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是什麼定義
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
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回對帝答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
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B. 民族獨立,當家做主是抗日戰爭還是人民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是反侵略戰爭 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斗爭 而解放戰爭是打到腐敗政府 實現人民解放獨立的戰爭 所以解放戰爭才是真正的民族獨立
C.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區別
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開始,1945年9月結束。(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爭」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實現國內和平,並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的准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D.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什麼區別
解放戰爭是國家內部戰爭,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人民大眾解放、翻身做主內的戰爭。抗日戰爭是全民容族的抗戰,為民族獨立不受欺凌的戰爭,是衛國的、偉大的民族之戰。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800餘萬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30萬大軍圍攻中共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抗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E.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的幾大戰役
人民解放戰爭的四大戰役包括遼沈、淮海、平津、渡江戰役。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第三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當然渡江戰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相對以上三個來說是比較小的,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 抗日戰爭中最著名的大:戰役有:平津戰役、太原會戰、淞滬戰役、台兒庄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百團大戰、常德會戰、豫湘桂戰役等等。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武漢會戰,在這次會戰中,國民政府配置兵力達百餘萬,經歷大小戰斗幾百次,損失兵力約40萬,時間長達4個多月;日本投入兵力40餘萬,傷亡20萬。最令人振奮的要數台兒庄戰役,此役中國投入軍隊12萬人,日本投入6萬多人,日本被殲2萬余請採納謝謝
F. 抗日戰爭之後是什麼戰爭
抗日戰爭之後是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爭取和平,避免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持和斗爭下,國共兩黨於1946年1月10日正式簽訂了停戰協定。中國共產黨嚴格履行這個協定,但國民黨對停戰毫無誠意,在停戰令下達的同時,即密令其軍隊迅速「搶占戰略要點」,不斷調動軍隊向解放區進攻。
蔣介石在完成了內戰的准備之後,不顧中國人民的和平願望,一手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內戰爆發了,全國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
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暫時佔有優勢。它有430萬軍隊,佔領著3億以上人口的地區,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他們還接收了100萬投降侵華日軍的全部裝備,並且有美帝國主義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20萬人,不及國民黨軍隊的1/3,裝備是「小米加步槍」,並且被分割在十幾塊根據地里。解放區只有1億多人,其中大部分地區土改剛剛開始,反動封建勢力還沒有被肅清,革命的後方還不夠鞏固。同時,解放區基本上沒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
1947年7月,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我軍用劣勢裝備戰勝了擁有優勢裝備的強大敵人,取得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
(6)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中國人民解放軍用劣勢裝備戰勝了擁有優勢裝備的強大敵人,取得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
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基本上完成中國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最主要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戰爭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威武雄壯的活劇。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G. 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86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1] 。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雖武器配備不如國民黨軍,但作戰素質高於大部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性優勢。國民黨統治因為內部斗爭和政治腐敗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H.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總共死亡多少人
抗日戰爭死來了3000萬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自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
二野殲敵220餘萬,三野殲敵240餘萬,四野殲敵180餘萬
在土地革命時期犧牲了百萬人,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將士傷亡達130餘萬……先烈們的長存的浩氣,為新中國奠定了不朽的基石,為倖存者揭
在這三年當中,我們的傷亡一共是一百四十三萬人,而消滅的敵人是五百六十九萬人
綜上所述
3年解放戰爭我軍傷亡大概在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左右
國民黨傷亡在六百萬左右
這些僅僅是純軍隊的傷亡人數不計算平民傷亡數字
I.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區別,年代意義有什麼不同,詳細些
一、起止年代不同
1、抗日戰爭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二、參戰方不同
抗日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華民國和日本帝國;解放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
三、戰爭的意義不同
1、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2、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9)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期間與中國之間的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
「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甚至戰後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稱謂「過去的大戰」、「先前的大戰」等。時至今日日本對抗日戰爭仍未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恰當稱謂,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中日學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