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姓在歷史上有什麼傑出人物
戴 嵩:
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
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
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
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 德、戴聖: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
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
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
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錶元:
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
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望舒:
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
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
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庄、武漢、昆侖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克敏: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代鋒,
1966年7月生,湖北隨州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襄樊市樊城區清河口辦事處主任、黨委副書記。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路版第三版。
代家富,
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劉猴鎮前程村治調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路版第三版。
代洪慎,
1949年11月生,山東青島人,青島市第十五中學一級教師。系無錫集郵研究會會員。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路版第十版。
代汝寬,
1934年10月生,雲南普洱人,中共黨員,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普洱縣支行總會計,高級會計師,雲南省金融會計學會理事,普洱縣合訂協會理事,普洱縣珠算協會副會長。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路版第十版。
代路,
1940年生,山東濟南人。劇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參加工作,1960年開始從事話劇藝術。歷任演員、導演、編劇。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戲劇家協會主席、青島話劇院黨總支書記、一級編劇。摘自《世界藝術家名人》。 代文國 男,1940年3月生,重慶綦江人。高級經濟師。中共黨員。曾任綦江縣趕水區、趕水鎮、三江鎮黨委書記和鎮人大主席,縣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綦江縣人大常委會代表聯絡工委和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市綦江縣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專職委員。現任重慶市綦江縣人大機關正局級主任科員。擔任三江鎮黨委書記期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依靠幹部群眾,圍繞富民強鎮,加快發展地區經濟。注重搞好地方同廠礦企業的關系,促進廠地共同繁榮發展。大膽創辦開發區,努力興辦鄉鎮企業,率先在企業內部實行目標成本管理,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至1992年全鎮鄉鎮企業達到76家,產值由1986年的700餘萬元提高到1992年的1.07億元,獲重慶市上億元鄉鎮台階獎,跨入原四川省200強鄉鎮和重慶市50強鄉鎮之列。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減輕農民負擔,在市、縣率先實行村居幹部工資制和黨支部目標量化管理,糧食產量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縣財政收入三江鎮佔一半以上。文教、衛生、通信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創辦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民板畫》和《山溪》等刊物;新建校舍2.2萬平方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組建設施齊全的縣第二人民醫院和綦江血站,解決了群眾就醫難問題;在全縣鄉鎮中第一個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達200多門。兩個文明建設創歷史最好水平。個人多次受到市、縣的表彰,其業績編入原四川省《人才年鑒》和科學中國人雜志《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界珍藏版)。 代志平 1957年3月生,四川岳池人。1980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葯大學)醫療系。1993年畢業於四川省衛生幹部管理學院醫療系四川省岳池縣中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岳池縣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會員、廣安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岳池縣醫學會理事、岳池縣科學技術顧問團成員、廣安市衛生系統職稱源市委黨會評委。廣安市名中醫。擅長用中西醫理論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疑難病症。撰寫的《淺談內經心理學思想》1981年在成都中醫葯大學全國首屆心理學會上交流,並選入《資料匯編》;《老年心理與健康》1982年被全國第二屈心理學會錄用;《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眩暈120例》1985年在四川省首屆青年中醫學術會上交流;《瀉下逐瘀法治療腦出血的體會》1987年在四川省首屆中醫急診學術會上交流l《茵虎術菩湯治療急性黃疸性腫炎》1989年在廈門參加全國首屆肝膽病學術會議.在會上交流並獲論文證書;《自擬茵虎湯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125例》1995年在四川省青年中醫學術會上交流。《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的體會》刊登在四川生理科技雜志1999年第3期。1995年被四川省中醫學會、四川省青年聯合會授予「優秀青年中醫」稱號。
求最佳答案!!!
