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美國用什麼方式幫助中國抗戰出於什麼目的達到什麼效果
二戰期間美國對華策略應當以珍珠港之戰、開羅會議為分界線。
珍珠港之戰之前,美國對中國主要是提供美元貸款(並非無償,也非無息)等間接方式,並且以其中較高比例必須用於購買美國產品物資為代價。同時美國也對日本輸出大量的軍事物資,包括鋼材、稀有金屬、軍工成品半成品等。據有關統計結果1937-1941年,美國對日貿易輸出的各種用於軍事的物資遠遠超過對華輸出。(具體數據不記得了,隱約記得是對華支援的10倍,其中鋼材好像達到日本進口額的80%以上,其中用於子彈生產的鋼材占日本本身的30%,日本軍工廠生產的用於侵華的子彈中每三發是美國鋼材製造而成。)
法國陷落後,美國逐步減少對日輸出,珍珠港海戰前,美國停止對日輸出。在珍珠港之戰後,由於美國的國際策略是先歐後亞,因此無法立即對日本的戰略攻勢進行遏制,且英國的全球戰略是本土〉印度、加拿大〉非洲、澳洲〉東南亞,全面放棄泰國、新加坡、緬甸等東南亞殖民地,香港也是幾乎不戰而降。因此美國就變成了主要依靠中國完成對日本陸上攻勢的遏制(大約60%的日本陸軍師團陷於中國戰場,日軍最精銳的常備師團大部分均陷於中國戰場,當然也有相當部分是出於對蘇聯的防範)。因此這一階段的美國援華就採取直接與間接結合的形式援助,首先是提供軍事物資的支持,通過滇緬公路、駝峰航線,增強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即飛虎隊(陳納德38年成立昆明航校,41年獲得羅斯福暗中支持率200餘隊員赴華),等對中國進行直接的軍事物資支援(但是由於運輸路線的運量、路程限制,以及英國人的挪用,佔美國對外戰爭援助比例較小)。其次是直接的低息美元貸款和允許國民政府在美國發行戰爭公債。除了物資、資金方面的支援,還有在軍事指揮上,派遣美國軍官或退役軍官,主要在東南亞戰場上協調中英軍隊協調同作戰(事實上幾乎沒有協同,英國人總是拖後腿),以及在印度和中國雲南境內協助編練國民軍隊。
開羅會議,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雖說是中美英聯軍,事實上是以中國軍隊為主,美國軍隊為輔,英國軍隊則幾乎沒有參戰。這一階段的特點在於美國軍隊的直接投入。
目的方面,珍珠港之前,一方面是出於遏制日本保護美國在華利益,維持遠東均衡,同時賺取戰爭利益的目的。這段時間美國對華的貸款大多條件苛刻,附有條件。
珍珠港之後,出於全球布局,需要中國在遠東遏制日本的陸上攻勢,保護蘇聯、英國的後方安全,伊拉克是親軸心的,一旦印度失陷,蘇聯高加索地區將很快處於威脅之下,一旦中國失陷,蘇聯的空虛腹地都將處於危險境地,這樣蘇聯將被西面、南面、東面三面夾擊。印度同樣是英國的原材料和兵員的主要供給地,失去印度,北非也就成了無根浮萍了。同時英國本身對於幫助中國毫無興趣(自己已經是自身難保了)。鑒於英國蘇聯的主要力量都牽制於歐洲,以及英國人的短視,因此美國人在遠東唯一可以倚靠的只有中國。因此就決定了美國人必須支援中國抗戰的局勢。珍珠港事件到第一次入緬兵敗,是美國過高的評定了英國軍隊的戰鬥力,和錯誤評估了英國高層的宏觀戰略,以致組織不力。隨著1943年北非戰場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盟軍形勢好轉,美軍得以抽出力量,加大對東南亞戰場投入,除了加大對中英軍隊的物資裝備支持外,美軍也直接投入中南半島。目的在於加大對日本的攻勢,鉗制其太平洋戰略,通過打通滇緬路加強對中國支持,最終實現亞太戰場對日的全面攻勢。
至於效果,不用多說了,前一階段的效果是美國抱有坐上壁觀的思想,沒有充分遏制日本發展援華抗戰,導致自己自食惡果,中間階段初步遏制日本的攻勢,但因為判斷錯誤導致失敗,後一階段則保證了同盟國的最終勝利。
B.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援助是多少
據統計,
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直接用於戰爭的消耗近500億美元。這是當時中國幾乎無法承受的負擔。因此,對外求援就成為國民政府外交的首要任務。這里將主要介紹美國對華的經濟援助,這其中包括了易貨借款、平準基金、財政貸款和生產顧問等各種形式。在易貨貸款面,於1939年2月和1940年3月,胡適和陳光甫分別同美方積極交涉,為中國爭了2500萬美元和2000萬美元兩筆貸款,中國以出售桐油與錫礦作抵押,史稱桐油貸款」和「滇錫款」。隨「桐油貸款」之後,美方又予華信用借款一億元,其中包括5000萬美元金屬借款和5000萬美元平準基金借款。1942年,美方又予華貸款5億美元,僅僅從40年9月到42年3月,美國給中國提供的借款總計為6.7億美元,可謂慷慨,當然,這也離不開宋子文等人的積極交涉。隨著歐洲戰局和中國抗戰形勢的發展,美國已成為中國能夠獲得外援的最重要的國家,但美國提供貸款的方式,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對美國軍事物資日益增加的需要,中美雙方實際上都意識到,只有採用新的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為獲得美國軍事援助所面臨的財政困難,以「租借」名義對華提供軍事援助,就是這種新的方式。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租借法案》。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可在認為有利於國防的任何時候,在資金許可的范圍內,或根據國會批準的合同,可以批准為任何國家的政府生產任何防禦物資,只要總統認為這些國家的防禦對於美國的防禦是必不
