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個朝代滅佛興道

歷史上哪個朝代滅佛興道

發布時間:2021-03-10 17:13:37

A. 歷史上滅佛的是哪個皇帝

一、主張滅佛的皇帝: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並稱三武滅佛內。

二、「三武滅佛」背景容:

佛教自東漢末年由中亞地區傳入中國以後,走過了一條崎嶇坎坷的道路。最初只是在上層社會傳播,影響力非常有限。東漢末年以後,戰爭連綿不絕。

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生命無常,無所寄託,佛教正好可以填補這個空白,由此得到廣泛的傳播。按照佛教的要求,教徒是不參加生產的,依靠信眾的供奉生活。

而統治者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勞動生產,但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寺院,不事勞動,自然會導致土地荒蕪,經濟增長緩慢。於是,一些統治者為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實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便採用極端的手段——滅佛,拆除寺廟,毀掉佛像,令僧人還俗。在中國歷史上則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影響最大,並稱「三武滅佛」。

B. 中國歷史上什麼朝代滅過佛和堅持無神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更是傳播廣泛,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大規模的鏟滅佛教的運動,最著名的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之滅佛、唐代武帝之滅佛、後周世宗之滅佛。

C. 歷史上的3次滅佛事件都是什麼時候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
魏太武帝
背景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勸諫下,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北魏太武帝
崔浩出身於著名世族,博覽經史,善於陰陽五行及術數之學,歷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經常參與軍政機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結識寇謙之之後,信奉道教,受其法術。寇謙之早年就熱衷仙道,修持漢末張陵、張衡、張魯創立傳承的五斗米道,隨方士入華山、嵩山學道修煉,自詡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謙之從嵩山入平城,結交崔浩,常通宵達旦聽崔浩談論古代治亂史,為之嘆美。後來,寇謙之把儒家學說和佛教經律論及齋戒祭祀儀式吸收到道教中來,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後魏帝王容易接納。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從此篤信道教。
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後,自然影響到佛教的發展,但當時太武帝對佛教並無惡意。後來,太武帝發現僧尼不守清規,幹些傷風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來往。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下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
然而,寇謙之對太武帝滅佛活動,不太熱心,甚至反對。他認為道教已處於國教地位,佛教已無力相爭,沒必要排佛;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處,根本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老子化胡,釋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三教在周朝才開始分家立派,畢竟還是一家。他更認識到以太子晃為首的鮮卑貴族崇佛抑道;排佛過於激烈,勢必影響政局不穩,不利道教。所以,對於執意滅佛的崔浩,多次爭辯利害得失,崔浩不聽。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削弱貴族勢力。
時間
魏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影響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採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魏太武帝駕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北周武帝
背景
宇文邕(543—578),字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這樣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什麼滅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首先我們要回顧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護,又名薩保,是宇文泰的侄兒。西魏時,曾任大將軍、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臨終之際,曾要求宇文護輔佐少主,宇文護表面許諾。第二年,他立宇文覺為帝,建北周。宇文覺「性剛果,惡晉公護之專權」。宇文護見他不服,不久將他毒死,另立宇文毓為帝,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後,宇文護又將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權之前,大權為宇文護掌握。宇文護大力推行佛道,因此當時的武帝也對佛道極力的推崇,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舉。
宇文邕
天和二年(567),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議周武帝滅佛。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當時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還一個勁地爭辯不休,說明佛教當在道教之上,心裡很不服氣。而另一些明眼人卻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深誠可怪。」他們認為周武帝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因為「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
時間
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影響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贊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佛道二教極度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周武帝獨樹一幟,毀佛斷道,但並不屠殺僧侶,顯示了其統治的高度靈活性。縱然周武帝個人十分認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當宗教的發展與國家機器的運作發生沖突時,他能清醒認識,挈重量輕,果斷抉擇而不拘泥於傳統,實為難能可貴。對比同一時期,即北齊、江左政權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視宗教特別是佛教過度發展給國家帶來之不利而盲目推動,更可襯托周武帝統治政策之靈活。
唐武宗
背景
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之排佛事件。世稱會昌法難。
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於鳳翔法門寺。先在宮中供養三天,然後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禮敬,從而再次掀起全國性的宗教狂熱。是時,「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資治通鑒》卷二四○)。
唐武宗
對此,韓愈從儒家立場出發,予以堅決反對。他上表認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國所固有,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說,佛教的流行使「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對封建統治有害而無益。他著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於是他斷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世之惑。」(《諫迎佛骨表》,《韓昌黎全集》卷三九)並表示,「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此表正與憲宗的奉佛心意相抵觸,且歷數前代奉佛之君運祚不長,因而招致憲宗的盛怒,欲處韓愈以極刑。後經裴度、崔群等人的說情,最後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反佛是在佛教勢力達於鼎盛的情況下進行的,具有比唐初傅奕反佛更為深刻的影響。史稱韓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他有感於安史之亂後藩鎮力量強大,中央政權削弱,又有感於儒學的衰微和佛、道的蔓延,曾寫下《原道》、《原性》、《原人》等論文。他在這些論文中認為,只有大力扶植名教,提倡忠君孝親的孔孟之道,限制佛、道的傳播,才能有效地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他在《原道》中指出:「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意思是說,佛教背棄綱常名教,有礙國計民生,不合文化傳統,務必予以排斥。
韓愈反佛的出發點和立論根據,是為了強化中央政權的政治經濟利益,確立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比傅奕涉及的社會和思想問題要深刻得多。為了實現他的儒家政治理想,他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口號,試圖以行政手段徹底廢除佛教。這一思想為此後唐武宗的滅佛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他所提出的儒學獨尊和儒家「道統」,則對宋代理學的形成有明顯影響。
憲宗在唐中期還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此後朝政腐敗,朋黨斗爭,國勢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後,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他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的唯一辦法。這是武宗決心滅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即位後,武宗開始了對佛教的整頓。而趙歸真因曾遭京師諸僧的誚謗,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傳》卷十七),這時便利用武宗對道教的偏信,於宮中「每對,必排毀釋氏」(《佛祖歷代通載》)。他向武宗薦引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人,以聲氣相求,同謀毀佛,加強了唐武宗滅佛的決心。
會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會昌四年三月,以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而「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
時間
唐武宗滅佛,實始於會昌初年,而至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早在會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庄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准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宣布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同時還「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
影響
從會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此後,武宗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會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同時規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台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到會昌五年(845),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50歲以下,很快連50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 根據武宗的旨意,這年秋七月裁並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長安和洛陽開始允許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師左街留慈恩寺和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嚴寺。天下各地拆廢寺院和銅像、鍾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的納稅戶。如是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余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在「廢佛」的過程中,對其它外來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廢除手段。凡國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並撤毀;斥逐回紇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無從棲身,統統自盡;景僧,祅僧二千餘人,並放還俗。 武宗滅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主要原因是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是一個重大損失。同時僧人過多亦會影響生產活動,造成田荒民飢等後果,影響國家穩定。另一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 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D. 歷史上的三大滅佛年代是哪三個時期

