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名詞有哪些
歷史名詞有著相當廣泛的范圍 歷史上的人名 官名 制度 中外大事記 著名戰役等都可以是歷史名詞
比如 魏徵(人名) 典簽(官名)科舉(制度)十月革命(大事)諾曼底登錄 等都可以是歷史名詞
『貳』 有什麼科學名詞
機械運動,參照物,速度,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作用,反作用,重心,重力,摩擦,流體,彈力,慣性,萬有引力,平衡,阿基米德定律,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無機鹽,呼吸作用,呼吸系統。。。。。。
『叄』 有關歷史的幾個名詞。
自由資本主義
自由資本主義(laisser-faire capitalism)是指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第一階段,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前身。亦稱「壟斷前資本主義」。
從16世紀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在西歐各國逐步有了發展,但那時它還受到封建制度的種種束縛,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居於統治地位,自由競爭尚未成為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現象。自由資本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歷史階段,它的產生是以封建王朝的崩潰和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為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人類進入自由資本主義的歷史時期。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美國和法國相繼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從歐洲擴展到美洲和世界各地,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自由競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主要表現在:
①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
②結束了封建割據的局面,取消了封建的行會制度,實行了統一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促進了國內市場自由競爭的發展。
③資產階級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頒布和施行各種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證了資本主義競爭的迅速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統治是自由競爭的前提,就象羅馬的皇帝專制政體是自由的羅馬『私法』的前提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60頁)。
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企業主要由資本家獨自經營,還沒有壟斷組織,也不存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企業之間自由地開展競爭。資本主義競爭有兩種形式:
①同一部門內資本家之間為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而進行的競爭,表現在每個資本家都為了使自己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而不得不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不同部門的資本家之間為了爭奪更有利的投資而進行的競爭,表現在資本可以在各部門之間自由轉移。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使利潤率平均化,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平均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為了彌補這個損失,又會驅使資本家瘋狂地捲入競爭的旋渦。
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提倡經濟自由主義或自由放任主義,強烈要求實行完全的自由競爭政策,反對封建割據和閉關自守,主張國家不幹預經濟生活。在政治上,他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在文化方面,他們積極發展近代的文化、藝術,普及和提高教育,特別是大力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獎勵發明創造。這些措施對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自由競爭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一進步的歷史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以機器大工廠代替手工工場的產業革命過程中。產業革命為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現代化的技術基礎,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提高。可見,處於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屬於向上發展時期,它的生產關系基本上是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
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從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時起即已存在,隨著自由競爭的發展而發展。具體表現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不斷發展,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對立,以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導致爆發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第一次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發生在1825年,波及英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到19世紀中葉,由於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危機便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在經濟危機期間,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極度的震盪和混亂之中,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這一事實表明,自由資本主義有其很大的歷史局限性。
在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都排擠到後面去了」(同前,第4卷,第467頁),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個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這兩個階級從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就不斷發生沖突,但在自由資本主義的初期,無產階級還是一個「自在的階級」。直到19世紀30和40年代,無產階級才開始進行有組織的斗爭,成為一個「自為的階級」。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當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必然會走向壟斷。19世紀60和70年代,自由競爭已發展到了頂點,自由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組織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 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稱。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此意即為社會關系源於人,因為有了人類,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各種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就統稱為社會關系。
從關系的雙方來講,社會關系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般還包括集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集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這里集體的范疇,小到民間組織,大到國家政黨。這里的國家在實質上是一方領土之社會,即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個人與全社會之間的關系。
從關系的領域來看,社會關系的涉及面眾多,主要的關系有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此外,宗教、軍事等也是社會關系體現的重要領域。
生產組織形式
就是以什麼為單位開展生產。
社會生產過程總是在一定的形式下進行的,而採取什麼樣的生產組織形式則取決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生產組織形式也不同。
