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還知道哪些古代文化名人並說說他們的事跡。
屈原,戰國時楚國人,著有作品《離騷》、《懷沙》、《天問》、《九歌》、《橘頌》等,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愛國詩人,因不堪楚懷王執政時期政亂兵弱,在湖南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他設立端午節。
孔子: 克己復禮萬世師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思想體系以德治主義為核心,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倡明「天人合一」之教。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老 子: 道法自然飄飄仙家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生於公元前約581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我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擔任周朝掌管史料的官員,退隱後著有《道德經》,書中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以辨證的論點敘述清淡處世的人生觀,對中國的哲學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孟 子:捨生取義信善性善
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公元前289),孟子,名軻,字子輿,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極力主張王者以仁義治理天下,認為使百姓得以溫飽與教育才是國家強盛之本。他被公認為孔子儒家學說最具影響力的繼承人,被譽為「亞聖」。主要觀點有:民為貴,君為輕;堅信人性本善;後天教育至關重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孫 子: 武經聖典兵學鼻祖
孫武,字長卿,齊國人,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春秋末著名軍事家。孫子講究謀略權變、克敵致勝,所著《孫子兵法》,歷來贊譽眾多,該書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則:以事實為准則,樸素的唯物論;以利益為最高原則,慎戰;注重處理關系。
2. 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的故事想一想,寫下來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是繆氏祖宗。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謚號為孝。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
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
求採納
3. 有哪些歷史人物故事
莊子的故事《有用和無用》。
莊子行走在山林間,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卻坐在樹下休息,並不砍那棵樹;莊子就問:「眼前就有—棵大樹,你們為什麼不砍呢?」
「大是大,卻一點用也沒有。」伐木工人說,「它長得彎彎曲曲的,做棟梁不合適,做傢具也不合適。」
莊子感嘆道:「這棵樹因為形態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呀!」
下了山,莊子去拜訪住在山腳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見了莊子十分高興,便叫童僕殺只鵝來款待莊子。童僕問道:「兩只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殺哪只?」
主人說:「會叫的留著看家,不會叫的沒什麼用,就殺它好了。」
過了一天,莊子的學生就這兩件事很疑惑地問莊子說:「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樹,因為形態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現在,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會叫而被宰殺,在有用與無用這兩者間,老師您要選擇哪一個?」
莊子笑著說:「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有用與無用之間,看起來好像近似於道,其實不然,所以還是難免有牽累。如果真能順乎自然而遨遊於世事之外,就不會這樣了。
不受稱譽也沒有非議,應世時或顯現如龍或屈曲如蛇,跟著時勢變化,不願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處世時或進或退,與自然相和順,自在地遨遊在萬物的根源;主宰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哪會有什麼牽累呢!這是神農、黃帝治世的法則呀!
「至於萬物的私情,人類的習慣對此就不是這樣了。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損,有銳利就有挫傷,有尊貴的就有被排擠的,有有作為的就有有欠缺的,賢能的人會遭到算計,不肖的人也會被欺侮,所以怎能偏執於任一方呢?悲哀呀!學子們要謹記,只有順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哲理點撥:當我們以無用來看待一件事物時,必須知道自然造物不是只為了供人類役使,而是別有所用。而這無用之用的妙處正待人轉換立場去體會。
(3)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事跡擴展閱讀: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庄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作品收錄於《莊子》一書,代表作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
4. 你還知道關於哪些講歷史人物故事嗎
有《投筆從戎》、《聞雞起舞》、《蘇武牧羊》、《鑿壁偷光》、《陶母責子》等。
1、《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永平五年時期,班固被召見到校書郎任職,班超和母親也來到洛陽。
家境窮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寫工作來供養母親,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2、《聞雞起舞》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3、《蘇武牧羊》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後將他遷到北海(一說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今甘肅白亭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他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4、《鑿壁偷光》
漢代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勤奮好學,但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白天要幹活,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匡衡沒辦法就利用鄰居家的小洞燭光刻苦學習,最後飽讀詩書成了有名的學者。
5、《陶母責子》
晉朝人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年紀輕時擔任負責河道和漁業的官吏。他曾經把一陶罐腌魚贈送給母親。
母親說:「這是哪裡來的?」使者說:「是官府所擁有的。」母親將腌魚封好並且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還增添了我的憂愁啊!」
5. 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古代名人的勤學事例,人物事例
1、孫敬懸梁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3、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4、三餘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所謂「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後用「三餘」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5、陶侃運甓
晉時,有一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裡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往復,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見後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幹一番大事。後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志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瓮、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奮功業之人。
6. 你知道哪些歷史人物故事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時期名將。
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專刺字,善於騎射,人屬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借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卓越戰功,交好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昆侖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陳州,最後抑鬱而終。宋仁宗賜予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7. 你還知道哪些公正無私的歷史人物情列舉一兩個出來並簡要介紹他們的主要事跡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回北宋名臣。
天聖五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8. 華夏5000年歷史中你還知道哪些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
歷史人物很多的,諸如:商鞅變法、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藺相如——完璧歸趙,田忌——圍魏救趙 田忌賽馬,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霍去病——封狼居胥,項羽——破釜沉舟,荊軻——荊軻刺秦王,關羽——單刀赴會,岳飛——郾城大捷,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軍反帝國主義反清朝統治,抗日戰爭中也有很多英雄。
9. 學了司馬光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事跡
學習了司馬光的故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歷史上有很多人物都立下了一些寓言,故事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孔融讓梨,曹沖稱象,曹劌論戰 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