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近代歷史問題有哪些

近代歷史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9 06:03:18

㈠ 中國近代史問題。。

187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台灣的戰爭,迫使清王朝與之簽訂屈辱的《北京條約》,以五十萬兩白銀的賠款作為日軍退出台灣的條件。此後,日本逐漸形成以「征韓侵華」為核心的大陸政策。1876年強迫朝鮮訂立《江華條約》,攫取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等。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王朝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割佔中國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賠款白銀二億兩及開埠通商等特權,這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4年在美國支持下,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大大擴展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鮮,把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從此,日本帝國主義走上了與歐美列強爭奪世界霸權,首先是侵略中國稱霸亞洲的軍國主義道路。1927年,日本軍閥炮製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揚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廢帝溥儀為傀儡的偽「滿洲國」,把中國東北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本侵華步步深入,終於在1937年7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並向太平洋擴張,與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氣,企圖重新瓜分世界,與全世界人民為敵,在中國人民、亞洲各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聯合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其間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從918事變開始長達15年的日本侵華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經濟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自不待言,對戰後至今甚至今後一、二十年的中日關系(尤其是中國人的對日觀)仍會帶來深遠的消極影響。
侵華戰爭為何發生?它既有帝國主義列強竟相分割世界的背景,又有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導之內因。這場戰爭給21世紀中日留下的最大經驗教訓是:
在主權國家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尋求本國發展的權利,不應以犧牲別國利益為前提。追求一時得益而傷害其他民族對本國長期利益的損害遠大於一時的收益,實際上得不償失。孫中山先生在20世紀初主張在國際關繫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還主張亞洲各國平等聯合。這就是強調東方國家之間的關系要以德為上,互相留有餘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牆腳,不能套用西方列強和殖民主義者的做法。這一主張對21世紀的中日關系和亞太合作仍有啟示。
歷史問題迄今一直是影響中日的最大障礙。日本不能在徹底深刻地反省、總結近代侵華戰爭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來,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大遺憾。但受到損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這成為日本與周圍各國建立互信的一條鴻溝,也使日本在成為「普通國家」、得到聯合國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席位、在世界上發揮其與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作用等問題上無法取得中國的由衷支持。
問題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怎樣中國和日本各應採取什麼措施以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
中國一直要求日本乾乾凈凈地解決歷史問題,除了感情因素外,可能主要還是出於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疑慮。此外,似乎還一種中國式「治病救人」的善良意識,期待日本能夠像德國那樣有大國胸懷,「盡快解脫歷史包袱」。軍國主義復活已幾乎不可能,對此國內現在有了一定的共識,對日本國內大部分國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及其社會狀況國內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經濟的高速發展應給中國帶來自信,帶來新的視角和更寬的視野,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復活軍國主義的一大牽制。
而中國希望日本有德國那樣的表現,這本身是否可以說是期待過高?某一位駐日大使說過,日本歷史上沒有過真正的世界大國意識,總是跟著別的強國走。明治維新以前是跟中國,之後是「脫亞入歐」靠英國,二戰其間是有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才敢挑戰美蘇,戰後則奔走於美國的車前馬後。而德國的確是世界大國,不怕否定自己的過去以求得東山再起。對日德在歷史問題上表現的巨大差異,日本政學界有不少人以「中日兩國的歷史觀不同」「日本與德國情況不同」來搪塞。不管其辯解的內容如何,在有沒有大國心胸、大國戰略這一點上,他們也許是對的。或許可以說,期待日本痛痛快快地解決歷史問題然後「重做大國」,這是一個過於善良的美好的願望?既不可教也,奈何再三誨之?
關鍵是,什麼對中國最重要、最有利?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對中國的現代化非常重要;與日本人民的相互信賴合作關系,真正有利於地區和平;與日本的政治外交合作,對中國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共同創建亞太新的合作機制、阻止唯一的超級大國在本地區為所欲為有決定性意義;與日本搞好關系,也是包抄了台獨勢力的後院。反之,如果中日交惡,對中國內政外交都沒有什麼益處,只有美國高興,日本右派高興,台獨高興。也許有人會說「寧失千金,要爭這口氣」,但中國現在有了比爭一口氣更高的目標。
我覺得,在內外形勢、內政外交的工作重點發生變化後,不管對方如何,「以我為主」地進行一些對日政策的調整,可以從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對滯留和離開陝北的兩次定位上得到一些啟示。1947年3月,胡宗南攻佔延安,毛帶著小部隊在陝北山區與之周旋,並宣布不收復延安就不離開此地。但到了48年3月,盡管延安尚未收復,毛帶領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前者著眼於把國民黨軍隊機動力量牽制在黃土高原,是正確的決策;而後者是因為全國戰局已發生了根本轉折,毛把目光放到了解放全中國這一更大的目標上,歷史證明,也是正確的決策。
概而言之,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權衡歷史問題與國家最高利益這兩者的關系。過去中國沒有精力和自信去放眼世界、展望未來,所以眼中更多的是盯住日本,必然重視歷史問題。但是中國的外交重點已轉為建立亞洲多邊合作、經濟共同體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那麼就必須對中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重新定位,即如何不使歷史問題影響中國更遠大的國際戰略?
在靖國神社(主要是指日本政府領導人對A級戰犯牌位的參拜)問題上中國沒有什麼退路,讓中國人民在現在的狀況下忘記那場戰爭也不可能,所以必要的時候還是要抗議、反駁、批判,但不必把歷史問題當作整個中日關系的前提和基礎,而是把它當作一個部分,使之不影響其他方面的正常交往,並在擴大交流、爭取更多日本國民支持中日友好的過程中予以解決和超越。借用日語的說法,前者是「入口」解決法(即先解決歷史問題然後發展關系的思路),後者是「出口」解決法(主張在發展關系的過程中予以解決的思路),兩者都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意味著是單方面退讓,而是一種立足於現實的高層次思考,是要尋求一種既不迴避歷史問題又對中國國家利益最為有利的模式。