人類最早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以血緣關系聯結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就是一個生產單位。生產力稍有發展,在氏族公社中出現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家庭,這時,一個家庭是一個生產單位。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奴隸制,大批奴隸在奴隸主強制下集體勞動,奴隸主的一個庄園、一個家庭、一個作坊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雖然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商品生產有所發展,但基本上都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並沒有發生重大改變,家庭仍是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包括以業主、作坊主為主體的小作坊、小店鋪以及有幫工、學徒參加部分勞動的手工作坊、小工場等擴大了的家庭生產組織形式)。
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貿易的充分發展,14和15世紀,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原始企業。
『肆』 科學名詞 是指哪些
納米
科技與社會 信息科學 計算機技術 大眾傳媒 當代通信
航天技術 傳統工業現代化 當代農業 生物工程 現代醫學 城市建設 當代交通 能源與環保 技術經濟 管理科學系統工程 科技法 科技新詞彙
『伍』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1)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字平子,南陽人,畫出我國首張星圖,創造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2)祖沖之(429-500):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道人,擅長歷數,首次把圓周率准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3)葛洪(284-363):西晉醫葯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句容人;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抱朴子·內篇》為現存較早的煉丹術著作,《金匱葯方》有對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記載。
(4)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昌樂人,在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還製成《大衍歷》。
(5)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數學、醫葯、生物、物理學上的成就,都極其卓越,著作40種。
(6)黃道婆:元初女紡織家,松江人,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7)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家和數學家,字若思,邢台人。
(8)李時珍(1518-1579):明朝醫學家,究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國我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9)徐光啟(1562-1633):時朝科學家,字子先,無錫人,譯著《幾何原本》,著《農政全書》,是我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的先驅。
(10)宋應星(1587-?):明末科學家,字長庚,奉新人,著《天工開物》,為我國古代科技名著。
『陸』 有什麼科學名詞
黑洞,天體,光電效應,普朗特常量,時間,速度,位移,壓力
碳元素,納米
『柒』 歷史專有名詞
一、歷史背景、歷史原因、歷史條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原 因
(一) 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於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於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麼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 是指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 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徵出現。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徵出現,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 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直接」的含義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繫上最為接近的因素。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並且一般都屬於直接原因。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 特點與特徵、 性質與實質
特點與特徵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其一是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掌握革命的領導權(這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其二是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也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
再如:黃巢起義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性質、實質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徵,看它的實質。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麼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出發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來掌握本質。如:俄國1861年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就其實質而言,實際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有時候性質和實質會合二為一,如「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集團,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不過,性質偏重於軍事侵略,實質偏重於帝國主義。
三、經過 內容
經過 所謂經過,就是指經歷、過程。一個歷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後果之外,經過一般至少包括發生、發展和結局三個部分。如:「五四」運動的經過怎樣?就要答出「五四」運動的爆發、發展和結局(取得初步勝利)三部分內容。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三、效果、結果、後果、意義、影響、作用、教訓、啟示:
效果、結果、後果
效果 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
結果 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後狀態。
後果 是指最後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從詞性上看,效果是褒義詞,後果是貶義詞。在歷史問答題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結果,有時用後果。例如,簡述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在這一道題中就不能用後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的表現如何?後果怎樣?在這一題中用「後果」好。一般情況下,結果可以代替後果。
作用、影響、意義
作用 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
影響 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義 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問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經驗、教訓、啟示:
經驗 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訓 一般指反面的失敗的方面;
啟示 則二者兼而有之。
四、其他常用術語:
1、情況、狀況
情況和狀況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試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狀況」一題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特點和影響。它們的差異在於情況偏重於動態,狀況偏重於靜態。因此在題目問情況的時候就要著重答事情的發展變化過程。
