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北三省淪陷簡介
9月19日凌晨,日軍對南大營發動了進攻,守軍雖然接到了上級吉林邊防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的不抵抗命令,但是堅決抵抗,將第一波突入軍營的數百日軍趕了出去。
日軍雖然最終攻佔了南大營,但也付出了相當代價,日軍獨立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長倉本茂被中國軍隊擊斃。
1931年10月15日,漢奸張海鵬率領偽軍三個團先行對嫩江大橋發起進攻,被守軍擊潰,守軍也趁勢破壞了嫩江大橋。
11月3日上午,日軍以鐵甲列車和飛機大炮為掩護,強行修理嫩江大橋,並在當天下午修復了嫩江大橋。大橋修復後,日軍長驅直入,中國軍隊雖然奮力抵抗,但最終因為因為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中國軍隊在已經到達齊齊哈爾的馬佔山的指揮下奮力抵抗,至17日仍在堅決抵抗。但因為日軍不斷增兵,調集坦克、大炮、飛機對中國軍隊進行強攻,馬佔山不得不在19日率部撤往海倫。
隨著大量中國軍隊撤退至錦州,南京方面與日本於同年12月達成協議,劃定錦州為「中立區」,中國軍隊則撤出錦州。後來的故事就世人皆知了,日軍不費一槍一彈進入錦州。
(1)東北三省抗日戰爭勝利擴展閱讀:
東北淪陷後東北抗日聯軍等武裝力量長期堅持抗日,但是在日軍的連番打擊下和受困於東北惡劣的政治、自然環境,最終不得不在1940年左右撤入蘇聯境內。
之後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抗日活動,集中在了「第二戰線」即情報戰線上,不少偽滿洲國的「官富二代」不齒父輩的賣國求榮,毅然加入抗日隊伍,為中國方面搜集日偽情報。
因為他們的地位較高,所以往往能獲得不少戰略級的情報,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戰爭。雖然大批東北軍民不懼日寇,不從昏官,堅決與日寇進行殊死斗爭,但終因喪失先機而回天乏力。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2. 關於抗日戰爭東北的資料
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據日偽統計機關統計: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1937年抗聯殲敵103500人,1937——1945年殲敵82700人,共計186200人,牽制日軍兵力: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為76萬。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 抗聯戰士抗擊日軍
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游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松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下轄3個師。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東北山林義勇軍改編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篯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游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苦鬥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葯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斗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游擊區進行游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贊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斗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東北抗日聯軍名義上是中共領導的抗日隊伍,實際上和延安沒有直接軍事聯系,是在蘇聯支持下的抗日隊伍,越過中共直接受共產國際戰略領導。游擊隊軍服是模仿蘇聯紅軍軍服。 其中東北抗日聯軍有不少朝鮮人。戰後,在蘇聯幫助下,他們組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多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層軍官。
編輯本段抗聯歷史概述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反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一支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奮起自衛,在長達14年之久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斗爭的高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余部、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上產生和建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黨在東北沒有武裝力量。在1927年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之前,東北地區甚至沒有統一的黨組織。「八七」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派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為人到東北籌建東北地區黨的統一組織——中共滿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在哈爾濱道里中國十三道街48號,由陳為人同志主持召開了有哈爾濱、大連、長春、沈陽等地共40名黨員代表參加的東北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在滿洲的政綱》和滿洲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兩個《決議案》,宣布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選舉陳為人為臨時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決定「臨委機關」設在奉天(今沈陽),同時向東北各地黨組織發出了第一號通告,宣布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領導奉、吉、黑三省黨委。這次會議,標志著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會議並沒有決定建立革命武裝。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從此,東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三省各地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東北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運、軍運的斗爭,日益高漲,中共滿洲省委成為東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領導核心。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為中心進行革命斗爭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佔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的罪惡,指出日本要變東北為其殖民地,號召東北人民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者。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斥責國民黨政府賣國不抵抗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1年9月21日,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學生3000餘人成立「東北學生抗日會」,組織「敢死隊」,決心「與倭賊拼爭」;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要求「在滿洲更應該加緊地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兵變與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1931年9月23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於士兵工作緊急決議》,發出黨要組織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游擊戰爭的號召;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游擊隊和開辟游擊區。