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昌的歷史、名勝古跡
八一起義紀念館
2路(電車)市區內外環行
7路
省二醫院——八一商場
18路
火車站——八一商場
八大山人紀念館
20路
塘子河——八大山人
3路
老福山——蓮塘
115路
洪城大市場——鄧埠村
滕王閣
20路
塘子河——八大山人
8路
塘山——朝陽農場
梅嶺
112路
體育館——梅嶺(太平)
140路
八一橋——梅嶺腳
西山萬壽宮
117路
八一橋——西山
溪霞
141路
八一橋——溪霞
象山森林公園
131路
八一橋——象山
青山湖游樂場
16路
洪城大道環行
八一公園
2路(電車)市區內外環行
7路
省二醫院——八一商場
807
火車站——朝陽小區
人民公園
7路
省二醫院——八一商場
11路
城東環行
佑民寺
807
火車站——朝陽小區
京東水上樂園
802
火車站——京東樂園
夢山
143路
八一橋——夢山
2. 南昌這個城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3. 歷史上的南昌名人有哪些
徐孺子,東漢人,一生博學多識而淡泊名利、不離勞作,被人們千秋傳頌為「人傑地靈之典範」。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別人不能享用。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子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
鄧琬(407—466),字元琬,一作元琰,南昌人。四代為官,初為州西曹主簿,後為南海郡太守。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助晉安王劉子勛在當陽稱帝,任鎮軍長史兼潯陽內史,行江州軍政大權。當時皇族諸王奪位劇烈,孝武帝死,他擁戴劉子勛在潯陽稱帝,建號義嘉元年(466),封左將軍、尚書右僕射。
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南昌)分寧(今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創始人。
陳恕(946—1004),字仲言,南昌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任澧州通判。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大宋一代名臣。
熊良輔(1310—1380),字任重,號梅邊居士,南昌人。元朝文學家。他是當時譽滿江南的文學家,且精通易經。所著《小學入門》、《風雅遺音》、《周易本義集成》等書,名重一時。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晚號尚泉,南昌府新建縣沙田魏村人,明代戲曲音樂家。
舒芬(1487—1531),字國裳,號梓溪,明進賢縣人(今屬南昌),經學家,正德狀元。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志,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志》,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志略》印行。《島夷志略》分為一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范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一大陸。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傅炯(1502—1585),字朝晉,號石淵,進賢縣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舉,嘉靖二年(1523)殿試進士。歷任山東監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刑部尚書等職。他為官清正,疾惡如仇,是大明一代名臣。
魏良弼(1492—1575),字師說,號水洲,新建縣人。明朝理學家。
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23歲削發為僧,取法名傳綮。由於長期積憂抑鬱,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清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一。
陳弘緒(1597—1665),字士業,號石庄,南昌府新建縣人。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藏書家。
程懋筠(1900—1957),字與松,新建縣人,近現代中國最著名音樂家之一,前朝《中華民國國歌》作者!
劉和珍,女,江西南昌人。民國學生運動領袖,「三一八」慘案。她不幸遇難,年僅21歲。4月1日,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贊揚她是一位具有「干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
4. 南昌有哪些名勝古跡
是南昌生南昌長的南昌人,我為你推薦南昌十處名勝古跡:1.滕王閣:同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齊名,被稱江南三大名樓,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至今還能讓人陶醉。滕王閣位於南昌城區,贛江撫河交匯處,下火車上5路公交瓦子角下,往沿江路方向走十分鍾就到,門票價:50元/人。2.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清初出現了一批所謂「遺民」畫家,畫風大都「奇僻幽深」,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所謂「四僧」——八大山人、石濤、石溪和漸江,而其中尤以八大山人和石濤聲名最著名,八大山人工詩文書法,他的繪畫,花鳥、山水俱能,尤以畫鳥為長,而山水更別具一格。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位於南昌市郊青雲浦岱山,交通:下火車走5分鍾到老福山上1路公交到包家花園下,換22路即到。門票價:12元/人。3.洪崖丹井(梅嶺):洪崖丹井是「豫章(古南昌)十景」之一,位於南昌灣里北面的烏晶源溪澗之上。崖壁峭絕,飛瀑北來,其下井洞深不可測。根據歷史記載,洪崖丹井是黃帝樂臣伶倫修煉處。他來到梅嶺,在洪崖處鑿井五口,汲水煉丹,丹成在此仙逝。洪崖有摩崖石刻多處。現仍清晰可辨的有清朝康熙丙辰年笑堂白書刻的「洪崖」
兩個大字,
閩長溪游起南題刻的對聯:「兩峽懸流聯瀑布,一泓活水噴洪崖」。