2、簡述、綜述、概述
簡述就是簡要敘述的意思。但是歷史問答題的題目中如果出現了「簡述」二字,就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簡單敘述題,如「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二是復合簡述題,如「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及影響」三是綜合敘述題。如「簡述中國古代在醫葯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綜述就是綜合敘述。歷史問答題中如果含有「綜述」二字,就肯定屬於綜述題。然而,在歷史問答題中,綜述題直接用「綜述」作提示語的並不多,更多的是用「簡述」作提示語,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語。所以,判斷一道問答題是不是綜合題,主要應該看全題意思是否以綜述作為主要解答方法。綜述題和簡述的區別,主要在於:第一,從答案內容來看,簡述題只要求敘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集中;綜述題則要求敘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分散。第二,從解答方法來看,簡述題主要概括敘述,而且採用的是「詳細概括法」,綜述題雖然也要概括,但它採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綜合。第三,由上述兩點就決定了簡述題屬於普通題或「基礎題」,而綜述題屬於綜合題或「提高題」。
概述就是概括敘述的意思。概述和綜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要求採用「高度概括法」去敘述。如「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
3、評述、評價 、評論
評述就是評論性敘述。
評價就是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包括正與誤、得與失、優與劣、好與壞等),特指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
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和評價。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評述偏重於敘述,評價(評價)偏重於結論。高考中的評論(評價)題,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關鍵是要准確而又深刻,精煉而又恰當。在問答題中常用「評述」作提示語。例如,評述羅斯福新政。如評價反法西斯聯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和評論顧炎武八股之害的觀點等。評價和評論歷史問題有一套專門的方法,不贅。
4、聯系、結合
例,「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試結合19世紀50、60年代歐洲大陸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質……」「聯系」、「結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說是與之發生關系,實際上則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據,用以說明或論證或闡述後面的問題。也就是說,題中要求「聯系(結合)的內容是次要的,而後面要回答的問題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麼前者究竟答不答呢?當然要簡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應放在後面的問題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政治的演變」。此題要求答出英國在700年間的「經濟」、「階級關系「、「議會」、「政黨政治」四個方面的變化,但前兩個方面是次要的,後兩個方面是主要的;同時後者以前者為背景、依據,兩者有密切聯系,而不是毫無關系。因此,此題答題內容雖包括四個方面,但不能分別將四個方面的史實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須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先述前兩個方面的情況,後述後兩個方面的情況,才符合題目要求。
5、說明、表明
「說明」,「表明」的含義也相似,就是說從什麼材料得出結合論(這個意義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歷史第22、24、30、32題);此外,「說明」還含有分析、闡述之意(這個意義多用於問答題,如「概括說明這些局部戰爭為什麼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94年高考歷史第43題最後一問「(恩格斯)對原先的結論進行修正,說明了什麼?」就相當於說「表明了什麼?」也就是「可以得出什麼結論?」的意思。
6、體現、反映
「體現」「反映」主要說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的;不是現象,而是本質。
如,「下列19世紀中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體現了資本主義歷史潮流的有……」此題的含義可這樣理解:「資本主義歷史潮流」這個實質,通過「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史實來「體現」。
又如,「試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民族關系既有「戰亂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後者是主流,這一現象,通過劉迎的詩「反映」出來了。這樣的答案,要轉幾道彎才能組織現來(不是直接能夠得現結論的),考生如不能領會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題者意圖的答案?
7、指出、舉出
指出直接說出某個(或某此)史實或結論;而舉出(列舉)則為舉列性質,如不限定,一般應全部列出(史實或結論)。如,「……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此題只要簡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舉兩個例子就行了。但當年有的考生卻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後果都闡述一遍,最終卻未能歸納出什麼潮流,真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是因為沒掌握解題要領,尤其是沒搞清楚題目要求的緣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總體上或主體而言。
「根本」則是指根源、實質和內部、深層而言。以原因為例,「基本原因」可以說是幾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節性的原因可以不計),而「根本原則」則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層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歷史第14題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選A項「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如果選「基本原因」,則還要加上B項「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了人民強烈憤怒和C項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這兩點。
9、主要、簡要
「主要」是指幾者中最重要的;「簡要」即簡明扼要,是要精煉而准確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來。關鍵在於抓住主要之點,否則是簡而不要;如果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則又不成其為主要,而是龐雜了。
如:分別指出30年代發生在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戰爭的主要特點,這些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都有許多特點,而要求答「主要特點」,每個人三五句話就概括了。如此精煉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達到,教師要將其訓練到此程度,又何容易!
10、現象、表現
「現象」、「表現」俱指情況、史實而言,回答時要將其逐條羅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點來加以表述,注意條理性,切忌東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麼現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實。「南朝和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經濟發展的情況。
11、是什麼、什麼是、為什麼、怎樣
是什麼是指具體的有條件的現成的東西,不得不單憑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編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什麼是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麼」相當,所不同的是只不過在語句結構形式上來一個顛倒,問法明顯,回答時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麼是《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二是相當於名詞解釋,著重點是需回答一個事物或詞語的定義或概念,條文性沒有第一種解釋原因那麼強烈。例如,什麼是「明治維新」?
