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收集抗日戰爭的背景資料1500
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開始,1945年9月結束。(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爭」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命令東北最高行政長官張學良「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沈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進宛平城搜查。29軍不準,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
經過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盡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全軍共四萬六千人,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第一二零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第一二九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1938年6月蔣介石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飢荒而死,造成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斗爭,堅決地進行反「掃盪」、反「蠶食」斗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黃土嶺戰斗中八路軍利用大兵團伏擊的戰術與日軍第二混成旅作戰,擊斃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
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國民政府組織的三次長沙會戰和1940年底的百團大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0年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萬多人,其中日軍傷亡2萬多人;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些大捷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一些不受兩黨直接指揮的民兵組織(如蒙古抗日游擊隊等)也開始逐步壯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團軍已發展至近40餘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成為華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百團大戰後,侵華日軍將視線轉移至它們的後方——共產黨控制的華北地區。開始將前線作戰的日軍抽調至華北,以維護對美、對華戰爭物資的流通,1941年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偽軍。為應對共產黨方面的游擊戰術,採用了「保甲制度」來斷絕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三光政策來壓制八路軍的活動空間。為達到這個目的,日本軍隊希望利用屠殺來震懾抗日力量,在華北進行了大量的屠殺慘案。並使用了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其中1942年的冀中「五一大掃盪」,八路軍和冀中根據地遭到最嚴重的損失,八路軍傷亡1萬多人,日軍也傷亡2萬人之多,有1萬多青壯年被日軍抓走充當苦力,戰後八路軍主力被迫撤離冀中,日軍暫時控制了冀中平原。1942年太行區反掃盪中,八路軍司令部遭到巨大損失,副參謀長左權犧牲,副總司令彭德懷驚險突圍。中國政府根據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應英國政府請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軍,共十萬餘人組成遠征軍。由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於1942年2月先後入緬作戰。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產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盪」,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豫湘桂戰役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起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沖、龍陵,收復西南失地,將日軍逐出國門。由史迪威和鄭洞國指揮的中國駐印軍也在緬甸北部發起了反攻。中國駐印軍先後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取得大捷,全殲日軍名震東南亞的第18師團,戰果輝煌。1945年1月23日,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中國軍隊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取得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㈡ 廣東省中山市的抗日歷史
