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在外交方面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在外交方面對中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12 22:22:05

①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系怎麼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

由於中國北伐奉行打倒列強的政策,中國在國際上陷入非常孤立的境地專。蔣雖然在後期有了些修正屬,但並沒有能夠修復與國際列強的關系。
抗戰爆發後,早期只有德國(傳統軍事援助國)、蘇聯(必須聯合中國抗衡日本的威脅)對中國提供軍事援助。1940年軸心國成立,德國中斷了對我國的武器彈葯供應;蘇聯對我國提供的主要是飛機和航空志願飛行員,承擔空中掩護。到了1941年蘇德開戰,蘇聯撤回了所有飛機和飛行員。至此中國處於完全孤立無援的境地。由於全球對華禁運,中國抗戰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全靠華僑間接購買物資支援國內抗戰,滇緬公路成為生命線。即便直到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軍事物質也得由美國的史迪威將軍根據戰場需要看著給,並非一些宣傳所說國軍得到了全面的武裝,國軍入緬作戰只穿條褲衩很多人當笑話,那其實真實說明了國內已經困難到了什麼程度!
美國對華的全面援助開始於1943年。宋美齡通過關系獲得了在美國國會演講的機會。而該演講打動了所有美國人,美國對華全面的大規模援助自此開始。中國抗戰的困境也因此而緩解。

② 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論述抗日戰爭對中國的重要影響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展開了人類史上最兇殘的屠殺,對中國的物質財富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與破壞,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了罕見的摧殘與毀滅。可以說,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損失與破壞是多方面的。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社會的進步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的損失與破壞

一、人口損失;殘害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

日軍不僅在戰場上給中國抗戰官兵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也使無數無辜的中國平民成為冤魂。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海濱,西到重慶,日軍鐵蹄所至,生靈塗炭;屠刀所向,屍骨成山。從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間,日軍在中國製造了數萬起殺害中國平民的血案,其中較大規模的殺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難的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

侵華日軍在中國犯工會日暴行,在地域分布上極其廣泛,幾乎佔中國2/3和國土;在時間持續上極其久長,幾乎涵蓋了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開始直其敗亡的14年。 在對中國人民實施的殘殺暴行中,日軍用盡了能夠了想像出來的所有殘忍的手段。日軍對中國人民所採取的殘殺手段,多達25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為人類理性所無法想像。「更令人發指的是,這些手段,大多數也用在中國婦女和兒童的身上。」

二、財產損失:間接損失至少有5000億美元

「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財產損失,數目同樣是巨大的驚人的。」戰爭期間,日軍所到之處,瘋狂地掠奪公私財產,破壞文化遺產,開采礦藏森林資源,發行偽鈔,焚毀炸毀軍民用設施,中華民族的物質精華,幾被侵者洗劫一空。