可少的;也可以向有利於維護美國利益的任何國家的政府「出售、劃撥、交換、租借,或另行處置」任何防禦物資。同年5月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國為有資格獲得租借援助的國家。第一批運送中國的租借物資,主要是應用於滇緬公路所需的卡車、零件、汽油、滑油及發展公路的材料。後來,美國在《租借法案》下,向中國提供了更多的零件和修理設備;並利用租借的款項,在美國徵集了一批摩托運輸技工,派送到中國服務。美國還供給中國築路設備和柏油,協助中國加硬滇緬公路的路面。這批物資援助的結果,使滇緬公的運輸量大增。在滇緬公路的運輸量擴充的時候,在1941年,美國又將1500萬美元的租借款項撥給中國,用以修築從緬甸進入中國的鐵路(即滇緬鐵路)。後由於緬甸淪陷,滇緬鐵沒有完成。隨後,又向中國輸入空運物資,至1943 年12月31日,美國向中國供應物資總值達2.01億美元,其中1.756億美元為物資,2540萬美元為運輸費;另外,交給中印緬戰區美軍總司令運華的還有1.917億美元物資。這些物款中,包括美國對中國軍事支援物資,如驅逐機、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等空用物資;訓練中國空軍、陸軍、海軍並提供武器裝備的經費;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的經費等。另一方面,除了美國政府之外,在美的華僑也積極加入到了援助中國的行列中來。他們有的在美籌辦航空學校,專門訓練華僑子弟,成後回國參戰,當然更直接的是為華捐款,用於購買飛機和航空器材等戰爭物資支持祖國抗戰。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舊金山商會會長鄺柄舜捐資10萬美元,又發動華僑捐資15萬美元。留美學生航空工程專家胡聲求與洛杉磯航空工程專家周樹容,在舊金山開「中國飛機製造廠」,該廠一年約生產1000架轟炸機機身後部獻給祖國,廣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和鶴山五縣的華僑在國內開辦的飛機製造廠在8年內共生產「羊城」號飛機27架,「復興」號飛機47架,均用於抗戰。
C. 中國的抗日戰爭中,美國人幫助我們多少
如果您的問題是指的援助,通行的大學本科教材《世界史》上是這樣敘述的:二戰中(當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僅就經濟方面互相支援而言,美國向其他盟國提供了總額近50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物資。英國得到最多,近300億;蘇聯其次,約111億,包括卡車約45萬輛(占蘇軍車總量50%以上);中國約16億。美國也從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盟國提供軍需、設施、勞務、資源等得到「逆租借」達78億美元,其中約67億來自英國和英聯邦。此外蘇聯還得到英國近20億美元的物資援助。
我堅信,沒有美國人的幫助,日本滅亡中國的妄想也將最終被粉碎,但是中國將付出更為巨大的犧牲……
D. 美國為什麼幫助中國抗日
美國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進行過大量的援助。抗戰初期,美國奉行中立政策,對中日雙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為日本工業基礎強於中國,此舉實際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國援助,包括2500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和2000萬美元的錫貸款。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後,美國大幅度增加對華援助,同時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武器。美國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是二戰期間中國最大的援助國。美國武器主要在遠征軍、駐印軍的滇西緬北戰場派上用場。
美國在外交上支持中國,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對日本提出抗議並力促中國和日本的和談。1941年,由於中日和議始終難於達成和日本入侵中南半島,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和鋼鐵禁運。斷絕了石油和鋼鐵來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41年,美國人陳納德在美國與中國政府授意下組建了著名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幫助中華民國抗戰。但是飛虎隊整訓直到1942年才初步完成,因此在1941年零戰肆虐中國戰場時曾出現了一段被日軍不斷轟炸卻完全無反擊能力的黑暗期。後來美軍承認志願隊軍籍並擴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與中美空軍混合聯隊。14航空隊與獲得美援的中華民國空軍取回了中國戰場制空權,共擊落日機2600架,支援了中國的抗戰。
