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日本軍人的武器

抗日戰爭日本軍人的武器

發布時間:2021-03-12 07:39:47

1. 抗戰時日本士兵到底有多強

東北老家游擊隊,在日軍佔領東三省全境的時候,為了給老百姓爭取撤離時間,拿著土炮,砍刀伏擊日軍,50多對20多,楞沒打過人家,主要是武器先進,然後是訓練比我們多,土炮那玩意你裝葯裝不好就容易打壞,幾乎就是一次性武器沒人捨得用,人家那射擊訓練一天上百發,比不了,當時縣城裡有倆坦克,就這倆坦克,沒法打,陝北有部隊,我們就一些黑火葯還是自己配的,那玩意做鞭炮可以,坦克打不了,研究多少年想炸了他都放棄了。
想打3,5個鬼子,你的10多個人上去,拼了命抱住,剩下人用刀子捅,用命去換裝備,特別慘,後來抗聯被打散,得到一部分武器裝備,沒事炸個鐵軌,伏擊你哨兵,啥的,這才對日本人構成威脅

2.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和日本的武器配備

日本裝備好,海軍航母十幾艘,驅逐艦很多,還有潛艇。陸軍裝備了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迫擊炮,92式步兵炮,小豆坦克,香瓜手雷。空軍主力戰機零式,三菱G4M,95式陸上攻擊機。
我國國軍德械師20個調整師大略情況如下:
番號師長步槍數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缺編部隊;
第二師黃傑70005671264230連
第十一師黃維4000324722415連
第十四師霍揆章4000324722415連
第二五師關麟征4000324722411連
第三六師宋希濂4500324722413連
第五七師阮肇昌400032466016連
第六七師李樹森4000324722413連
第八七師王敬久4000324722413連
教導總隊桂永清95333228衛生隊
以上是第一期調整的十個師。
第三師李玉堂4000324722412連
第四師王萬齡4000324722411連
第六師周磊4000216722414連
第九師李延年4000324722412連
第十師李默庵4000324722412連
第二七師馮安邦4000324722412連
第八十師陳琪4000324722412連
第八三師劉戡4000324242412連
第八八師孫元良4000324722411連
第八九師王仲廉4000324722411連
以上是第二期調整的十個師。

裝備最全的是教導總隊,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師轄3個旅,旅轄2個團。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2門82毫米迫擊 炮)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基本編制如下:
(一)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1個通信營(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二)師轄2個步兵旅:
旅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營轄3個步兵連:
連轄3個步兵排:
排轄3個班(每排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三)師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全師總兵力約1.4萬人。

在抗戰爆發後,沒有一個師在兵員上達到編制數,這一方面是和當時的徵兵制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這么多武器裝備.除教總,36D,87D,88D外,其它調整師在火炮上也無法達到編制數.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德國曾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武器裝備,還向中國派出了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通常被稱為德械師,這支部隊可以稱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無論裝備、訓練還是編制、戰術諸方面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在抗戰初期發揮了中流砥柱般的巨大作用!

火炮是現代化軍隊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裝備,可惜中國由於技術和財力所限,連號稱最現代化的德械師在此方面與現代化軍隊的差距都是非常懸殊的。德械部隊中,除了教導總隊擁有自己獨立的直屬重炮部隊,其他各德械師都沒有師屬重炮部隊,就以裝備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師為例,也只有1個師屬炮兵營而已(在最初的計劃中應是1個轄3個營的炮兵團)外加戰防炮連和高射炮連各1個。

為彌補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國顧問建議將少量先進火炮集中編成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統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調配,來達到支援作戰的目的。為此組建了一些裝備重炮的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如裝備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裝備75毫米德制L/29克虜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當屬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2 sFH 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1934年采購)和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0 sFH 18 克虜伯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4團(1936年采購)。

非常遺憾的是,德械師本來是用於訓練軍官,然後再利用這些軍官訓練整個軍隊。但是在淞滬會戰和後來的南京保衛戰中,這些德國人訓練出來的精英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因此,漫長的抗戰中,沒有能夠起到其本來制定的帶動整個軍隊素質提高的作用。後來中國遠征軍裝備的全是美國裝備,春田步槍,M4謝爾曼坦克。國軍海軍第一第二艦隊在江陰幾乎被日本空軍炸沉(練習艦隊

應瑞號練習艦2460噸,20節,152炮2,102炮4,76炮2,47炮7,40高炮2,37炮1,魚雷2

通濟號練習艦1900噸,11節,152炮2,120炮5,57炮3,37炮8

靖安號練習艦1015噸,12節,57炮2

第一艦隊

海容號巡洋艦2950噸,20節,150炮3,105炮8,47炮4,40高炮1,37炮4,魚雷1

海籌號巡洋艦2950噸,20節,150炮3,105炮8,47炮4,40高炮1,37炮4,魚雷1

逸仙號輕巡洋艦1500噸,18節,150炮1,140炮1,75高炮4,47炮2

永健號炮艦860噸,13節,102炮1,76炮1,47炮4,40高炮1,37炮2

永績號炮艦860噸,13節,120炮1,76炮1,47炮4,40高炮1,37炮2

普安號運輸艦2305噸,15節

華安號運輸艦3318噸,11節,47炮2

定安號運輸艦1242噸,11節

海鷗號炮艇166噸,12節,37炮2

海鳧號炮艇166噸,12節,37炮2

第二艦隊

大同號輕巡洋艦1050噸,17節,102炮2,76炮1,57炮2,20高炮1

自強號輕巡洋艦1050噸,17節,102炮2,76炮1,57炮2,20高炮1

楚有號炮艦740噸,12節,102炮2,76炮2,65炮5,40高炮1,25炮2

楚泰號炮艦740噸,12節,102炮2,76炮2,40高炮1,25炮2

楚同號炮艦740噸,12節,102炮2,76炮2,25炮2

楚謙號炮艦740噸,12節,102炮2,76炮2,25炮2

楚觀號炮艦740噸,12節,102炮2,76炮2,25炮2

永綏號炮艦600噸,19節,120炮2,76高炮1,76炮2,47炮2,20高炮2

江元號炮艦550噸,13節,120炮1,76炮1,57炮4

江貞號炮艦550噸,13節,120炮1,76炮1,57炮4

民權號炮艦460噸,18節,120炮1,100炮1,76高炮1,57炮2,20高炮1

民生號炮艦460噸,18節,120炮1,100炮1,76高炮1,57炮2,20高炮1

咸寧號炮艦418噸,17節,120炮1,76炮1,76高炮1,57炮2,20高炮1

德勝號飛機母艦932噸,15節,120炮1,76炮1

威勝號飛機母艦932噸,15節,120炮1,76炮1

江犀號淺水炮艦140噸,9節,87曲射炮1,37炮1

江鯤號淺水炮艦140噸,10節,87曲射炮1,76炮1,37炮2

魚雷游擊隊

建康號驅逐艦390噸,32節,76炮2,47炮4,魚雷2

豫章號驅逐艦390噸,32節,76炮2,47炮4,魚雷2

湖鵬號魚雷艇96噸,23節,47炮1,37炮1,魚雷3

湖鷹號魚雷艇96噸,23節,47炮1,37炮1,魚雷3

湖鶚號魚雷艇96噸,23節,47炮1,37炮1,魚雷2

湖隼號魚雷艇96噸,23節,47炮1,37炮1,魚雷3

辰字型大小魚雷艇90噸,18節,37炮2,魚雷3

宿字型大小魚雷艇90噸,18節,37炮3,魚雷3

列字型大小魚雷艇62噸,16節,37炮2,魚雷3

張字型大小魚雷艇62噸,16節,37炮3,魚雷3

測量艦隊

甘露號測量艦1396噸,10節,57炮2,37炮1

皦日號測量艦500噸,14節,37炮2

武勝號測量艦740噸,11節

青天號測量艦279噸,10節,37炮1

慶雲號測量艦121噸,8節

景星號測量艦104噸,8節,37炮2

巡防隊

順勝號巡防艦280噸,8節,76炮2,37炮1 義勝號巡防艦350噸,10節,76炮1,65炮1
公勝號巡防艦280噸,10節,76炮1,37炮2

誠勝號巡防艦270噸,12節,57炮1,47炮1
勇勝號巡防艦280噸,10節,76炮1,57炮1
仁勝號巡防艦260噸,10節,76炮1,57炮1 海鵠號巡防艦190噸,10節,37炮2
海鴻號巡防艦190噸,11節,37炮2
長風號巡防艦120噸,6節,37炮2