③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外交政策的影響

最佳答案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式下進行和取得最後勝利的。中國共產黨為建立、維護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造性地提出和制定了一整套理論、政策和策略,在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一、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正確處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是建立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提和基礎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以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這一情況,使國內各階級、各黨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推行滅亡中華民族的野蠻侵略方針情況下,保衛民族的生存與獨立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向中國每一個階級、每一個政黨提出來的共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提出用民族自衛戰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號召,後來又提出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張,高高舉起了民族解放的偉大旗幟。
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布紅軍准備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權利、武裝民眾等三個條件下願與全國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5月華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關鍵,為國共兩黨合作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長達五年之久的堅持不懈努力,逐步推動國民黨當權者轉變對內「剿」共和對日妥協的錯誤政策,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起來。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正確處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當時,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一致性,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於民族斗爭,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矛盾和斗爭的根本原則。對於國民黨的反共摩擦,中國共產黨不是迴避它,而是站在自衛的立場上,以不破裂合作為限度,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加以解決,最後達到堅持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的目的。
二、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一個廣泛的戰線,參加統一戰線的成份十分復雜。各個階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抗日要求,但每個階級及其政黨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如何抗日,怎樣保證抗日的堅定性和徹底性,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各個階級的政治主張是不一樣的,並且發生了誰影響誰的問題,即爭奪領導權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保證。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關於領導權問題,毛澤東指出:「司令官」在中國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共產黨,或者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國民黨。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日本帝國主義決心滅亡中國,動搖其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國民黨統治集團害怕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發展壯大,害怕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廣泛發動,力圖控制抗日民族解放運動不超出它所需要和允許的范圍,服從於它的階級利益。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徹底勝利而堅持奮斗到底的。為了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鞏固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抗戰的根本保證。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實現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導上。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並領導人民去實行、影響和推動國民黨接受這些主張,發揮了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作用。
爭取和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是以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為前提的。在統一戰線內部,由於國民黨對共產黨採取歧視、限制和削弱的方針,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三、在有利於團結抗日的前提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讓步是實行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內容
毛澤東指出:為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國內的某些矛盾,必須給予適當的解決,其原則是應當有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增強和擴大,而不是使其削弱和縮小。應該停止那些不利於團結抗日的斗爭,保存那些有利於團結抗日的斗爭。這是兩黨在實行合作和堅持合作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而要做到這一點,兩黨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讓步。相互信任是實現相互讓步的前提,相互讓步是實現相互信任的條件。中國共產黨主動表現對國民黨的信任和讓步。在西安事變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解決的方針,在不要蔣介石簽具書面承諾的情況下同意釋放他返回南京,這是對國民黨的一個重大的讓步。中國共產黨在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中,進一步向國民黨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保障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在完成對日抗戰的准備工作等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還向國民黨保證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的武裝暴動方針,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八路軍,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對此,國民黨也相應作出了讓步。「七七」事變爆發後,兩黨約定,將中共中央宣布國共合作成立的宣言和國民黨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公開發表,宣布國共兩黨合作的成立。這為中華民族救國抗日建立了必要的基礎。
四、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兩個戰場戰略上的相互配合,是實行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方面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成文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國共兩黨各自擁有自己領導的軍隊。在這一特殊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敵後戰場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為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貢獻。
在戰略防禦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發展迅速,戰果突出。1937年9月,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取得勝利。這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後的第一個大勝仗,給正面戰場以有力的配合與支援。接著,八路軍在華北廣大地區發展和擴大游擊戰爭,鉗制和消耗了敵人的大量軍力,收復了大片的國土,發展了人民的抗日力量。正面戰場的抗日愛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軍的勇敢作戰和有力打擊,也為敵後戰場的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擴大提供了條件。1938年3、4月間,中國軍隊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不但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凶焰,而且出現了有利於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發展的局勢。國共兩個戰場戰略上的相互配合,對於堅持抗日戰爭和爭取最後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迫使日本侵略者由於兵力不足和戰線漫長而停止戰略進攻。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到來。
相持階段到來以後,國民黨當局在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退讓下,畏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從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起政策開始發生變化,對抗日的態度日趨消極,對人民抗日運動的限制日益加強。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針,尤其接連不斷地製造反共摩擦乃至反共高潮,使人民抗日力量受損。中國共產黨以抗日救國大業為重,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提出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五、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實行兩種政治制度,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代表不同階級利益政權的合作為基礎的。一個是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一個是共產黨領導的局部政權。兩個政權的合作,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突出的特點。這種合作的情況如何,決定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命運和抗日戰爭的勝敗。
由於國共兩黨承認兩種政治制度的同時並存,中國共產黨就能夠獨立自主地在解放區實行全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政治上,經過民主選舉和按照嚴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來的由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的代表人物組成的幾個革命階級對於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的地方聯合政府。陝甘寧、晉察冀、晉西北、山東、晉冀豫、冀魯豫、皖東北、皖東、皖江、蘇北、蘇中、蘇南、豫鄂邊等根據地也先後建立了邊區抗日民主政權。在經濟上,解放區民主政府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和互助合作政策,減輕農民的封建剝削和解決農民的經濟困難,積極扶助農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適當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在工商業方面,實行勞資兩利政策,一方面改善工人生活,一方面保障私人工商業者有利可圖。在稅收方面,實行合理負擔,廢除苛捐雜稅,減輕人民的負擔,從而調動了解放區各抗日階層的積極性。

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忘採納

④ 抗日戰爭的意義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⑤ 抗日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以往人們對抗日戰爭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方面,而實際上,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發生過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爭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如果說甲午戰爭已經表明日本的侵略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則完全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裡,中國現代化工業每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7.6%,而且這種增長突出地表現在基礎工業上 , 1936年資本主義生產已佔工業總產值的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48%。 假設沒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工業化步伐必將大大加快。這種假設雖然已經無法得到歷史的驗證,但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始於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這都是有事實為根據,因而也是合乎邏輯的假設。

但是,假設畢竟沒有成為現實,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徹底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先是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使中國喪失了1/3的森林、鐵礦和煤礦;4/10的鐵路;7/10的大豆產量;2/5的出口貿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黃金。 另據統計,至1932年底,中國政府在東北的損失達178億元,加上私人損失,不下200億元。 在全面侵華的8年間,日本佔領了中國城市總數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這些城市聚集著中國幾乎全部的現代化工業。這些工業,有的直接損毀於炮火之中,有的因戰爭而失去運轉的條件導致關閉,有的被迫內遷損毀於途中。在淪陷區,日軍不僅任意掠奪公私財產,還截留稅收,把持金融,並建立起依附於日本的以掠奪中國資源財富為目標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據199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直接財產損失是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是5000億美元。對於一個本來就十分貧窮的中國來說,上述戰爭損失不僅使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難以為繼,還足以使它的經濟全面崩潰。