洪崖丹井是南昌最古老的名勝古跡。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全國統一命州,因洪崖所在,改豫章郡為洪州。唐朝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句南昌市古名洪州、洪都,都是從洪崖丹井引伸出來的。交通:下火車上219路公交直達。門票:15元/人
.4.繩金塔:位於南昌十字街附近,始建於唐朝天佑年間(904-907年),是市內最高的古建築。相傳建塔時掘地得鐵函一隻,函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金瓶舍利三百個,因此取名繩金塔。塔頂是一隻銅制火鼎。傳說鼎上鑲了一顆熠熠閃光的寶珠,後被人掠去。還傳說繩金塔能鎮火消災,《繩金塔銘》有「水火既濟,坐鎮江城」之說。南昌民謠說,「藤斷葫蘆剪,塔已豫章殘」繩金塔成了鎮城之寶。交通:下火車上5路公交繩金塔下。門票:10元/人
.5.安義古村群:安義千年古村群座落於南昌市郊縣--安義縣石鼻鎮和長埠鎮,距縣城10公里。安義千年古村群由羅田、水南、京台三個自然村組成,三個古村落相距約二華里,呈三角形分布。三個村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並以「最具神秘色
5. 南昌市的歷史
想知道具體的歷史,請從南昌大橋到八一大橋,靠江邊,有一路介紹南昌歷史的地方,還有南昌市名人。
6. 江西南昌的歷史
6000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3000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潁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史稱「灌嬰築城」。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黃安)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10里84步、辟有6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並設南昌縣為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莽新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復故。晉屬江州。南朝梁稱豫章王國,陳復為豫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罷郡置洪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為洪州,貞觀初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稱洪州。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
1914年為豫章道。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1949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南昌政權,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駐地。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里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來屬。
7. 南昌古代叫什麼
南昌古稱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會。
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是江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南昌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環鄱陽湖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世界重要的光伏、光電和VR產業基地。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在此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曾是中華民國軍事首都。
(7)南昌的古代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南昌擁有煌上煌、國鴻、正邦、英雄、益海嘉里、雙匯等一批高新技術農業企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實現了產量穩中有升、結構優化提升、基礎鞏固提高、村鎮面貌一新。形成了優質大米、優質果品、瘦肉型豬、特種水產等「十大主導產品」。
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全市正在形成「縣有品牌、鄉有產業、村有基地」的特色農業經濟板。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6家;溪霞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等有效推進。
8. 南昌的歷史沿革
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先後有豫章(漢)、洪都(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雲譜,這一弧形地帶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禹貢》屬揚州地。春秋屬吳。戰國屬楚。南昌地處吳、楚交界,吳楚相爭多在於此。《左傳》記載: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盪伐吳師於豫章。
秦屬九江郡,潯陽,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據《漢書》記載,前202年(漢高祖5年),穎陰侯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 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三國時為東吳豫章郡。291年(晉元康初年),置江州(今江西九江),後移治潯陽(今江西九江)。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版圖上的重要城市。
589年(隋開皇九年)罷郡置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為豫章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林士弘,復為洪州,設總管府。625年(武德八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初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742年(天寶元年)改洪州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諱,豫章郡更名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稱洪州。建中年間(780-783),置江南西道觀察使。865年(咸通六年),升為鎮南軍節度使。