同月,《紅旗周報》第20期發表了周恩來的文章《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們黨當前任務》,指出,現在組織「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的普遍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隨即,中共滿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創建反日游擊隊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決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的東北軍部分官兵紛紛起來抗日。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向其所轄各縣通電,呼籲軍民團結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布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占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並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家堡子創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鄧任司令。他們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絀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下,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下,自發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不顧一切,接竿而起,殺向抗日疆場。尤以馬佔山為首的東北義勇軍首當其沖,率先於1931年11月與日本關東軍主力多門師團和張海鵬偽軍進行戰斗,斃敵甚多,博得全國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為一時的抗日民族英雄。 義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義勇軍的隊伍隨之擴大,加入義勇軍行列的不僅有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而英勇奮斗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而且還有地方官吏和土紳,甚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隊伍和民間團體的「紅槍會」、「大刀會」等,他們也都紛紛舉起抗日義旗,同義勇軍以血肉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拼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東北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涌,盛極一時,發展之迅猛,參加階層之廣泛,在東北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義勇軍興起,到1932年夏季,僅半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三十餘萬人。 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孤懸敵後的種種困難條件下,勇敢頑強地阻擊日軍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和幫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的斗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到義勇軍中工作,對義勇軍的抗日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由於義勇軍不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他們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一些舊軍隊的軍官,政治上比較落後,相互間派別繁多,意見分歧,互相猜疑,甚至火摒,所率部隊成分復雜,紀律鬆弛,往往抗敵不足,擾民有餘 僅持續年余就在敵軍全面進攻、各個擊破的壓力之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事實證明,他們擔負不起領導群眾進行抗日斗爭的重任,但它在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仍有其重要意義,它是一次大規模的民眾自發抵抗運動,揭開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它給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擊,延緩了日軍佔領東北及擴大侵華戰爭的進程,它所體現的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東北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共滿洲省委在領導與協助義勇軍斗爭的同時,就注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建立起巴彥、磐
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支反日游擊隊和抗日救國游擊軍、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爭取偽軍嘩變,收編義勇軍殘余部隊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隊」、「紅槍會」等反日武裝。各地反日游擊隊在同日偽軍的浴血奮戰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從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斗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場上,它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英勇頑強、勇於獻身,使在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東北人民,從抗日游擊隊的斗爭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迫切要求,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推行王明「左」傾政策的影響,在1932年6月召開的「北方會議」上規定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據地一樣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把堅持抗日斗爭正確方向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同志調離領導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堅持援助義勇軍和聯合其它抗日武裝力量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斥之為「機會主義」,嚴重地脫離了當時東北工作的實際,不僅喪失了抗日義勇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而且使反日游擊隊的發展也受到不利影響。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佔山海關,向華北擴大侵略戰爭。1月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提出:中國工農紅軍願在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力和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作戰協定,共同抗日。