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會說地上三千年看山西,地下三千年看陝西
因為山西地上的文物流傳、把玩、鑒賞最好,而陝西的地下千年陪葬文物最好。並且由於兩個地方對文物的流傳方式的不同,風格各異,所以才有了“地上三千年看山西,地下三千年看陝西”的諺語。
當然,如果近現代時期,陝西的地上文物沒有遭受到戰爭的破壞,或許這句話就要進行改寫了。因為不管是地上還是地下,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它的歷史文化、建築以及各類墓葬文物都比山西的要多,流傳得更廣,也更有名。
② 為什麼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看山西,三千年歷史看河南」呢
中華民族山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個說法要追溯到辛亥革命時期,在1911年確定了黃帝元年,在公園前2698年。這才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的由來。
冀州處於黃河中游地區,在上古時期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別是大禹治水之後,黃河中游的水患得到了解決,在中游地區行成了沃野千里。在當時這個地方也就成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最富有和最繁華的地方。
比如在大禹治水完畢後,進行分封天下,將國家劃了幾五個圈,就想我們現代的城市裡的外環路一樣,最靠內的一圈是大禹管理的區域,再往外就是諸侯、大夫,最外圈就是虞舜時期流放的北狄、南蠻、東夷、西戎。所有的諸侯和大夫都是需要繳稅和朝拜,而山西這塊就成當時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③ 歷史到底是三千年還是五千年 有沒有人知
先說一下五千年歷史的來歷。
首先五千年是個概數,意思是差不多五千年,這五千年包括堯舜禹時代約為800年左右,夏王朝的建立約在公元前21世紀,據今4200年左右。其中按照歷史編年,中國實際上只有商周以來約3800年的歷史考古證明被世界承認,即便是這38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通過考古學家不懈的努力才爭取到的,而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前,中國得到承認的信史只有三千年左右!也就是從有公元前841年「共和暴動」開始的。
因為中國考古證明學的真空,中國史學界曾出現過由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開啟的「古史辨」學派(疑古學派),運用西方現代史籍考證法,對中國上古史(夏商及三皇五帝)進行否認,認為「古史」不過是「傳說」,三皇五帝不過是戰國以後的儒生文人層累積而成的傳說人物。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包括胡適、錢玄同等。這種觀點借「五四運動」西學東漸之風,加之戰敗國的民族自卑心理,因而觀點流傳甚廣。因此中國的考古學可謂成立之初就背負了為民族正名的使命,或者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國史學研究飽受質疑。
按照國際史學的通行觀點「文字、王城和青銅器」是文明開始的三大標志。也就是說只有這三個條件的考古證明,才會成為被承認為。為什麼是這三個要素?因為文字可以打破信息的時空限制,王城是政治集中的標志,而青銅器則是手工生產力的標志。在這三個要素中,中國可謂樣樣吃虧。
首先是文字。中國目前得到承認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但眾所周知,甲骨文是王懿榮從被作為中葯的 「龍骨」里發現的。龍骨作為中葯材,在《本草綱目》里就有記載,說明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開始吃甲骨文了,在幾百年的時間里,被吃掉的明證有多少呢?既然甲骨文可能被吃掉,那麼商之前的文字有沒有可能被吃掉或者損耗掉呢?所以只能說甲骨文是中國目前被證明(或被破譯)的最早文字。而已。
中國的象形文字來源於符號,那麼比甲骨文還要早的已經出土的文字包括賈湖刻符(約8000年前)、雙墩刻符(約7000年前)、半坡陶符(約6000年前)、庄橋墳遺址文字(約5000年前)、大汶口陶尊符號(約5000年前)、骨刻文(公元前2600~前1300年)、堯舜時代陶寺遺址朱文(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夏代水書(距今4000年前)……以及已經成系統的八卦,這些都不算信息載體嗎?
商朝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史學界的勉強承認,也是因為王國維破譯出甲骨文的文字記載與《史記》的記載互相印證!特別是根據甲骨文對殷墟的發現與發掘,使得商朝的由懸案變成了信史。
再次,王城,王城得到世界確認的也止於殷墟。盡管包括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自1978年開始到2015年結束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取證明,陶寺遺址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堯王城。這比二里頭文化的夏王城又往前推了近500年。但是這些成果卻被某些國外人士認為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
陶寺遺址就是中國最早的王城了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據《史記》記載堯之前還有黃帝,黃帝之前還有炎帝,炎帝之前還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伏羲帝!而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公元前3300年)、與古蜀國有關的如三星堆遺址、與伏羲帝有關的安江高廟遺址(據今7800一8000年)等也在逐步走入史學界的視野!
