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陽的歷史
富陽歷史悠久,古稱富春。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富春縣。專1994年1月18日撤縣設市。二千多屬年來,一脈靈氣的富春江,先後孕育了三國吳大帝孫權、現代文豪郁達夫,晚唐詩人羅隱、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清代父子宰相董邦達、董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李白、吳均、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紀曉嵐等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全境,人文歷史底蘊積淀深厚。
2. 富陽名字由來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3. 認識富陽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二千多年來,一脈靈氣的富春江,先後孕育了三國吳大帝孫權、現代文豪郁達夫,晚唐詩人羅隱、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清代父子宰相董邦達、董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李白、吳均、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紀曉嵐等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全境,人文歷史底蘊積淀深厚。
西岩山--白居易
千古仙居物象饒,道成丹熟晝升霄。
岩前寶磐轉松韻,洞口靈池應海潮。
崖折百花遲日晚,鶴歸清夜唳聲遙。
登臨漸到希夷境,手拂行雲度石橋。
富春二首--吳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度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頻。
未必柳間無謝客,也應花里有秦人。
嚴光萬古清風在,不敢停橈更問津。
4. 請大家告訴我浙江富陽的來歷。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5. 富陽的興衰史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