㈡ 中國近代史歷史問題

不同在於:
抗日復戰爭中實行地主減制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對地主不再實行十年對峙時期的消滅政策,改為實行減租政策維護地主的合法權力。

原因是: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十年對峙時期主要矛盾是國共之間的國內矛盾。 抗日戰爭時期主要矛盾轉變為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國內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為了調動一切抗日力量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改變了土地政策。

㈢ 中國近代史遇到的重大問題有哪些

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清朝滅亡,袁世凱復辟,護國運動,北洋軍閥混戰,黃埔軍校成立,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汪蔣分共,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圍剿與反圍剿,長征,陝北會師,淞滬會戰,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日本投降,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然後各種五年計劃,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香港澳門回歸,大概歸納下,想到的就這些

㈣ 中國近代歷史問題

1、「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內船,技術狀態容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2.神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並安全返回是在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是楊立偉;他在太空呆了29小時32分;

3.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的重要意義:神舟五號是載人飛,中國是第三,這不僅僅是爭層外層空間的權力,還有一個巨大的商業潛力在後面,盡管商業利益要幾十年後才能出現,但爭奪早已展開了。
同時,國家發動的宇航事業,也推動了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其中大部分可以在轉化成民用上取得商業利益。這些相關企業在國家需要的拉動下提高了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從軍事上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升入太空過程中進行了擺動運動,走的不是直線,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軌跡,這標志著中國徹底突破美國的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政治上看,中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神州五號成功發射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實力,社會主義是具有請大的生命力的.

㈤ 近代歷史問題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你的觀點!我想你指的封建國家應該是民國之前的中國這樣在政體上是君主專制的,在經濟上以小農經濟為支柱的國家,而不是「封而建之」的類似日本幕府以及中國先秦時期的封建吧。那樣的話,我告訴你,中國可以說是亞洲最晚被推翻的幾個封建國家之一了!有國王並不意味著還是封建國家,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國王在,這是君主立憲制!中國附近的很多國家都早於中國論為了殖民地,在獨立後就成了共和國如越南,印度朝鮮等;也有一些國家,他們原先的貴族或是說王族在領導自己本民族和祖國的獨立運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成功的保持或是復辟了自己的王位,得到了其國民的擁護,一直延續到現在,如泰國,柬埔寨等。其實,歷史發展的曲線是有一系列偶然組成的必然,中國在清末並不是沒有改良的機會,只是沒有抓住而已,關於這方面的歷史,你自己可以去關注一下中國近代史!