為什麼是詢問原因和目的。考生要憑已有的歷史知識,通過理解、分析,針對問題的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為什麼說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歷史回答題中,分析論證題常用「為什麼」作提示語。
怎樣 疑問代詞,詢問原因、性質、動作、狀況、方式或情況等。當它出現在一個疑問句子中間時,一般包括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問原因和經過;二是經過和結果,並且以前者出現的機會居多。例如,人民解放軍是怎樣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原因和經過。再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怎樣?這一題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結果。
12、誰、幾
誰一般指人,而且僅指一個人。幾,一般專指問人物或事件的數目,比如,幾人(幾位)、幾件、幾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問詞,哪些是哪的復數,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專指地名,如,西漢建都在哪裡?在歷史問答題中,哪些常用於句子中間或末尾,只用於疑問,並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總數。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進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幾」相結合,出現在一個疑問句里,那就不僅要答出數目,而且還得把各個數字所代表的具體事物的名稱寫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幾個國家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這就應該答英國、美國和法國三個國家。
『捌』 科學中的名詞有哪些
A、 物理類
一、光學類
1、光的直線傳播類
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手遮天
②高瞻遠矚
③井底之蛙、管見所及、管中窺豹、
坐井觀天、鑿壁偷光
④日上三竿、立竿見影
2、光的反射類
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
②水中月,鏡中花(鏡花水月)
③海底撈月一場空
④刀光劍影 、浮光掠影、珠光寶氣
⑤波光粼粼
3、光的折射類
①星光搖曳
②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③潭清疑水淺
4、色彩反差類
①白紙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
②紅花綠葉
③萬綠叢中一點紅
二、熱學類
①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②熱火朝天、蒸蒸日上
③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④趁熱打鐵、油煎火燒、赴湯蹈火
⑤爐火純青
三、聲音類
1、振動產生聲音
①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②掩耳盜鈴
③震耳欲聾、雷聲隆隆
④一個巴掌拍不響
⑤鳴鑼開道
⑥鼓不敲不響,鍾不撞不鳴,話不說不明,人不學不靈(人不教不會)
⑦振振有詞
2、音調類
厲聲疾色 、呼嘯而來、尖聲尖氣
3、音色類
聞其聲知其人
4、聲音響度類:
①聲音很響:
如雷貫耳、高歌猛進、
引吭高歌、震耳欲聾、
雷霆萬鈞、驚天動地、
龍吟虎嘯
②聲音很小:
低聲細語、萬籟俱寂、
鴉雀無聲、
5、聲音傳播類:
擲地有聲、掩耳盜鈴、
雷聲隆隆、登高一呼、
交頭接耳、充耳不聞
6、樂音與成語:
餘音繞梁、三月不知臘味、弦處之音、聞千曲而後曉聲(意同「讀書萬卷其義自現)、高歌猛進、有聲有色、繪聲繪色、高山流水、此時無聲勝有聲、歡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長歌當哭、鶯歌燕舞、輕歌曼舞、載歌載舞、歌舞昇平
7、雜訊與成語:
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亂彈琴、胡打梆子亂敲鍾
四、運動和靜止類:
1、相對靜止類:
並駕齊驅、形影相隨、如影隨行、隨波逐流、亦步亦趨、比翼雙飛、水漲船高
2、相對運動類: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刻舟求劍、時過境遷、山不轉水轉
3、速度快;
①迅雷不及掩耳 ②雷厲風行 ③急如星火④風馳電掣 ⑤急風暴雨、暴風驟雨
⑥急如星火 ⑦脫韁之馬 ⑧一瀉千里、一落千丈 ⑨歸心似箭
五、力學類
1、壓力壓強類:
①磨刀不誤砍柴功
②一針見血、脫穎而出 ③坐如針氈
④如履薄冰 ⑤入木三分
2、浮力類:
冰山一角
3、重力重心類:
① 頭重腳輕 ②輕重倒置 ③落葉歸根
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4、合力類:
①眾志成城、水到渠成 ②眾人劃槳
③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④九牛二虎之力
⑤同心協力、因勢利導
⑥積羽沉舟 ⑦寡不敵眾 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
5、力很大:
①疾風知草勁 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③滴水穿石 ④雷霆萬鈞、驚天動地
6、力很小類:
強駑之末、螳臂擋車
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
②一個巴掌拍不響(孤掌難鳴)
③以卵擊石 ④互相促進
六、物質特性、特點類:
①真金不怕火煉、烈火真金(金的熔點高)
②斬釘截鐵、鋼筋鐵骨、銅牙鐵齒、銅牆鐵壁
③血濃於水
④沉甸甸
⑤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七、擴散類:
①入木三分 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③泌人心脾 ④芳香四溢、香飄萬里
⑤牆內開花牆外香 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八、效率類:
1、提高效率類:
①磨刀不誤砍柴功
②事半功倍、一舉兩得
③一箭雙雕、一石二鳥 ④拋磚引玉、四兩拔千斤
⑤懲一儆百
2、效率很低類:
①事倍功半 ②勞而無功(有苦勞無功勞)
③人財兩空 ④賠了夫人又折兵
⑤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⑥肉包子打狗
3、效率100%類(不可能之事);
①無米之炊
②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B生物類
1、 遺傳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 條件反射類:
耳熟能詳、 熟能生巧、耳濡目染、
老馬識途、望梅止渴、心有靈犀
心靈感應
3、天敵:一物降一物、以毒攻毒
3、 適者生存:入鄉隨俗
C、哲學類
1、方法不對:
掩耳盜鈴、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欲速不達、拔苗助長、
隔靴搔癢、
對牛彈琴、抱薪救火
2、方法對;
釜底抽薪、欲擒故縱、
漁翁得利、
擒賊擒王、一夫當關、
聲東擊西、
避實就虛、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閉門造車、提綱摯領、
揚長避短
3、辨證類:
塞翁失馬、見仁見智、
樂極生悲
4.關於科學奉獻精神的
堅持不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刻苦鑽研;孜孜不倦;與時俱進;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突飛猛進;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