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的意義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B. 抗日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以往人們對抗日戰爭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方面,而實際上,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發生過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爭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如果說甲午戰爭已經表明日本的侵略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則完全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裡,中國現代化工業每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7.6%,而且這種增長突出地表現在基礎工業上 , 1936年資本主義生產已佔工業總產值的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48%。 假設沒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工業化步伐必將大大加快。這種假設雖然已經無法得到歷史的驗證,但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始於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這都是有事實為根據,因而也是合乎邏輯的假設。
但是,假設畢竟沒有成為現實,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徹底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先是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使中國喪失了1/3的森林、鐵礦和煤礦;4/10的鐵路;7/10的大豆產量;2/5的出口貿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黃金。 另據統計,至1932年底,中國政府在東北的損失達178億元,加上私人損失,不下200億元。 在全面侵華的8年間,日本佔領了中國城市總數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這些城市聚集著中國幾乎全部的現代化工業。這些工業,有的直接損毀於炮火之中,有的因戰爭而失去運轉的條件導致關閉,有的被迫內遷損毀於途中。在淪陷區,日軍不僅任意掠奪公私財產,還截留稅收,把持金融,並建立起依附於日本的以掠奪中國資源財富為目標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據199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直接財產損失是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是5000億美元。對於一個本來就十分貧窮的中國來說,上述戰爭損失不僅使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難以為繼,還足以使它的經濟全面崩潰。
第二,中國的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有人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本來就不是中國社會內部自身現代性積累和成熟的結果,而是對外部挑戰所做出的回應,因此主張將其稱為「後發外生型」現代化。抗日戰爭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外生型」性質,同時使得新的「自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悄然開啟。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看。抗日戰爭無疑地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於「七七」事變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的要求,與此同時,其他政治派別也先後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嚴重威脅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也只能順應潮流,在全國開放了民主。盡管這種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國民黨因抗戰所需開放的「民主」是以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為條件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條件,「民主」隨時都要被關閉。因此,政治民主還需要另外的社會條件作為支撐,這個條件就是進步力量能夠很好地發揮對社會的主導作用。而這個條件,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具備的。但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由於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已經在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民主與獨裁的較量中,後者就很難佔到上風了。而進步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同樣是中國現代化因素積累的一個重要表現。
另外,關於民主政治建設,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而言,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與現代國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這些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確實表明了中國社會出現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也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其次從經濟層面來看。前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對戰前中國積累起來的現代化經濟的嚴重破壞。但是,也正是由於日本侵略對中國經濟的摧殘,迫使中國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戰時經濟體制的建立就是應對的結果。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被迫的應變措施,它的實施一方面是通過金融、物資、資源的統制,集中了抗日戰爭所需的財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資本擴大了勢力,從而壓縮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從現代化的視角來審視,這種體制下的現代金融體制的建立,工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查與統籌開發,工業發展的布局調整等等,都表現出了現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稱作工業化傳動的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後的狀況。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由於它是建立在中國經濟最為落後的地區,在那裡並不具備實現現代化經濟的條件。但是共產黨制訂與實施的包括減租減息,鼓勵墾荒,發放農貸,發展商業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不僅使抗日力量在貧困的地區得以生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階級構成的比例也由此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又為後來的土地革命准備了條件。從這點來看,這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再次從國家主權層面來看。自1842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諸多基本主權,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取得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地位。但是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尤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狀況很快得到了改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獨自與日本作戰4年,並且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大部兵力。正是由於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國不能不對中國加以重視。1943年初,中國先後與美、英等國簽署了廢除舊約、簽訂新約的協議。從此,中國擺脫了束縛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
C. 抗日戰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
個人認為,抗戰體現中華民族僅在面對外敵入侵且最危險的時候團結,一內旦外敵被打敗容,本來幹嘛還幹嘛,因此抗戰在某種程度上未使中華民族覺醒,以及進步,這一點你對比一下戰後的日本就應該清楚了。
