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蔣介石抗戰的態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20多萬軍隊退出東北,日本關東軍一回槍沒放,占答領我國東北。1936年西安事變,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抗戰。1937年7七.七事變,蔣介石開始全面抗戰。
1936年以前,蔣是不抵抗政策。1、他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把共產黨看成他的主要敵人,集中全部力量鎮壓共產黨。當時,我國是軍閥割據,蔣介石還要騰出一部分力量排斥異己,消滅地方軍閥。2、對日本則畏敵如虎,沒有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勇氣。3、國際上沒有強大的支持力量。(美國當時是中立態度)。
1936年西安事變以後,蔣介石開始積極抗戰。1、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合作,促進了全國抗戰局面的形成,在全國人民和共產黨的壓力下,他不得不抗戰。2、階級矛盾讓位與民族矛盾。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民侵華戰爭。國內矛盾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和日本法西斯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3、日本帝國主義要亡他的國,要滅他的種,他沒有別的選擇。4、世界反法西斯聯合陣線正在形成。美國為了防止日本獨霸中國,為了在中國的霸主利益,開始轉變態度,宣布不惜一切代價支持中國抗戰。
『貳』 為什麼國民革命時期蔣介石屬於民族資產階級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就變成大資產階級了
關於那段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是信不得的。成王敗寇……你懂了吧
『叄』 在8年抗日戰爭中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對日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
以往許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戰爭描繪成,似乎全國抗戰是由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而國民黨政府則始終准備妥協投降。後者在抗日戰爭前不抵抗;抗戰開始後則是正面戰場不斷潰敗,抗戰態度動搖;武漢失守後則是「積極反共,消極抗日」,而反共即是准備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一個弱國抵抗軍事強國日本的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政府之所以力求避免發生與日本的戰爭,或者盡量推遲戰爭,就是因為,中國的軍事作戰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上的統一程度等,均不如日本,故力求推遲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盡量多爭得一些准備的時間,這是有利於中國的。戰爭發生後的事實,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在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上,在「持久戰」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與武器裝備遠優於己的敵軍作戰,英勇抵抗,不畏犧牲,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犧牲的官兵達320多萬。雖然中國正面戰場在一些戰役的作戰指揮上存在弱點,軍隊內部存在團結協作較差以及紀律鬆弛和腐敗等情況,但總體而言,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消耗」戰略,節節抵抗,至戰略相持階段積蓄培養力量,准備反攻,同時爭取國際援助,「苦撐待變」,實現國際聯合對日作戰等方針,都是正確的。國民政府堅持抗戰到底,最後達到勝利。
在戰爭過程中,日本政府不斷採取誘「和」手段,國民黨政府確實多次與日本伸出的觸角有所接觸。這是不是就是想妥協投降呢?戰爭中「兵不厭詐」,同時,「和談」也是不厭詐的,關鍵是看國民黨政府有沒有出賣領土主權,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事實上並沒有。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的接觸,或是為延緩日軍的進攻,或是阻止汪精衛傀儡政府的成立,並沒有中止抗戰,准備投降。
抗戰初期,在戰局十分艱難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提出過「和」的條件: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這是採納了蘇聯為中國政府出的主意。過去有一種說法是:你看,國民黨政府抗戰到底的「底」就是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東北大片領土都放棄不要了。實際上,當時中國軍事上沒有軍事能力收復盧溝橋事變後失陷的大片領土,如果通過和談能使日本退出它佔領的土地,這對中國不是非常有利嗎?事實上,日本不可能接受這種條件。這恰恰證明,國民政府提出這樣的條件對中國是有利的,而對日本是不利毛澤東當年將反共與投降混為一談,在理論和邏輯上難以成立。因為反共(國共矛盾)是國內矛盾,投降(對日)是中日國際矛盾。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反共者,確有投降的,如汪精衛;但也有抗戰到底的,如蔣介石。怎麼能說反共一定就與投降相聯系呢?怎麼能因蔣介石反共,就咬定他是要准備投降呢?
