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國共在抗日戰爭中

國共在抗日戰爭中

發布時間:2021-03-12 04:55:32

A.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B.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區別與聯系

1,聯系。
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關系的一部分,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直貫穿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其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驅逐日寇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在戰略防禦階段,沒有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就沒有******在敵後戰場的迅猛發展,正面戰場從戰略上為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條件;而沒有敵後戰場的迅猛發展,就沒有戰略相持階段的迅速到來。在戰略相持階段,若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抵抗,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而沒有敵後反「掃盪」的勝利,正面戰場就不可能堅持抗戰到底,戰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來。因而,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兩個戰場互相配合,互為依存,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2,區別。
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有著種種區別,如抗戰路線、依靠的武裝力量、戰場規模和方式、戰場范圍等等。在不同階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在戰略防禦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起輔助作用;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在抗戰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逐步上升為抗戰的主戰場,它牽制和打擊了侵華的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對爭取抗戰勝利具有決定意義,中國共產黨正面戰場雖仍堅持對日作戰,但戰略地位日益降低。

C. 抗日戰爭中 國共兩黨的各自作用與貢獻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對外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初期階段,一個相持階段。
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動搖,始終站在抗戰前列不後退,並以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精神和抗日先鋒模範作用,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和擁戴,成了中華民族的先鋒、中國人民的脊樑,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宏觀上、本質上和發展觀點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願望,提出合乎時代潮流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的信賴和響應;二是能夠制定符合國情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推動歷史前進,得到人民的擁護;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夠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成為群眾表率,得到人民的愛戴。
一、中國共產黨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抗戰的倡導者、推動者和政治領導者。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堅定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為推動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同時表明,「在要不要抗戰的問題上,蔣介石受了我們的領導,就是我們推動了他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是發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者。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轉向怎樣抗日的問題。由於兩黨代表的利益不同,參加抗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和軍事方針,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抗日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抗戰局面。
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並在實踐上指導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就威名天下揚,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振奮了全國民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此後不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收復大片國土,解放5千多萬人民,建立大小10多個抗日根據地,抗擊了近半數(約40萬)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迫使敵人佔領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戰略進攻,促進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歷史證明,「敵人進攻,國民黨敗退,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對敵反進攻,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是不可想像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敗局也必將更為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在抗戰第一階段,也是共產黨對全國抗戰起了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和堅強堡壘。為了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共產黨作出了重大犧牲,頂住了投降反共逆流,為全國人民的抗日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方面及時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口號,開展了聲討汪精衛集團叛國罪行的斗爭,制止了蔣介石集團的投降活動。另一方面制定並堅持了「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以及高度克制、忍讓的「自衛」斗爭等政策、方針和原則,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向全國人民指明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
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維持抗日的大局,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險傾向,那就會弄得一團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敵後戰場,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中堅力量和主要戰場。在長達6年左右的戰略相持階段,由於日軍進攻的重點由國民黨戰場轉向共產黨戰場,敵後戰場成了抗戰的重心,敵後軍民成了堅持抗戰的「脊樑」。堅持抗戰打敗侵略者的歷史重任落到了共產黨肩上。
歷史表明,「所謂相持階段,實即解放區與敵人的相持。」其特點就是「敵人與解放區之長期反復的最殘酷的戰爭。」如果沒有敵後解放區戰場與敵人相持的戰爭,並在最困難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下來,「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持階段,」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總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地位與作用,他們都是重要且絕對不能忽略的。共產黨的作用更加積極有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國抗戰起到的關鍵的作用,在思想綱領上完全符合當時的國情需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打游擊戰爭,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共產黨在抗日戰中有著鮮明的引領地位。而對於國民黨雖然有時出現了一些反動的行動與極為消極退步的作法,但在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仍是至關重要的。但相對於共產黨的作用與地位,仍屬於次要地位。總的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還要歸結於中國的民力民心,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持長期抗戰的結果。

D. 國共合作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一、取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面勝利

抗日戰爭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了國內團結,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面抗戰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指導對日抗戰的總路線,沒有國共合作,就不可能有舉國一致的抗日。

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發生有利變化

抗日戰爭決定了國共兩黨的興衰消長,改變了它們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並且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的基礎。