㈥ 一個近代歷史問題

1。在抗戰過程中 國民黨軍隊承擔的是正面戰場的任務 他們正面與日軍交戰 傷亡巨大 可以說是為抗日戰爭盡了很大的一份力
2。而共產黨軍隊則是運用課游擊戰的打法 在敵人的背後打擊敵人 舉例:比如說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打的部分伯仲 這是日軍的後方的防守就相對較弱 這時候共產黨軍隊就打擊敵人的後方
3。公平的說 不能因為國民黨與我們的階級信仰不同就否認他們在抗日戰爭中所做的貢獻 在抗日戰爭中 國民黨軍隊中也出現了很多愛國將領 只是當時國民黨的高層比較腐敗 但普通將領和戰士還是很英勇的
4。而共產黨軍隊 因為當時的人數 武器 都相對落後 只能採用敵後戰略 可以說共產黨和國民黨當時的配合還是比較默契的
5。如果真的要說誰的貢獻最大 其實不好說 因為國共的分工不同 但在抗日戰爭後期 由於國民黨高層的腐敗和判斷失誤 共產黨軍隊起到了抗戰勝利的主要作用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㈦ 中國近現代歷史問題

1、洋務運動使古老的中國開始順應著世界潮流——在近代化(主要是近代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請指出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領導者、進程、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並簡析其成因。

(解答前須明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化主要指工業革命,並需要知道西方近代化的領導、進程和依靠的力量,然後對比歸納)
(1)領導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近代化由資產階級領導完成,中國則由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中國由於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未經工業革命,沒有成熟的資產階級;而農民階級又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力承擔實現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勢力中的頑固勢力更是不能擔當此任。於是開創近代化的使命便落到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派身上。
(2)進程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一般是由輕工業到重工業,在民用工業發展基礎上建立軍事工業,中國恰相反。原因是當時清政府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打擊,外有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所以先軍事後民用,先重工業後輕工業。
(3)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一般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中國工業化則基本依靠政權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隨著社會條件的逐步成熟,才出現了官督商辦和商辦形式的企業。
2、概括歸納鴉片戰爭後,面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思想特點,並分別分析造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答案包括三部分:政治力量;特點;原因)
(1)清政府:面對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協求和,另一方面頑固守舊,拒絕進行任何改革。這是由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後及滿洲貴族的階級立場決定的。
(2)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鴉片戰爭使民族面對加劇的背景下,開始拋棄夜郎自大觀念,「師夷長技以制夷」。
(3)農民階級領袖洪秀全:在鴉片戰爭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影響下,主張也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

(4)農民階級知識分子洪仁玕:受鴉片戰爭後西學傳入的影響,主張學習並發展資本主義。
3、有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試結合史實,分析評論這種觀點。
(答題關鍵:領會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客觀效果。按題意,如果選擇正確,用其利於中國發展的客觀效果來說明;如果選擇不正確,則抓住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對中國的危害以證明。同時注意:「答案一」是常規答法,保險系數高,推薦。)
答案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是一場侵略性的掠奪戰爭。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重了中國人民苦難。②客觀上,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並加速了中國內部變革。如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思想方面,先進知識分子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可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但它是以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犧牲為代價的,上述觀點沒有正確區分近代文明與殖民化的關系,是錯誤的。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作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說明:「①」證明其錯誤性;「②」說明其合理性。)
答案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參考「①」)
答案三: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參考「②」)

4、比較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相同點: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②都享有國家賦予的某些特殊權力。
不同點:
①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特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②建立原因目的不同。前者是對外開放的產物,其目的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後者是「一國兩制」的產物,主要為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③許可權范圍不同。前者享有較大的經濟管理自主權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後者擁有高度自治權,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此外,在國務院授權下還可以在經濟文化領域處理某些涉外事務。