對國民黨來說,抗日與反共兩者是可以並存的。蔣介石的反共立場未變,但他堅持抗戰。蔣介石一貫堅持反共立場,其統治地位在抗戰勝利後的國內戰爭中被共產黨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認他堅持抗戰。
『肆』 抗日戰爭蔣介石做了什麼
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應實事求是,一分為二,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部隊也一起打日本,有不少經典的戰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伍』 揭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的戰爭策略是什麼
核心提示:蔣介石集團是堅持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前提條件下的抗戰,是取消人們自由抗戰的路線,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蔣介石的抗戰策略不是速勝,而是一條片面的持久戰,這是他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最大的區別。 現行人教版高中《中國近現代史》(下冊),在敘述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時是這樣說的:抗戰初期,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散布‘亡國論’,他們片面強調中國武器和技術不如日本,鼓吹再戰必亡。國民黨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戰勝日本。為了向全國人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筆者也查閱了幾個版本的高校教材,幾乎都是這樣的觀點。但是根據筆者掌握的材料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欠缺。 請先來閱讀下列這些材料: 材料一:1937年,國民政府南京國防會議,一致通過以持久消耗戰略作為中國抗戰的戰略指導方針,即利於我優勢之人力與廣大國土,採取持久消耗戰,一面消耗敵人,一面培養國力,伺機轉入攻勢,擊破敵人,爭取最後勝利。 《國共兩黨關系史》 材料二:陳誠在1946年所著《八年抗戰概要》中論述到:國民政府軍隊抗戰活動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持久戰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第三期為總反攻時期。 《中國國民黨簡史》 材料三: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依據中日戰爭相互對立的基本特點,闡明了實行持久戰的道理,指出持久戰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階段;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階段,即敵我戰略相持階段;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階段 通過以上三則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親英美派)都認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都任為抗日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後的勝利將屬於中國人民。 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親英美派)的抗戰策略又不是完全相同的。 請閱讀以下材料: 對於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在國內革命抗敵禦侮之旗幟下共同奮斗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咸使集於本黨領導之下,而一致努力。共產黨人既摒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望其真誠一致,實現其在禦侮救亡統一軍事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於全國同胞一致奮斗,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 《蔣介石對中共中央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蔣介石集團是堅持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前提條件下的抗戰,是取消人們自由抗戰的路線,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蔣介石集團的抗戰策略不是速勝,而是一條片面的持久戰,這是他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最大的區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集團將自己的階級利益看的高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服從其階級利益。這充分暴露了其反共反人們的本質,也是其實行片面持久戰的根本原因。以上只是個人對這一問題的粗淺的看法,希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陸』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是反面人物嗎
那時候老蔣被張楊逼得抗日,老蔣在正面戰場是出了力的,也是有功的,可惜他抗日的意志不堅定,總是把自己的利益高於人民的利益,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柒』 為什麼教科書上叫蔣介石而不是蔣中正介石是他的字啊
由於老蔣被認為是反動政權的領導者,而中正這個名字呢,又太正派了,這樣稱呼他似乎不妥,於是就一直叫他蔣介石了,所以現在好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蔣中正是誰,但是一說蔣介石就知道了。
希望採納
『捌』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為會什麼限制共產黨的兵力
迫使八路軍規模保持在三個師,不能與國軍抗衡,又能被日軍消滅
『玖』 為什麼台灣教科書叫蔣中正,而大陸網站叫蔣介石
蔣曾經用過多個名字,族譜名周泰,幼名瑞元,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
蔣的家族親戚在正式場合(如婚禮時)會用他的族譜名蔣周泰,然而此一名稱較少為大陸或台灣民眾所知。他的乳名是蔣瑞元,此名更少為人所知,僅其雙親如此稱呼。
1903年,16歲的蔣到寧波上學,起了志清作為其學名,隨後孫中山在1910年前都以這個名字稱呼他。
1912年,留日時,蔣在他創辦的中文雜志《軍聲》中使用筆名蔣介石,隨後「介石」成為他的字。關於「介石」二字有不少解釋,有人認為是取自易經,也有人認為他是跟隨同輩兄長,因為他們都以「介」做字的首字;「石」字則認為是與他的族譜名「泰」(泰山)有關。因為當時國民政府的根據地在廣州,他的英文名字 Chiang Kai-Shek 譯自「蔣介石」三字的廣東話發音。中國大陸最常用「蔣介石」此名(漢語拼音:Jiǎng Jièshí)。
「中正」二字的由來
1917至1918年間,蔣在國民政府中倔起,與孫中山過從甚密。取名中正是因為他想學國父,因為「中山」兩字的所有筆畫都是直的,蔣認為這代表正直不阿。所以蔣取名蔣中正是希望自己像國父一樣,給人印象就是蔣是三民主義的繼承人。所以中正二字有更強烈的政治意義。
中共從政治角度考量不承認蔣繼承了三民主義,所以向來不用此名,所以中國大陸絕少用它來稱呼蔣。中國國民黨則普遍接受此名,蔣在台灣的正式名稱仍是「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台灣北部的國際機場名為中正國際機場(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台北市區的蔣介石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等。
另一方面,外國人很少使用中正這個名字,堅持把蔣叫做Chiang Kai Chek(英語)或者Tchang Kai Chek(法語),因此「蔣介石」才是世界通用的稱呼。
『拾』 怎麼評價蔣介石才恰當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功勞:1、組織北伐,統一全國
2、1927-1936,創造十年經濟發展黃金時期
3、廢除不平的條約
4、艱苦卓絕領導抗戰,並取得了勝利
過:都是小過錯。
教科書上說他不該剿共,真是愚昧,國家內部出現了另外一個政權了,能不去剿嗎?編書的老師真是飯桶一個。
你可以去看看維基網路怎麼說,那是國外的評價,比較客觀比較自由~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