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作業的有效設計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十分重視上課這一環節,而往往卻忽視了作業的設計問題,歷史作業布置往往是教師課後統一布置,題量大且形式單一,對於「做什麼」「怎麼做」,學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接受並按要求完成。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感到乏味、厭倦,敷衍應付,一遇到分析題、綜合題、探究題就想翻各類輔導書找尋答案,或者希望老師能直接提供標准答案,這樣的作業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歷史教師應該重視作業設計,合理布置作業,我認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歷史作業應該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達到有效作業與有效教學的有效結合。那麼初中歷史作業該如何進行有效設計呢?我認為起碼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形式多樣,趣味作業形式多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徵,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麼,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因材施教,初中學生由於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而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布置作業是否恰當關繫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導不能相同。對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改,評語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採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心理、性格特徵的順應性評語,發現進步及時鼓勵。也可採用「以優帶差」的方法,由於學生之間沒有心理障礙易於接觸,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精神壓力,也易於提高。在學生相互幫助中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也能使優秀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還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增強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題目,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在作業設計中
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三、發展個性,開放作業發展個性,個性好的教學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新課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獲得自身的發展。設計教學開放作業時,要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上的開放題,更要善於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開放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四、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應該付諸於行動,付諸於實踐。我以為,作業的多少,要看教學內容、課程性質,不管如何練,應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實際、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鍛煉他們的智力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學完《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後,可以觀看影片《甲午風雲》並寫觀後感。學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後,請學生搜集日軍侵華資料和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歷史、篡改歷史的有關資料,結合我國政府對此的嚴正立場和態度,寫一篇評述文章。其他諸如編寫歷史歌謠、編輯歷史專題小報、歷史話劇表演等,學生在眼、耳、口、手、腦的歷史體驗中,在影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的歷史遨遊中,在社區、家鄉的歷史走訪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關注歷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遙遠和枯燥,而變得親近和生動,學習興趣油然而生。五、找准盲區,反思作業找准盲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我們往往造成一種錯覺:作業講評後,學生的作業訂正好了,而且訂正得正確、清楚。教師感到很滿意,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際上部分學生往往對有些習題仍一知半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區"。因此,加強作業訂正後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更可以理順解題思路,積累經驗,提高思維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自己對作業進行檢查,反思作業的得失;同桌互相探討對不同習題採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題方法,總結一下作業中成功的做法;還可以師生間採用聊天的形式談談作業過程中的感受,說說思考解答中易錯的地方及一些錯誤的思考方法等等。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我們可以以靈活多樣的作業及其評價方式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創造力。這樣歷史課的學習也才更有活力和魅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多採用激勵式、委婉式、點撥式、祝福式等多元化的作業評語。如可用「妙不可言」、「真有個性」等激勵式詞語。又如有個學生的作業相當潦草,在歷史作業後面我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你的書法很不錯,不過練的地方不對。」一則好的作業評語,不但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發起學生行為動機,強化良好品質,調節、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在以往的評價機制下,特別是農村家庭,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作業情況,只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學習的優劣。從而導致了學生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性,只注重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習過程。將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杜絕學生在老師面前表現,而在家裡變成另外一個人,從而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❷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❸ 如何學習歷史,做歷史題!!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版,但要有技權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❹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❺ 如何設計歷史學科的教學案
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總結