粵海艦隊

海圻號巡洋艦4300噸,24節,203炮2,120炮10,47炮12
海琛號巡洋艦2950噸,19節,150炮3,105炮8
肇和號練習艦2800噸,24節,152炮2,120炮4
舞風號炮艦200噸,13節
江固號炮艦280噸
和肇號炮艦280噸
福安號運輸艦700噸,12節
——前三艦系東北海軍逃亡而來,不久之後前兩艦又逃亡香港,後歸南京)。國軍空軍裝備:霍克,雅克型戰機)
八路軍裝備:老套筒,漢陽造,快慢機(20響),王八盒子,捷克式,82迫擊炮,邊區造手榴彈,還有繳獲的日式裝備(歪把子,92式步兵炮,三八大蓋)。八路軍裝備主要靠繳獲和黃崖洞兵工廠生產。

3. 抗戰時期日軍的單兵裝備究竟有多強

相較於中國算強,但與歐美列強相比,在單兵武器或者說班兵火力方面,差距還很大的,應該說日軍的班兵火力介於一戰水平和二戰強國水平之間,主要以栓動步槍為主,輔以並不先進的輕機槍以及比較實用的擲彈筒,軍官配備並不先進的自衛手槍和僅僅算是榮譽性質的武士刀。

日軍普遍裝備是:

  1. 三八式步槍:因其槍機上較明顯的防塵蓋被中國人稱為「三八大蓋兒」,技術上落後98k一代,即沒有跟上大國的槍管縮短潮流,一方面可能與日軍的拼刺思想有關,一方面可能與日軍的精確射擊思想有關,還有可能是因為日軍自身未實現大規模摩托化。

  2.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因其槍托與軸線不在一條直線上,顯得比較古怪,中國人稱其為「歪把子」,是日本軍方和設計方不切實際、胡亂作為的典範,軍方提出一定要能方便地用步槍彈夾供彈這種超越當時技術水平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設計者為了實現彈夾供彈功能搞出了重量極大而且性能極不可靠的供彈裝置,人機功效很差。被美軍稱為只適合在靶場打靶用的槍支。

  3.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中國人稱其為「王八盒子」,有史以來最差的手槍之一,人機功效極差,由於反人類的細節設計,使用中問題不斷,諸如擊針斷裂、彈匣脫落、裝填復雜,而且威力很小,就連普通的門板都打不穿,曾經有人披著一床棉被擋住了王八盒子的子彈。中國軍迷調侃成「用他自殺都困難的手槍」。

  4. 擲彈筒:這個日本在設計思路和使用上比其他國家都先進,主要體現在廣泛裝備基礎士兵,射程較遠,由經驗豐富的老兵操作時精度可以接受,而且使用比槍榴彈方便。在抗戰中,國軍沒有射程介於手榴彈和輕型迫擊炮之間的面殺傷武器,無法與擲彈筒抗衡,吃了很大的虧。

  5. 槍榴彈:日本貨和其他國家性能大同小異,使用空包彈發射,和擲彈筒原理類似。

  6. 九五式士官刀:僅僅是外形像傳統日本武士刀,實際是機械加工的工廠貨,大批裝備基層士官,被日本官兵貶為「鐵條」。和傳統意義上手工打造的刀劍沒法比,像包鋼滲碳之類傳統工藝完全沒有體現。不過因為鋼材質量有保障,所以肯定比中國民間菜刀匠人打造的大刀隊刀具好。

還有一些穿著生活用的裝具就不一一列舉了。

日本單兵武器其實超過中國軍隊有限,甚至在班排級別,國民黨中央軍並不弱於日本人。

中國軍隊真正的劣勢:

硬體上的劣勢:師級、軍級、集團軍級的支援火力裝備數量嚴重不足。根據老兵回憶,中國軍隊修幾天的工事,幾分鍾就會被重炮摧毀,構築的輕機槍重機槍火力點,只要打幾個點射就會被日軍支援武器端掉,所以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真的只能靠血肉鑄成長城,但血肉畢竟不是長城。中國重武器無法自產,抗戰初期連續幾個消耗戰就把從國外搗鼓來的底子打光了,而日本是工業國家,重武器全部自產,雖然性能不一定比得過中國的進口貨,但勝在日本武器全部有自主知識產權,隨打隨補,實力此消彼長,因此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戰績很差。

軟體上的劣勢:中國軍隊即使是地方雜牌軍,在抵禦外辱時也常常迸發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這並不能彌補軟實力的巨大差距。中國軍隊的訓練、經驗、兵員素質、精神面貌、主觀能動性、後勤補給都不如日軍。

  1. 射擊訓練上,日本人花大量資金,用大量的子彈把國內和東北的幾個日本精銳師團喂成神射手,中國無力負擔高強度的實彈訓練,只能規定距離敵人很近才允許開槍以彌補槍法的不足。

  2. 刺殺訓練上,日本經歷過日俄戰爭,被戰斗民族剽悍的格鬥能力深深震撼,於是在白刃戰下了苦功,日軍不但單兵刺殺能力強,而且還有團隊合作的訓練,即使是互不認識的士兵也能默契結為戰斗小組互為犄角,中國軍隊則只看重單兵武術,各自為戰,且日常營養差,身體素質普遍低下。老兵回憶,中國軍隊往往要付出四五條人命才能換一個小鬼子的性命。

  3. 人員素質上,日本普及了基礎教育,招募的士兵普遍理解能力強,學習作戰技能和武器操作的速度快,而且飽受軍國主義思想的荼毒,戰斗意志和主觀能動性方面MAX。中國士兵絕大部分是農民,很多是臨陣徵召,缺乏軍事教育,執行力差。具體表現在大部分缺乏訓練的中國軍隊只能集中到一起打陣地戰,缺乏運動戰的執行力和凝聚力,士兵一旦脫隊立即成為散沙,而日軍的戰斗意志則能支撐日本士兵重新集結成小隊堅持戰斗。當然士兵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武裝也能完美做到甚至比小日本更強。

4. 抗日戰爭時國軍和日軍的陸軍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2樓和5樓說的都比較中肯。

美援大量到來前都沒比日軍好過,最初在淞滬打八一三的幾個德械師倒是不差,但淞滬日軍有海空支援,還是被虐的命。

以當時的國力,連子彈和山炮都不能自行生產,拿什麼去打贏一支後勤工業體系完整,海空軍強大,軍隊組織結構嚴密,軍令政令暢通的軍隊?

個人不是很同意把敗戰歸咎於國民黨消極抗戰的說法。

打贏打不贏其實和所謂消極抗戰沒什麼關系,淞滬八一三抗戰國民政府投入正規軍70餘萬,日軍投入30餘萬,蔣介石把最能打的部隊都砸到了淞滬戰場,能說國民政府消極么?顯然這是不公正的,但人多卻沒有現代化的軍事體制和思想,桂系的精銳部隊甚至進攻前團長給戰士訓話,准備士氣大振去打鬼子,結果被飛機發現一頓炸彈,整個團給炸的失去建制,這能用消極抗戰來解釋么?

