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艦隊排名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艦隊排名

發布時間:2021-03-13 04:24:25

㈠ 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海戰之前的世界海軍排名(前十)

(1)首先是英國皇家海軍,1875-1884年是皇家海軍的黑暗時期,授權建造的主力艦遠遠不能滿足英國保障世界海權控制的需要,法國在此階段大力擴充海軍艦隊,差一點超過了皇家海軍的實力而躍居世界第一。1884的皇家海軍艦隊還有很多老式的舷側列炮鐵甲艦,是大約1864-1872年間建造的,實際戰鬥力已經比較低下,巡洋艦方面還以鐵殼護衛艦和巡邏艦在世界各地執行任務,不過新型巡洋艦的曙光已經嶄露,一等巡洋艦和二等巡洋艦已經開始裝備5艘,皇家海軍鋼殼快速巡洋艦遍布世界海洋的時代即將到來。
(2)其次是僅次於皇家海軍的法國海軍,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真正有能力與英國海軍爭奪制海權的只有法國人,1884年的法國艦隊曾經給中國人帶來痛苦的回憶,這一年他們的實力遠遠高於除英國以外任何海軍,超過了第三、四名的實力總合。在法國的艦隊中,已經出現了裝甲巡洋艦的早期雛形。
(3)統一的德國1884年就已經顯示出了超級強國的端倪,為了能夠在全世界爭奪更多領地和大力發展貿易,經過大約20年的苦心經營,威廉一世的海軍已經奪得世界第三艦隊的座次,而提爾皮茨的發力還沒有到來呢。
(4)沙皇俄國的艦隊曾經在19世紀兩次向英國提出挑戰,俄國雖然相對貧窮落後,但怎麼也是歐洲大國,在歷代沙皇對領土的無限貪婪下,俄國以巨大的國力為了執行擴張政策一直保持著艦隊的巨大規模,只是俄國在艦艇設計和建造上卻一直跟不上潮流,總是被其他強國領跑。
(5)沒想到算出來1884年的艦隊排名第5名是土耳其艦隊,雖然19世紀中葉希臘已經獨立,而且英法對埃及已經開始行動,不過此時的土耳其還沒有糜爛到一戰那麼嚴重的程度。土耳其為了北拒俄羅斯,西抗英法諸強保住自己的地盤,對海軍的投入還是比較大的。不過1884年的土耳其海軍結構中主力艦過多,巡洋艦不足說明土耳其對於自己的海外貿易並不那麼看重。此一階段的土耳其和二十世紀初都有同一個特點「缺錢」,經濟困窘時有訂了軍艦掏不出錢的尷尬局面出現。
(6)曾幾何時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在1884年已經成為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荷蘭的海外領地只剩下散落在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少數殖民地,因此財政上並不寬裕的荷蘭ZF選擇了建設一支近岸防護海軍的政策。因此荷蘭的裝甲艦中有相當多的美國在南北戰爭中趕造的淺水重炮艦,這些船基本不具備遠海作戰能力,不過根據主要艦只排水量的排名,荷蘭應當在奧匈帝國之前,按公海的戰鬥力而論則不足以與奧匈爭鋒。
(7)奧匈帝國對於攫取歐洲領土的決心同樣不小於俄國,因為他們都是面黃飢瘦的老帝國土耳其的好鄰居。奧地利雖然被普魯士趕出了德意志世界,但面對南面同樣是剛剛統一的義大利卻從不手軟,一場利薩海戰讓亞德里亞海平靜了將近50年。奧匈與義大利從那時起開始了一場中型的海軍軍備競賽(相對南美諸國而言),直到接近十九世紀末由於三國同盟的締結才使義大利改變了她的假想敵。奧匈的海岸線不長,海外領地也很少,但由於軍備競賽海軍實力卻不俗。
(8)緊隨奧匈之後的就是海軍軍備競賽的夥伴義大利。義大利艦隊和奧匈的相比互有短長,為了彌補利薩海戰中造成的損失,同時吸取了海戰的教訓,義大利的主力艦開始走上了超大口徑巨炮旋台艦的道路。1884年的義大利艦隊中就已經有了第一批巨炮旋台艦Duilio級,採用17.7寸的巨炮4門。地中海三國(法、意、奧)主力艦的共同特點是航速快,防護相對薄弱,這可能與地中海特殊的作戰環境有關,同時還與超級強大的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存在有關。
(9)雖然西班牙已經永遠失去了包括墨西哥在內的幾乎整個拉丁美洲,不過西班牙仍然在世界各地還有大大小小的海外領地,比如菲律賓、古巴等等,因此西班牙艦隊和商船隊仍然盡可能保持著一定的規模。1868西班牙海軍在加的茲港發生了嘩變,進而推翻了伊莎貝拉二世女王在西班牙的統治,不過西班牙的君主制並沒有受到影響。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發生了Virginius號事件(該船被西班牙的旋風號護衛艦截獲,西班牙人認為船上載運的雇傭兵是去協助古巴人發動反對西班牙的游擊戰爭的,因此很多英國和美國乘員被槍殺),雖然美國並沒有實力向西班牙人立即發起挑戰,但西美之間不可調和的火種已經埋下。
(10)馬江硝煙散盡,以揚武號為首的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正在洋務高潮的中國繼續其擴大海軍的計劃。這一年還有一件事值得紀念,「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定鎮已經完工,雖然德國以中法交戰為由拒絕當年交付,但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戰列艦。雖然中國以地方財政為主支持的四大艦隊之間關系很復雜,但是這一年中國海軍總體實力大大超過了東面的鄰居。不過可惜的是要制海權,海軍的建設永遠沒有高枕無憂的一天,可惜當時的中國government中很多官員還不具備這個意識。