為發揮歷史「教學案」導學的作用,提高歷史教師備課的質量,調動歷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網路教研活動,總結前一段「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明確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計劃,進行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
一、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提出原因
歷史學科以往教案設計重點是知識的梳理與教法的選取,缺少師生探究問題設計與學法的選取,也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師書寫教案就是應付檢查。
近兩年多數學校使用學案的同時,教案還要寫,老師認為增加備課的負擔,有反感情緒。有的學校還是重視教案,對學案要求與重視程度不夠。
初中歷史學科每課內容多,課時又少,傳統的教案與單一的學案,都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如何提高備課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我縣歷史學科需要解決的教研課題。
二、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理論依據
依據歷史課程倡導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與「學」的客觀規律,以較少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理論。
借鑒杜郎口與楊思中學的外地成功經驗。
依據我們全體歷史教師的實踐經驗。
貫徹教育局與進修學校開展「網路教研」、「教研為基層學校服務」的文件精神。
基於以上原因和理論依據,歷史學科確定:「以歷史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為核心,全體歷史教師參與,每人完成兩課的教學案設計,利用網路教研的方式,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教研活動」。
三、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階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學年度,全縣80%的歷史教師,每人完成了兩課教學案設計的任務,歷史中心教研組五位成員,還承擔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專題知識的歸納,教學案與專題知識歸納等資料,都上傳到「群共享空間」,到現在已經上傳作品達140多個,實現了教學案設計等資源共享的目的。
為了總結前一段教研工作經驗,明確下一階段教研活動的思路,根據《教研工作計劃》,決定進行初中歷史學科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比賽。
在10—19日教學案設計評選初賽活動中,全縣有22所學校27位教師參加此次評選比賽,參賽教師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按照通知文件要求,完成教學案設計與課件製作,及時上傳到群共享空間。於19日,由七位評委進行初選,有12位老師的作品進入了決賽。
今天參加決賽的十二位參賽教師,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站在理論的高度,闡述了自己的教學案設計基本思路,還說出這樣設計的原因與理由,這是我們在研討課上所學習不到的。 應該說今天的參賽作品,大多都是課堂教學真實的教學案例,他們的教學案設計:每個環節目的明確,設計符合歷史知識呈現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有效,值得借鑒與推廣。下面就結合參賽教師的作品,說明一下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的特點,
(1)情景導入的設計:
目的:引起注意力,激發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學生主體的現狀:每周兩課時,時間跨度大;前節課學習其他學科的內容,課間學生戶外活動,精力分散。
教師的導學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創設歷史思維情景,聯系舊知識、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製造懸念,引起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2)學習目標的設計:
按照課標確定「三維目標」,結合校情、學情等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課程標准對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沒有具體內容,他們所選取的過程與方法,就是課堂教學實際運用的,而不是給別人檢查看的,這樣設計學習目標是有效的。體現學習目標科學性與適用性。
(3)自主學習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歷史知識。
教師的導學是:在教學案設計時要求明確,如:預習指導、閱讀指導、設計檢測題、課上組織與引導學生全員、有序的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課前主動預習、課上自主學習、獨立完成檢測習題、學生互相交流。通過自主學習過程的有效實施,實現學生感知歷史知識的目的。
(4)合作探究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導學是:有效整合教材資源,聯系已有知識設計問題情境,利用現代化技術等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圍繞重點內容與情感目標,有效地質疑思考問題,思考題設計不偏、不難,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組織與引導學生得法、有效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積極思考問題、閱讀相關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協作,通過合作探究過程的學習,落實了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5)知識梳理的設計:
目的是歸納歷史知識結構,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教師導學是:鼓勵與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學生主體參與是:學生在感知、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歸納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6)鞏固訓練的設計:
目的是掌握重點知識,學以致用。
教師的導學是:結合中考題型與重點內容,設計鞏固訓練題,組織與引導審題、分析與解決問題。
學生主體參與是:閱讀題干、分析問題、獨立完成。實現當堂所學習的內容當堂掌握。
十二位參賽教師,遵循新課程與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設計的教學案:學習目標明確、環節齊全、內容科學完整、設計思路清楚、便於操作,有利於教師導學與師生共同探究,把教案與學案融合成一個整體,把教師導學與學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個整體;把知識呈現與問題質疑融合成一個整體;以教師導學為主導,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體,能幫助學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歷史學科知識的教學案,值得我們大家借鑒!
四、今後歷史學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學案設計的教研活動,還是我們歷史學科今後教研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之一,每個學期、每位老師、上傳一篇、自己在教學中認為比較成功教學案設計及課件,形成主動參與網路教研的一種習慣,以實現資源共享。
2、設計教學案不要簡單模仿,要體現自己的風格與特點,使用教學案要課前下發、課下收回,發揮「教學案」的導學作用,實現「教學案」讓學生「學會」的目標,更要實現教學案讓學生「會學」的目標。
3、今天舉行的教學案設計評比活動,應是歷史學科網路教研活動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動的方向已經明確,期待沒有參與的三所學校與十一位沒有參與網路教研的老師主動地參與,只要我們調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就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更能豐富我們教書育人的美好人生。
❻ 如何設計歷史試卷
第一題選擇15小題30分,第二題判斷4小題8分,第三題材料解析3小題20分
❼ 如何設計一個歷史材料論述題
要寫一下這種論述的一個材料是
❽ 如何設計歷史課的活動
花點心思找到和你要說的歷史時間的人物傳記、歷史趣聞、和相關的歷史典故,從學生的趣聞著手。
❾ 關於歷史的設計
讓大家來演戲,就是每個人扮演一些不同的歷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