戰爭是個總體性的,綜合性的國力,軍力,生產力和組織力的對抗,我們國家當時在這些方面全面落後日本至少20年,但直到今天我們中很多人還簡單地把失敗歸咎於國民政府消極抗戰,是很可悲的。實事求是的說,打贏日本的是美國人,不是我們,如果美國人不參戰,日本最起碼可以佔住沿海最繁榮的地方然後憑借海空軍固守不退,我們是毫無辦法的,沒有蘇聯參戰,沒有美國迫使梅津美治郎把關東軍精銳一個勁往東南亞調,我們連東北都收不回來。

如果國民政府消極抗戰,那新四軍在南方打國民政府軍比打日本人還多,又該怎麼解釋呢?八路軍加起來就打了一次大型戰役百團大戰,結果日本人一報復就把整個冀中都丟掉了,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問題其實是軍令政令不統一——不抵抗的張學良是通過換個旗子加入國民政府的,都說蔣介石不讓小張抵抗,可事實上那時候蔣介石根本沒空管小張,忙著剿共呢,小張前幾年自己都承認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另一個大漢奸韓復榘,是山東的地方軍閥,不戰而逃,被蔣介石槍斃;很多地區國民政府都是通過當地的軍閥在統治,並沒有直接的控制力,這些軍閥平時不聽國民政府的,打了敗仗就怪國民政府,投降了還要國民政府負責,而我們的宣傳機構,也一直有意無意地加深這種印象,其實仔細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了,根本是說不通的。

8年抗戰中國始終處於下風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整體發展程度和國力的落後;第二就是國家還沒有徹底統一,牽扯了很多力量,但這個沒有統一的責任,不是國民政府或者蔣介石一家應該背的。
----------------------------------------------
日本的陸炮肯定是不如美國的,毫無疑問,而且炮彈嚴重不足,但這和國軍抗日有什麼關系?哪個告訴你國軍抗日時候大量使用美製火炮的?

抗戰期間的國民政府軍用美軍火炮和日軍對抗的機會總體來說不太多,淞滬的時候用的是德國造火炮,只有緬甸遠征軍用過一些美軍的迫擊炮和小型輕炮,重炮是沒有的,緬甸也不適合重炮跟隨機動,還是空軍支援更多。國內戰場在大反攻以前的外援都爛在滇緬公路了,國軍哪來的美製重炮和日本人對轟啊,好不容易弄幾門來自己又生產不出炮彈,還要進口,無法形成有實際意義的運用規模,這種比較沒什麼意義。

你要比較就要先搞清楚國軍到底用過什麼,沒用過什麼,不要預設立場進行比較,這樣結論肯定經不起推敲。

老蔣的個人利益么?犧牲國家利益自己撈好處的領導人多的是了,某國貪污腐敗滿地跑已經習以為常了,有誰說過什麼么?評價一個領導人很簡單,把你自己放到他那個位子,看看你能不能做的更好,想想老蔣將一個軍閥混戰的中國一步步統一成一個能大體上一個政府的國家,我自問如果是老蔣,未必比他強多少,就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對領導人有好惡,但如果要作為一個邏輯推理的論斷拿出來,是不能憑感覺的。

5. 抗戰中,中日雙方的步槍,機槍

日軍
1、三八式步槍。這款裝備和國軍對應的中正式步槍(仿製德國步槍)各有優缺點。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2、四四式騎槍。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3、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操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這款武器不如國軍對應裝備捷克式輕機槍。
4、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5、89式擲彈筒。它和輕機槍一樣,裝備於日軍步兵小隊(排),每個小隊有一個輕機槍分隊2挺,一個擲彈筒分隊2門,4個步槍分隊(班)。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6、92式步兵炮。裝備於日軍步兵大隊直轄的炮兵小隊2門,適合山地作戰,口徑70毫米,既可平射也可曲射,國軍對應的裝備是75毫米山炮,裝備於步兵師直轄的山炮營。
7、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和九九式81mm曲射步兵炮,日軍把90毫米口徑以下的曲射炮叫擲彈筒和步兵炮,實際都是輕型迫擊炮,90毫米以上才叫迫擊炮(又叫化學炮),國軍對應的有81和82毫米兩
8、野炮和重炮。日軍的野炮就是輕型榴彈炮,凡口徑70MM以上8英寸以下,火炮重量8噸以內,射程不到15公里的壓制火炮都是野炮。野戰重炮是炮重8噸以上或射程15公里以上的火炮,重炮是口徑8英寸以上的火炮或射程超過20公里的火炮。
9、車輛和裝甲車、坦克
95式,98式,一式坦克
10、速射炮(戰防炮)
九四式37mm速射炮
一式37mm速射炮
一式47mm速射炮
試制二式57mm速射炮
11、高射機關炮和高射炮
九六式25mm高射機關炮
九六式三聯裝25mm高射機關炮
九八式20mm高射機關炮
二式甲型20mm高射機關炮
二式乙型20mm高射機關炮
四式聯裝20mm高射機關炮
一式37mm高射機關炮
ボ式40mm高射機關炮
大正十一年式75mm高射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高射炮
八八式75mm高射炮
九九式88mm高射炮
三式120mm高射炮
四式75mm高射炮
五式150mm高射炮

國軍
「漢陽造」步槍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時,即用此槍。由清朝新軍開始,北洋軍、北伐軍、中央軍、紅軍,漢陽造武裝了無數的中國部隊,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

「中正式」步槍
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抗戰時期,國軍
主要裝備的制式武器,曾經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正式」步槍與日軍主要使用的三八式步槍相比,射擊精度差一些,但子彈威力要大。

捷克ZB26輕機槍
原由捷克勃諾國營兵工廠生產,後來中國方面在大批采購的同時,還大量仿造, ZB-26使用數量世居界第一。是抗戰時期的標准班用機槍。理想上,國軍每個班編有一挺捷克式輕機槍。 當時的中國部隊的輕機槍組, 對日軍殺傷很大。該槍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以德國造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仿製而成的。1934年(民國23年),金陵兵工廠取得了德國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工作圖紙。隨即按圖紙開始仿製,於1935年(民國24年)仿製成功並正式出品,列為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因為是民國24年仿製成功,定為「二四式」。 由於重機槍殺傷力極大,又被稱為「魔鬼的畫筆」。 戰場上,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曾令無數日軍為之聞風喪膽。

湯姆遜沖鋒槍
由於譯音的不同,我國曾稱湯姆森沖鋒槍。在美國,該槍又被軍迷稱之為\"芝加哥打字機\"和\"芝加哥小提琴\",由美國自動軍火公司出品。二戰時期,曾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國。抗戰後期,國軍部隊陸續裝備。該槍威力驚人,缺點是重量較大,且瞄準困難。