㈡ 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被擊沉了幾艘軍艦日本艦隊損失大嗎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據不完全統計,北洋水師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4萬多人,在整個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水師共消滅日軍1132人,中日雙方的陣亡比將近30比1,這也就是說,當時的要解決一個日軍,至少要付出30個人的性命。

北洋水師大小軍艦共25艘,官兵多達4000人,曾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艦隊。然而,這支艦隊卻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一次性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㈢ 甲午戰爭時候,中國派出了幾艘自己研製的戰艦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中國派出了幾艘自己研製的艦艇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中有四艘由福建船政製造的軍艦 即引進法國黃泉級技術製造的平遠號和原隸屬廣東水師的廣甲 廣乙和廣丙號巡洋艦

㈣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的軍艦和日本的軍艦對比實力如何

參加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有12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是11艘戰艦。數量基本相當
北洋水回師中有答8艘是較強的鐵甲巡洋艦,其中定遠鎮遠2艘是當時亞洲最強的戰艦。
而日本聯合艦隊,也有8艘是新式的巡洋艦。其中吉野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高速巡洋艦。
從表面上的實力來看,2軍旗鼓相當,北洋水師甚至略強。
但是從軟實力來看,聯合艦隊要更強。因為清朝工業較差,北洋水師雖然大都是從歐洲訂購的先進軍艦,但是自己缺少保養替換零件,年久失修,很多軍艦都無法滿速航行。而日本的軍艦雖然噸位不比北洋水師,但是速度快,而且不少裝備了當時最好的速射炮。另外,日本當時使用了先進的下瀨火葯,而北洋水師仍然用的黑色火葯,並且北洋水師使用的炮彈質量也有問題。導致日艦中彈很多,也被造成不少殺傷,但卻難以被擊沉。
所以綜合考慮,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趕超了北洋水師。不過從黃海海戰來看,至少北洋水師仍然證明了定遠號和鎮遠號在當時,仍然是亞洲無敵。2艘巨艦中彈無數,但無一穿透裝甲。戰役後期,定遠和鎮遠也有機會反敗為勝,只可惜天近傍晚,無法夜戰才只好停火。