抗戰爆發時,我黨黨員只有4萬人;紅軍和南方游擊隊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總共只有五六萬人。共產黨在國內外政治影響有限,軍事力量弱小。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逐漸走向全國、全世界,軍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發展。我黨動員全國人民實行全民族抗戰,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抗戰勝利時,我黨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近 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中國共產黨始終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努力,堅持以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斗爭,以長期合作支持長期戰爭,制定和實施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部必要的政策。這些政策保障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的根本利益,調動了他們的抗日積極性,推動了全國抗戰。

抗日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內民主革命相結合的戰爭。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民黨、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取得的;維護統一戰線的基礎國共合作,推動民主革命進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取得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一是近百年間中國抵抗外國侵略的戰爭無不遭受失敗,抗日戰爭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二是八年抗戰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抗日戰爭中,軍事上與國內政治關繫上同時存在著兩個過程、兩種演變: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由強變弱,由軍事勝利到最後徹底失敗;又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國內兩大政治勢力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力量朝相反方向發展,人民力量迅速壯大起來。共產黨與國民黨兩大政治勢力朝相反方向變化,是它們站在不同階級立場上產生的對抗戰的不同態度、與人民群眾的不同關系造成的。由於國共兩黨的政策、方針及其實踐存在著巨大差異,產生的社會效應也明顯不同。中國共產黨深得人心,力量大發展,威望不斷上升;國民黨喪失民心,日漸孤立,地位急劇下降。兩黨各自不同的政治運行,決定了各自的政治前程

E. 如何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F.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作用

我的個人觀點是:在民族危亡面前,當時國共兩黨團結在抗日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同開始了偉大的抗日斗爭。但是正面戰場,我個人看法,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日本軍隊還是打了很多比較堅決的大型戰役,比如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徐州會戰,像台兒庄戰役,這就是徐州會戰其中的一個戰役。但是由於軍力對比,盡管中國的愛國軍人也英勇戰斗,但是雙方軍力相比確實懸殊很大。很多戰役盡管中國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抵抗,最後還是撤出了大片的地區。按照當時國民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思想,逐步地撤出了。抗日戰爭又繼續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挺進敵後,開展敵後根據地,展開敵後戰爭,給日本軍隊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個時候日本調整了正面戰場的一些策略,比如政治上採取誘降,軍事上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主要是轉到對敵後戰場進行掃盪、圍抄,也造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面臨巨大的威脅。相對來說,在正面戰場有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抗日戰爭大體上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八路軍在敵後戰場積極主動的尋找戰機,開始局部的進行一些反攻行動,主動收復、拔除一些日本軍隊的據點,全面配合正面戰場對日本戰略進攻的抵抗,一直到1945年全面對日本軍隊進行反攻。這個過程,特別是在初期,國民黨軍隊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還是很堅決的,打了很多大仗,這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G. 抗日戰爭期間 國共兩黨的關系

合作關系。

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7)國共在抗日戰爭中擴展閱讀:

合作原因: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和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決定著統一戰線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捐棄前嫌,倡導和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為了抗日,中國共產黨必須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血的教訓、共產黨人的革命綱領,要求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國民黨是執政的黨,它對共產黨的既定方針是限制以達到消滅。如果事事都要同國民黨統一,徵得它的同意,那隻能是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向國民黨全面投降。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制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確的路線、方針,而且適時地提出了許多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的政策、策略,使統一戰線能夠得以維持,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先進性得以保持,「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國共合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H. 如何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抗戰勝利的政治前提。

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組織游擊隊在東北開展抗戰,並與各愛國武裝力量初步合作,給予日本侵略者有力打擊。

面對日本製造華北事變,在中華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地將長期遭受血腥屠殺、圍追堵截的階級仇恨放在一邊,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

2、確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為抗戰勝利提供正確的戰爭指導。

歷經8年抗戰艱辛終獲勝利,中國軍隊能夠抵抗侵略者的進攻並不斷消耗與殲滅敵人,靠的就是正確的戰略指導——「論持久戰」的制定與實施。

3、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逐漸變為抗戰主戰場。

隨著日軍作戰重點的轉移和國民黨在抗戰方面日趨消極,抗日戰爭的重擔就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肩上,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戰場。

在極其艱苦的反「掃盪」、反「清鄉」中,敵後軍民以少勝多,使日、偽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同時收復大量失地,為抗戰勝利創下卓越的貢獻。

4、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成為鼓舞抗戰勝利的精神支柱。

抗戰精神是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凝聚而成,也是抗日英烈們用鮮血澆灌而成,是近代中華民族歷經磨難、飽經洗禮而成的民族精神豐碑。正是這抗戰精神支持著中華民族從苦難中覺醒,從渡劫中復興。