上述幾種槍械,是抗戰時期,國軍裝備的主要武器。不過由於當時中國的軍隊編制很亂,不同的部隊之間,裝備差別可能也很大。

望採納

6. 抗日戰爭單兵武器匯總

三八大蓋:正式名稱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有坂(Arisaka)38式步槍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產。日本在侵華前曾向中國出口。中國遼寧、太原等兵工廠也先後仿造。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歡迎。該步槍的瞄準基線長,所以射擊精度較好,加之日軍射擊准確,給中國軍隊造成不少傷亡。但該槍口徑小,殺傷威力小,只要不命中要害,較易醫治。其殺傷威力小主要由於膛線的纏度設計問題,該槍的彈丸彈道穩定性極好,就是上面大家說的「一穿一個眼」,所以在抗戰後期,我軍戰士在彈頭上刻槽、削短彈頭,就是讓彈頭在敵人體內產生翻滾、爆裂等二次殺傷效應。
三八式步槍是由有坂成章(Arisaka)上校領導下,在東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廠,由南部騏次郎(Nambu)少校設計完成。其設計改良自毛瑟步槍,但是其槍栓及節套均大為簡化。其正式名稱為三十八年式步兵銃。後來稍事更改,在1939年推出了九九式,最大的差異為改用7.7mm無底緣子彈,但基本設計仍然相同,是日本軍隊近四十年的主要步兵武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採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斗時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於騎兵,也同樣用於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優缺點: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僅受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貫穿的優缺點
三八式步槍發射6.5mm步槍彈,應算小口徑。有很多老兵回憶說三八式停止作用不好,易產生貫穿。彈道方面設計有問題,槍管長,膛線纏距密。導致子彈飛行過於穩定,擊中人體後不會翻滾只能穿一個洞所以殺傷力弱,但精度很高。因為彈道穩定,所以殺傷力不大,基本上是一進一出兩個眼,彈道不穩定槍的打中人體後會翻滾,進去是一個眼,出來就是碗口大的洞,殺傷力就很大。彈道過於穩定,打中人體後直接穿透而不翻滾。在沒打中腦部、心臟等要害的前提下,只要救治及時,未必喪命。
規格
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口徑:6.5 毫米
彈葯:6.5×50 mm 步槍彈
彈倉容量:5 發
全長:1,280 毫米
槍管長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製造國家:日本
http://ke..com/albums/16180/16180.html#886482$

駁殼槍:正式名稱 毛瑟軍用手槍。 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鍾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 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與Bolo一樣, 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 所謂的Bolo, 來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蘇聯共產黨及其黨員的別稱), 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 一. 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 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 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 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 但整體而言, 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 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 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 二. 修械所、 廠、 隊生產: 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 在修槍之餘, 也製造一些軍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軍梁溝四所等。 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 有的修械所設備好, 材料供應好, 則產品較佳。 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 因為鋼材來源斷絕, 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動修槍、 造槍商販: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說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數人不等, 為地方豪強大戶、 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 按客戶的意思, 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質依人而異, 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 惟妙惟肖。 當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 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 只是師傅教下來, 以訛傳訛。 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幾發是可以, 打多了就會出問題。 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 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 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 舶來品: 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 經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長:288mm 全重:1.16kg
槍管長(連彈膛):132mm 口徑: 7.63mm
表尺射程:1000m 來復線:6條,右旋
來復線纏度:200mm 瞄準基線長:230mm 裝彈具式樣:彈夾 製造國:德國
http://ke..com/image/32bb9c8ba25030edfd1f10a9

捷克式輕機槍:正式名稱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
1920年時,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軍械廠(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機槍。他設計的概念來自同廠的另一位設計師傑蘭(Rudolf Jelan)。 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交給捷克國防部測試。測試成績與有名的勃朗寧、麥迪森(Madsen)和維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國防部要求布拉格軍械廠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
1923年,捷克國防部徵集徵選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捷克陸軍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參加了此項測試,結果僅次於麥迪森輕機槍。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採用了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的槍管等功能。不但射擊精確,而且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國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此時布拉格軍械廠已經瀕臨破產,已無力生產。哈力克及大部分技術人員均已先後離職。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簽署了生產合約合作生產。哈力克隨後加入了設在布爾諾的捷克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制。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槍於1926年4月經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采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據捷克布爾諾工廠歷史資料,1927年-1939年間,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ZB-26輕機槍。ZB-26輕機槍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10萬挺,其中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單單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
性能數據
全槍長:1161毫米。全槍重:9.60千克。槍管長:672毫米。自動方式:導氣式。膛線:4條,右旋,纏距240mm。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00發/分。槍管冷卻方式:氣冷。供彈方式:20發彈匣。使用槍彈:7.92×57毫米毛瑟槍彈。 製造國:捷克斯洛伐克
http://ke..com/image/f392492cee75bdd28b13994e

歪把子機槍:正式名稱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機構為楔閂橫動閉鎖,楔閂位於槍機後部,由槍機框上的開閉鎖斜面帶動楔閂作上下起落運動。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0毫米步槍彈(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考慮到連發情況下槍管的壽命,使用的是減裝葯的機槍彈)以及標准5發彈夾,使用方便,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它最為獨特的是彈斗供彈原理,開放的供彈彈斗容量為30發,彈斗位於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彈鬥上方的蓋子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後疊在上面彈夾會進入輸彈位置。彈斗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依次反復。仿效法國「哈奇開斯」(Hotchkiss) 用潤滑油潤滑子彈,彈殼需要潤滑才可以靠搶機後坐提供的動能退殼。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退殼不暢。理論上只要不斷向彈斗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葯裝填繁瑣,實際射速不能達到理論射速,很難達到150發/分。在實戰中存在槍管過熱(不能換槍管)、結構復雜易出故障等問題。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被昭和天皇十一年(1936年,日本神武紀元2596年)定型的用30發彈夾供彈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曾被中共敵後游擊隊繳獲大量使用。
性能數據
操作:自動 口徑:6.5毫米 彈葯:6.5×50毫米步槍彈 容量:5發/彈夾、30發/彈斗 重量:10.2公斤 全長:1100毫米 槍管長:485毫米 初速:736米/秒 理論射速:600發/分有效射程:600米 製造國:日本
http://ke..com/image/027a45b5bae0daf036d3caee

漢陽造:漢陽造是清政府按德國毛瑟1898步槍為母本在漢陽兵工廠仿製而得名.該槍使用毛瑟7.92mm槍彈,彈丸初速650m/s,標尺射程2000m,全長1250mm,5發固定彈匣。
性能數據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旋轉槍栓,雙前栓榫鎖定,手動 彈匣容量:外露單排彈倉,5發,曼里夏式彈匣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最大有效射程1300米,無狙擊鏡。 口徑:7.92mmx57 槍管長度:29.13" 槍重: 4.14 kg 相容性: Commission Rifle 製造廠:兵工署第21工廠 製造年代: 1941 目前狀態:古董 製造國:清政府
http://ke..com/image/9a1151c2e3aebe26e4dd3b44

日輕型迫擊炮:正式名稱 89式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製造國:日本
http://ke..com/image/647912d78c84afcea144df9f

王八盒子:正式名稱 南部十四年式半自動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在美軍中該槍有一個「東方盧格」的稱號,但並不是因為該手槍性能有多優越,而是因為該槍外形酷似德制盧格手槍。
這種手槍使用南部式8mm子彈,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子彈傷害力極大基本與達姆彈相同,無防護人員被擊中,通常非死即殘。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用5層棉被就能擋住,此外該槍採用的設計結構,必需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射擊停頓。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大佐,仿製自德國盧格P08手槍。但仿製十分拙劣,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美國大兵語)。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八路軍戰士語)。即使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也不願使用這垃圾貨。這實在是二戰最差手槍。
性能數據
結構:槍管短後坐,卡鐵擺動閉鎖方式 口徑:8 mm 尺寸:全槍長230mm,槍管長117mm
重量:0.91公斤 彈夾:8 發 有效射程:50米 製造國:日本
http://ke..com/image/2e6fa73853a0e88ed462251a