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北周武帝滅佛
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於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滅佛,實始於會昌初年,而至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早在會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庄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准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宣布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同時還「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
後周世宗滅佛
第四次法難發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九五五)。

E.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

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

1、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侯庄鄉故城村)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2、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決定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

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各地的佛寺都被拆毀,僧人都被勒令還俗。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3、唐武宗滅佛

唐中葉以後,諸帝大都信佛,憲宗遣使赴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還京,更轟動朝野,瞻禮者萬人空巷。

惟唐自安史亂後,藩鎮連年混戰,均田制破壞,中央財政日匱,百姓之賦役相對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稅者漸多.唐代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擴充庄園,多與寺院僧人相結,如此則不利於國家經濟收入。

武宗即位後即親信道士趙歸真,對佛及其餘宗教皆頗有不滿.此外,武宗亦欲借沒收僧尼產業以裕國家財政.於是於會昌五年下詔禁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佛教首當其沖被禁.總計其時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被迫還俗僧尼亦多達二十六萬多人。

4、周世宗滅佛

五代後周世宗(954—959在位)限制佛教發展,裁減寺院,嚴禁私度。

顯德二年(955)四月下詔曰:「自今不許私度僧尼,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無敕寺舍並須停廢」。

此年廢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存者為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以所毀銅佛像鑄錢

(5)歷史上哪個朝代滅佛興道擴展閱讀:

北周武帝滅佛運動確立了沙門必須尊重皇權的政治的原則,斷絕了佛教寺院與平民政府分權抗議,發展成為政教合一政權的可能,確立了中國皇朝政教分離的傳統,使中國在此後近一千年的時間里得以在國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

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唐武宗滅佛,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也由極盛而走向衰微了。但是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受過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

魏太武與周武帝滅佛僅限於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熾。周世宗時也未統一天下,勢力有所不及。但經歷這些大規模的滅法運動,中國佛教的兩大重要支派(南傳佛教、西傳佛教)受到嚴重打擊,此後再也不復國教氣象。

中國佛教的大量文化遺產、藝術作品也在這些運動中毀滅。禪宗佛教因其特殊的教規(自耕自食),在這些運動中損失最小。此後迅速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與此後隨蒙古、滿清入主中原而來的藏傳佛教,隱然並駕齊驅。

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以後,思想已深植社會民心,因此,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後,卻始終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武滅佛

F.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滅佛事件:

1、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事件;

2、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事件;

3、唐武宗滅佛;

4、後周世宗滅佛.