5、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怎樣的危機?概述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挽救民族危機方面所做的歷史貢獻。比較這兩次運動失敗原因的異同點,這兩次運動相繼失敗說明了什麼?
答案:
(1)危機: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貢獻: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起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思想啟蒙作用,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反帝愛國口號,英勇抗擊八國聯軍,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重創了清政府的發動統治。
(3)失敗原因:
相同點:反動勢力強大;將救亡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階級身上;結果都遭到關鍵頑固勢力鎮壓或參與鎮壓而失敗。
不同點: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氣,採取改良辦法,脫離了廣大群眾,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領導,對清政府缺乏警覺,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

(4)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於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和農民階級自發的、盲目的反帝斗爭都不能成功。
6、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為什麼沒有在19世紀末而是在20世紀初成為中國革命的主流?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較之維新思想的進步性體現在哪裡?(提示:結合不同時期背景,主要從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社會矛盾方面對比回答)
19世紀末沒有成為主流的原因:①甲午戰爭後,中國又面臨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銳。②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欠成熟,尚不能認識清政府的反對本質。③資本主義發展有限,資產階未形成強大革命勢力,對封建勢力具有依賴性並抱幻想。
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原因:20世紀初,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國內矛盾更顯突出;清政府鎮壓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反動性進一步暴露;民族資本主義繼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另外,隨著近代教育的發展,大批知識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進步性:斗爭方式上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斗爭目標上,要求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㈧ 中國近代歷史問題

五四運動不是政府行動,而是愛國民眾自發組織的,所以不算

保衛和平: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雖為戰勝國卻被強迫簽訂凡爾賽合約,由於五四運動的推動未簽訂此合約
反抗侵略:鴉片戰爭,結果失敗,簽訂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戰爭失敗,簽訂中法新約;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抵抗八國聯軍侵華,失敗,簽訂辛丑條約

近代史從1840年到1919年,所以抗戰不在這一時間段

㈨ 幾個中國近代史問題

1鴉片戰爭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將中國硬生生拉入資本主義世界貿易圈,是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從那以後中國開始了機器代替手工生產的道路。近代其實就是機器生產。
2帝國主義與整個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矛盾(也可以說地主與勞動人民的矛盾)。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有一個過程,鴉片戰爭是開始,甲午戰爭是大大加深,辛丑條約是完全淪為......)基本特徵你指什麼基本特徵,是社會基本特徵呢還是經濟的基本特徵?社會基本特徵的話就是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的反抗矛頭分別指向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經濟特徵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摧毀,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可是由於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並不完善。
3兩大任務:反帝反封建。相互關系由於當時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則是存在著一種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兩者之間並不是一種同以往一樣可以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關繫到一種生死存亡。而既然清政府是走狗,那麼中國人民順便也把它反了.......
4這個歷史教課書上明確有,自己去看看吧(主要是我記不得了~~~~~~)
5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2100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另外,英法聯軍不滿足於《天津條約》的內容,之後又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其實在我映像里,對中國有巨大影響的戰爭只有四次,可能你把中法戰爭也算進去了吧,但是這場戰爭遠沒有其他四次對中國的剝削嚴重)
中法戰爭:結果: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只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接下來是小鬼子的甲午海戰: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3)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最後,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9億8000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
以上......

㈩ 中國近代史的問題

1.喀什噶爾
2.反映了左宗棠率領湖湘軍收復新疆的失地的偉大功績
3.1、2、3、4
4.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實:①西漢政府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域和內地聯系,開通絲綢之路。②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東漢時派班超出使西域,經營西域30年。④清朝前期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5.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國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對鞏固西北邊防、開發邊疆有積極作用
6.1900年8月14日
7.江南製造總局
8.福建水師、北洋水師、南洋水師
9.解決軍事工業的燃料、資金運輸問題,輔助軍事工業

閱讀全文

與近代歷史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