九二式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使用的重機槍是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當時的陸軍對重機槍的認識是,彈葯能使用6.5mm×50子彈,如果有2km射程的話就足夠了。但是和世界各國的重機槍相比威力不足(當時各國重機槍的標准口徑7~8mm),而且防空射擊時射程距離也不足。因此陸軍於昭和4年開發了以對空射擊為主的使用7.7mm子彈的八九式迴旋重機槍。陸軍也需要使用7.7mm子彈的重機槍。於是將八九式重機槍進行了改裝,以用於地面部隊。並進行量產以裝備陸軍。但以當時的日本的工業能力,無法大量生產這種型號重槍。 日本陸軍認識到八九式迴旋重機槍的地面使用化改裝不太容易,於是在昭和7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機槍試驗開發度使用7.7mm子彈,因為口徑增大的原因,加強加大了槍體使其更加堅固也導到全槍重量增加,之後從昭和7年到8年對樣槍進行了射擊試驗,昭和14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機槍的名稱定型。其基本構造沿繼了三年式重機槍的構造,不同的地方口徑不同,光學瞄準鏡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準裝置採用了光學瞄準鏡,遠距離的命中精度相當高。子彈塗油裝置以及供彈機構與三年型機關槍相同,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槍口消焰器。供應彈方式沒有採取彈鏈供彈而是採取了彈板式,發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機式,而是變為對推的壓鐵式。因其特有的發射聲音,盟國的士兵們稱為「啄木鳥」。 九二式重機槍在中日戰爭第一次投入戰斗,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日本陸軍的制式機槍活躍在各條戰線上。其優點是命中率高。據說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自衛隊開始採用武器時有人提出採用九二式重機槍的意見,但沒有被採納。在中日戰爭中,中國繳獲了大量的九二式重機槍,並反過來用來打擊日本鬼子。
性能數據
優點: 採用光學瞄準,命中率高; 握把折疊,容易機動; 使用槍口消焰器(不影響射手的觀察)但說達到了「對方很難被發現」的程度還是有疑問的!
缺點: 比改裝前的三年型機關槍更重了; 發射速度和當時的其他機槍相比慢(這也是其最大的缺點,重機槍可是日軍的火力支柱); 戰時更換槍管困難;
皇記2592年定型,導氣自動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7mm 槍管長:721mm 全槍長:1,156mm 重量:55.3kg 裝彈數:30發保彈板 發射速度:450發/分(最大)實際200發/分 子彈初速:800m/sec 表尺射程:2,400m ] 最大射程:4,500m 生產商:日立 總產量:45,000挺 製造國:日本
http://ke..com/image/7a8a14461e90fd1a6b63e580

九二式步兵炮:92式步兵炮,步兵營支援武器。適合在復雜地形上使用。例如對於山地戰中的步兵營支援。任務范圍廣,幾乎能包干所有步兵營需要的火力支援種類。結構簡單,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
基礎性能:
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 彈重:3.8公斤(高爆彈)
炮彈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 製造國:日本
1928年11月開始研製,1930年3月完成樣炮試制,1932年7月設計定型,大阪陸軍兵工廠和名古屋陸軍兵工廠共製造3000門以上。
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與此同時,關內的日軍大部分向國民黨政府投降,相應的,國民黨也得到了大量92式步兵炮。後來組建的日械師中,92式的裝備不在少數,對於缺乏重武器的我軍來說,92式步兵炮的裝備,極大改善了我軍的攻堅能力。尤其是當時國軍的工事仍是土木工事為主的情況下,92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毀手段。
至三大戰役時期,92式步兵炮已經成為我軍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兩樣東西:支前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兵工廠的大炮彈."其中的"大炮彈"指的就是92式步兵炮的70毫米高爆彈。在濟南戰役中,負責攻堅的解放軍某部也曾用就地繳獲的日式(92式)步兵炮轟擊城牆上的國民黨守軍目標,並最終登城成功,此事件被記錄在濟南解放閣的濟南戰役記錄中。
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願軍的火炮配置中,每個團有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步兵炮連(每連3~4門炮)。其中的步兵炮連,裝備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慮到當時志願軍加上60迫擊炮,一個軍才有火炮198門,並且每個步兵師只有一個榴彈炮連,裝備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彈炮10~12門。這為數不少的92式步兵炮實際上就是志願軍的主要支援火力。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E%C5%B6%FE%CA%BD%B2%BD%B1%F8%C5%DA&in=32158&cl=2&lm=-1&pn=3&rn=1&di=11721892095&ln=20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1

7. 日本戰斗時期軍官用什手槍

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其實就是「十四年」式手槍,是日本軍隊配發的制式武器。當時日本侵華的關東軍不適應東北嚴寒的氣候,所以,日本軍事生產部門在原來"十四年"式的基礎上,作了兩次改進:一是擴大扳機護圍,使關東軍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將手指伸入扳機護圍;二是手槍座上增加一個用鋼皮做的彈簧卡住,以防止彈夾掉下來。因為"十四年式"手槍槍形很像在中國普遍使用的德國7.63毫米毛瑟駁殼槍,而後者因有一木盒裝槍,人稱「盒子槍」,這樣一來,日本鬼子使用的、樣子又像盒子槍的「十四年式」,中國軍民便將之稱為「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何以冠名?首先當然要從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與憎惡說起。眾所周知,在中國民間語言里,「王八」這個詞帶有絕對的貶義。中國抗日軍民用「王八」這個貶義詞來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在常理之中。那麼為什麼單單地給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動手槍冠以「王八盒子」之名呢?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在舊中國,老百姓通常把體重較小、用皮質槍套直接別在腰間的手槍,叫做「擼子」,而把體重較大、使用木質或皮質槍套並用肩背帶斜挎在肩上攜帶的手槍,叫做「盒子槍」,例如把駁殼槍稱之為「盒子槍」、「盒子炮」等等。抗日戰爭中,日軍普遍裝備的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動手槍,絕大多數是用皮質槍套並用肩背帶斜挎在肩上攜帶的,因此中國百姓也就自然稱其為「日本盒子槍」;其二,由於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動手槍的皮質槍套在設計上,為了能夠攜帶備份槍彈和彈匣,槍套的蓋子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硬殼造型樣式,遠遠看去,那圓鼓鼓的槍套蓋子還真的挺像「王八蓋子」。如此形象思維,人們稱其為「王八盒子」,喚來上口,貼切之至,與情與形,恰到好處,「專有名詞」約定俗成。

8. 抗日時期用的什麼武器

馬尾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比較奇怪,一個圓圓的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很有點中國古代流星錘的味道,我們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這種武器,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武器在紅軍和早期的八路軍當中相當流行,而後來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製M24的木柄手榴彈,當時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檔品呢。

漢式(漢陽造)步槍
從1895年開始, 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由於生產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外露單排彈倉,5發, 曼里夏式彈□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29.13"
槍重: 4.14 kg

鞏造九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73.8公分
槍重: 4.08 Kg

中正式步槍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SR
槍管長度: 79.7cm
槍重: 3.95 Kg.