1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實行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聯合各種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切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維埃政權、紅軍游擊隊,改變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決定,意味著東北的反日游擊隊組織將向反日武裝統一戰線方向發展,標志著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游擊戰爭的新開端。 從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游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各軍在組建過程中和組建之後,進行了艱苦細致的工作,爭取並團結了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軍的英勇善戰和對抗日救國事業的忠誠,感召了各種抗日隊伍紛紛向人民革命軍靠攏。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和第2軍在成立軍部之前,各自先以軍的番號成立軍下屬的獨立師。第1軍獨立師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從1934年1月開始,獨立師便聯合幾支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共同作戰。2月21日,獨立師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義勇軍隊伍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宣言》,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以第1軍獨立師為中心,領導對日作戰,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部隊達5000餘人;第2軍第1獨立師於1934年3月成立。1934年7月,獨立師一部聯合十餘支義勇軍、山林隊共同組成了抗日聯合軍指揮部,推選王德泰為指揮,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山林隊共1000餘人;第3軍在成立之前,於1934年3月,由珠河游擊隊發起,召集了以「愛民」、「北來」、「好友」、「七省」為名的義勇軍、山林隊首腦會議,依照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的三項條件(不投降、不賣國、收復失地,抗日到底;擁護民眾利益;允許民眾武裝抗日),決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推選趙尚志為總司令。第4軍、第5軍都是以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為骨幹,聯合救國軍余部和其他抗日武裝隊伍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地聯合軍指揮部、總司令部和同盟軍的建立,標志著以人民革命軍為中心的聯合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反日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成立、反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人民革命軍各部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並擴大了游擊根據地,開辟了新的游擊區,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民族英雄楊靖宇
1935年5月以來,發生了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並提出了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身處抗日游擊戰爭前線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著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游擊隊一律抗日聯軍、抗日游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 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完畢。這個時期是東北抗日部隊第2次改、擴編時期,也是抗日部隊進一步壯大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抗日部隊由過去的6個軍擴編到11個軍,並形成了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的稱謂——東北抗日聯軍,它標志著東北游擊戰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 在這11個軍中,除第7軍是在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基礎上改編成立的外,第8、9、10、11這4個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3. 東北三省抗戰故事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早對日作戰、條件最艱苦、歷時最長的一支抗日武裝。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創作的9集文獻專題片《東北抗日聯軍》,已經通過國家理論文獻電視專題片創作領導小組的審看,並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認為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全面直接地對東北抗聯征戰歷程的集中展示,是一部構思新穎、生動感人的電視文獻作品。近日,該片總編導李文朝及創作人員面對媒體,細說《東北抗日聯軍》的幾大亮點。——編者
首次踏入人跡罕至的抗聯「密營」
《東北抗日聯軍》一片的最大亮點,是通過攝像機鏡頭把抗聯當年的秘密營地、舊戰場以及設在蘇聯哈巴羅夫斯克城外的抗聯野營地等歷史遺址,一一首次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存在於東北密林深處和異國土地上的歷史遺跡,不僅是當年抗聯將士艱苦征戰的物證,而且還儲存著從今天走進歷史所不可或缺的信息。如在第三集《不畏強虜》中,在展現抗聯戰士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密林中生存和戰斗時,首先出現的畫面,就是攝制人員在東北密林中經過艱難尋覓而找到的抗聯「密營」遺址。然後,結合抗聯老戰士的講述,運用動畫手段在鏡頭畫面上逐一演示如何挖「土窨子」、為什麼要挖1公里長的排煙道、怎樣修建「假如你不是抗聯的人,你就是走到跟前,你可能都不知道那裡有人」的秘密營地——這就是抗聯戰士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賴以生存的後方基地。他們依託「密營」,在高山密林間與日本關東軍浴血苦戰,共斃傷日偽軍178200人,同時牽制了十幾萬日軍精銳部隊不得南下入關,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30位九旬老戰士的真情講述
60多年過去了,今天仍然健在的抗聯老戰士僅存61位。這些九旬老人有的已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其中尚能接受采訪的30位老戰士,不僅是那段血與火歷史的親歷者,更成為今天人們了解抗聯故事的珍貴視點。
《東北抗日聯軍》在前期
拍攝中就對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抗聯老戰士進行了搶救性采訪,記錄下了這30位老人首次吐露的抗聯故事,從而使得全片每一集都能通過老戰士的講述引出懸念,再以懸念為切入點展開故事,然後在故事中帶出厚重的歷史。如第六集《西征壯歌》,主要展現東北抗聯至今鮮為人知的西征歲月。這集一開頭,就是抗聯老戰士對當年西征的回憶片斷:「前面烤出糊味了,背後還是涼冷冷」的露營之夜、「馬皮用火烤了,嚼來嚼去,捨不得咽,怎麼也比樹枝兒好吃」的味道——時光由此回到了1936年艱苦的東北抗日戰場,日本關東軍為徹底撲滅抗日烽火,調集東北全境所有的機動兵力共10萬人,對只有3萬餘人的抗聯部隊開始了連續3年的軍事大討伐和經濟封鎖。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固守沒有希望,抗聯的出路何在?將士們作出了這樣的抉擇——抗聯三路大軍毅然放棄根據地,向西突圍尋求轉機,踏上了苦戰血戰的西征之路……在該集中,抗聯老戰士的回憶片斷成為貫穿全片的一條情感主線,懸念不斷引出,故事層層展開,從而動人心魄地再現了東北抗聯歷史上最為艱辛、最為悲壯的一頁。
40多位中日專家學者的潛心研究
