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

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

發布時間:2021-03-12 18:32:32

Ⅰ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的有名的戰役,像什麼百團大戰、台兒庄大捷等。我這次要說的是日軍掃盪時期的一次戰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戰斗也非常的有名。


岡崎大隊憑借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和強大的武器裝備,將我軍的部隊牢牢的阻擋在山腳下。在《亮劍》中,李雲龍用挖掘工事和手榴彈的方法滅掉了山崎大隊,但是現實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為了能夠突破岡崎大隊的炮火,我軍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很多部隊被打的都不成建制了。當我軍好不容易攻上山頭後,遠處的援軍也已經馬上要到了。雖然很無奈,但是我們只能撤退,並沒有全殲岡崎大隊。

Ⅱ 中國抗日戰爭究竟是8年還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回共十四年抗戰。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答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

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

(2)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擴展閱讀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Ⅲ 中國抗戰時期有幾大軍閥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黨時期。北洋軍閥時期,最具實力和勢力的軍閥分別為皖系、奉系和直系。

而國民黨時期,最著名的,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軍閥,莫過於國民黨四大集團:蔣介石中央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當然,還有一支繼承了張作霖家底的東北軍。

清帝退位之後,中國最先進入了北洋軍閥時期,在勉力維持北洋集團完整的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為以吳佩孚、曹錕、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同時,崛起東北占據東北三省的張作霖的奉系,也被算入了北洋軍閥行列。

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3)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擴展閱讀

北洋諸多軍閥之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其說是一個軍閥,還不如說是一個政治聯盟。觀看民國北洋軍閥時期的地圖,皖系軍閥占據了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等多個省份,似乎實力極強。

但實際上,占據各個省份的軍閥們並不完全服從於理論上的首領段祺瑞,段祺瑞也很難輕易的指揮分布於各省的軍閥部隊。也因此,痛定思痛的段祺瑞才委託徐樹錚編練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只是最終失敗了而已。

1、皖系首領段祺瑞

因此,真正將軍隊掌握在手中,如臂指使的北洋軍閥,其實只有兩個,分別為吳佩孚的直軍和張作霖的奉軍。巔峰時期坐鎮洛陽的吳佩孚,轄有20餘萬精銳大軍,占據了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同時,附屬於直系的軍閥更難以數計。

而以東北三省為根基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最巔峰時期則飲馬長江,占據了9個省份,擁有40餘萬大軍。北洋三大派系之間爆發的戰爭,最具規模的分別為直皖戰爭、第1次直奉戰爭和第2次直奉戰爭。

2、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和第1次直奉戰爭時期,直系先後擊敗了皖系和奉系,成為北洋政府的話事人,而第2次直奉戰爭,直系在戰場上雖然沒有戰敗,卻由於馮玉祥的倒戈一敗塗地,張作霖因此入關佔領九省,達到極盛。

這三場戰爭也是影響力最大,參戰人數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軍閥混戰。至於其他軍閥混戰,比如張作霖和閻錫山之間的晉奉大戰,江蘇軍閥和浙江軍閥之間的江浙戰爭,西南軍閥的混戰和幾乎從未停息的四川軍閥混戰,雖然規模並不小,但是影響力卻比之相差較遠。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北伐勝利後的蔣、桂、馮、閻四大派系,隨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派系之間的紛爭最終將沖突演變成戰爭。四大集團之中先後爆發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等大規模混戰。

3、北伐戰爭

尤其是中原大戰,戰爭范圍波及全國,參戰人數超過百萬,中原大戰造成的損失,僅參戰四方軍隊傷亡就高達30萬之巨,至於戰爭的損耗及對於百姓的損失,更難以數計。

中原大戰之後,曾有40萬大軍的馮玉祥西北軍灰飛煙滅,從占據華北四省的閻錫山縮回山西和綏遠兩首,新桂系勢力也大范圍收縮,蔣介石的中央軍大獲全勝,並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國民政府。

其後,一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國民黨各大集團基本上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閥混戰。當然,如福建事變、兩廣事變等國民政府內部的紛爭依然從未停止。最終,經過了八年抗戰之後,在解放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的軍閥們全部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中建立。

Ⅳ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

一、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
1、國際上公認的抗日戰爭,這個時間是從1937年7月7日開始起算的。回

抗日戰爭,在答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由於全面戰爭時間約為8年(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為抗戰。
2、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931年的9月18日開始的。
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才全面爆發。
當然,國內也有把1931年視為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日戰爭勝利日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中國戰區向國民政府正式投降。
中國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視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這個時間是海峽兩岸公認的。