四四式騎槍

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
槍管長度 460mm
槍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銃

C96手槍

在我國南方稱為「駁殼槍」,北方稱為「盒子炮」或「盒子槍」。

該槍因威力大、故障少,彈匣裝10發子彈,性能優於日本「王八盒子」手槍,被我國抗日軍民大量裝備。

在戰場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對頭,是近戰中令日本鬼子膽寒的武器。

作業原理: 起落式閉鎖槍機,短後座力作業 ,半自動
彈匣容量: 10發內置式
擊發方式: 單動式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63x25mm(7.63 Mauser)
槍管長度: 3.9吋
槍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製造廠: Mauser
製造年代: 一次大戰之後

魯格P08手槍

俗話說盒子挎魯子,一個挎一個,我軍也裝備少量德制魯格P08手槍。

作業原理: 肘節式起落閉鎖 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9x19mm
槍管長度: 101.6 mm
槍重: 0.85 kg

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口徑:7.90公釐
槍全長:1,165公釐
槍身重:9.0公斤
瞄準基線長:568公釐
槍管長:602公釐
來復線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釐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發/分
裝彈具式樣:彈匣
裝彈具裝彈數:20發
自動方式:汽退式
冷卻方式:氣冷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徑:6.5mm
供彈方式:彈斗供彈
有效射程:3000米
彈夾裝彈:30發
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全長: 1156mm
槍重為55.3kg
槍管長為698mm
口徑7.7mm
初速為732m/s
膛線右旋4條
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發/分
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戰爭我軍主要使用水冷24式馬克沁重機槍,其威力大、火力強、可靠性較高,一直為我軍所青睞。

作業原理:短後坐力式
彈匣容量:250發布彈鏈
口徑:7.92x57mm
槍管長:721.2mm
槍重:20kg
相容性:馬克辛家族
製造廠:21兵工廠
製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軍晉冀魯豫第4縱隊自製的炸葯發射筒 飛雷炮

飛雷炮最初叫"飛送炸葯",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葯包。它是用火葯推送出去的一個6~8千克重的炸葯包,只要在它落點半徑5米內,一切生命體或工事都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它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八路軍的曲射平射兩用82迫擊炮

陳列在抗日戰爭館的這門口徑為82毫米、長1.23米的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是八路軍第129師炮兵主任趙章成同志於1941年改造成功的,適應了八路軍近戰、夜戰的要求。

趙章成是我軍著名的神炮手。在長征路上,他曾創造過用僅有的3發炮彈,連連打中敵堡,掩護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跡。

89式擲彈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坂本旅團長是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兵,槍聲剛一響起他就立即跳下戰馬,躲過了數發急射而來的機槍子彈。但是一發小型炮彈准確的落在他的面前,將其頭顱炸的粉碎---這個大日本皇軍的陸軍少將當場斃命!事後,日軍檢查坂本的屍體後發現:他並不是死於中國軍隊常用的迫擊炮,而是死於日軍自己的裝備-89式擲彈筒!

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還被解放軍使用。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軍應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歷史的。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軍的第一架飛機

1930年,我軍的力量比較薄弱,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能力製造飛機。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在武漢飛往開封執行任務的返航途中,由於汽油燃盡,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別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陳家河河灘上。我紅軍第一師三團一營繳獲了飛機,後將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

1931年新集解放後,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列寧號」飛機由卡房飛到新集,軍委決定成立鄂豫皖軍委航空局,任命龍文光為局長,錢均為政委,局址設在新集普濟寺內,紅軍的第一個航空局就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擁有了第一架飛機。

「列寧號」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兩顆紅星閃現於巍巍大別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漢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等任務給敵人以很大的震動。之後列寧號飛機又在黃安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列寧號」飛機曾幾次隨軍轉移,戰事頻繁,巨大的飛機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別山。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M3A3「功勛坦克」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後,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奉命開赴前線接收繳獲的大炮,他們卻意外地在戰場上搜集到國民黨軍隊丟棄的一些坦克美製M3A3坦克。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568號M3A3坦克隨坦克大隊參加了攻打永固門和濟南外城的戰斗。濟南戰役後,568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炮手沈許也被譽為「鐵人英雄」。此後,「功勛坦克」又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屢立戰功。1950年,炮手沈許作為戰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功勛坦克」後來也作為功勛兵器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戰斗全重12.4噸
乘員4人
裝有1門37MM火炮和4挺7.62MM機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19043596.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BF%B9%C8%D5%CA%B1%C6%DA%D3%C3%B5%C4%CA%B2%C3%B4%CE%E4%C6%F7

9. 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士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官的刀是不是視為珍寶

抗日戰爭早期中國士兵對繳獲日本武器都很重視,其實侵華日軍陸軍中班長、軍曹以上都配有軍刀,尉官以下佩戴的軍刀叫95式士官刀,這種軍刀是由兵工廠量產,機械製造。罪惡大多數是由這些軍刀直接造成,而戰爭中被國軍或共軍繳獲的幾率也較多,這類機械量產軍刀中還包括32甲型騎兵刀和32乙型軍刀。
陸軍尉官以上直到將官所用軍刀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38年以前定製的94型軍刀,這一類軍刀是按照傳統日本太刀為原型製作,由日本授命刀匠鑄造,就是由政府指定刀匠手工鍛造。還有很多具有武士家庭背景的軍官將家傳武士刀插入軍刀外裝,這部分刀是由傳統玉鋼所造,夾鋼鍛打,覆土燒刃,更為鋒利和稀少。在當時叫軍刀報國。
1938年後又新定製了98型陸軍軍刀,外形與94型接近,更突出了實戰性。
日本軍刀自尉官以上直到將官在刀的形狀和質量上沒有區分,區分只是在刀續(刀穗)上,將官為紅黃兩色花點,佐官為褐紅、尉官為褐藍。這類軍刀不是軍隊配發,而是由軍官自行購買。就如同望遠鏡、手槍一樣。
這一類軍刀對於鬼子也很看重,中國士兵繳獲後也很重視,獎賞也會豐厚。一般都由上級主官作為炫耀品轉送他人或匿藏收藏。普通士兵是得不到收藏的,我軍戰爭繳獲的量不大,所以只能像許世友等高級將領才能大量收藏。
其實這一類軍刀只有在抗戰早期的才具有一定價值,戰爭後期由於日寇戰爭資材的短缺,軍刀製作早已不能和之前相比,材料縮減、質量下降。日本投降時大量的上繳,已經不再是稀罕之物。

