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代戰爭史中信版是白話文嗎
肯定不是,清末民初時才推行白話文,比如魯迅
Ⅱ 中國歷代戰爭史的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台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台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於1972年面市。後來,台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合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合評論。
本書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合,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出現能出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只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2013年中信出版社正式引進出版,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歷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煉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歷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歷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家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別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簽,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才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了中國歷代史家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盪,先人的智慧和勇氣才顯出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纂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歷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贊賞其戰斗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了,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歷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家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歷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歷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表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了《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歷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歷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歷代史家,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致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從原始部落至今,為了爭奪生存條件,人類從天上打到陸地,從非洲打到太平洋,從中國打到世界各地,就像是一桌檯球,一顆白球足以讓全盤進洞。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家面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贊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制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家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歷代典籍皆屢見不鮮,只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出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歷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家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才的獲取,人才的駕馭。
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秋時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了華夏集團的命運,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合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啟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家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才,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裡,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家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獲。
人才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鍾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才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執著於德才兼備。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家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是橫向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向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表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家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採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采擷,經軍事專家和史家的共同認證後,才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出,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纖毫意識形態和標簽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家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韻,專家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才當有良好的助益。
Ⅲ 求中國歷代戰爭史txt全冊!!!
gumngunftudnr
Ⅳ 中國歷代戰爭史的版本
1983年 軍事譯文出版社 繁體豎排影印版
作者: 台灣三軍大學 編著
出版社: 軍事譯文出版版社(內部發行)
出版年權: 1983
頁數: 6502
裝幀: 精裝平裝 統一書號: 5319-3
2013年 中信出版社 簡體橫排最新版
作者: 台灣三軍大學 編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公開發行)
出版年: 2013
裝幀: 精裝平裝
Ⅳ 中國歷代戰爭史txt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61768.html
Ⅵ 誰有《中國歷代戰爭史》的簡體版中信出版社的百度雲資源最好免費。
不好意思 這個沒有
Ⅶ 中國歷代戰爭史怎麼樣
《中國歷代戰來爭史》這套書共自18冊,計500多萬字,戰爭地圖789幅,煌煌巨制,讓人嘆為觀止。不過由上古至春秋再至秦代(第1、2冊),一路看下來,終抹去那種高處不勝寒想要敬而遠之的感覺。 本書是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10月1日,經蔣介石手令,由時任「國防大學」(台灣三軍大學前身)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任主任編委,組織一眾史家擔任指導與審校,舉全台灣優良軍事專家與史學名家之力,編纂而成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其所論戰史,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4600多年戰事集於一覽,值得有戰爭史偏好的人們收藏並深度翻閱。 上古時代,蚩尤驅逐炎帝,黃帝戰敗蚩尤,然後黃帝開展各種文化創造:由游獵為生而使之稼穡;穴居野外使之有宮室;獸皮蔽體而使之有衣服;結繩記事而使之有文字
Ⅷ 中國歷代戰爭史的作者簡介
台灣「三軍大學」前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後遷往台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合參謀大學」,1969年合並台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合並「中正理工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國防醫學院」改名「國防大學」。2006年1月1日「國防醫學院」重新遷出為獨立建制,2006年9月1日「政戰學院」並入「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台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1956年1月,台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歷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歷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編纂委員會: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皮宗敢 羅列 劉安祺 余伯泉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蔣緯國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朱嘉賓 總編纂: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