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的五位音樂家和作品

抗日戰爭的五位音樂家和作品

發布時間:2021-03-13 13:03:22

① 中國第一首抗戰歌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那一年的什麼作品

中國第一首抗戰歌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那一年的什麼作品?

② 抗日戰爭時期有那些作曲家

  1. 麥新《大刀進行曲》

  2. 田漢《義勇軍進行曲》

  3. 冼星海+光未然《黃河大合唱》

  4. 冼星海《在太行山上》

  5. 公木《八路軍進行曲》

③ 十大中外音樂家的生平與作品

1.鋼琴演奏家--孔祥東

孔祥東,當今國際樂壇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親身感受過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被西方媒體盛贊為「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和「一代天之驕子」。

在孔祥東的生命歷程中,憑借不懈的努力和對鋼琴藝術的執著追求,贏得了無數的鮮花和榮譽。198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與1987年的西班牙桑坦德爾國際大賽中,他兩度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從而引起世界樂壇的注目;1988年他成為了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1992年他一舉獲得第五屆悉尼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一名大獎以及四項特別獎。

孔祥東曾為BMG/RCA唱片公司、澳大利亞的Walsingham Classics、美國的Arcadia、香港的Wave Motion,以及中國唱片公司灌錄個人專輯,在全球廣受好評;他是第一位在著名的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奏的中國鋼琴家;1997年,他參與策劃了在洛杉磯舉辦的大型中國歌舞音樂煙花晚會「為中國喝彩!」(Bravo China),大獲成功!如今,這個晚會已成為一個知名電視文藝品牌;1999年,他成為第一個在西藏拉薩舉行大型音樂會的藝術家,與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作曲家喬治奧•莫若德一起創作的《西藏夢》的大型鋼琴組曲的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受邀參加澳門回歸一周年慶祝音樂會,激情演奏《黃河》協奏曲,轟動濠江及海內外,被***主席熱情稱贊為「最為激動人心的演奏」;2002年,他成為第一位在台北演奏原版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鋼琴家,引起了海峽兩岸熱烈的反響;2003年被評為「十大上海製造」人物之一;2004年他受奧地利聯邦總理府邀請,成為第一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孔祥東的名字已成為國際樂壇極之響亮,令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名字!

作為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從沒有忘記肩負著推廣中國鋼琴藝術普及的重任。1997年,他在上海浦東新區創辦了「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致力於普及鋼琴教育,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今,「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已經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合肥、澳門、南昌等城市建立了20所分校;2004年8月,集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孔祥東音樂幼兒園、孔祥東音樂藝術學校、孔祥東音樂藝術學院等所有藝術教育資源的孔祥東音樂機構成立,孔祥東音樂機構正以其產業化的模式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音樂藝術教育機構。

孔祥東在推廣中國鋼琴藝術的同時,也關注著社會中的弱勢群體。2004年夏天,孔祥東在得知盲童曾凱因為生理缺陷而未被上海音樂學院錄取時,主動與其取得聯系後,並針對曾凱的特殊情況為其制定了專門的教學計劃,指定孔祥東音樂機構中富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為曾凱進行輔導。在2004年末孔祥東音樂機構與上海市團市委共同合作啟動了「陽光音樂大行動」,計劃用5年的時間培養1000名城市流動人口的子女學習鋼琴。而在2005年1月6日的「上海各界援助地震海嘯災區大型賑災慈善義演」中,孔祥東也在第一時間獻出了他的愛心。

2.馬 革 順

(1914-)

指揮家。陝西乾縣人。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中學畢業後入南京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師從奧地利音樂博士史達士。193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音樂系,抗戰勝利後,赴美國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專攻合唱指揮,獲碩士學位。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南音樂學院研究院。回國後。先後任教於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1981年2月,應美國合唱指揮家協會邀請,前往美國21所大學講學和舉行音樂會,並獲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榮譽院士」稱號。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