國立中山大學的抗日救亡運動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
日本佔領中山期間,是中山近百年歷史中最黑暗的年代,百業凋零,民不聊生。1934年,中山人116.8萬人共21萬戶,居全省之首;可10年後,1944年,中山僅剩75萬人,減少36%,若干鄉死亡過半。
大涌農民勇救飛虎隊員
中山人民抗日史是一段苦難史,但在這烽火歲月中,中山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中山為什麼比周圍的地區遲一年淪陷,就是中山人民積極堅持抗日。」說起中山人的反抗精神,鄧振鈴話語中充滿著感動和自豪。
抗日戰爭中,中山軍民以頑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抵禦了日軍來自海陸空的一次又一次侵襲,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在畫作中,中山人的不屈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如1939年橫門保衛戰,當時,周邊都已淪陷,中山孤懸敵後,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擊退日軍海陸空多次包圍入侵,並使敵軍遭受慘重損失。還有粉碎日偽十路圍攻,1944年,日偽軍出兵近萬人,分十路圍攻五桂山區。然而日偽軍原計劃一個月的「十路圍攻」,僅5天就被中山抗日軍民所粉碎。
鄧振鈴在畫中還畫了鮮為人知的中山農民救國際友人的故事:1943年,美國飛虎隊轟炸香港日軍倉庫船塢後,一飛機被日機擊中,飛行員跳傘飄至大涌,大涌農民李東勇敢將其救起,治好傷後,經小路,溯西江,親自將飛行員送往廣西桂林美國空軍司令部。
------------------
在返航經過廣東省中山縣大赤坎鄉時,被中國駐軍第12集團軍挺進第3縱隊發現。縱隊司令袁帶當即下達命令,重機槍群立刻用密集火力一起向機群射擊。運輸機被多發子彈擊中,失去控制,在兩名機上人員跳傘後,墜落於黃楊山的山坳中。
袁帶率領部隊迅速趕到墜機地點,先行封鎖了三條進山的路口,接著進行搜索。在徐徐的余煙中,官兵們找到了10 具血肉模糊的屍體,其中有2具佩戴著日本海軍將官服飾。從證件上查明,一名是海軍大將大角岑生,他的頭部中彈,額頭炸裂,鮮血染紅了雪白的海軍將官禮服。另一名是海軍少將須賀彥次郎,他被燒灼得臉面全非。
大角岑生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中國抗日武裝力量擊斃的日本海軍最高級將領。1941年2月17日上午9時,大角岑生等10人的骨灰運達日本東京羽田機場。20日13時,日本軍部在駐地本願寺為其舉行了海軍葬禮。
---------------------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展開全面抗日戰爭。中共中山縣委即於同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廣泛發動各界人民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2月16日,日軍海、陸、空三軍侵佔了中山縣七區三灶島(現屬珠海市),以此作為侵略廣州和珠江三角洲的軍事基地。從此更加激起了中山人民抗日之義憤。
1939年7月日軍開始對中山進行軍事侵略。至1940年3月止,日軍向縣城及其附近進行了5次進攻,其中有兩次是由於國共合作,進行了頑強的保衛戰而取得了勝利的。第一次獲勝是橫門之戰。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共進行了7天的戰斗。縣長兼第六游擊區司令、同時又是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長張惠長親臨前線指揮。中共中山縣委以「抗先」隊的名義,組織1000多名青年和婦女,在中共中山縣委書記孫康(「抗先」隊副總隊長)的統一指揮下擔負了宣傳、救護、擔架、運輸等支援工作。由於合力抗敵,至30日下午,日軍不得不被迫撤退。第二次獲勝是橫門、張家邊之戰。此戰從8月中旬至9月中旬,長達28天,日軍共出動3000多人,登陸艇30多艘,飛機10多架,但在國共合作和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日軍終於在9月28日下午撤回海上。這兩次戰役,充分顯示了中山軍民抗戰的英勇和國共合作的威力。
1940年3月7日石岐為日軍佔領,附近的一、二、四、五、六區也相繼淪陷。從此,中山縣便先是在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後是在中共珠江特委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以五桂山為根據地,組織了一支抗日游擊大隊(後擴展為支隊),並建立了民主政權。國民黨的一些部隊也同共產黨結合,組成一支「抗日殲偽,保衛家鄉」的游擊隊伍。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的抗日游擊隊先後在廣東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的直接指揮下,同日軍共進行了140多次的戰斗,在戰斗中有300多人犧牲了。在中山淪陷後,領導堅持抗日武裝斗爭的出色領導者有:林鏘雲、梁嘉、謝立全、謝斌、譚桂明、歐初、梁其達、羅章有、楊子江等。他們在中山抗日斗爭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一直為中山人民所景仰和傳頌。
㈢ 有關中山抗日戰爭的故事(100-200字)簡短些
(1)阜墟戰斗