二、對國民黨在抗戰勝利中的作用要一分為二的看:

1、正面作用。

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抗戰期間,國民黨通過外交積極爭取國外援助,與同盟國家構建起相對平等的關系,為中國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2、消極作用。

國民黨始終擺脫不了反共滅共、專制獨裁的思維,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發動三次反共高潮,一再貽誤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時機,並對其進行破壞。

此外,國民黨力圖使抗戰進行的同時不至於危害他們的統治地位,在抗戰過程中施行片面抗戰路線,只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作戰,阻止民眾運動發展,這就決定其不能充分依靠群眾抗擊侵略者,而是依賴外援,一再妥協。

(8)國共在抗日戰爭中擴展閱讀: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

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I.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國民政府作為當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的承擔有領導抗日之責任,外國和華僑的援助也是由該政府獲得之。抗戰前期國民政府打了幾個大的戰役,損失很重(中共的教科書並沒有隱瞞此點),當然亦消滅了大量敵人。作為一個中央政府,他有義務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 但是,連美國人都對國民政府後期的表現很不滿,1944年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基本失敗,在中國的敵後戰場上也轉入守勢(這一年八路軍獲得大發展),唯獨在對國民政府的大陸交通線戰役上獲得大勝,如果不是衡陽的國軍以血守城,恐怕日本人要在廣州同華南日軍會師,完成戰役目的了。 抗日的主體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而是當時中國人民共同的統一戰線,在這個戰線中,兩黨都做出了貢獻。但我認為,國民黨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他發揮的作用同他的實力相比是不對等的。 二、關於戰略戰術 國民黨主要在正面戰場上,以大的戰役同日軍作戰,因此殲滅的多,自身損失亦重。但我認為,他前期的戰略是成功的,戰術是失敗的。所謂戰略成功,是以堅決之行動,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並吸引日軍主力,使八路軍獲得約一年時間在敵後充分發展,戰術失敗,是因為他們應該可以以更小代價換取更大勝利。而後期則是根本失敗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國軍」投降去打八路,會有湯恩伯的大潰敗。 至於中共為什麼打游擊戰,試問一支總共只有幾萬人,裝備不好的部隊去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作戰,要採用一對一的陣地戰嗎?平型關一戰,殲敵一千,自損六百,中共打得起幾個平型關?我們不是宋襄公,也不可能和日本鬼子講陣地戰的道義。這一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得很清楚。國民黨前期也是認可游擊戰思想的,兩黨還合作開辦了南嶽游擊訓練班,培訓國民黨的敵後作戰幹部。白崇禧還總結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指導思想。 至於後來為什麼共產黨說國民黨「不抵抗」,國民黨說共產黨「游而不擊」,恐怕黨派斗爭的因素更多一些。 就戰略戰術而言,我以為持久戰的方略確實是正確的(也為歷史所證明) 三、關於最後勝利 不可否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對中國的援助大有利於我們的抗日戰爭,但我認為,這個支援是加快而不是決定了我們的勝利。我們以八年抗戰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羅斯福總統為什麼支持中國,他說「假如沒有中國,想想日本人可以有多少個師團派到東南亞來,他們可以一直打到澳洲,打到紐西蘭...」(大意,原文想不起來了)。 在東方戰線上,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消滅了日本海空軍的主力,而日本陸軍的主力,則是在中國戰場上被消滅的。當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時,號稱70萬的關東軍,實際只相當於20幾萬以前的部隊而已,其老兵都在中國戰場和緬甸戰場(也是中國軍隊打的)被消耗掉了。沒有國際援助,我們會打得很艱難,時間會更長,但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已經不是晚清時了。在歐洲,鐵托領導的南共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祖國,我們就沒有這個力量了嗎? 四、國民黨抗日的情況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國民黨前期確實是抗日的,後期確實是消極的。所以到了日本投降時(蔣肯定沒想到日本投降得這么快),居然發電要求各地日軍不得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不承認中共領導的軍隊的抗日地位,將內部矛盾大白於天下,給西方國家和日本人看笑話。

J.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是建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版的。

2、國共權兩黨在抗戰時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國民黨、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下降,而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卻在不斷上升。

(10)國共在抗日戰爭中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閱讀全文

與國共在抗日戰爭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