1942年末,日軍佔領緬甸,為防止日軍入侵西南地區,國民政府炸斷惠通橋並沿江布防,滇緬公路封閉。為保證中國的物資供應,美軍開辟了飛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高寒山區的駝峰航線,開始空前的大規模空運。在三年多向中國空運了超過70萬噸物資。駝峰航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極端惡劣,在運輸過程中,損失了近500架飛機,有1579名美國飛行員遇難。1944年6月,美國飛機從成都多個機場出發轟炸日本本土,出擊了900多架次。
E. 中國抗日戰爭最應該感謝兩個外國人-----美國人,另外一個是德國人,求納粹德國支援中國抗戰相關史實資料
確實是德國人,因為抗日初期的國軍主力,全部是德國顧問訓練出來的,這就是有名的德式師。
你注意一下當時的照片,連頭盔都和德軍是一樣的。
並且作戰計劃也是德國顧問制定的,比如早就預測日軍會在上海登陸。
可惜蔣偉人沒有聽從德國顧問的勸告,一開始就把德式師的主力消耗在上海了。造成之後的抵抗乏力。
德國雖然和日本是盟國,但是和中國的武器交易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的第二年。只能說此時撤走顧問是無可奈何,畢竟德國和日本是同盟。
F.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做出貢獻的外國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開始後,全世界反對侵略擁護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即相繼開展廣泛的援華活動。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抗戰就與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同各同盟國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協同作戰,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許多國際友人千里迢迢甚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他們把支援中國抗戰當作自己的職責,當作開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任務。所有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在中國人民抗日斗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一、從事新聞采訪
抗日戰爭時來華外國新聞記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夫人海倫·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萊、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哈里森·福爾曼、傑克,貝爾登、西奧多·懷特(自修德),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岡瑟·斯坦因,德國記者漢斯·希伯等。他們歷盡辛勞訪問延安和抗日根據地,忠實報道中國軍民抗戰 情況,揭露日寇的殘暴罪行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行徑,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
開展醫療活動抗戰時期在華開展醫療活動的國際友人,有姓名和事跡可考者達38人。其中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瓊·尤恩(加)護士;印度援華醫療隊有愛德華(隊長)、巴蘇華、柯盛華、木克華、卓克華(後木克華、卓克華較早回國);國際紅十字醫療隊,有德國的貝爾、白樂夫、顧泰爾、馬庫斯、王道,波蘭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維德,奧地利的富華德、嚴斐德、肯特,羅馬尼亞的揚固、何讓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亞的甘揚道,匈牙利的沈恩,蘇聯的何樂經,英國的高田宜等;單獨來華或已在中國就地參加醫療工作的有美國的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麥克盧爾、哈利生,紐西蘭的霍爾,奧地利的傅萊,朝鮮的方禹館等人。他們或到前方診治傷病員,或協助訓練醫務人員,或參與籌設醫療機構,都在多方面做出頗大成績。
參加各項建設在戰火彌漫的抗戰歲月中,還有一些國際友人來到中國參加各項建設。