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中國民族的特徵,是在立足於漢民族的思維、情感、語言、聲調基礎之上,吸取國際合唱藝術的學術精粹創造性地發展形成的。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鮮明的個性。音樂表現重風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響諧和典雅、色調豐富。對於我國的歌曲,他不僅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更在運用聲調、語調以加強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極寶貴的成功經驗。

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對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教授馬革順的名字或許是比較陌生的,但從事合唱指揮的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中國第一本《合唱學》即是由馬革順所著。今年已經87歲的馬革順除了帶研究生、翻譯著述外,還經常活躍於合唱指揮舞台和擔任合唱比賽評委,直到有一次暈倒在排練場,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也才終於意識到畢竟已是八十幾歲的人了,是應該勞逸結合了。與合唱指揮藝術結伴終身的馬革順,幾十年來就像一注音樂噴泉,一直在汩汩噴灑著動人的音符。

1937年,馬革順從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畢業,這時抗戰爆發了,馬革順的父親帶著一家逃到西安,馬革順入西北音樂學院任教。作為一名熱血青年,看到國土淪喪,他和許多人走上街頭宣傳抗日,他指揮學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時自己還創作了一些反映抗戰的歌曲,用音樂為民族的抗戰服務。建國後,一部《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的歷史紀錄片中,曾有馬革順在街頭指揮青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鏡頭。

新中國成立後,馬革順先在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任教,1956年調到上海音樂學院籌建指揮系,當時蘇聯專家建議馬革順寫一本適合中國的合唱學講義。馬革順感到原封不動地照搬西方的唱法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在通過對拉丁語系、斯拉夫語系、漢語系幾種語言的比較以及對中國戲曲的長期研究後,馬革順找到了適合中國人演唱的方法,1963年,他終於寫出了中國的第一本《合唱學》著作。至今,《合唱學》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馬革順都仔細地修訂,以使之更趨完善。《合唱學》的出版,也標志著「馬革順合唱學派」的誕生。由於馬革順對中國合唱指揮的貢獻,他留學的母校——美國威斯敏思特合唱學院於1989年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

現在活躍在國內音樂舞台的合唱指揮家們,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得到過馬先生的教誨和指點。他的影響甚至遍及東南亞各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多年來馬先生榮獲寶鋼高雅藝術特別榮譽獎、蕭友梅音樂教育建設獎、中國文聯金鍾獎——終身榮譽勛章以及美國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榮譽院士。

馬革順就像其他許多老一代歸國知識分子一樣,也沒能逃過歷次政治運動。肅反時被隔離審查,反右時被戴上帽子,「文革」時又受到沖擊,但所幸的是馬革順始終豁達、樂觀,更幸運的是馬革順的婚姻非常幸福。馬革順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許多人小時候讀過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就是她創作的,馬革順還曾和夫人攜手創作了不少幼兒歌曲。馬革順和老伴相濡以沫幾十年,老伴始終像一束陽光,溫暖、和煦地照耀在馬革順心中。1985年,盛璐德去世了。10年後,馬革順再婚。對於兩次婚姻,馬革順這樣評價道:「婚姻是一件很冒險的事,但我很幸運,現在的夫人對我也很好。」馬革順常說,他最不喜歡的一個詞就是「發揮余熱」,這使人聯想到將要燃盡的蠟燭。他最喜歡的是奧運會的聖火,只要人活著,就應該像奧運會的聖火一樣熊熊燃燒。

3.馬 思 聰

(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

「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到國外去。我很難過。」 ——周恩來

馬思聰,中國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廣東海豐人。1925年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就學於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從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帕尼·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從畢能蓬教授學習作曲。1931年他創辦了廣州音樂院(任院長)、華南音樂院、中華交響樂團。1932年他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直至5年後抗戰爆發。1937年秋,應聘為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音樂教授、講授音樂史、樂理和聲學等課程。馬思聰應聘國立中山大學時,中國已進入全面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他以音樂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之中,譜寫了約20首抗戰歌曲,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其《自由的號角》傳播到全國許多地方。