㈤ 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海軍力量對比與國力對比等

一、日軍實力明顯強於清軍 北洋水師成軍的1888年,日本還沒有像樣的現代化海軍。甲午戰爭前4年,清朝依然佔有27000噸比17000噸的海軍總噸位優勢。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總噸位暴漲至72000噸,全面壓倒清軍。 而實際參戰的兩國主力艦隊中,也是日本聯合艦隊以4.1萬噸反超北洋水師的3.5萬噸。而且日軍是新艦,北洋水師是老艦,日方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占優勢。 人員就不比了,這對海軍沒多大意義,而且基本上是與總噸位成正比的。 所以,北洋海軍遠東第一隻是曾經的傳說,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已被日軍以驚人的速度反超了。 二、無論戰略戰術上都是日本強 戰略上,日本的厚積薄發,精心策劃多年,有備而來,處積極進攻態勢,全國軍民士氣高昂,君臣同心協力。清朝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麻痹輕敵,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倉促應戰,處被動防禦地位,士氣低彌,君臣將領們各有小算盤,未形成合力。 戰術上,日軍作戰設計明確,海陸軍配合默契,作戰指揮果斷,士兵戰技術熟練。清軍沒有像樣作戰計劃,海陸軍間甚至陸軍內部各部隊處各自為戰、消極抵抗狀態,指揮混亂,除北洋水師外,士兵士氣和技戰術素質差勁。 三、清國理論上國力占優,但實際可動員經濟實力兩國旗旗鼓相當,但日本實際動員經濟力量占優。 當時兩國都還沒有科學全面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後世有些的經濟史學家根據兩國人口總數和經濟發展水平推測,認為清朝GDP不僅遠超日本數倍,甚至還可能高於歐洲強國。但我認為,這種推測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清朝幾乎是純農業國,那些推測的GDP絕大多數是用來吃飯的,轉化不成國家辦大事的經濟實力。 實際上,當時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七八千萬兩白銀的樣子。而日本自明治維新,工商業迅速發展,甲午戰爭前其財政收入已達七八千萬兩日圓,大約摺合五千多萬兩白銀的樣子,已經相當接近清朝了。何況,清朝財政支出中龐大官僚體系、治河救災及平叛等開支巨大且無法節省,更不能忘記太後辦壽、修頤和園、修陵、皇上大婚等等甲午戰爭前驚人的開支。所以,實際上日本可動員的經濟實力並不亞於清朝,清朝對日本並不具備某些歷史學者所稱的絕對經濟優勢,「蕞爾小國」的稱號是清廷過於狂妄自大的表現。 再看實際的經濟動員結果。當時日本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費,也即相當於每年3000萬兩白銀的軍費用於購艦備戰。而清朝財政收入極少用於改善軍備,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後就再未購一船,北洋水師的日常維持費應為每年兩百萬兩白銀,實際僅五六十萬兩。 科技方面,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明顯占優,但這一優勢在戰爭中並無太明顯表現,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科技實力仍與西方有明顯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靠購買西方先進軍艦和武器彈葯。甲午戰爭主要是拼經濟而非科技。由於日本投入高且較晚,因此甲午戰爭中雙方進口的武裝裝備中,日本占明顯優勢,比如軍艦航速更高(採用更先進鍋爐),火力更強(最先進的速射炮日對清佔95比0的絕對優勢)。 近年來,有些人借甲午戰爭鼓吹經濟無用論,這純屬扯蛋!這場戰爭恰恰證明經濟才是軍事的堅實基礎,你看看日本在戰前遠超清朝N倍的軍費投入,就會明白日本的勝利就是拿錢堆出來的,實力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四、西方列強基本上對甲午戰爭持坐山觀虎鬥的中立態度。 東亞兩強相攻,肯定是西方列強的機會,他們樂見中國因此被進一步消弱,從而帶給他們機會,但並不願意看到日本因此強大而與其在華形成競爭關系。 日本在戰前輿論公關做得比中國好,在國際上極力宣傳中國在朝鮮的「殘暴統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的樣子,因此國際輿論上特別是美國,對日本稍同情些。但是,從國家政策角度,則西方幾乎清一色地保持中立,未對任何一方提供軍事援助,也未對任何一方採取武器禁運等。 但當甲午戰爭以日本一邊倒的勝利結束時,西方列強逐漸轉向「同情中國」甚至出面干涉和阻止日本瓜分中國,這當然是為了防止日本成為他們自己瓜分中國的競爭對手。 其中,最有名是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強迫日本吐出已吃到嘴裡的遼東半島,俄國為此甚至向日本提出武力威脅。英、美覺得馬關條約的開放條款對此不無壞處,因此既未參與干涉還遼,也未阻止,算是中立到底。

㈥ 甲午中日戰爭中最大的海戰發生在哪裡

中日甲午戰爭最大的海戰是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發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相對於前一次的豐島海戰就更加慘烈,雙方士兵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著在各自的軍艦內被炸死、燒死甚至是溺死的危險。無論是北洋水師還是日本聯合艦隊都為打敗對方而拚死一搏,畢竟這是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

