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找到各地歷史地圖
絕塵穿雲行:內容
http://muxiang37.blog.163.com
⑵ 歷史地圖怎麼看
我建議,可以先看時間,上網查找一些關於那個時間前後的歷史事件。和一份最回新的地圖對比著答看,注意顏色、形狀。可以大致看出城市、水文、交通、政治區劃等許多信息。
如果是邊境的話可以,研究對面的民族。以及可能對本國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比例尺、圖例、指向標,歷史地圖和其他的地圖不同一定要加入對歷史的思考。
⑶ 如何通過歷史地圖學習歷史
舉例:1 手拿黃巢起義的路線圖和行進范圍,對著起義事件一起看,印象會較其他版方式深刻。
2 桌上攤好遼宋夏權金元的地圖,課上聽老師講解這個時期的政治變化格局,很有意思的其實,尤其是其中的戰爭,和談,分界線,以及勢力范圍。
3 看著清朝後期地圖,老師講解清末土地被分割的事件和范圍,印象會深刻很多。
等等
你的作文在開頭後就可以拿實例來進行描述你是如何用地圖更好的學習歷史的,幾個實例一放,篇幅自然是出來了,最後來個結尾,說說自己的收獲就可以了。
⑷ b站上的中國歷史地圖詳細版是怎麼做出來的
其實歷史書上都有相關圖片。應該是根據地方誌、地理書籍等文獻資料大概的畫出來的。專
不過需要屬聲明的是古代沒有現代國界的概念,而且這些圖有的是看佔領的城池來描繪出來的,有時候會因為自然條件等因數,有的會主動放棄城池。就好像三國裡面的蜀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每次都是要佔領陳倉城,當時撤退就會放棄這一座城池,哪怕之前費了很大力氣去攻打,原因很簡單,如果距離太遠,而且補給困難的城,與其死守,犧牲掉可能上萬士兵還不一定守得住,不如保存實力等下次再算賬
還有因為地理因素,如羅布泊等地方,古代有非常繁華的古城,但是一些不解之謎,有的人說是沙塵暴等原因,這些城池會被人一夜拋棄。。。
所以歷史地圖指示描繪大概的輪廓,或者是當時的帝國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圖,有的老師說可能維持只有幾年。。。
⑸ 如何使用歷史地圖冊
你邊看歷史書一邊看啊,主要的地方時地圖上的時間,也就是地圖是哪個時代什麼時候的地圖,在結合歷史事件,這是最好的
⑹ 如何運用歷史地圖展開教學活動的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閱讀歷史地圖,對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進行比 較,知道同地不同名和同名不同地這兩種現象,從而注意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之 間的區別。以在歷史地圖上再現歷史情景的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歷史地圖的 釋讀,同時培養學生的復述表達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大地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活動的載體,而地圖是認識地 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運用歷史地圖能更好的學習歷史,理解歷史。 三、過程與方法 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歷史地圖,繪制歷史簡圖,結合地理知識和生活 經驗,從而認識歷史地圖;能夠在歷史地圖上再現、復述歷史的過程;最後能運用歷史地圖解決問題。
⑺ 高三復習中如何把握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相對來說就簡單一些,就是特殊歷史時期發生事件的地點,再就是特殊工程,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江堰之類
⑻ 如何運用歷史地圖學好歷史
歷史地圖是幫助同學們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輔助材料。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來學好歷史知識呢?
下面以《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見《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22頁)為例,給大家講一下學習歷史地圖的一些方法。
一、看圖例。在圖的右下角出現的火把、箭頭、橢圓等即為圖例內容。弄清圖例是學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如上圖,只有找出了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才能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才能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你才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范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發展形勢迅猛由此可見一斑。
二、聯教材。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系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系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如上圖中出現的金田、永安、安慶、湖口、天京、揚州,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所以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地圖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搞清、記准。
三、挖隱性。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通過讀上圖可知:太平軍西征的起點是天京,最西到達長沙;太平軍北伐的起點不是天京,而是揚州,最北到達過天津附近,最終失敗地點是馮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黃河曾有過一次改道,由原來的在黃海入海變為在渤海入海。
四、析緣由。有人問,為什麼在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英法侵略軍會幫助清政府而進攻太平天國呢?回答這個問題,如能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知道,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擴大了;從圖上可知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於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而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是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綜合以上三點內容可知: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條約規定的侵略權益的,所以,為了保護已有的和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英法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⑼ 如何利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歷史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即時間和空間。歷史發展的過程,就處在時間的演變之中。空間則是地理環境,是古今中外歷史演出的舞台,這就離不開地圖。
一位前蘇聯教學專家曾經說過:「地圖是給學生直觀地闡明歷史過程中的聯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認識地圖,這意思不僅是知道它的點線符號,象徵意義,城市、邊界、河流等,而且要從這符號中間看到活生生的歷史事實以及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復雜關系……」(轉引自卡爾曹夫:《中學蘇聯歷史教學法概論》,第94頁)。
可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歷史地圖,能夠更精煉、直觀地再現當時歷史的各個側面,從而使我們更准確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
一、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地圖的必要性