Ⅳ 中國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5年-1937年,這一個階段基本可化為抗戰前夕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第一步,分析中國人民群眾生活的境況以及原因,使學生明白當時的人民群眾對日本侵華的憤慨,講授中可以藉助一些典型性案例比如一些抗戰的歌曲《松花江上》;第二步,分析比較國共雙方的政策,例如長征結束之後中共對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呼籲以及蔣介石的「中國仍不夠強大到足以與日本帝國一戰」「攘外必先安內」雙方政策的比較,使學生容易理解當時人民群眾對雙方政策的評價;第三步,進一步做重點分析和比較,可以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西安事變,選取著名的案例,能夠使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參與教學過程,在師生互動中,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領悟張學良的人生轉變發生的原因,進一步做拓展性分析,從張學良的變化,引入當時中國人民群眾對國民政府的期望到失望,進而為之後人民群眾逐步對中共改觀和寄予初步希望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二階段:1937-1938年,這一階段是近現代史公認的抗戰第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展比較和分析:首先,國共雙方的作戰指導思想比較。在此著重分析雙方「持久戰」的差異,突出國民黨的持久戰精髓是我國客觀上的優勢,即廣闊的空間和廣袤的地域優勢,共產黨的持久戰精髓是戰爭所處的時代背景特點和人民群眾的力量優勢,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雙方作戰思想的區別。其次,實戰對比。這一階段筆者認為可以選取一些代表性典型性案例,諸如國共合作的典範戰役太原會戰,在太原會戰中選擇一些事件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思考。筆者選取了八路軍的雁門關伏擊站和夜襲陽明堡機場事件與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的失敗作對比,使學生了解在抗戰第一階段,盡管國民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也存在很多失誤,因為國民黨的失誤,造成國土在短時間內大片淪陷,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取得的一些成功,進而產生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激勵作用,使中共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逐步上升。
第三階段:1938-1945年,這一階段全面抗戰進入了抗戰相持階段,國民黨的抗戰政策逐步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抗日戰場中國共雙方各自的地位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在肯定國民黨正面戰場這一階段的貢獻後,可以按照這樣的一條路線來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國共雙方統一戰線理論的變化為主線,以雙方在戰場上的實際戰役為副線進行教學。首先,比較國共雙方這一階段合作意願,著重分析國民黨態度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與影響,可以選取典型的案例如皖南事變,從新視角即人民群眾的評價入手,分析這次事件對雙方的影響。在教學中可以借用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等人對這一時期蔣介石抗戰政策的評價,增強說服力;其次,選取典型案例分析中共敵後戰場的開辟,所帶來的效應,對比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潰敗,諸如豫湘湘大潰敗進行案例教學,著重分析在長達幾年的拉鋸戰中,這次大潰敗在8個多月的時間內淪陷2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心理沖擊,通過對比加深學生的理解:中共是如何獲得人民群眾的逐步支持。
來源:世紀橋

Ⅵ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是哪三個

抗日戰爭主要經歷的三個階段是: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戰略反攻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時間是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民族抗戰開始,歷經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大的戰事。

2、戰略相持階段,時間是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汪精衛公開投降提出與日本「恢復和平」,戰事基本相持。中國國民黨抗戰在總體上逐漸趨向消極,並先後三次掀起反共高潮,把主要精力放到消滅敵後抗日武裝和根據地上面。

3、戰略反攻階段,時間是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從1943年7月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6)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擴展閱讀:

「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

1、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

2、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來台灣當局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於1955年起將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

3、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Ⅶ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Ⅷ 現今中國和抗日戰爭時期比起來有什麼差別

1,政治上現在的中國有統一的政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國共兩黨,雖說版統一戰線但權各打各,所以現在的中國政治上要比抗日戰爭時期穩定
2,經濟上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抗日戰爭時期無法比較
3,軍事上現在的中國各種高端武器都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武器裝備沒法跟世界相比的
4,唯獨人員素質,或許抗日戰爭時期比現在強,抗日戰爭時期雖說戰亂但每個中國人都不願意離開生我養我的土地,現在的中國有錢沒錢都想國外跑

Ⅸ 1942年 中國處於抗日戰爭那一時期

應該是處於抗戰的相持階段。
1937年開戰後。我軍是處於戰略防禦階段,台專兒庄會戰、淞屬滬會戰、太原會戰等等都是為了抵禦日軍進攻。武漢會戰後,日軍雖然占據了廣大的領土,但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在長江中下游日軍佔領區構成了「一字長蛇陣」——戰略縱深不大、大葯大量兵力駐守;北方佔領了差不多整個華北、東北,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進攻了,也就在1941年前後,戰爭逐漸轉入相持階段。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將大量精銳兵力抽調往太平洋、東南亞戰場,以關東軍為例1938年兵力達到八十多萬,對外宣稱百萬,1945年蘇軍進攻東北時,只有六十幾萬了,相當一部分還是1944年組建的垃圾師團,所以從這個階段起戰爭天平開始向中國傾斜,隨著敵後戰爭的廣泛開展,國民軍2度入緬作戰,逐漸我方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同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