1930年,他創立了第一個完全由我國器樂家組成的交響樂管弦樂團,他自任指揮。以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戰時的流亡生涯,他挾著小提琴,流浪在中國大地上,開了不知多少音樂會。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佔廣州的當天晚上,即10月21日夜,中山大學在槍林彈雨中遷離廣州,歷盡艱難險阻,幾易校址,最後遷至雲南省昆明南部一個小縣澄江縣,於1939年3月1日開始正式上課。到澄江辦學後,由於1938年秋中山大學成立了師范學院,馬思聰便成了師范學院的音樂教授。在中山大學師范學院,馬思聰教授除了擔任教學任務外,還不斷譜寫抗戰歌曲,並經常舉行小提琴獨奏會。他演奏時,琴音清澈宏亮,聽來音如泉響,韻如鍾馨。欣賞音樂的人,時則振奮興懷,時則怡靜雅逸。這是師生們難得的精神享受。馬思聰教授不僅經常在校內舉行小提琴獨奏會,而且以社會為課堂,應雲南省音樂會之邀,為廣大群眾演奏小提琴,宣傳抗日救亡。在澄江辦學期間,馬思聰教授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社會生活體驗的加深,創作技巧的提高與熟練,感到小型的器樂曲與室內樂,已經難以抒發內心深刻復雜的感受,開始創作交響樂等大型作品。1940年夏秋間學校搬遷到粵北坪石後不久,他雖沒有跟隨到坪石執教,卻於1941年完成了《第一交響曲》的創作。當中山大學1940年搬遷到粵北坪石時。馬思聰教授去了重慶,他創辦一個國家級的中華交響樂團,任指揮,兼任協奏曲的小提琴獨奏家,他在重慶指揮獨奏過幾十個場次,蜚聲於大後方的中外愛樂者之間。

1941年他飛到香港,用他的琴聲和他自己創作的濃郁民族風格的樂曲,征服了香港熱情的中外聽眾。這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經歷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開始流亡。經他家鄉海豐,輾轉到了桂林,又回到粵北砰石的中山大學師范學院任教,以戲劇、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活動尤為活躍,校內校外常可看到他們的表演。內容之豐富,演藝之精彩,為粵北辦學精神生活留下不可忘卻的一頁。1944年奔波於桂林、柳州、貴陽、昆明。1945年春,由於日軍進占粵北坪石,中山大學被迫進行再次遷校,馬思聰教授則去了貴陽,又到貴陽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1946年飛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樂家協會,又轉台北,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然後又回廣州,到中山大學執教,兼廣東省立藝專音樂系主任。

1949年,馬思聰教授去了北京,作為文藝界的新政協代表,他參加了那歷史性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次會議。任籌備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組顧問。任教於燕京大學音樂系。1951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1967年定居美國。1987年5月20日在美國費城病逝。曾出任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緬於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和語方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音樂的歷素。50年代以來他對風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積極,但從始至終都用來表現和賦予他對音樂的民族特徵追求中。馬思聰除小提琴演奏、教學和樂隊指揮外,又開始從事音樂創作。其作品多為器樂曲,也有大型聲樂作品和歌曲。在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中,馬思聰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民族風格,個性鮮明,構思新穎。

馬思聰20歲起便開展了一系列創業性的音樂活動。歌曲作品有《思鄉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大合唱有《民主大合唱》、《拋錨大合唱》、《祖國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小提琴獨奏曲《內蒙組曲》、管弦樂《西藏音詩》交響曲《熱比亞》、管弦樂曲《山林之歌》、舞劇《龍宮奇緣》等,他在美國期間寫作的大型歌舞劇《晚霞》,交響樂《阿美山組曲》等。器樂作品如小提琴曲《內蒙組曲》(《思鄉曲》就是組曲之一)、《綏遠迴旋曲》、《山歌》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在開國前的第一創作階段,他一共寫了22個作品。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階段里,他共創作了22號作品。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的第三個創作階段里,他寫了17號作品。他一生一共寫了61號作品。