最後說一下青銅器。為什麼不是玉器?要知道中國的紅山文化(據今6500年)出土的玉器加工工藝在今天都嘆為觀止!紅山玉器的硬度僅次與金剛石,還能在玉器上打孔、雕刻這需要什麼樣的工具才能完成?至今都是未解之迷!西方的青銅器更多的被用於製作武器,而中國的青銅器則更多的被用於製作禮器。而青銅禮器之前(包括之後),中國的禮器更多還是玉器。比紅山玉器更早的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玦玉器則將中華文明的源頭指向了8000年前!
最後補充一下以蘇秉琦為代表的考古學者 「條塊說」認為中國文明是各個條塊文明的大熔爐,也就是早在中華上古時期,各種文明已如「滿天星斗」一般絢爛奪目。而正是由於各種文明的交融、中和,才形成了以「中」為代表中國文化!這句話加以引申就是「中國文明是歸化的文明、是和平的文明。」
歸根到底,說中國歷史是三千年的是上世紀30年代以前的說法(至今還有別有用心的人在堅持);已經確證的中國歷史是4300—4600年左右;而中國有文字記載、有碎片化的證明的最早的文明元點則有可能是8000年前!
④ 為什麼說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
這是因為城市發展歷程不一樣。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縮影,僅有十數年;上海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有百年歷史;北京成為首都從遼金時代開始,距今約有千年;而西安自周朝就開始建都於此,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
⑤ 「五千年的歷史看山西,三千年歷史看河南」有道理嗎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大地上發生了很多事情,也涌現出了很多的人,更經歷了不少朝代的變遷。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如今的我們,才有了現在的社會局面。
當然,很多朝代在歲月的流逝下走向了滅亡,但是他們卻也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故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了「五千年的歷史看山西,三千年歷史看河南」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說法到底有何根據呢?
山西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非常久遠的地方。早在三皇五帝的年代,由於黃河的哺育,一些原始人聚集在此地,繁衍生息,並形成了自己的團體。比如生活在4500萬年前的垣曲「曙猿」,便很有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動物的共同祖先。
到了五代時期,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定都於開封、洛陽,而北宋則是定都開封,以開封府(今開封)為東京、以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以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顯然的,在這段歲月中,河南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
⑥ 「五千年的歷史看山西,三千年歷史看河南」為何這么說
因為人長得還像猴子的時候,是住在山上,當時打獵為生,吃生肉。燧人氏發明取火後,中國人就吃燒烤了,不過仍住在山裡。
而炎帝神農出,以身試葯,其實試的是所有能吃的東西,神農氏就教會了族人種植五穀,中國人就開始吃飯了。種糧食就要有水有地,中國人就慢慢走出森林,在森林邊上,有水也有地的地方種植莊稼,沒事的時候就去打獵。這個地方就是山西一帶,包括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方。這就是5000年歷史看山西。
大中華文明繼續演變,到大宋被金趕到南方,大中華的經濟中心就遷移到長江以南,雖然各代大多建都北京,那也只是為了抵抗北方的入侵。北京也只是大中華的政治中心,而經濟中心始終在南方。所以宋高宗趙構的歷史地位被大大低估,從經濟中心南移的角度來說,趙構無疑是傑出帝王,他改變了大中華的格局。到改革開放至今,更加明顯,自上海至深圳,經濟明顯優於北方。
⑦ 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河南嗎
按建都時間長短,傳統史學只認為西安、南京、洛陽、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在上世紀20年代,學術界的說法是“中國五大古都”,它們是: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1983年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中將杭州列入大古都。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四
最後,說到五千年歷史看河南,不僅是河南地區存在幾個夏商時期的都城,也是因為洛陽等城市長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夏朝時期,統治者曾經多次遷都。其中,陽城、斟鄩、商丘、陽翟等都城均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到了商朝時期,第一個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此後,洛陽、鄭州、安陽、朝歌等城市均有商朝建都的記錄。此外,對於東漢、隋朝、武周、北宋等多個朝代和政權,均將都城設在今天的河南省,從而極大豐富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底蘊。
⑧ 都說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北京,西安,河南分別都有哪些國家建都都在河南建都的
河南從五千年前的遠古時代就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夏商之前的種種傳說都在河南版,夏商的國都權也位於河南境內,二陝西則是西周滅商之後定都於此,從此開始成為文明的中心,至於北京,在元朝之前根本就沒什麼地位,元朝由於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為了貼近自己的腹地,所以定都北京,明朝則處於北京的戰略地位定都於此,清朝不過是撿了明朝的便宜,總計也不超過一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