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
我以為所謂58%應該是指駐扎在戰線後方的日軍,包括戰略預備隊和駐守各大中城市的日軍,以及各種後勤保障部隊和人員。這些日軍中的相當部分並沒有直接的作戰任務和對象。
而在敵後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面對的敵軍主要是偽軍而日軍的規模非常小,你只要多看看上世紀五十~八十年代初那些反映敵後抗戰的著名小說你就可以發現這一點(這些小說的作戰作者很多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甚至直接參加了的敵後抗戰),通常在這些小說中日軍的出場的最高指揮官通常是大隊長,甚至是中隊長。
畢竟八路軍的本錢小,每次作戰甚至要把子彈的消耗都計算在內。(至少打一仗要繳獲比消耗的更多的子彈,連子彈殼都是很寶貴的,需要專門收集)。所以八路軍不可能和日軍作正面的消耗對抗,只能採用運動戰術,趁日軍分散時,集中兵力消滅日軍一個中隊,一個小隊甚至一個步兵班。
但這並不意味著游擊作戰無足輕重,要知道就在今時今日,在和我們相鄰的一個國家裡,一群拿著簡陋的武器的游擊隊,與代表著21世紀最先進的武力的十幾萬大軍進行了八年的周旋,使其至今無法取得勝利。
Ⅱ 完整、全面介紹抗日戰爭歷史的書籍有哪些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東北抗日聯軍抗戰紀實
八路軍抗戰紀實
新四軍抗戰紀
Ⅲ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十六課《抗日戰爭》的全面抗戰和片面抗戰分別是什麼
兩條不同抗戰路線的比較:
①依靠的力量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依靠英美等國的"外援",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全面抗戰路線依靠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並爭取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為此,共產黨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是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總之,兩條抗戰路線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抗戰.
②)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廣大工農群眾處於階級對立狀態,因此不願意讓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從而威脅其目後的統治.全面抗戰路線是由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戰爭.
③抗戰的結果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八路軍,新四軍執行全面抗戰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後方,成為抗戰後期對敵作戰的主要力量.
不同的抗戰路線是由國共兩黨不同的階級利益決定的.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群眾對立,害怕群眾,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來抗戰.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利益,必然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進行全民族的抗戰
Ⅳ 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
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
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
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4)抗日戰爭歷史人教版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
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
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
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
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4、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Ⅳ 誰有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佔領南京後,在日寇總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揮下,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被害多達35萬之巨。
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軍的轟炸機,排著編隊對當時的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空襲,所到之處炸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舊城區幾乎成了火海。
日軍731部隊在諾門罕實施細菌戰後,於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國浙江衢州和寧波、湖南常德、浙贛地區連續三次實施大規模細菌戰,造成至少超過3萬中國和平居民死亡。
1943年,日寇從東北各地及山東、河北抓捕來大批勞工,送到井下挖煤。由於飢餓、和常遭酷刑,造成勞工大批死亡,這些死難者的屍體都集中扔在這兩個大萬人坑裡。
(5)抗日戰爭歷史人教版擴展閱讀:
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10年獨立苦撐戰局,此後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強敵,特別是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孤懸敵後,靠自力更生頑強堅持,中國抗戰成為二戰中最艱苦卓絕的戰爭。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已經高度工業化,中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兩國、兩軍對決,日本意在速戰速決,中國則體大力虛,必須充分發揮地廣人多的優勢,通過長期的戰爭熬垮敵人。
在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過程中,中國的局部抗戰是阻擊法西斯擴張的前哨戰。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Ⅵ 抗日戰爭歷史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 蔣中正發表《告全國同胞書》,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
又稱「九一八事變」
1931年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國慶日在中央蘇區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
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1933年12月,李濟琛、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與中共密謀,在福建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迅被平定。
第二次國共合作
12月12日,張、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蔣中正實施「兵諫」,最後在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勢力的協商下,得到和平解決,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成為日後影響抗日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
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中國對日宣戰(1941年12月-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Ⅶ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Ⅷ 抗日戰爭歷史軸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
同年,日本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擴大成一支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該部隊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等細菌以及毒氣、槍彈等的活體試驗,並大量製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用飛機播撒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5月,日軍在天津南開八里台和吉林伊蘭縣強占民地修建機場,並動用飛機轟炸伊蘭縣,炸死我國民眾2萬餘人。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開啟了淞滬會戰。
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
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蔣介石決定花園口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9月,日軍匯集5萬余兵力,分25路進攻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續燒殺淫掠兩個月。
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
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
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1月,日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村,焚燒該村全部房子,集中屠殺和燒殺1340多名村民,類似的屠殺在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比比皆是。6月,日機夜襲重慶,在較場口防空洞內躲避轟炸的3萬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五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8)抗日戰爭歷史人教版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
1、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2、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佔領南京。隨後,對南京城內的百姓和已經放下武器的國民黨軍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南京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人。
3、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4、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
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飢荒,史稱花園口決堤。
5、豫湘桂會戰
豫湘桂會戰,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戰役中至少2.4萬日軍死亡,加上傷病者共十萬人。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除此之外,由於分散了兵力,反而為國民黨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侵華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花園口決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湘桂戰役
Ⅸ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 總結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總結:
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十四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日本侵華戰犯受到了嚴正的審判。
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9)抗日戰爭歷史人教版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
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