馬思聰的全部作品是真誠的,是他的感情的結晶,心血的凝聚,愛國的證件,歷史的紀錄,珍貴的遺物,價值連城的國寶,壯麗的精神財富,漢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將傳至千秋萬代,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靈魂了。

4.喻 宜 萱

(1909年9月6日-)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江西萍鄉人。生於1909年9月6日。1928年入上海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聲樂。1929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聲樂。1933年畢業後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任教。1935年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文學院音樂系學習聲樂,曾在紐約、費城等地多次舉行獨唱音樂會。1939年回國,在成都、恩施等地從事聲樂教學和演唱活動。1949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1961年任副院長。1957年任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聲樂比賽評委,1960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舒曼國際音樂比賽評委。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她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擅長演唱西洋歌劇和中外藝術歌曲,尤其重視中國聲樂作品。長期從事聲樂教學,培養了許多聲樂人才,如黎信昌、李雙江等。還編選、配譯了十幾種聲樂教材,如中國歌曲《獨唱曲集》、《聲樂教材·中國歌曲》、《西洋歌劇詠嘆調選曲》等,主編《聲樂表演藝術文選》以及撰寫了多篇聲樂研究論文和自傳《我與音樂》。

5.李 煥 之

(1919-2000)

李煥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原籍福建晉江,1919年出生於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師蕭友梅,學習和聲學。1938年8月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結業後又繼續在高級班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到張家口,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上,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中央歌舞團藝術指導、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等職。自1954年起,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音協創作委員會主任,《音樂創作》主編等職務。1985年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李煥之自幼愛好民間音樂,熱心參加學校的音樂活動。1935年後,即開始創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詞)、《黃花曲》(蔣光慈詞)等。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蒲風等詩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燕風詞)、《保衛祖國》(克鋒詞)等。

幾十年來,李煥之根據中國民間及古代音樂的豐富素材,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創造出表現新時代精神而又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的作品,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50年代他改編的中國民歌合唱曲《生產忙》、《茶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其後他又改編創作了古琴弦歌合唱《蘇武》,首創「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聲合唱《子夜四時歌》,大鼓、鋼琴伴奏的男聲合唱《秦王破陣樂》等。在民族器樂曲領域他也積極實踐。1980年根據琴曲《離騷》創作了箏於民族樂隊協奏曲《汩羅河幻想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為素材創作了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創作了大型民樂合奏曲及民族管弦樂協奏的大型作品,將古代歌曲合唱與以古曲為基礎的民族器樂創作進行了綜合性的嘗試。尤其是作於1956年的《春節組曲》於當年全國音樂周首演時即獲得聽眾一致贊賞。其中的《序曲——大秧歌》(後常以《春節序曲》為名單獨演出)廣受歡迎,成為中國喜慶佳節中屢演不輟的保留節目。現在已成為我國每年新年音樂會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響樂中經典之作。

李煥之在合唱指揮、理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在革命戰爭時期,他曾多次指揮大合唱《黃河》、歌劇《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他指揮北京青年業余合唱隊的演出獲得金質獎章。他的音樂理論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樣學習作曲》、《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數論》、《論作曲的藝術》等。

2000年3月19日,81歲的李煥之因病在北京逝世。

6. 莫扎特 WOI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奧地利作曲家。生於薩爾茨堡。自幼從父親學習音樂,4歲便公開演奏古鋼琴,5歲開始作曲,有神童之稱。7歲隨父巡演8歲首演他的第一部交響曲。1781年定居維也納,成為歐洲第一位自由職業的音樂家。1789-1791年在歐洲各地巡演,大獲成功。最後幾年成為共濟會會員。此時創作的歌劇《魔笛》等作品反映出共濟會的道德觀。去世時年僅不到36歲。
莫扎特下筆神速,在動筆時腦中已有完整的樂章。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大量的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採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後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他的最後3首交響樂作品(第39--41)是莫扎特音樂的總結,也是18世紀末西方音樂中的傑作。
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於創新精神,思維活躍,他是第一個用交響織體來表現鋼琴和管弦樂隊相互抗衡的人。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美妙動聽、晶瑩剔透、充滿幽默感。
莫扎特的生命短暫,但他留給我們的作品達600多首。因沒有標明創作時間,因此次序混亂。主要作品:交響曲63首,嬉遊曲16首,小夜曲13首,進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鋼琴協奏曲27首,小提琴協奏曲5首,弦樂四重奏23首,管樂弦樂重奏曲4首,鋼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鳴曲43首,鋼琴奏鳴曲23首,歌劇15部。另外還作有清唱劇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獨唱和管弦樂隊曲55首,歌曲32首等。