10. 抗戰期間中日武器對比,就知抗戰勝利有多麼不易

抗戰期間中日雙方主要由陸軍交戰。空軍只起輔助作用。當年中國內地交通條件差,陸戰多由徒步和騾馬部隊流動進行,重炮很少使用,雙方主要以步兵武器和輕型火炮交鋒。侵華日軍步兵的標准武器,不少人在電影中看過--士兵扛「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軍官挎「王八盒子」,其性能在當時的世界上已落後於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裝備。
日軍對華作戰的單兵裝備,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於白刃格鬥的優點,卻也有口徑小、殺傷力差的弱點。軍閥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在上世紀20年代曾一度仿造該槍,部隊拿到後卻反映其殺傷力小而不喜歡。從清末起,中國軍界大都看中德式7.92毫米口徑槍械。最早大批量裝備的步槍便是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據德國顧問建議,以德式Kar98毛瑟步槍為標准統一全軍,除外購外在國內仿造為「中正式」(連同Kat98一同稱為「七九」槍)。此種槍在二戰中也一直是德軍主要裝備。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6.5毫米的「三八大蓋」不僅口徑小,且因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跟」。當時人們戲稱:「用三八槍打中鬼子,過幾天鬼子又回來了」;「三八槍打中抗日戰士,養幾天傷繼續抗日」。日軍也深感三八槍威力小,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Kar98式相當,卻因生產能力所限,只優先裝備關東軍和後來的南方軍精銳師團,中國關內戰場的「支那派遣軍」還多繼續裝備「三八」式。
日軍所用輕機槍主要是人稱「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後裝備中國人俗稱為「拐把子」的九六式(1936年)。這類機槍供彈不暢,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彈殺傷力不足,性能均不如中國各派軍隊主要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通用德式7.9毫米彈)。日軍於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因生產能力不足未大量裝備。戰時日軍的重機槍為九二式。使用7.7毫米口徑子彈,耐寒性好,缺點是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當時中國軍隊的重機槍多屬馬克沁式,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優於九二式。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沒有裝備沖鋒槍。是拘泥於日俄戰爭的經驗,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感到沖鋒槍耗彈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後以刺刀決勝的觀念。抗戰前中國各派軍隊購買了德、美多種型號的沖鋒槍,後期又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國的斯登沖鋒槍,近戰時火力密度要佔優勢。尤其是在遠征印緬的叢林戰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兵在草叢和密林中相遇時。往往在幾十米內才能發現對手,此時手持沖鋒槍以「彈雨」傾瀉過去就會大佔便宜。
從手槍對比看,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進口的手槍型號雜亂,多數是德式毛瑟駁殼槍。德國生產此種享譽世界的手槍100多萬支,多數銷到中國,軍官和豪紳大都最喜歡「二十響」。該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使用7.62毫米手槍彈,相當於野戰手槍。德、日兩軍認為此型槍用於野戰威力不夠,用於防身又太大太重。納粹德國後來停產此型手槍,本國軍隊很少裝備,日本仿造少量此型槍只裝備少數特殊部門而未配發至作戰部隊。
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多於中國軍隊,性能卻並不佔優勢。日軍一個甲種師團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性能不及同期中國購買的美、蘇、德等國產品。中國軍隊的山炮口徑以75毫米居多,其中德國克虜伯廠製品性能最優。在迫擊炮方面,中國主要裝備的82毫米炮與日軍的同類武器性能相當,不過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抗戰後期國民黨軍大量裝備了美製60毫米迫擊炮,性能和威力才明顯優於八九式擲彈筒。
在航空兵方面,抗戰初期中日雙方飛機質量相差不大,日方卻佔有數量優勢。中方主要裝備美製「霍克」Ⅲ戰斗機,隨後主要補充蘇制伊-15和伊-16。日軍主力戰斗機為中島九七、川崎九一、三菱九六,雙方戰機性能基本相當。1937年夏,中國空軍僅有作戰飛機314架,飛行員700名,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卻有作戰飛機2100架,飛行員近1萬名,加之其飛機多系國內生產,年產可達數千架。中方開戰一個月後人機損耗便無法彌補,制空權完全落入日軍手中。此後兩年間蘇聯以「志願航空隊」名義派來2000名飛行員並援華1200架飛機,卻因數量不如日軍未奪回制空權。1940年日軍裝備當時世界上性能最佳的零式戰斗機後,質量壓倒了伊-15和伊-16,中國空軍便避戰保機。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華提供性能與零式相當的P-40戰斗機。進入1944年以後,中美空軍又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P-51「野馬」活塞式戰斗機,在華日軍航空兵的川崎式、零式戰斗機已不是對手,大陸戰場上空便很少見日機蹤影。
抗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業水平落後於美英蘇等國,戰前其軍工生產就實行「重點主義」,在飛機、艦艇方面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地面裝備則放在次要發展位置。1939年夏,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與朱可夫指揮的蘇軍交鋒,其落後的陸戰武器抵擋不住機械化部隊。第6軍大敗,陣亡1.8萬人(死亡數為蘇軍三倍)。此後日本陸軍雖提出改進陸軍裝備,卻因太平洋戰爭期間實行保障海空的「超重點主義」。仍無力兼顧。當年數量大大少於國民黨軍的日本陸軍能用性能並不佔優勢的裝備在中國橫行,重要原因在於其系統化程度高。
日本從甲午戰爭前夕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兵工業,裝備基本系自產。舊中國的腐敗和不統一,在武器方面表現為自製力差,外購也混亂無序。各派軍閥分頭購械(常視能否取得政治支持和回扣多少而定),僅槍支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有「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這種裝備混亂對後勤保障是一種災難,戰時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還受制於出售國能否及時供應彈葯。當時日軍的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准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葯供應。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火力還能部分壓制日軍。然而與蔣介石政權關系密切的希特勒因顧慮盟友日本的抗議,在彈葯供應方面故意拖延,結果國民黨中央軍在對日全面作戰一兩個月後便感到彈葯不足,裝備型號的雜亂也給組織火力造成困難。當時中日兩軍陣地交戰時間一長,日方便能靠較好的武器配系和彈葯供應充足,在火力上明顯占優勢。淞滬抗戰時期有人總結:交戰第一個月。中國四個德械師可抵擋日軍一個師團;到第三個月,六個德械師也抵擋不住日軍一個師團。
在現代戰爭中使用武器對抗,除了單項性能對比外,還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戰要求力爭達成最優化。日本作為一個以組織力精強稱雄世界的工業國,在侵華戰爭前已跟蹤國際上現代戰爭發展的要求,對軍隊裝備進行配置,具體表現為陸海軍之間。航空兵(當時日本航空兵分隸陸海軍而沒有獨立的空軍)與地面部隊及艦艇之間,陸軍和步、炮、騎、裝甲兵之間,武器使用能達成有機結合,戰時有較好的火力協同。中國近代軍閥部隊的結構落後,重要表現又在於內部多是單一的步兵,少量炮兵、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的組建規劃性差,且缺少協同作戰意識和訓練。這樣多而雜亂的部隊往往會敗於少而精強有序之敵
1937年夏全面抗戰開始時,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對中央軍和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東北軍、西北軍等各派全國陸軍進行了整編,共編成178個師(其中包括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3個師)。總的作戰兵力在200萬人以上,相當於侵華日軍的三倍,某些武器的單項性能也不差。不過佔全軍總數三分之一的國民黨中央系軍隊雖有較多火炮,槍械也最精良,其步炮協同卻很差,地面部隊與空軍更沒有戰術配合。中國多數的雜牌軍則得不到多少重武器,主要靠步兵武器作戰。蔣介石的中央軍系統的一貫作風,又是利用內戰外戰消滅異己,作戰時故意把雜牌軍擺在危險地段,對其損失也很少給以補充。這些雜牌軍也都盡量避戰而自保,一些無良的將領見形勢不妙還投降當了偽軍。抗戰期間國民黨先後成建制投降日軍而被編成偽軍的軍隊總數有60餘萬,其中有將級軍官58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卻無一連、一營成建制投降者)。中國抗戰時出現這種可恥的「降官如毛」、「降兵如潮」的「漢奸」現象,是回顧抗戰史的人所不能迴避的,分析其原因也無法單純以武器因素來解釋。