東北抗聯雖然是一部塵封久遠的抗戰史,但是,東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抗聯史學者們自建國以來一直堅持著辛勤而細致的考證和研究工作,不斷發現那些長期隱沒於密林雪霧之中的英雄故事。《東北抗日聯軍》不僅首次對國內抗聯史的權威學者進行了深度挖掘,還遠涉日本,采訪了那裡的滿洲史專家以及兵器專家,從而依據中日專家學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一一揭開了抗聯歷史上的一些謎團與懸念:「當時整個東北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總數不超過1000人,他們又憑什麼來領導東北抗日斗爭?」「日本關東軍一個甲種師團,就幾乎接近東北抗聯30000多人的總兵力,為什麼在抗聯主動出擊與日軍交手的一系列戰斗中,抗聯參戰兵力卻總是超過日軍兵力?」「驍勇善戰的抗聯三路大軍在1938年到1940年間為什麼人數會突然銳減?這3年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關於這些問題,觀眾們都會在該片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60多份歷史檔案的首次披露
在足跡踏遍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中朝邊境以及日本進行拍攝的同時,該片創作人員還多方收集和發現了60多份從未公開過的珍貴文獻或歷史檔案,從而為《東北抗日聯軍》敘述故事、展現歷史提供了新鮮材料和獨特視角。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和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是當時名震東北的兩位抗日英雄,該片《英烈千秋》一集在講述有關楊靖宇和趙尚志的英雄故事時,依據歷史檔案中不為人知的細節記載,始終穿插了這樣一個視角:身高1.93米的楊靖宇,他的魁偉體態即使在戰場瞬間,也給日本關東軍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關東軍少佐岸谷隆一郎曾這樣描述過楊靖宇:「他奔跑時速度極快,兩只手能擺到頭頂之上,像一隻鴕鳥在飛奔。他能使雙槍而且槍法極准,我們根本無法靠近。」1940年2月,面對日軍重兵討伐,楊靖宇為掩護抗聯第一路軍大部隊轉移,最終隻身陷入重圍。當年2月15日,楊靖宇一人面對600多人的討伐隊追擊的險境。對此,《通化省警務廳關於討伐楊靖宇情況的報告》和日本滿鐵《協合》雜志1940年第263期等檔案資料中有著這樣的記載:「2月15日,我警察隊主力對楊靖宇進行了猛烈攻擊,出現了崔大隊長、伊藤警尉等許多死傷者——估計楊靖宇已受傷,雪地上有點點滴滴的血跡……」「但是他卻跑得飛快,終於,他在一個密林里把我們甩掉了。我們600人的討伐隊因為死傷、凍傷和疲憊掉隊,這時只剩下50人了……」1940年2月23日下午4時30分,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對於此事,日軍《作戰總結》中曾這樣寫到:「他穿著破爛的鞋子和撕爛的衣服,他的胃裡連一粒糧食都沒有……」這樣的敘事視角在過去文獻專題片中是不曾出現過的,但它不僅僅是歷史的真實,更讓人引發無盡的思考。
而一代抗日名將趙尚志被害後的頭顱之謎,則是縈繞人們心頭60多年揮之不去的歷史謎團。該片依據歷史檔案的記載和2004年在長春般若寺整修中意外發現趙尚志頭骨為基本線索,串聯起這位抗日名將極富傳奇的英雄故事……最終解開的,則是「頭顱之謎」所蘊含的更深一層的意境:60多年的掛念,60多年的尋找,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以他不朽的抗日事跡,一直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4. 哪一年開始抗日戰爭,哪一年抗日勝利
1、國際上公認的抗日戰爭,這個時間是從1937年7月7日開始起算的。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內包括中國在內的容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3、中國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視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這個時間是海峽兩岸公認的。
5. 抗日戰爭勝利是幾月幾日
抗日戰爭勝利是1945年8月15日。
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年9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後來台灣當局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於1955年起將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為銘記國恥九一八事變而設立。這次事件爆發後,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5)東北三省抗日戰爭勝利擴展閱讀
陳堅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描繪了1949年9月9日,中國戰區舉行正式的日本投降儀式。在此儀式上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對華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隨身佩刀。圖為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接受降書。
1999年,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45年8月15日的重慶,人民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喜悅,熱烈歡迎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
1945年8月15日的延安,軍民通宵慶祝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的廣州,人民舞獅歡慶抗戰勝利。東北慶祝日本投降,每一張臉上都寫滿勝利的喜悅。《大公報》用醒目的大字標題「日本投降矣!」並用整版報道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6.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三省有多少人口
估計4000萬左右。
建國之後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
遼寧省人口 18545147,
吉林省 11290073,
黑龍江省 11897309,
東三省專總計約為4173萬。屬
1953年距離建國不到四年,按照建國時16‰的自然增長率來算,在這期間人口增長了200多萬,變化不算多。
7.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傷亡情況
東北地抄區死亡人口佔全國抗戰死亡人口總數的13.36%,此外該區域境內,人口死亡最嚴重者是中國強制勞工,合東北本地區勞工死亡,全境強制勞工死亡共計達231萬多人,僅此一項,即佔全國抗戰死亡人口的11.22%。
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它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物質財產損失,對中國經濟、文化事業產生毀滅性影響,對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嚴重滯礙作用,同時,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中,中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生命犧牲,中國人口遭到同樣慘重的損失。中國人民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空前慘重的代價,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切,都可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遭受人口損失的慘重情形真實地反映出來。事實勝於雄辯,數字昭示事實。
8. 東北三省的抗日戰爭誰指揮的
是這樣的,在918之後,第一個提出要獨立建設屬於我黨的武裝力量,武裝抗日的是當時的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
在他的指示下,楊靖宇、趙尚志、張甲洲等人紛紛下去拉隊伍
當時稱為登賢指示
羅登賢可以說是第一代總指揮
可惜之後被調回關內,在1933年犧牲
之後,受到莫斯科方面的遙控指揮,主要受制於王明的指示
具體的軍事行動指揮,一開始是趙尚志,之後是楊靖宇
楊靖宇犧牲後是周保中
最後推入蘇聯,改編為88旅,蘇聯人指揮
9. 抗日戰爭東北三省什麼時候被佔領
1932年2月,東北全境被佔領。
拓展資料
九一八事變簡介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東北全境淪陷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影響
揭開二戰序幕: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社會性質轉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民族團結抗日: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