1942年春,日偽乘中山游擊隊主力部隊轉移之機,從3月16日起,從佛山、江門、番禺等地調集4000多兵力,向三、九區進行「梳篦式」掃盪。駐九區的國民黨「挺三」部隊早已聞風而逃,只剩下由共產黨領導的梁伯雄大隊堅持留守九區。此時在河沖水網地帶活動的中山抗日武裝主力已調進五桂山區,由楊日韶出任該隊領導。敵偽進攻時,楊日韶等率隊經過幾天的激戰,終因敵眾我寡,被迫撤離。市橋的漢奸立即調派一個營進駐阜墟。九區的抗日形勢陷入低潮。為挽回中山抗日形勢,5月下旬,謝立全率領主力部隊70多人,二區部隊30多人,會同楊日韶、梁伯雄部隊夜襲阜墟。戰斗共殲滅偽警中隊和偽軍一個連,繳獲長、短槍50多支。阜墟一戰鼓舞了民眾抗日的信心,為打開中山抗日戰爭的局面起到積極作用。
(2)粉碎日偽「十路圍攻
1944年1月31日,日、偽軍出動步兵8000多人,騎兵100多人,分十路圍攻五桂山區。指揮部部署逸仙大隊、義勇大隊共600多人,民兵100多人投入戰前准備,發動群眾堅壁清野,並派出主力布防於石瑩橋山嶺,扼守敵軍必經之路的大帽山制高點。是日清晨,日偽軍一路約千餘人經牛爬石進入廠瑩橋時,遭到游擊隊和民兵伏。敵人多次進攻均被擊退,遂於下午撤走。其餘九路敵軍被游擊隊小分隊用「麻雀戰術」拖住,多日無法前進和互相策應。2月3、4兩日,指揮部派出主力在民兵配合下,乘虛襲擊駐石岐、唐家之日偽軍巢穴,各小隊同時四面襲擾日偽,並破壞公路橋梁和通訊設施。敵人在四處受敵情況下,4日晚全部撤離五桂山區。此戰共斃傷日偽軍120多人,繳獲步槍林18支,燒毀敵營一座,並截回物資一批。日偽軍原計劃一個月的「十路圍攻」,僅5天就被中山抗日軍民所粉碎。
(3)粉碎日軍「四路圍攻」
1944年7月4日,日軍從各地調集1000多人及100多騎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區進行報復性進攻。指揮部作出了「集中主力,殲其一路,其餘以中隊為單位分成戰斗突擊小組,分散在各地開展麻雀戰,到處擾敵,以拖住各路敵人前進,避免正面接觸」的應戰計劃。南番中順游擊隊指揮部派義勇大隊的仲愷隊、黃蜂隊及連排、班排訓練班的學員約130多兵力,分成四組分別搶佔4個制高點。凌晨,負責主攻一路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從石門進入,開始向張蟛蜞村背後山制高點發起進攻。游擊隊接連擊退日軍六次沖鋒。下午,日軍增援至,立即組織第七次強攻。當時義勇大隊腹背受敵,情況十分危急,幸指揮部直屬的雄獅隊及時趕到,從兩側夾擊日軍。向旗嶺、大寮、檳榔山進犯之三路日軍,均被指揮部派出的游擊小組利用地雷戰、麻雀戰所阻擊。無論日軍走到哪裡,都被扼守在橋梁要道、占據高地的游擊隊員襲擊,寸步難行,便連夜撤出五桂山區。此戰擊斃日軍少佐軍官以下近百人,繳獲武器一批。重創了日軍的力量,為五桂山抗日根據地贏得了一段相對較長的穩定發展期
(4)珠江海鷹戰
1943年春,中山抗日游擊大隊建立海鷹隊,隊長盧少彬。該隊活動於珠江口中山沿海一帶,4條大帆船和2條小船,共60多人。在開展海上游擊戰中,打擊了珠江口岸一帶的漢奸、偽軍及土匪勢力,保護了漁民的正常生產,進一步加強了與東江游擊區的聯系。
(5)抗擊日偽「六路圍攻」
1943年6月,日軍和偽軍第四十三師彭濟華部出動4個團的兵力,分六路從石門、合水口、長江、燈籠坑、石瑩橋圍攻五桂山區。中山抗日游擊大隊實行避敵主力、集中力量殲滅敵軍一路的戰術,隱蔽在大寮和長籠坑內的懸崖山澗之中,尋找機會打擊來犯之敵。日偽軍到處搜索,疲於奔命,毫無所獲。而游擊隊則乘敵不備,在山區群眾支援下,利用山澗、叢林以及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到處突襲和騷擾敵軍,共斃傷日偽軍數十人。敵人原定十天的圍攻計劃,僅三天便被游擊隊所擊破。
(6)三山虎血戰
1945年5月9日,珠縱一支猛虎隊24名戰士奉命於三山虎山阻擊從燈籠坑進攻五桂山區的300多日軍,1000多偽軍。戰斗從凌晨4時打響,至上午8時,猛虎隊連續擊退敵人兩次強攻。因彈葯消耗大半,急需補充,便兵分兩路,一路13名戰士轉移陣地求援。一路11名戰士堅守陣地。留守的11名戰士最終因彈葯耗盡,9名犧牲,1名重傷,隊長在敵人沖上來時縱身一躍,滾下山去沖出重圍。此時求援的隊伍與民權隊戰士趕到,兩面夾擊山腰上的敵人。敵人措手不及,傷亡甚多,遂放棄山頭,撤出燈籠坑。猛虎隊、民權隊以少勝多,完成了掩護指揮部和主力安全轉移的任務。
㈣ 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啊
時代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加強了日本的野心。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國際聯盟,未向中國伸出援手。
抗日戰爭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一、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
抗日戰爭是一場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的戰爭。抗日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
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全國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逐步演變而成的。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當西方主要國家對日本的侵略實行妥協縱容政策時,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戰爭在歐洲爆發時,中國已獨立進行了8年的抗戰;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獨立抗戰已持續了10年。