五代十國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975年(宋開寶八年)復名洪州,1020年(天禧四年)屬江南西路。1030年(天聖八年),江南西路的治所設在南昌。1163年(隆興元年),宋孝宗繼位前曾封建王於此地,故升隆興府。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興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元稱隆興路,後又改為龍興路。是含今天江西、廣東在內的江西行省治所,為全國最重要的十路之一。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1914年(民國二年)為豫章道。1926年(民國二十四年)北伐(蔣中正)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南昌成為了中華民國軍事首都、民國第二首都。1939年南昌會戰失敗後日本佔領南昌,由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管轄。設立南昌、新建(西山)縣屬南昌市。(註:今天在當時南昌縣屬新建縣管轄)
1949年5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昌,南昌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直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駐地。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成立,轄南昌、豐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進賢(8月從貴溪分區劃入)、奉新、安義、靖安(9月從九江分區劃入)10縣。 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里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歸南昌來屬。
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郊區改名青山湖區,並正式掛牌。
2004年,南昌市區劃調整,桃花鎮、湖坊鎮同盟水產場劃入西湖區,塘山鎮永和村、公園村、賢湖村、永溪村、長巷村、七里村六個村劃入東湖區,湖坊鎮楞上村、太和村、熱心村劃入青雲譜區,東湖區青山路街辦潘坊等七個居委會、西湖區上海路街辦洪鋼等二十八個居委會劃入青山湖區。
2015年8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南昌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新建縣,設立南昌市新建區,以原新建縣的行政區域為新建區的行政區域,新建區人民政府駐長堎鎮新建大道239號。調整後,南昌市轄3縣6區,其中城區由東湖、西湖、青雲譜、青山湖、新建、灣里6個區組成。 名稱由來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數易,別名諸多,漢稱豫章,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設市。
9. 南昌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人物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皇室後族朱耷(號八大山人)為江西·南昌·青雲譜人。
10. 南昌在歷史上有過哪些輝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恐怕是詩人王勃留在南昌地界上最出名,也最美的一句詩了。
初唐時,探親路過南昌的王勃,正趕上當時洪州都督閻伯嶼剛重修完滕王閣,大宴賓客。席間王勃寫下了這《滕王閣序》。它成了流傳千古的駢文名篇,也讓南昌的滕王閣名聲在外。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傳說中開頭這幾句被閻伯嶼評價得「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卻還是精煉總結了南昌所在的地理位置。夾在兩大地理文化區之間,東連吳越,西通荊楚。
在這個中國經濟政治中心南移的過程中,整個長江中下游都跟著在中國東部的版圖上崛起。江西是串在這條長江線上一條溝通東西、南北的通道。東西走向的淥水與瀏陽河、湘江相連,最西可走到雲貴。南北走向的贛江往南直達廣州,最北連通長江。
長江,連著富庶的江浙。而南昌剛好被那條贛江穿城而過,憑著這個相對位置它短暫地輝煌過。
唐朝之後是混亂的五代十國,南唐成了各方割據勢力中一支重要的割據政權。所轄范圍包括江西全境,東至蘇、皖、閩大部分及湘鄂部分地區。在南唐 39 年的壽命里,南昌做了它 3 個月的國都。
決定把都城從金陵(南京)遷往洪州(南昌)的是它的第二代帝王,李璟。由於南唐在跟後周之間的戰爭中連連失敗,它不得不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給後周,俯首稱臣。這不僅消耗了南唐國力,也讓金陵作為都城的弊端露了出來。
僅與敵國只有一江之隔的金陵無論怎麼防禦都很難抵禦外敵的入侵。於是李璟決定把都城遷往地處南唐腹地的南昌。它四周不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由於地處鄱陽湖平原,這里也是糧產地。它能為滿足作為都城所需要的後勤和防務的需求。
作為國都的南昌沒有興旺太久。因為跟金陵差距太大,積郁的李璟暴斃,他的兒子李煜最後還是把都城遷回了金陵。隨著南唐的覆滅,南昌在歷史中閃出的那點光芒也被埋沒在時光里了。
直到現代,南昌起義那聲著名的「第一槍」,讓現代中國人隱約還記得起這座城。
孫中山死後的國民政府內部分裂成「容共」和「清共」兩股勢力。國民黨內部也成了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兩家。
1927 年分裂成兩派的國民政府都開始了清共,留在這兩股勢力中的左派軍人在夾縫中掙扎,南昌成了夾在寧漢之間的空隙。起義的「第一聲」槍響過後,面對國民黨的封鎖,中共很快又從南昌撤走了。
因為這段歷史,南昌有了「英雄城」的名字。
對於南京、上海來說,南昌是後方。
它不像前兩座城市那樣頂在中國的東方,接受著外來的新鮮文化和信息。但順著長江而上,它也是一座很容易到達的城市。如今已經很難數清楚到底有多少文人墨客從這里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