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國際友人包括戰斗員、指揮員及軍事觀察家等來到中國。在戰斗人員中,有以庫里申科為首的蘇聯志願飛行員大隊(連同技術人員700人,犧牲200人)(20),以羅伯特·山德爾、傑克·紐寇克為隊長的美軍駐華空軍人員(犧牲而有姓名可考者數十人);(21)在指揮人員中,有參加晉冀抗戰後被我軍授銜的原越南籍將領洪水,有美國政府派遣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兼中緬、印美軍司令的史迪威;在軍事觀察人員中有抗戰時期來華的美軍陸戰隊的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有抗戰後期駐延安考察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多姆凱、戴維斯等。他們置身實際戰斗,或浴血奮戰,或擔任軍事指揮,或進行軍事觀察,對增加抗戰實力以及幫助國外了解中國共產黨。增強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協同作戰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G. 抗戰期間,有哪些外國人來中國支援我們,來4個人
1、白求恩,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年因病逝世。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柯棣華,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
3、巴蘇華,1937年抗戰爆發後,朱德同志呼籲世界人民支援中國的抗戰。26歲的印度共產黨員巴蘇,當時在通過高級住院醫生學位考試後不久,毅然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
4、馬海德,於1933年來到上海。1950年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並取得世界范圍內的成果。
馬海德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5、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史沫特萊於1928年底來華,在中國一呆就是12年。抗戰初、中期,她親眼目睹日本對中國侵略,向世界發出了正義的聲音。
H. 抗日戰爭時期援助中國抗戰的國家有美國嗎
抗戰時期的美援,在美國人支持國民政府前,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德援,有毛瑟98K以及改型的中正式(德國技術中國自造)以及步戰火炮;二是蘇援,也是步槍(納干)和火炮,還有飛機。別忘了當年的黃浦軍校的第一批制式槍主還是蘇援的槍械。隨著德日結盟及蘇聯與德國的開戰無暇東顧,這些外援在抗戰初期先後停止。美援是在中國抗戰最艱苦的時候開始的,開始時因為國際法和美國的中立地位,是不能直接介入的,所以美國出了一個「租借法案」最大的受益是英國,當然也有中國。根據「租借法案」租借的都是庫存的武器,比如封存的老舊驅逐艦多給了英國,民國政府得到了技術、情報及原材料,還有美國援華航空自願隊。但隨著中國沿海港口的陷落,這些物資也只能從印度靠空運了。不過,當時的民國政府還是可以生產步槍、小炮以及相應的彈葯,基本還可以滿足前線的損耗。當時的M1步槍還沒定型,當然不能給民國政府了。後來隨著珍珠港事件把美國拖下水,美軍加入了戰爭,在印度武裝了中國駐印遠征軍,駐印遠征軍的裝備是與美國軍隊基本同步的,由於是步兵所以M1(大八粒)、布倫機槍、巴祖卡火箭同、謝爾曼坦克、十輪卡車、M1A1卡賓槍等才裝備。M3沖鋒槍是隨美軍陸戰隊登陸青島才進入中國的,因為M3沖鋒槍主要裝備美海軍陸戰隊(千萬別相信抗戰神劇中的大阻和M3,不可能的事),陸軍等多使用湯姆生沖鋒槍。隨著中緬公路的恢復,美援才能真正源源不斷的進入中國內地,當然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國民政府的軍隊中真正裝備美國裝備的幾個師基本都是原駐印遠征軍的部隊,國內的美械師也只是美械、中正式、日械各三分之一的混裝。當然,美國的大炮組建了多個炮團。還有,所有的德援、蘇援及美援,都是要錢的,所以面對作戰對手(共軍和日軍)的裝備水平,國民政府不強調步槍的絕對先進(中正式步槍及槍彈是可以自給自足不用外匯的,後勤有保證;而美製槍枝的槍彈中國是生產不了的,且外匯沒保證),而注重火炮、飛機、通訊等高技術領域的壓制是正確、聰明和經濟的選擇。
I. 為什麼有些歐美人要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幫助中國人他們是有得到什麼好處嗎
國家之間,只有利益關系,如果以國家名義來幫助,則是限制日本擴張,打破原有回的國際力量分布,如果日本答佔領整個中國,日本則有源源不斷的兵力和資源(不要以為沒人為日本賣命,多的是,在未完全佔領中國之前,偽日軍的數量已經比日軍多了,假如完全佔領後,只要讓傀儡ZF宣傳一下歐美如何地壞人,日本和中國是東亞共榮,民間一片挺日本反西方的聲音就會高漲起來,中國就變成仆從國跟隨日本遠征了)
從深一點的角度,中國投降意味著整個亞洲東部成了日本腹地,與德軍夾擊蘇聯成為事實,蘇聯危急的時候,遠東不足20個師,根本不存在擋住中日聯軍進攻的可能性,蘇聯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意味著歐亞大陸徹底淪陷,在太平洋的對岸,美國面對的不是資源兵力缺乏的日本,而是資源和人口都遠勝美國的日本
個人或者機構幫助會有些不同,因為歐美都信基督,願意無條件救死扶傷也有不少人,也就是有不少機構或個人是出於人道主義幫助中國人的,也有過來看看有什麼便宜可以撈,又或者有些外國同樣被侵略,有相互幫助共對外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