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全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日戰爭,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在日本戰略進攻、中國戰略防禦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被捲入戰爭的中國人口達4億之多。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開始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實際上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中國人民持續進行了8年全國抗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結束。
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 「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軍事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致使日軍被迫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從而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
中國還派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准備時間,而且為保證同盟國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起了重要作用。
蘇聯元帥崔可夫說過:「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說過一段話:「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戰爭,建立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證。
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努力。
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並與同盟國並肩戰斗,為最後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爭後期,中國又參與聯合國的創建,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
㈤ 【歷史】廣東中山抗日戰爭的遺跡。要有名稱和故事。跪求!
幾乎沒有,廣東省抗日遺跡的地方不多。主要在肇慶、韶關一帶
㈥ 關與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資料
1868年實現明治維新改革後,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為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確了一個思路,那就是到國外去「搶」。
當時,明治政府積極推行「國民皆兵主義」,以實現向外去搶的戰爭准備;通過軍事改革確立軍國主義體制,以實現「對外用兵」的指揮領導;明確侵略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因為清國「地澤財豐」;根本遵循即所謂的「大陸政策」。日本對華「兵備之急,猶如渴飲飢食」。
1895年4月,挾甲午戰爭大敗清軍之勢,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勒索白銀2.3億兩,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憑借這筆賠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由此,日本繼續侵略中國的野心大大膨脹,其後的歷屆政府無不積極謀劃推動侵華之准備。
1927年,日本先後召開兩次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對侵略中國東北作出具體安排。就在第一次東方會議之後,主持會議的首相田中義一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完成新大陸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第一次東方會議後不久,即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日本吞並中國東北三省,並逐步蠶食華北部分地區,之後又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對華侵略胃口一步步變大,越來越猖狂,充分體現了日本近代以來侵略擴張政策的連貫性和軍國主義掠奪的必然性。
(6)抗日戰爭中山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日本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都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間進行的。
1941 年6 月,希特勒向蘇聯發起進攻,昭和天皇隨即在7月2日主持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確定了不惜以武力向東南亞擴張的國策。此後,昭和天皇把目光轉向了太平洋,但奪取太平洋的戰略資源,必然加劇與美國的矛盾。