G. 中國哪個朝代滅佛

北魏太武帝
北周周武帝
大唐唐武宗
後周周世宗

H. 歷史上有過幾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有沒有出現過滅道事件

歷史上“滅道”一樣屢見不鮮。佛教,道教,都是中國如今傳播力,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在民間也是聲名遐邇。很多人盡管未必是佛道兩教的信徒,但對於一些神靈:觀音菩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等,也會專門供奉。

道教,佛教在歷史上都非常的活躍,但是我們卻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像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有滅佛的,卻沒有滅道的。這是為什麼呢?

晉朝官方,則以雷霆手段滅了南天師道的教團組織。可以說,“滅道”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明代龍虎山第四十六代天師,叫“張元吉”。《明史》里,他可是無惡不作,打家劫舍,和土匪沒什麼區別;

這也直接導致了正一教受到軍隊打壓,在明代衰落。

I. 歷史上的滅佛運動

中國歷史上四次由封建帝王發動的禁止佛教事件。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又稱三武一宗法難。
北魏太武帝禁佛太武帝在位期間銳志武功,統一江北諸地。他初崇佛法,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元為太平真君。認為佛教系「西戎虛誕」,「為世費害」。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徵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窟室,與貴室女私行****」。司徒崔浩因之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詔曰:「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佛圖形象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太子素信佛法,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北周武帝禁佛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視儒術。天和二年(567)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國庫收入驟減,還俗沙門衛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謂「國治豈在浮圖」?復謂「唐虞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此論深合帝心。武帝為禁抑釋道,製造輿論,從天和至建德年間(566~578),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辯論儒釋道三教先後;甄鸞、道安等屢上書駁斥道教,紛紜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欲以儒術治天下。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佛,詔僧道大集京師,斥佛教不凈,下詔禁佛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當年六月,設置通道觀,選佛、道名士120人,普著衣冠,為「通道觀學士」,並置官吏統管。建德六年滅北齊,周武帝入鄴城,在原齊境內推行禁佛之令,沙門慧遠與帝爭論不果。禁佛後,北方寺像幾掃地悉盡,僧眾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後,宣帝、靜帝先後繼位,佛法又興。
唐武宗禁佛因發生在會昌年間,故又稱會昌法難。武宗好道術,開成五年(840)秋,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親受法籙。宰臣李德裕等亦惡佛法。會昌二年(842)十月,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還俗,財物入官,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兩人。三年,查點外國僧人,並禁摩尼教等流傳。令兩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無名者還俗,遞歸本貫,諸州道府皆同斯例。四年,詔禁供養佛牙,毀焚長生殿內道場經像,換為天尊老君之像。但毀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寺院所屬庄園增加,國家賦稅收入減少。加以僧伽腐敗,僧侶不事生產,蠹耗天下。會昌五年三月,勘檢天下寺舍奴婢,八月,敕毀佛寺,勒僧尼還俗,下令並省寺院。據《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八載:「秋七月,……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並大秦穆護、祆僧皆勒歸俗。寺非應留者,立期令所在毀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沒官,寺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鍾磐以鑄錢。」詔行之後,全國共拆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餘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4萬余所,收膏腴上田千萬頃。又將寺院奴婢改為兩稅戶15萬人。但當時藩鎮權勢已重,有些地方並未遵旨禁佛。武宗死後,宣宗又復佛法,但佛教勢力已衰,元氣大傷。
後周世宗禁佛世宗在位時,北方五代更迭,兵革時興,僧尼管理功令漸弛,以致寺僧浮濫,直接影響國家賦稅、兵役。顯德二年(955),詔令整飭寺院,沙汰僧尼。凡無敕頒寺額之寺宇並皆停廢,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規定若要出家,男年十五以上,誦經百紙或讀五百紙,女年十三以上,誦經七十紙或三百紙,陳狀呈上,本郡考試以聞,祠部給牒方得剃度。禁止燒身、煉指等眩惑世俗、殘害肢體的行為。存留寺院之外,民間的銅佛像全數沒收入宮,用以鑄錢。此年共廢寺3336所,存者為2694所,僧尼系籍者61200人。此後,中國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繼續發展。

J. 歷史上大興滅佛運動的是那個朝代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以上在佛教史中稱「三武」之厄。110年以後,即公元955年,五代時期後周的周世宗又下詔廢天下無敕額之寺院,毀銅像,收鍾磬鈸鐸之類鑄錢。 合周世宗,稱「三武一宗」。

你說的應該是 南北朝 北魏太武帝滅佛

魏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朝代滅佛興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