7.巴赫 (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他生於愛森那赫市一個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但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響構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的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范,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
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幹部宗教《受難曲》、《彌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為大型聲樂套曲《馬太·受淮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宗教改革運動康塔塔》、《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樂作品《布朗登堡協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兩集、《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義大利協奏曲》、《賦格的藝術》一集、《音樂的奉獻》一集、《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六首等。
但由於當時種種社會原因,巴赫的創作才能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經門德爾松等人的大力推薦,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對近代西洋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西歐他有"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的榮稱。
8.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其父為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熏陶,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登台演出。12-19歲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5歲開始發表作品,19歲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在此期間染上肺病,1948年赴倫敦演出時,病情惡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歲。
肖邦是浪漫樂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朴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他的練習曲作品訓練目的明確,藝術形象鮮明;他的圓舞曲作品,賦予溫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將風格迥異的個曲,自由結合為組曲;他的諧謔曲成為獨立的作品感情激動、富裕戲劇性;他的馬祖卡舞曲作品,曲調單純、和聲簡朴、明朗歡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滿幻想、情調深沉;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迴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9.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1906-1975), 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生於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 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的注目。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 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造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帶有某些現代派的特徵,曾引起爭議。
他的主要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電影配樂、歌劇 《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都影響較大。
1960年後成為前蘇聯作曲家協會領導人之一。 [ 李德倫與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 ] 中國當代著名指揮家李德倫(1917-),早年曾赴前蘇聯深造。當時,中國與前蘇聯的關系還 十分密切。
1953年,前蘇聯著名音樂家普羅柯菲耶夫去世,就在同一年,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與世長辭。 李德倫就在這一年來到蘇聯,並有幸欣賞到了另一位前蘇聯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在這一年的 新作《第十交響曲》(Op.93)。過後,有一位前蘇聯音樂教師曾向李德倫詢問欣賞這部作品後的感受, 李德倫當時疑惑地說:「怎麼如此沉重呢?」那位教師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時代的李德倫,正沉浸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喜悅之中。他顯然跟那個時代所有的中國人 一樣,認為蘇聯「老大哥」是中國的榜樣,世界上不會有哪個國家比蘇聯更先進、更發達、更富足、 更自由。在這種心境之下,他是根本無法理解肖斯塔科維奇那種「沉重」的。直到1976年,風雲變幻的中國經歷了三位國家領導人逝世、「四人幫」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沖擊。 李德倫此時再度欣賞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音樂的確是沒有國界的。兩個國家處於不同的時代,使李德倫暫時無法聽懂肖斯塔科維奇那略顯 晦澀的音樂語言;而兩個國家相似的命運,又最終使這兩位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音樂家有了心靈上的 溝通。
1992年,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的指揮家李德倫依然矍鑠。他來到清華大學,義務普及古典音樂 欣賞知識,其間向清華學生們講述了這一典故,並親自指揮演出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
10.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9.8.-1904.5.1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觸民間音樂,學會演奏小提琴和管風琴。16歲又經過一生中僅有的兩年管風琴學校的正規學習。畢業後,在一個室內樂團演奏中提琴。30歲從事創作,並教授管風琴。那時結識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並受其重要影響。他的作品獲奧地利國家獎學金,使他增強了創作的信心,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個人的風格。1885年起,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並9次出訪英國,演奏自己的作品。1890年在俄國與柴科夫斯基結下了親密的友誼。1891年任布拉格音樂院教授,次年,出訪美國,大量接觸黑人和印第安民間音樂。此時的創作對美國的音樂產生了顯著的影響。1901年任布拉格音樂院院長。德沃夏克晚年被選為捷克科學院和藝術研究院院士、獲英國劍橋大學和捷克大學名譽音樂博士。
德沃夏克的作品朴實自然、手法簡練、結構緊湊、曲調清新。他的代表作品-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融合了黑人、印第安人民歌和波希米亞民間音樂的素材,使此交響曲具有獨特的風格。他的《斯拉夫舞曲》《捷克組曲》等是屬於強烈民族風格的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首、序曲3首、狂想曲、諧謔曲、斯拉夫舞曲16首、弦樂小夜曲、小夜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六重奏、鋼琴三重奏、鋼琴四重奏、鋼琴五重奏、小提琴奏鳴曲、敘事曲、歌劇二部、宗教合唱曲、歌曲等。