第二,中國的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有人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本來就不是中國社會內部自身現代性積累和成熟的結果,而是對外部挑戰所做出的回應,因此主張將其稱為「後發外生型」現代化。抗日戰爭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外生型」性質,同時使得新的「自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悄然開啟。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看。抗日戰爭無疑地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於「七七」事變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的要求,與此同時,其他政治派別也先後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嚴重威脅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也只能順應潮流,在全國開放了民主。盡管這種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國民黨因抗戰所需開放的「民主」是以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為條件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條件,「民主」隨時都要被關閉。因此,政治民主還需要另外的社會條件作為支撐,這個條件就是進步力量能夠很好地發揮對社會的主導作用。而這個條件,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具備的。但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由於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已經在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民主與獨裁的較量中,後者就很難佔到上風了。而進步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同樣是中國現代化因素積累的一個重要表現。

另外,關於民主政治建設,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而言,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與現代國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這些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確實表明了中國社會出現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也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其次從經濟層面來看。前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對戰前中國積累起來的現代化經濟的嚴重破壞。但是,也正是由於日本侵略對中國經濟的摧殘,迫使中國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戰時經濟體制的建立就是應對的結果。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被迫的應變措施,它的實施一方面是通過金融、物資、資源的統制,集中了抗日戰爭所需的財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資本擴大了勢力,從而壓縮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從現代化的視角來審視,這種體制下的現代金融體制的建立,工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查與統籌開發,工業發展的布局調整等等,都表現出了現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稱作工業化傳動的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後的狀況。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由於它是建立在中國經濟最為落後的地區,在那裡並不具備實現現代化經濟的條件。但是共產黨制訂與實施的包括減租減息,鼓勵墾荒,發放農貸,發展商業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不僅使抗日力量在貧困的地區得以生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階級構成的比例也由此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又為後來的土地革命准備了條件。從這點來看,這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再次從國家主權層面來看。自1842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諸多基本主權,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取得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地位。但是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尤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狀況很快得到了改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獨自與日本作戰4年,並且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大部兵力。正是由於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國不能不對中國加以重視。1943年初,中國先後與美、英等國簽署了廢除舊約、簽訂新約的協議。從此,中國擺脫了束縛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

⑥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版法西斯戰權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⑦ 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請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權這五個方面回答!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⑧ 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從政治,經濟,外交,思想,主權五個方面作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於中華民族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燦爛文明,曾經長時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和束縛,中國漸漸落後了。從1840年起,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受到侵蝕,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外敵入侵,又一次次遭到失敗。然而,這一次,中國人民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後飽受外來侵略的屈辱歷史,捍衛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許多志士仁人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未能改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死存亡的考驗使中國人民極大地覺醒起來,更加深入地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實現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抗日戰爭烽火的洗禮,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要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必須首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還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主張,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戰爭,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在那場空前壯闊的偉大斗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並表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戰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豐富和升華。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

⑨ 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論述抗日戰爭對中國的重要影響。

戰爭對生命的褻瀆絞殺和對自然與社會財物的破壞是巨大的。但是專戰爭後的一切是全屬新的,是充滿生機的。正如野草經過大火的浩劫。
戰爭之後的繁榮發展,首先需要政治制度下的社會秩序和國民的勞動創造熱情。中國共產黨在戰火中成長,順應和領導中國底層工農大眾的意志,這全新的團體,煥發出空前的創造力,使國民萬眾一心的集合力共同度過千瘡百孔的秩序經濟修復階段。陳腐的舊世界去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所有的領域都發生了質的改變。因為領導者代表了被領導者的意志。當今的中國發展速度很快,趨勢很好,如果各個領域改革成功,真乃黨和人民之幸事。雖然法制,但需要人來完善和運行法制。黨和政府,決定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黨政好了,一切都會好的。剛才從收音機聽到醫保存在的諸多漏洞,很有感慨:開始的醫保,就應該是大病醫保,個人賬戶積累。結果是有病無病/進了醫院就保/沒進醫院都報銷,使本來應該盈餘的醫保資金被倉鼠盜盡。總感覺,有些政策可以完善到一步到位,可是非要留出諸多漏洞,啥原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在外交方面對中國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