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高中歷史大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⑵ 歷史大題應該怎樣去做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⑶ 怎麼寫歷史大題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⑷ 歷史大題怎麼做
這個主要是分析,根據題目要求,針對當時的內外環境,說出問題點,
結合問題的主要人物,還有思想來分析
別把自己的主觀加進去,一定是當時的觀點,當時的場景。
⑸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讀——是解答的前提.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回一步\x0d1.先讀設答問,後讀材料.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x0d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⑹ 歷史大題 應該怎麼做 好難寫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⑺ 如何做歷史和思品大題目
歷史:大題目往往聯繫到課本中的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看起來多其實非常少!要記住,歷史考中國時候通常考【變法、起義等聯繫到的人物以及事件】
舉個例子吧:商鞅變法是那個國的變法?答:秦國
所以往往分數由4到6分,其實答案才那麼幾個字。
有第二種情況,我也舉個例子:
(給你一段材料),然後問:宋太祖趙匡胤以什麼為理由收回兵權的?
答:……………(奇怪吧!其實答案就在材料當中,你就注意趙匡胤說的話就可以了!)
歷史也有考國外的,當你背歷史的知識點時,背國外的就背那些會影響到現在的外國人就可以了。下面有關舉例子:
(給你一段材料,大概就是一些法案),問:這些內容出自哪裡?
答:……(這里答案要看材料所給的內容,所以要看什麼知識點涉及到現在的外國人,就是法律,就是政變,就是起義保衛戰爭等等。所以那些《人權宣言》、XXX戰爭、XXX法案 等等你都得記住,並且了解相關的大致內容以及所屬的國家!)
政治:也就是思品。這些大題目分好多種,看你的教材了。
初中考的初一、初二大概就是心理上的教育,還有教你做人的道理等等,這些容易記,我就不多說了,舉個例子:養狗不擾人!
初三的涉及可能涉及到法律問題,比如說權利跟義務、中國的長遠大計(就是那些實施的西部大開發等東西,我忘記了)等等。
高一大概都說權利跟義務,高一開始的知識點就比較切身我們的生活周圍,所以這一點你要多加留意,多加留意你所屬居委會,應該會有資料幫助你。
我才讀高二,高二的說到文化。
大題目無非是要把相關的、書本上的知識默寫上去,所以你要背熟,學政治就是要背書,那就看你記憶力了,還有,不要只是背熟,而且要知道它的含義,道理,不然你看了題目亂寫知識點就等於浪費筆墨。
關於大題目的最後一題,通常都是說「運用你在書本上學到的有關知識,說出你的觀點……」這些題目通常都有,也有的是像語文閱讀那樣,答案從給你的材料中找,所以,你的閱讀能力要高,這樣你才弄懂人家問你的是什麼,你才知道你要回到什麼!
最後說一下,歷史大題目在開頭的一兩題,政治的第一題跟最後一題。
只要是有給你材料,你的答案就離不開【在材料中找到相關的字句】,這一點很重要,最近的政治測驗,同學在材料抄了幾句的了8分,我寫了一大段才3分,可知道這也是要用腦子的。
⑻ 歷史思品大題目的做法
歷史思品大題目的做法:
第一步是讀。這是解題的前提。
首先是讀設問。定位材料內容,明確答題方向。緊接著,是讀材料。要讀懂材料。粗讀,找核心內容;細讀,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帶著設問重點讀,提取有效信息,放棄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把握命題的考查方向。
二是連接兩頭,找出信息。材料的兩頭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介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等。這些說明性文字給解題者以某種暗示,可能隱藏著解題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啟發性。
第二步是找解題的關鍵。
首先,找有效信息。讀材料時,要善於抓關鍵詞。無論材料的文字有多少,無效信息的干擾程度有多強,材料的含義往往都在幾個關鍵詞上。有時關鍵詞還可能會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出處和內容的簡介上,它們都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
其次,對照材料和設問找信息。材料題,顧名思義是要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分析、運用材料上,用材料進行論證,說明問題的特徵。只有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才能發揮材料的功能。因此,要做到一邊讀材料一邊讀設問,將設問置於材料中進行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進一步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方面,避免拋開材料和設問,隨意發揮的傾向。
再次,將有效信息回歸教材。雖然材料題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設問,但必然與教材內容有著某種不可分割的聯系,「貌離神合」於教材內容。這里的聯系一般指題目以教材內容為背景,二是指題目的一二處設問需要用教材內容來確定大致的方向。確定了材料與教材內容的聯系,回答問題就不會太難了。當然,有的設問甚至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對號入座」,這就更容易做了。
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是解題的歸宿。
此時,一要審准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做出限制,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據材料概括提煉」、「根據材料談認識」,「評價材料的觀點」,「綜合分析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等等。這些限制詞語表明了設問內容的含義和考查要求。
二要答好第一問。除材料小論文外,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系,第一問的回答是否准確,直接影響下一問的回答。因此,回答第一問時要細心推敲,力求准確。對第一問的回答錯誤,會影響後面的答案。
三要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材料的解析要完整。
四要注意運用史觀。用史觀分析材料,是歷史闡釋的最高要求。如「簡要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訓」。要從材料中得出這個觀點,就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用史觀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辯別觀點錯誤的材料,提高判斷能力,正確理解作者的立場、意圖、時代背景,有利於辯證地、歷史地分析材料。
五答案要簡明。高考對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較高。要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六要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而且可從分數看出大概要從幾點去回答。
⑼ 高中歷史選修一大題目怎麼做
你要看具體問題是什麼。首先,你要根據問題找出你對這道題所儲備的歷史知識。其次,你要了解答題的技巧,答題點要准確。例如,問的是根本原因,要從經濟方面找出答案。最後,歷史需要記憶,但是你可以把它具體,還有形成自己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