④ 在抗日過程中的音樂家,分別有那些作品

聶耳:《義勇軍進行曲》《碼頭工人歌》
冼星海:《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

⑤ 誰能告訴我著名的音樂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中外著名音樂家及其主要作品節錄如下:

外國著名音樂家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音樂之父」。
欣賞作品: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

韓德爾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國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哈勒城。他自二十七歲起定居英國,對英國的音樂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樂家。韓德爾在西歐音樂史中與巴赫佔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對後世音樂影響極大。
欣賞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亞》
小提琴曲《廣板》

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
欣賞作品:室內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交響樂《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40交響曲》
室內樂《G大調弦樂小夜曲》
管弦樂《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五交響曲》——命運
管弦樂曲《第六交響曲》——田園
鋼琴曲《月光奏鳴曲》
鋼琴曲《熱情奏鳴曲》
鋼琴曲《G大調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代表作品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那由感而發的六百多首歌曲。我們熟悉的還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為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紹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者。遵父訓21歲修完醫學課程獲得理學士學位後,他斷然決定改行從事音樂,從此跟家庭鬧得關系緊張,只得靠借債和私人教課維持貧寒的生活。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揚民望曾寫道:「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精華,可以說集中在作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羅瓦和作曲家柏遼茲這三個人身上,他們的作品揉合著種種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邁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藝術家個人孤寂心緒的衷心傾吐和種種空幻的奇想。」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幻想交響曲》

費里克斯·門德爾松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仲夏夜之夢》

肖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神秘莫測、令人銷魂。
代表作品:《f小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技巧)之王」。
欣賞作品: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第六號。

中國音樂家

冼星海
(1905—10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王洛賓
(1913—1996)王洛賓同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賀綠汀
(1903—1999)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新聞)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餘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歌曲創作,其親切上口的旋律與鮮明的時代感使他成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位優秀的人民音樂家。

劉天華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華彥鈞
(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馬可
(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

⑥ 中國音樂家的名字及代表作

1、聶耳-《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

2、冼星海-《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3、李德倫-《山林之歌》。

中國交響樂團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藝術指導,常任指揮。北京交響樂團顧問。

4、傅庚辰-《星光啊,星光》。

在職將軍級別、中國著名資深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先後為《雷鋒》、《打擊侵略者》、《地道戰》、《閃閃的紅星》、《走在戰爭前面》、《挺進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並創作了歌劇《星光啊,星光》。

5、殷承宗-《黃河》。

一位傳奇鋼琴家,中國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也是鋼琴協奏曲《黃河》創作的主持者和作者之一、權威詮釋者。其對樂曲理解透徹,技巧卓越,感情豐富細膩,獲得世界各地樂迷的熱烈歡迎。

