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哪裡,坐地鐵哪一站下,然後怎麼走謝謝!
中國復第一歷史檔案館就是故宮制博物院檔案館,坐地鐵一號線到天安門西站或東站即可。
中國中央級綜合性歷史檔案館其前身為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51年改稱故宮博物院檔案館,1955年12月移歸國家檔案局領導後改稱第一歷史檔案館,1958年6月改稱明清檔案館,1959年10月並入中央檔案館稱為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1969年明清檔案部又改屬故宮博物院,1980年4月重歸國家檔案局領導,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⑵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