昭和天皇與他的將領們就是否對美開戰盤算了很長一段時間。1941年9月5日,昭和天皇問總參謀長杉山元:「萬一日美兩國間出現什麼問題,陸軍在多長時間內能解決?有把握嗎?」杉山元說:「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3個月解決!」
昭和天皇問道:「你曾是日華事變(指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時的陸軍大臣。你別忘了,當時你說過『一個月左右解決問題』!可是,4年過去了,問題不是還沒有解決嗎?」「中國疆土遼闊,無法按預定的計劃作戰。」
昭和天皇更加憤怒:「你說中國疆土遼闊,那太平洋不是更遼闊嗎?你有什麼把握說3個月能解決問題?」杉山元低頭不語。
盡管沒有十足把握,日軍還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了美軍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昭和天皇頒布《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詔書中說:「朕之陸海官兵全力奮戰,文武百官奉行職守,庶民各盡本分;億兆一心,舉國家之總力,以期達成征戰之目的。」
日軍在珍珠港撿了個小便宜,結果是吃了大虧——美國對日宣戰加速了日本戰敗的結局。
1945年,美國空襲東京及皇宮,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中、美、英三國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國對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一連串的事態變化,迫使昭和天皇無奈做出「聖斷」,結束了這場罪孽深重的侵略戰爭。
㈦ 簡介有關中山陵的背景資料
中山陵位於南京東郊鍾山風景區內,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安放在這里。肅穆庄嚴的中山陵以其歷史意義、文化價值和優美的景緻成為海內外華人爭相瞻仰的地方。 中山陵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鍾型。陵墓建築全部覆蓋藍色琉璃瓦,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以寬闊的花崗石台階連接,緊湊完整,蔚為壯觀。 陵墓祭堂內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正中是孫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陳放著孫中山卧式雕像。中山陵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茵、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蒼松翠柏,漫山碧綠,既有時代氣息,又蘊民族風格,是中國近代大型群體建築的傑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孫中山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鍾山之遺願,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體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園歷盡滄桑,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許多景點建築毀於炮火之中。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中山陵的保護,曾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將中山陵陵門、碑亭、祭堂頂上的琉璃瓦進行了更換,祭堂和墓室的銅門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國家再次撥專款修葺中山陵靈堂、碑亭和牌坊,並修復了陵墓附近的藏經樓主樓,作為孫中山紀念館。 近年來,正氣亭、永豐社、永慕廬、議政亭、仰止亭、音樂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中山陵內的多處附屬建築均修葺一新。目前,中山陵園林海蒼茫,花團錦簇,林木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 歷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國民政府旋即成立了葬事籌備委員會,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1929年6月1日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直隸於國民政府。其職責是:護衛陵墓;管理陵園;辦理陵墓工程及陵園建設;辦理陵園農林事業;指導陵園內新村之建設。 委員會議決各案,交由常務委員會執行。 抗日戰爭開始,南京淪陷前,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隨國民政府遷移重慶,會址設在重慶南溫泉虎嘯口青年會內。機構大為縮減,原有業務停頓,僅留少數職員負責保管基金及重要公物、檔案。 1942年(民國31年)汪偽政權成立「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此機構僅存兩年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作出回遷計劃,並先派兩名職員到南京,接收陵園房屋及其它財產。 