日本艦炮數量多但全體命中率偏低,但群炮齊轟的飽和式攻擊,整個艦隊則得到較多的命中彈數。清艦命中率雖高,但發射彈數少,相對減少了對日艦的危害。

雖然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定遠艦、鎮遠艦在遭到日聯合艦隊的圍攻下彈痕累累卻沒有沉沒,而且還能與敵對抗狀態下帶傷脫離戰場,給日本聯合艦隊方面留下了震撼的印象。

(6)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艦隊排名擴展閱讀:

甲午黃海海戰,缺煤也是造成失敗的一大原因。

說起甲午黃海海戰,人們都知道,清日軍艦機動能力確實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少有人知,其實除卻兩軍戰艦本身性能之外,形成機動能力懸殊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北洋海軍缺煤。

豐島海戰爆發後到黃海海戰臨戰之際,開平煤礦運煤船職員們懼怕危險,紛紛辭職。當時,李鴻章下令緊急調煤3萬噸運往威海、旅順、煙台應備作戰,也就在開平煤礦斷斷續續的供煤中,成為空談。

黃海海戰發生前,北洋艦隊曾經5次巡航朝鮮半島西海岸漢江口、大同江口、鴨綠江口及渤海、大東溝。在進入戰時巡航中,北洋艦隊既無煤船隨行保障,也頻頻因為缺煤,或是用煤太劣,直接影響著艦隊的機動。

丁汝昌為此跳腳生氣,埋怨,然而,開平煤礦敷衍北洋海軍戰時用煤的事情,他臨死,也沒有對李鴻章踏踏實實報告一次。

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前夕最後的巡航,是往返旅順、威海之間。這次,浩浩盪盪的北洋艦隊續航用煤,也不過2000噸新峒散煤。

這是甲午黃海海戰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蒸汽戰艦時代,煤炭,等於現在戰艦採用的汽油、原子反應堆。如此尷尬下,兩軍陡然相遇,北洋艦隊劣質煤濃濃的黑煙更早地暴露目標。

此後,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戰數小時,無論是戰,是跑,北洋艦隊諸多戰艦因為可憐巴巴的新峒散煤,進退失據,猶如腳鐐,後果可想而知。

㈦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聯合艦隊有多強

清朝的北洋海軍的軍艦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得到過維護升級,參戰的十二艘軍艦在出發前都嚴重的缺乏彈葯,甚至把訓練彈都算上也不夠。
北洋海軍最新的軍艦也比日本最老的軍艦老,除了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外,其餘軍艦由於太老太舊所以都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

㈧ 介紹一下甲午中日戰爭中 中日兩國海軍軍力對比

裝備遠遠強於日軍,但人不行,物資也不行

㈨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四大艦隊共有多少軍艦

在海戰中全軍覆沒的清朝船隻全部都參加了甲午戰爭,感謝樓主還記得這場歷史,並且提出了讓人深思得問題,謝謝了

㈩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軍的勢力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早在造船上落後於世界強國了,當時因為列強入侵,清朝海軍力量不堪一擊,所以李鴻章在1880年3月31日奏准購買兩艘鐵甲艦。同年中,派徐建寅、李鳳苞到英國及德國,考察海軍以及購艦。徐、李在德國參觀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及其製造的薩克森級(Sachsen class)鐵甲艦,與及克虜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在英國,二人則參觀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英弗來息白」(Inflexible)鐵甲艦。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爾鏗建造兩艘集薩克森級及英弗來息白之長處的鐵甲艦,艦上採用克虜伯火炮。鐵甲艦的設計及技術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定遠級的裝甲布置類似英弗來息白的設計,厚達12英寸的裝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護機械、主炮及彈葯庫,而非分散在水線之上。其噸位亦是遠東第一,號稱「遠東第一艦」。1881年正式簽署合約,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經驗,派劉步蟾、魏瀚等熟識海軍者到德國船廠監工。兩艘戰艦由李鴻章親自名為「定遠」、「鎮遠」。同年12月22日,「定遠」下水,次年「鎮遠」下水。

定遠及鎮遠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據國際慣例暫停交貨。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方才於7月履約付貨。定遠及鎮遠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10月抵達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遠升起龍旗,正式成為大清海軍艦只,北洋艦隊旗艦。
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二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內日軍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二艦中彈極多,但因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由日軍佔領的炮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那時候的北洋海軍就指著定遠、鎮遠二艦,還怎麼稱得起世界最強啊 ,沒有自己的技術,光靠著進口,買別人的,學別人的,是永遠稱不起最強的。

閱讀全文

與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艦隊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