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19世紀中期,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打擊,列強通過戰爭、威脅、欺詐等手段,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政治上,雖然清政府依舊進行著統治,但已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干涉和控制,中國的領土、司法、關稅等大量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日益解體,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推銷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必然發生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對,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且,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同時,中國革命任務也必然發生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 中國經濟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以後,英國等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必須與英國商定。《五口通商章程》又規定主要進出口貨物的稅率為5%左右的低稅率。這些規定不但使清政府成為世界上海關稅率最低的國家,使清政府的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產的作用,更嚴重的是中國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大大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損害了中國形象,降低了清政府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鴉片戰爭後短短幾年,英國等西方列強利用侵略特權,向中國瘋狂傾銷商品,特別是洋布、洋棉充斥中國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傳統的棉紡織業幾近破產。此外,外商還操縱中國的絲、茶等大宗貨物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的絲、茶生產服從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中國逐漸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這樣,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三. 清政府財政更加困難,盤剝加重,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政府在財政上就已經是國庫虧空、入不敷出。而《南京條約》又迫使清政府向英國支付戰爭賠款2100萬銀元,加之列強繼續向中國走私鴉片、大肆傾銷商品、控制貿易,致使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解決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不斷增加稅收,加緊搜刮人民,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盤剝百姓,最終導致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四. 新的思想萌發,封建思想受到一定的沖擊
鴉片戰爭的炮聲,把當時較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憂國憂民,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產生了從抵抗侵略出發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從而發出「外抗強敵,內求改革」的呼聲,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股新思潮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認識世界和走向世界;尋求強國御海之道,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實現民族振興。但本質上還帶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色彩。
雖然這個時期中國人剛剛從閉關鎖國的狀態下驚醒,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是膚淺和感性的,而且對本國封建主義的認識同樣是不深刻的。但他們卻開啟了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大門,他們無愧是中國近代首先向西方學習、尋求真理的傑出代表,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反映了中國社會轉折時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甘落後、銳意進取的奮勇精神。新思想的萌發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啟迪和召喚著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它是近代中國人民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
❷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文化有何影響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回,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答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國近代歷史就成為一部錯綜復雜的歷史。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於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迎接科學民主之曙光。當時中國的國情是: 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文化的書籍,逐步輸入。 傳播西學的各種新式學堂陸續開辦,並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60年代後期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後培養了300人左右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於是,中國的教育制度逐步實現近代化
❸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影響是很深遠的,表現在:
❹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有哪些危害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有以下影響: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條約還為沙皇俄羅斯更多地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
6、喪失大片領土。 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只是彈丸之地,而割讓給沙俄的領土則前後達150萬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後來中華民國的版圖基礎。
7、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了其統治。
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實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使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❺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什麼嚴重影響清朝形成了怎樣的社會格局
影響
1.喪失的領土和主權增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進而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割佔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於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備了條件。
2.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大陸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3.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4.社會矛盾更加激化。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社會格局
1.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集團,開始分化。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2.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佔大沽炮台,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
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侵略者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❻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遭受都城被佔領圓明園被焚毀的恥辱,中國被迫又開放天內津等十個通商口岸,容賠償1670萬兩白銀,1858-1864年沙俄割占東北、西北約150萬平方千米領土,中國的封建統治者被迫向西方資本主義低頭,中外勾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之,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程度。
❼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兩鴉片戰爭列強獲取廣闊商品市場原料產發侵略戰爭由於落清政府腐敗戰爭均戰敗結束戰系列平等條約簽定給帶深重災難客觀產定積極影響本文幾面略做析. 1、政治面 (1)激化階級矛盾加速封建統治崩潰戰簽定系列平等條約量割、賠款使民認清清政府腐敗能逐漸喪失希望;支付量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民階級矛盾更加激化轟轟烈烈太平運加速封建統治崩潰 (2)由閉關鎖外放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自明朝期起推行閉關鎖政策阻斷西科技文化交流造落鴉片戰爭門迫打雖清政府意願客觀刺激向西習推社進步 2、經濟面 (1)促使自經濟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兩鴉片戰爭都迫放批通商口岸列強通合手段向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隨著農業、手工業離加外商華企業洋務派民用工業豐厚利潤刺激些官僚、主、商始引進外先進技術機器投資創辦近代企業民族工業誕 (2)啟經濟近代化歷程 第二鴉片戰爭洋務派深西科技先進要剿發捻勤遠略要習西於自強、求富口號創辦批軍事、民用工業由啟經濟近代化歷程 3、思想文化面 (1)促使批知識朝夢幻驚醒注目世界習西林則徐、魏源代表主階級抵抗派提師夷技制夷口號迫於代局限二主張未能實施邁思想近代化第步;第二鴉片戰爭李鴻章代表洋務派深遇千未強敵遇千未變革掀起場名師夷技自強洋務運林、魏二師夷技主張付諸實踐 (2)先進提發展資本主義案——《資政新篇》洪仁玕《資政新篇》雖迫於客觀環境階級局限性未能實施第發展資本主義案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3)促進教育近代化洋務派認識西科技術先進更認識要制器器需要制器先創辦30所新式堂培養軍事、翻譯、科技等才;進步解西避免洋挾技居奇洋務派派遣留深造創辦新式堂派遣留啟教育近代化歷程 4、軍事面 促進防建設現代化鎮壓民起義、抵禦列強侵略洋務派先創建批軍工企業籌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啟防建設現代化歷程 總列強侵略客觀加速封建統治崩潰客觀社進步產深遠影響象馬克思《列顛印度統治未結》文所說……(殖民主義)要完雙重使命:破壞性使命即消滅舊亞洲式社;另建設性使命即亞洲西式社奠定物質基礎 我寫復制,家便看. 說真總結相,全面系統析兩鴉片戰爭影響."門洞"社發深刻久遠變化
❽ 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
第一,喪失的領土和主權增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進而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而版沙俄割佔中國100多萬平方權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於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備了條件。?
第二,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大陸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第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❾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有什麼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外國侵略者簽訂回了一系列不答平等條約,對中國影響是很深遠的,表現在:
第一,喪失的領土和主權增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進而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割佔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於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備了條件。
第二,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大陸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第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❿ 第2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影響是很深遠的,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