⑦ 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麥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 頭上砍去!殺!」這首不朽的戰歌《大刀進行曲》,是革命音樂家麥新同志創作於1937年7月。 1936年,麥新先入南光中學,後轉入上海中學讀書。期間 ,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製造「濟南慘案」的影響,他參加上海市民舉行的示威遊行。同年,他加入「歌曲作者協會」、「歌曲研究會」,向冼星海學習作曲和指揮,開始初期創作活動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麥新參加了上海歌詠界戰時服務團,成為該團領導者之一,從事慰勞傷兵和難民教育工作。1938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6月,在開魯縣境內遇國民黨殘匪的突然襲擊,經英勇搏鬥,終因寡不敵眾,不幸壯烈犧牲。

⑧ 中國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藝術家有哪些他們有什麼著名作品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
冼星海(1905-1945)
《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王洛賓 (1913-1996)
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王洛賓每到一個地方就尋找一切機會搜集民歌,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賓搜集、整理並記下了眾多優美動聽、有學術價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維吾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喀什噶爾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哈薩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瑪依拉》、《黃昏里的炊煙》、《都他爾和瑪麗亞》、《暮色蒼茫》等。這些旋律流暢、曲調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礎上,王洛賓還改編了許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經典之作

任光(1900-1941)
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

聶耳(1912-1935)
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

馬可(1918-1976)
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畫家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說理》。

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

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建築師
1:呂彥直(1894―1929)以設計中山陵(南京,1925-1931)、中山紀念堂(廣州,1926-1931)聞名於世。

2:童��(1900―1983)中國古典園林研究的先驅者。

3:楊廷寶(1901―1982)中國特色現代建築的探索者。

4:劉敦楨(1897―1969)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5:梁思成(1901―1972)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6:馮紀忠(1915―)中國現代主義建築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7:汪坦(1916―2001)20世紀中國第一套外國建築理論譯叢翻譯工作的主持人。

8:張�}緒(1877―?)中國第一部現代建築學著作《建築新法》(商務出版社,1910)的作者。

9:陳志華(1929―)中國第一部外國建築史作者,中國鄉土建築研究的倡導者。

10:吳良鏞(1922―)提出城市有機更新思想,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會議《北京宣言》起草者。

⑨ 五位著名音樂家的簡介

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
pin (1810-1849)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
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
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
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
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
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
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
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
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
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
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
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
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糧食街9號,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5歲。
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頓等古典主義早期作曲家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這一體裁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瓦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難能可貴的一部傑作。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合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並且,莫扎特是歐洲當時唯一一個不接受貴族供養的音樂家。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91年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僅35歲。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 紫藝。筆名有黑天使、噪 森、渙玉、王達平等。雲南 玉溪人,生於昆明。 自幼喜 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 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大 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 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 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 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 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 開展革合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 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 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 影、話劇、舞台劇作曲。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廣東番禺,生干澳門一個貧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嶺南 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 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 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 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 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 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 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 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 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 《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 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 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 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 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 《頂硬上》、《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 延安魯藝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 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丟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 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 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 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 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⑩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還有一位作曲家你知道他是誰嗎,她/他的作品又是什麼急急急急急求求學霸們告訴我。

冼星海 義勇軍進行曲

1.《義勇軍進行曲》
創作於1935年4月,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專大第五次會議屬通過決議,將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松花江上》
1936年,地下黨員張寒暉耳聞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慘經歷,譜成了此曲。
3.《大刀進行曲》
29軍大刀隊英勇抗日的事跡促使當時在上海工作的進步青年孫培元創作了這首歌曲。
4.《黃河大合唱》
著名詩人光未然1939年創作出長篇朗誦詩《黃河吟》。音樂家冼星海聽後觸發了創作靈感,寫就了這部千古絕響。
5.《八路軍進行曲》
誕生於抗戰時期的延安,由音樂家鄭律成譜曲、公木作詞。1988年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6.《游擊隊之歌》
1937年,賀綠汀在老鄉土炕的油燈下寫出。
7.《歌唱二小放牛郎》
1942年,年僅13歲的王二小故意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被敵人槍殺。方冰、劫夫據此創作了這首歌曲。
8.《團結就是力量》
9.《延安頌》
10.《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的五位音樂家和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