1946年7月,國民政府將已有17年歷史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改組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清晨,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5軍105師師長劉志誠率部進駐國父陵園梅花山園林處保護陵園。4月28日,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1日,軍管會發出保護中山陵園的布告:「......為嚴密保護孫中山先生陵園起見,無論軍民人等,前來游覽,不得損傷一草一木,違者嚴懲不貸......」 解放後,中山陵園的管理機構在隸屬關系和名稱上屢有變更,現在陵園管理機構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南京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1998年10月1日,經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制定,江蘇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批准,《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一部系統的、全面的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法規
㈧ 中山抗日戰爭的背景、歷程、意義和故事
(1)阜墟戰斗
1942年春,日偽乘中山游擊隊主力部隊轉移之機,從3月16日起,從佛山、江門、番禺等地調集4000多兵力,向三、九區進行「梳篦式」掃盪。駐九區的國民黨「挺三」部隊早已聞風而逃,只剩下由共產黨領導的梁伯雄大隊堅持留守九區。此時在河沖水網地帶活動的中山抗日武裝主力已調進五桂山區,由楊日韶出任該隊領導。敵偽進攻時,楊日韶等率隊經過幾天的激戰,終因敵眾我寡,被迫撤離。市橋的漢奸立即調派一個營進駐阜墟。九區的抗日形勢陷入低潮。為挽回中山抗日形勢,5月下旬,謝立全率領主力部隊70多人,二區部隊30多人,會同楊日韶、梁伯雄部隊夜襲阜墟。戰斗共殲滅偽警中隊和偽軍一個連,繳獲長、短q50多支。阜墟一戰鼓舞了民眾抗日的信心,為打開中山抗日戰爭的局面起到積極作用。
(2)粉碎日偽「十路圍攻
1944年1月31日,日、偽軍出動步兵8000多人,騎兵100多人,分十路圍攻五桂山區。指揮部部署逸仙大隊、義勇大隊共600多人,民兵100多人投入戰前准備,發動群眾堅壁清野,並派出主力布防於石瑩橋山嶺,扼守敵軍必經之路的大帽山制高點。是日清晨,日偽軍一路約千餘人經牛爬石進入廠瑩橋時,遭到游擊隊和民兵伏。敵人多次進攻均被擊退,遂於下午撤走。其餘九路敵軍被游擊隊小分隊用「麻雀戰術」拖住,多日無法前進和互相策應。2月3、4兩日,指揮部派出主力在民兵配合下,乘虛襲擊駐石岐、唐家之日偽軍巢穴,各小隊同時四面襲擾日偽,並破壞公路橋梁和通訊設施。敵人在四處受敵情況下,4日晚全部撤離五桂山區。此戰共斃傷日偽軍120多人,繳獲步q林18支,燒毀敵營一座,並截回物資一批。日偽軍原計劃一個月的「十路圍攻」,僅5天就被中山抗日軍民所粉碎。
(3)粉碎日軍「四路圍攻」
1944年7月4日,日軍從各地調集1000多人及100多騎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區進行報復性進攻。指揮部作出了「集中主力,殲其一路,其餘以中隊為單位分成戰斗突擊小組,分散在各地開展麻雀戰,到處擾敵,以拖住各路敵人前進,避免正面接觸」的應戰計劃。南番中順游擊隊指揮部派義勇大隊的仲愷隊、黃蜂隊及連排、班排訓練班的學員約130多兵力,分成四組分別搶佔4個制高點。凌晨,負責主攻一路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從石門進入,開始向張蟛蜞村背後山制高點發起進攻。游擊隊接連擊退日軍六次沖鋒。下午,日軍增援至,立即組織第七次強攻。當時義勇大隊腹背受敵,情況十分危急,幸指揮部直屬的雄獅隊及時趕到,從兩側夾擊日軍。向旗嶺、大寮、檳榔山進犯之三路日軍,均被指揮部派出的游擊小組利用地雷戰、麻雀戰所阻擊。無論日軍走到哪裡,都被扼守在橋梁要道、占據高地的游擊隊員襲擊,寸步難行,便連夜撤出五桂山區。此戰擊斃日軍少佐軍官以下近百人,繳獲武器一批。重創了日軍的力量,為五桂山抗日根據地贏得了一段相對較長的穩定發展期
(4)珠江海鷹戰
1943年春,中山抗日游擊大隊建立海鷹隊,隊長盧少彬。該隊活動於珠江口中山沿海一帶,4條大帆船和2條小船,共60多人。在開展海上游擊戰中,打擊了珠江口岸一帶的漢奸、偽軍及土匪勢力,保護了漁民的正常生產,進一步加強了與東江游擊區的聯系。
(5)抗擊日偽「六路圍攻」
1943年6月,日軍和偽軍第四十三師彭濟華部出動4個團的兵力,分六路從石門、合水口、長江、燈籠坑、石瑩橋圍攻五桂山區。中山抗日游擊大隊實行避敵主力、集中力量殲滅敵軍一路的戰術,隱蔽在大寮和長籠坑內的懸崖山澗之中,尋找機會打擊來犯之敵。日偽軍到處搜索,疲於奔命,毫無所獲。而游擊隊則乘敵不備,在山區群眾支援下,利用山澗、叢林以及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到處突襲和騷擾敵軍,共斃傷日偽軍數十......人。敵人原定十天的圍攻計劃,僅三天便被游擊隊所擊破。
(6)三山虎血戰
1945年5月9日,珠縱一支猛虎隊24名戰士奉命於三山虎山阻擊從燈籠坑進攻五桂山區的300多日軍,1000多偽軍。戰斗從凌晨4時打響,至上午8時,猛虎隊連續擊退敵人兩次強攻。因彈葯消耗大半,急需補充,便兵分兩路,一路13名戰士轉移陣地求援。一路11名戰士堅守陣地。留守的11名戰士最終因彈葯耗盡,9名犧牲,1名重傷,隊長在敵人沖上來時縱身一躍,滾下山去沖出重圍。此時求援的隊伍與民權隊戰士趕到,兩面夾擊山腰上的敵人。敵人措手不及,傷亡甚多,遂放棄山頭,撤出燈籠坑。猛虎隊、民權隊以少勝多,完成了掩護指揮部和主力安全轉移的任務。
維京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