戰 2.滇西緬北大反攻(包括騰沖龍陵等大戰) 3.桂柳大反攻 4.湘西會戰
戰略反攻階段並不是共產黨所說的小蘿卜頭都將要投降的拚命搶地盤的那個階段是1944~1945年更加准確的說應該是1943年開始。
此階段主要表現為由於長時間的戰爭在太平洋戰場不斷的失敗,中國軍隊愈戰愈強小蘿卜頭逐步走向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小蘿卜頭發動的「一號作戰」(即豫湘桂會戰),其實是其走向滅亡前的迴光返照的一次賭博,雖說此次會戰中國軍隊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失利,但與此同時「一號作戰」讓其陷入更加被動的困境,戰線拉得更加長,兵力更加分散,這就為中國軍隊反攻創造了條件。從相關資料不難看出小蘿卜頭如果不是投降得早,大量軍事物質源源不斷的由中印公路湧入,裝備中國軍隊,中國軍隊一定可以將小蘿卜頭趕出中國的(過去中國軍隊戰鬥力不差只是苦於武器裝備不足,就連子彈都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如果不相信去看看滇西緬北大反攻、桂柳大反攻 、湘西會戰戰史資料
『柒』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組織的四次會戰是
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組織的四次會戰是:
1.淞滬會戰
是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
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中日的淞滬大會戰規模空前,改變了中日決戰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後的戰爭發展方向。
2.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
太原會戰過程中,廣大官兵英勇頑強,前仆後繼,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愛國熱情。盡管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在作戰指導上有嚴重失誤,處處防守,正面堵擊,兵力分散。
尤其是對娘子關方面的防禦重視不夠
,致使娘子關失守,使戰役全局陷入被動,以至太原被日軍所佔,但它仍不失為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也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配合較好的一次會戰。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
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1938年5月下旬,各路大軍按命令的路線,全部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區。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佔領開封。1938年6月9日,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4.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由於國軍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捌』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台兒庄大捷,淞滬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赴緬甸。
1、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3、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4、遠征軍赴緬甸
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
『玖』 抗日戰爭中幾大會戰的先後順序 以及幾大勝利
1.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馮玉祥 顧祝同 陳誠 張治中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唐生智 孫元良 宋希濂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黨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萬餘人。 3.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閻錫山 衛立煌 孫連仲 傅作義 郝夢齡(陣亡) 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著名的忻口戰役就是這次會戰中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 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孫連仲 湯恩伯 張自忠 龐炳勛 王銘章(陣亡)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台兒庄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台兒庄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台兒庄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民黨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國名黨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台兒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程潛 薛岳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龍慕韓(槍斃)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佔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6.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白崇禧 薛岳 張發奎 孫連仲 王耀武 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征 鄭洞國 武漢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准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最團結的時期。全中國同仇敵愾,真正做到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偉大洪流中。用郭沬若的話來說,那就是「整個武漢沸騰起來了,也帶動全國沸騰起來了!」 7.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張自忠 李品仙 孫震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棗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擊斃敵軍1.3萬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羅卓英 王耀武 關麟征 楊森 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9.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杜聿明 邱清泉 廖耀湘 鄭洞國 陳明仁 戴安瀾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陳誠 張自忠(陣亡)湯恩伯 黃琪翔 孫連仲 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孫連仲 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餘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羅卓英 王耀武 張靈甫 韓璇 為保證南昌及其附近佔領地的安全,日軍發動企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進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倉皇撤退,予日軍以重創,日軍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1941年5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衛立煌 杜聿明 傅作義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賴傳湘(陣亡)歐震 王耀武 王甲本 劉振三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其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李玉堂 方先覺 夏首勛 陳沛 孫明瑾 余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葯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顧祝同 上官雲相 劉建緒 黃紹竑 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萬人。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胡璉 王瓚緒 王敬久 馮治安 王甲本 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孫連仲 王耀武 余程萬 施中誠 胡璉 池峰城 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湯恩伯 蔣鼎文 胡宗南 李家鈺 何國柱 呂公良(陣亡) 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斗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8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方先覺 周慶祥 容有略 葛先才 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張發奎 韋雲淞 闞維雍(陣亡) 孫元良 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 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余的代價.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王耀武 施中誠 胡璉 李天霞 廖耀湘 韓璇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民黨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 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想了喪鍾. 附加戰役:滇緬會戰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衛立煌 杜聿明 鄭洞國 戴安瀾 孫立人 廖耀湘 滇緬會戰的意義是中國政府為打開中緬邊境交通線,讓美大量援華物資進入中國大陸而發動的戰役.
『拾』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防禦階段的四大會戰――重要史實
抗戰初期四大會戰(以下簡稱四大會戰),包括淞滬會戰、徐州回會戰、太原會戰、答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與日軍主力進行的大規模正面作戰。在此期間,日方處於戰略進攻階段,中方處於戰略防禦階段。而武漢會戰(最晚結束)後,雙方進入戰略對峙階段。
在四大會戰期間,面對日本方面的突然發難,中國軍隊在准備、裝備、訓練、士氣都不如日軍的情況下,無畏犧牲,寸土必爭,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瘋狂幻想,為國家內部和解與國家轉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同時對日本給予了沉重打擊,為中國後來的僵持與反攻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