1.這一必要性是歷史學的特點所決定的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過去,它把廣闊的人類活動空間,編縮成人們可視的二維平面;它把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場景,濃縮成人們某種需要的地圖作品。在教學中僅靠文字敘述和口頭講解,只能形成一種機械的記憶,這種記憶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鞏固。人的思維過程一旦受到某種刺激,它就要聯想,這種聯想要有依託,而地圖就是這種依託,靠著這種依託可以把一些有關的歷史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說,地圖在歷史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2.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沒有地圖的歷史課是無法想像的
隨著歷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了歷史地圖。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歷史空間與時間概念。當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戰爭態勢等等方面內容時,歷史地圖則比抽象的文字敘述更要形象直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記得在學習《中國歷史》第三冊「甲午中日戰爭」,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影響時,條約的第一條是「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我們得出其對中國影響是: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南端是旅順軍港,割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和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如果老師簡單地將這一段文字扔給同學,也許學生能記住,但能理解嗎?這時候,歷史地圖便是最好的教學工具。我先讓同學們看書上的戰爭示意圖(黑白),再看自己手上《歷史地圖冊》的示意圖(彩色),標出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位置;然後再用幻燈放大這幅圖,並且配以日軍進攻、清軍反攻方向和路線,再用教鞭指著這幅圖來講解。那麼,甲午中日戰爭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也就一目瞭然了。
二、怎樣在教學中運用地圖
1.掌握地圖語言的歷史含義是培養讀圖能力的基礎
歷史地圖是用地圖語言表現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空間狀態的特殊形式。歷史地圖中的地圖符號通常有:表示區域范圍的經緯度、海岸線、國界線或區域線、河流走向線,表示地理環境的各種小圓圈,表示方向或態勢的各種箭頭等。這些地圖符號在歷史地圖中往往都具有特定的歷史性含義。這正是歷史地圖和一般地圖的顯著區別。在歷史地圖的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識記歷史地圖中的各種地圖符號,更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它們的特殊的歷史含義。要指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思考:
第一,該圖反映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空間狀態,包括范圍、重要地名及相對位置、發展變化的方向或態勢。
第二,圖中各種特殊符號(含地名)表達的歷史含義。
第三,綜合圖中的地圖語言,該圖反映的歷史主題。
通過長期的訓練,就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運用地圖語言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緊密結合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歷史知識的大部分內容,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
還記得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一目時,這是學生剛開始接觸世界歷史,我真的有點像狗咬刺蝟――無處下手。後來,我從「新大陸的發現」這一典故入手,講到了印第安人的由來,計到了好望角的發現,講到了麥哲倫海峽的意義,一個個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而,這些故事都是無形的,現在,我必須將無形化有形,將抽象變直觀。於是,我讓學生對照書中的地圖,幾乎是從七大洲、四大洋講起,先簡單地補上了一堂世界地理課,再結合地圖分析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了解了早期的東西方貿及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後對東西方航路的控制。然後,再引導學生沿著當年四位航海家開辟的航線故地重遊一次,學生們終於對新航路開辟有了形象認識。
3.對相關多幅地圖的綜合分析,培養學科綜合能力
構成歷史的基本元素是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歷史教科書的編撰者苦心編撰了一套與教材配套使用的歷史地圖冊,其目的就是幫助人們以空間變化為中心掌握歷史發展的線索,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這套歷史地圖冊發揮的使用價值卻差強人意。一幅歷史地圖反映了某一歷史現象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狀態,相關的多幅歷史地圖則反映了該歷史現象的發展變化趨勢。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涉及時間、地點、區域、方向等基本歷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因此,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4.應用地圖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地圖通過多個不同的切入角度,對人類各個時期的活動舞台加以直觀介紹,展現歷史發展的不同層面。在中學歷史教學地圖中,有反映某一時期歷史地理全貌的綜合性歷史地圖,如「三國鼎立形勢圖」;也有反映某一方面歷史內容的專題性歷史地圖,如「西漢手工業分布圖」。從反映歷史要素的類別上看,又可分為疆域圖、形勢圖、分布圖等。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祖國土地上勞動生息的范圍及其所建立政權的疆域和政區,都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政區的一部分。秦漢到清,從王朝的興衰、更迭,少數民族的分布、遷移及與漢族的交流、融合,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懂得奠定今日中國疆域規模的,不僅僅是漢族,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種直觀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是文字表述無法代替的。
5.應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由於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歷史教學掛圖、書中地圖、歷史地圖冊和幻燈片、FLASH等電教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好歷史,是為了把握今天,走向明天,而新世紀的中學生,只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我們不僅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要善用地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時刻將祖國與世界放在眼裡,裝在心中。
隨著歷史教學研究的深入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相信歷史教學地圖的功能會被愈來愈多地發掘出來,並不斷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⑽ 如何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閱讀歷史地圖,對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進回行比
較,知道同地不同名和答同名不同地這兩種現象,從而注意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之
間的區別。以在歷史地圖上再現歷史情景的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歷史地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