1937年夏天,全面抗戰開始。在中國軍隊總體素質和武器供應都不及日本,軍內又派系雜亂、難以相統的情況下,蔣介石仍實行陣地防禦方式,在華北、上海等日軍進攻重點地域擺開「堂堂之陣」打正規戰,日軍各兵種組織有序的合同作戰更能發揮優勢。按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總結,日軍同國民黨中央軍作戰時以一個聯隊(團)足以擊潰一個師,擊潰雜牌軍一個師只需一個大隊。
1943年至1945年間,美國通過裝備中國駐印軍並進行「駝峰空運」,使國民黨軍有了39個全部美械師。蔣介石又決定動用各師附加的三分之一儲備武器裝備起18個半美械師。當時中國駐印軍一個師有一個105毫米榴彈炮營(12門)以及其它口徑的各種中輕型火炮,火力遠遠超過日軍一個師團。不過這些美械師大都配置在大西南後方,少數參戰部隊多用於滇緬戰場,多數部隊後來用於國共內戰。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雖在裝備上已對日軍居於整體優勢,又掌握制空權,兵力更是一直多於日軍,然而除了反攻滇西緬北取得全勝外,在國內戰場上仍是連遭敗績。除了戰略指導思想和兵員素質的弊病外,國民黨當局全盤依賴和仿照美國為軍隊配備武器,也是影響戰鬥力發揮的重要因素。美國的機械化裝備是以其發達的工業基礎作為保障,舊中國自身沒有工業基礎,從萬里外的大洋彼岸運來的裝備往往壞一個零件都無法修理和更換,許多車輛裝備剛用不久便「趴窩」。當時一些美械化部隊的作戰效能特別是機動能力,反而不如徒步輕便部隊,這恰恰反映出照搬美國模式進行武器配置並不完全適應中國戰場的特點。
中國海軍在抗戰期間未能打一次海戰,除了與敵實力相差懸殊外,重要原因又是戰前裝備配置不合理。1937年日本艦艇總噸位達130萬噸,中國海軍則只擁有6萬噸陳舊水面艦艇。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中國海軍只用於南北內戰,此後雖將日軍視成主要敵人,海軍建設仍缺乏有效的方針。當時中國海軍要對抗強敵,最好的方式應是分散襲擊並在沿海佈雷,為此應放棄陳舊的大艦而以小型快艇、魚雷艇、佈雷艇和潛艇為主力,國內漫長的海岸和眾多港口也具備分散小艇進行海上襲擊戰的條件。戰前國民政府沒有購買到潛艇,魚雷快艇也只買了15艘,有限的海軍裝備費大都用於到敵國日本去訂購中型水面艦只,以及維修清末留下的舊艦。全面抗戰爆發時,中國海軍正處於打大規模海戰力量不夠,打小規模襲擊戰又缺乏准備的「高不成、低不就」狀態。南京政府把艦艇集中到狹窄的江陰水域,又成為日機能輕易找到的活靶,開戰後便出現了全部自沉和被炸沉的大悲劇。對當年的中國海軍未同日軍進行過一次海戰便全部覆沒,一些為國民黨當局辯解的人對此只歸咎於裝備落後,而不反思海軍建設和作戰的指導思想。其實,落後裝備抗敵可以有特殊的打法,這在世界海戰史上比比皆是,不能出海而自沉或坐以待斃,這才是令後人追溯起來便可浩嘆的大悲劇!
進入抗戰後期,中國空中戰場的形勢有了根本改觀。在美國幫助下中國重建了空軍,具有8個大隊、900餘架飛機的規模,並實現了轟炸機、戰斗機、偵察機和運輸機有機結合的配置,大大提升了戰鬥力。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也來華參戰,戰機最多時達1000餘架。以1943年秋常德會戰為標志,中美空軍已經掌握了制空權。日軍在戰機數量和質量都居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仍於1944年發動「一號作戰」等大規模攻勢。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份,不過1944年以後日軍發動攻勢時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平漢、粵漢鐵路這些「大陸交通線」後因空襲猛烈也無法修復通車。據日軍戰史記載,在衡陽圍攻戰時,其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里」,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險些重蹈英帕爾一戰供應斷絕的覆轍。可惜當時國民黨軍地面部隊腐敗無能,丟失了7個基地和36個機場,不僅嚴重影響了中美空軍作戰,也使正面戰場一直敗退到貴州,導致重慶震動。
中國對日抗戰乃至其它戰爭史都證明。在戰前和戰爭中對軍隊武器配置得是否合理,關鍵在於能否合乎國情、軍情的需要,這又反映了戰爭指揮者的戰略指導水平。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不過戰爭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又是武器操縱者的素質。在全面抗戰初期,中國正面戰場除了台兒庄一役取勝,其餘會戰都以失利撤退告終,一年時間便有人口達2億的區域淪陷。當時國民政府歸咎於武器落後,迴避了不發動人民的片面抗戰弊病,多少還能對國內外做出一些解釋。1944年春到1945年初,已成強弩之末的日軍在喪失制空權且兵力、火力都不佔優勢情況下對豫湘桂進攻,竟又使國民黨軍一潰千里,淪陷了有6000萬人口的地區,丟棄了40個師的裝備。在戰爭勝利前夕出現這種讓反法西斯盟國驚訝和倍受國內人民譴責的戰況,國民黨當局再也無法推諉於武器的原因。
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裝備最落後、條件最艱苦的情況下卻能發展壯大。八路軍出師到抗日前線的3萬多部隊,只有1萬多支過去繳獲的雜式槍,每支槍平均又只有30發子彈。至於火炮,八路軍只是在山西拾到閻錫山軍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成立了僅有的一個炮兵團,因炮彈無來源只能在關鍵性戰斗中偶爾使用。1937年和1938年這兩年間,國民黨當局每年只象徵性地發給八路軍、新四軍幾十萬發子彈,1939年以後便停止彈葯供應。當時解放區的槍支彈葯來源主要靠戰場繳獲,名副其實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在國民黨正面戰場得到盟國16億美元的外援還連打敗仗的情況下,八路軍、新四軍靠人民支援和戰場繳獲不斷發展壯大,至1945年夏發展到93萬人,有37萬支槍,並解放了敵後1億人口的地區。在全面抗戰的八年間,八路軍、新四軍消耗子彈不足4000萬發、手榴彈約800萬枚(當時火炮極少可忽略不計)。按殺傷52萬日軍和同樣數量的偽軍統計,平均每斃傷一敵約消耗30發子彈、7枚手榴彈。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斃傷一敵就需消耗子彈2000發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斃傷一敵平均耗子彈5000發。八年全面抗戰中,國民黨軍共耗用子彈17.09億發、炮彈959萬發、手榴彈和槍榴彈2359萬枚。按蔣緯國在《抗日禦侮》一書中統計,共斃傷日軍85萬人(國民黨軍基本不同偽軍作戰),平均消耗子彈2000發、炮彈12發、手榴彈30枚才能斃傷一名日軍。同為中國人,國共兩黨部隊在抗戰中的表現如此不同,連美國派到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中將都盛稱共產黨而一再斥責蔣介石集團無能,主張將援華武器分配給「能打日本」的部隊即八路軍一部分。1944年美軍派到延安的觀察組的報告,也預言中國的未來將屬於共產黨,只是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出發,仍堅決支持腐敗卻親美的國民政府。
國民黨的大部分軍隊(印緬遠征軍等少數部隊除外)的戰斗能力低下,從軍事角度而論,除了武器系統性、標准性差之外,關鍵在於組織領導者腐朽昏聵,武器操縱者素質低下。國民黨軍提升軍官主要靠私人關系而不重軍事知識,徵兵又主要靠強抓壯丁,川、黔、滇軍部隊還多是大煙槍不離手的「雙槍兵」,其精神面貌和軍事素質之糟不問可知。中國人口眾多而財政困窘的特色,又使當權者有珍惜所購武器而輕視人命的傳統心理,加上士兵經常開小差,便捨不得消耗彈葯對其進行訓練。當時外國來華人員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國軍」士兵手中能有先進的德、美槍支,卻赤腳穿草鞋,連一雙極便宜的防護腳的膠鞋都不發。士兵如此不受珍愛、缺乏訓練又文盲充斥的部隊,使用武器的效能肯定不會高。
相比之下,當年的日軍除軍官作戰組織能力較強,士兵又受到「武士道」熏陶和嚴酷訓練,步兵出征前至少還要在各種條件下打靶耗彈數百發。據一些抗戰老兵回憶,許多鬼子兵在乘車行進時舉槍射擊,仍能較准確地打中百米內的人形目標,對技術兵器的操作、保養水平更是遠優於國民黨軍。雖然當年日本是侵略者,然而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說的,日軍高明的戰術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布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雖然其全篇避而不談「投降」二字,事實上卻接受了要求其投降的條件。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在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對日本侵略者具有壓倒優勢的整個形勢下取得的。如僅以日本投降時中國戰場的情況而論。日強中弱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變,國內的戰略要地北平、南京、上海、武漢以及經濟發達地區還都在日軍佔領之下,日本投降的消息當時對多數國人還是深感意外的驚喜。
在後來很長時間內,有些對抗戰史的宣傳只服從於振奮人心的宣傳需要,而具有科學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卻比較少。如今通過全面客觀地分析回顧抗戰期間中日雙方的武器對比,人們從中可以感到,武器落後並不一定要挨打,落後加腐敗卻註定要挨打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日本軍人的武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