至於你說抗日戰爭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基礎、社會民主改革和多黨合作的發展方向我實在沒感覺。
至於抗戰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那是因為中國是四大戰勝國之一,而蔣介石奉行「隨美」戰略,即美國怎麼走,他就跟著走,因此追隨美國加入了一系列國際組織。
戰爭善後問題:我認為有兩大問題,一是戰爭賠款問題,中國放棄了,當然當時未全面考量,所以後來就後悔了;二是歷史問題,這一點日本方面未認真反思,當然它認為不用反思,因為中國現在不如日本,它看不起中國。
D. 抗日戰爭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1、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敗了。
只有抗日戰爭,最終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實現了民族獨立並為實現人民解放創造了條件,從而成為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開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開端。
2、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戰略制勝,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勝利。毛澤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戰略思維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和系統總結而達到成熟,而戰略思維、戰略智慧,則是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最光輝之點。
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持久戰戰略思想、游擊戰爭戰略思想,對奪取抗日戰爭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3、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頂天立地的偉大政黨。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勇於擔當的大無畏氣概,始終站在大多數人民一邊,始終奮斗在抗戰第一線,身體力行地組織與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之時,中國共產黨剛剛誕生10個年頭,還處在它的少年時期,而且正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之時。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千錘百煉,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政治上日益成熟堅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日益增強,黨在組織上、作風上日益鞏固和進步。毛澤東建黨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逐步成為全黨的共識。
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從失敗到勝利的偉大轉折,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句號,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經過戰爭烽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成為領導人民救亡圖存、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E. 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F.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版法西斯戰權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G.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財產方面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2、空軍方面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
3、人民群眾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H. 抗戰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屈辱史,歷史也證明了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列強之一。中國作為一個百年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去獨自抗擊如狼似虎的日本軍隊,勝算幾率有多少,顯然令人懷疑。日本軍閥甚至揚言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滅亡全中國。當時的歐美輿論預測,中國海軍只能抵擋一周,中國空軍只能消耗一個月,中國陸軍至多堅持六個月。我國內部的亡國論者,也認為抗戰斷無勝利的可能。 但是,中國的愛國者和有識之士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斷,他們認為,雖然敵強我弱,但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中國。毛澤東同志就曾打比方說,中國就像一口大缸,日本人想用半桶水就把大缸填滿,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樂觀與自信來自哪裡?來自對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敏銳洞察。 經過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華民族開始覺醒,中國政治日益進步。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和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那種地廣不足以為大、人多不足以為眾、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衰弱局面,已經被民族覺醒和有效的政治動員所取代。 這種表面不起眼而實際影響深遠的變化,使中華民族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時,能夠組織起全民族的抵抗。這就有效地弱化了不利於我的「敵強我弱」的一面,而強化了有利於我的「敵小我大」的一面。因此,當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才吃驚地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已經不是甲午戰爭時的中國,不是八國聯軍入侵時的中國,也不是他們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了。這種由民族覺醒和政治進步而累積的精神能量,在民族危亡之際迸射出無比耀眼的光芒,並凝聚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堅定力量。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夠結束屢戰屢敗的屈辱歷史,奪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全面勝利的深刻背景。 經過十四年的浴血奮戰,中國軍民最終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了國土,並使中國初步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但抗戰勝利帶給中國的不僅於此,還有更加內在的收獲,那就是一掃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精神積弊和悲觀陰霾,鼓舞著我們這個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與自信。這種久違了的自尊與自信,使中華民族獲得了足夠的信心去重新締造一個嶄新的國家。 抗日戰爭的勝利說明,覺醒了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古老民族,並不畏懼戰斗和犧牲,她有決心有能力在「亡國滅種」的「最危險的時候」救祖國於危亡,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並在救亡圖存的基礎上邁向偉大的復興。從此以後,任何帝國主義國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強那樣把中國視為一個欺壓的對象,中華民族開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日戰爭的確堪稱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點
I. 抗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抗日戰爭來影響:
1.政治:自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文化: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3.經濟: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J.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災難
就拿最近的抗日戰爭抄說吧:1.給中國經濟襲發展提供了很大的難題.2.戰爭會消耗很大的能源,如鐵,石油,礦等等.3.戰爭會死很多人,如果處理不當會引發大面積的瘟疫.4.炮火所發出的煙霧會對環境造成破壞.5戰爭會使大量的人流離失所.
6.喪失大量的勞動力(農民,工人)7.缺糧食(農田,稻穀被大炮給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