2. 歷史上姓衛的名人有哪些
衛青(?~前106),字仲卿。漢朝時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時期著名武將,率騎兵抗擊匈奴侵擾,他曾先後七征匈奴,屢建戰功,威震沙漠,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是歷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漢武帝時期重臣,軍事家,姐姐是皇後衛子夫。衛青功成名就之後娶平陽公主為妻。平陽公主死後,與衛青合葬,兩人陪葬茂陵。
衛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為戾太子劉據,女為衛長、諸邑、石邑三位公主。衛子夫建元二年入宮,第二年懷孕後被封為夫人。元朔元年衛子夫生下劉徹長子劉據,被立為皇後。在她被立為皇後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中,衛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殺。十八年後漢宣帝劉詢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
衛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後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衛恆,(?至二九一)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西晉書法家。官至黃門侍郎,惠帝時為賈後等所謀殺。他出生在一個書法世家,祖衛覬、父衛瓘、從妹衛鑠都是著名書法家。瓘子。少辟齊王府遞轉黃門郎。善草隸,瓘嘗雲:「我得伯英(張芝)之筋,恆得其骨。」又善古文,得汲家古文論楚事者最妙,恆常玩之。祖述飛白,造散隸書。開張隸休微露其白,拘束於飛白,灑麗於隸書。又作雲書,筆動若飛,字張如雲,衛氏即垂雲之祖。
衛玄,漢武帝時名將衛青的曾孫。衛青的三個兒子先後都因為過錯而被削去爵位。而漢宣帝劉詢是當年衛子夫所生太子劉據的孫子,他即位後追思衛家的功績,特賜錢五十萬讓衛玄復家。也算是對衛青在天之靈的告慰吧。
衛伯玉,有膂力,幼習藝。天寶中杖劍之安西,以邊功累遷至員外諸衛將軍。肅宗即位,興師靖難,伯玉激憤,思立功名,自安西歸長安。初為神策軍兵馬使出鎮。干元二年十月,逆賊史思明遣偽將李歸仁鐵騎三千來犯,伯玉以數百騎於疆子坂擊破之,積屍滿野,虜馬六百匹,歸仁與其黨東走。以功遷右羽林軍大將軍,知軍事。轉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獻俘百餘人至闕下,詔解縛而赦之,遷伯玉神策軍節度。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領眾西下圖長安,史朝義率其黨夜襲陝州。伯玉以兵逆擊,大破賊於永寧。賊退,進位特進,封河東郡公。
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衛哲治(1701—1756)字我愚,河南濟源人,清朝大臣。雍正七年,以拔貢生廷試優等,發江南委用。初署贛榆知縣,調鹽城。值蝗災,設六條拊循:優禮德望,饋餉高年,旌獎孝義,經理煢獨,譏警游惰,約束過犯。縣北有司河,匯上游七縣水入海。夏旱水弱,海潮至,咸苦不可食,甚乃浸溢民田;秋水盛,又患河寬流緩,入海不速。哲治建閘立斗門,蓄泄有備。斥鹵化膏腴,歲有涸出地,給無業民承耕。田沉沒而糧未除者,悉請豁免。循海築土墩九十餘,潮大,漁者得就墩逃溺,號「救命墩」。
衛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漢族,安徽省合肥人。他被日軍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視為「支那虎將」。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
衛仲道(奇女子蔡琰的原配,東漢末文學家)
衛姓
衛姓在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
衛宗武[約公元?年至一二八九年]字洪父,(一作淇父)自號九山,嘉興華亭人。生年不詳,卒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淳佑間歷官尚書郎,出知常州。罷官閑居三十餘載,以詩丈自娛。宋亡,不仕。宗武著有秋聲集入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詩文氣韻沖澹,有蕭然自得之趣。
衛仁近 [元]字叔剛,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德辰侄。楷書學黃庭經,蘊藉有風致。《書史會要》
衛玠 中國古代四美男之一,晉朝人,有看殺衛玠一語。也是著名玄學家,清談名士。
3. 歷史上古姓名人有哪些
古 弼:
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朴:
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耕虞:
古耕虞,1905--2000,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山貨業世家。世界聞名的「豬鬃大王」,被譽為「社會主義陶朱公」。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知名的愛國實業家,古耕虞多年來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政議政,為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恩來總理稱贊古耕虞「為抗戰立了功」。古耕虞評價周恩來說:「國民黨把我往外推,中國共產黨把我往裡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是周恩來的力量,使我改變了對國共兩黨不偏不倚的立場,逐步靠攏中國共產黨。」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豬鬃出口量達到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5%以上,幾乎壟斷了世界豬鬃市場。
古耕虞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型大小,僅兩年便「擁有重慶山貨業天下之半」,僅8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使其「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物資統制,豬鬃的收購、出口指定由官辦的川畜公司經營,但因國際市場只認古青記虎牌豬鬃,故仍任其擁有該公司大部分股份,並任總經理。抗戰勝利後,古耕虞又將川畜業務推向全國,以致壟斷了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被譽為「豬鬃大王」。解放後,為突破西方經濟封鎖使我國豬鬃順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其財經委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外經貿部顧問等職。
豬鬃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出口物資,主要用途是制刷。豬鬃在戰時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油漆軍艦、飛機及各種軍車,清刷大炮的炮筒等,都離不開它。
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在重慶,常常邀請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業家談話,交換有關戰時經濟問題的意見。在抗戰中間,國民黨官僚資本借抗戰名義,對13種傳統出口物資進行壟斷,實行所謂統購統銷。其中特別是豬鬃,因系戰略物資,出口利潤大得驚人,官僚資本企業向民營企業收購的豬鬃,按牌價每箱只有法幣5萬元,而在昆明或宜賓一裝上飛機,出口到美國的價格竟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古耕虞堅決反對這種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周恩來與古耕虞談話時,一方面指出這是官僚資本憑政治特權與民營企業爭奪暴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指出豬鬃是美、英、蘇等盟國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了支持中國長期抗戰,應當保持政府必要的外匯收入。國民黨種種阻礙生產發展的措施必須改進,使鬃商有一定的利潤,但為支援抗戰,鬃商又不應要求過高的利潤,工商業家要有遠見。周恩來的開導給了古耕虞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為了抗戰大局,古耕虞作出犧牲,接受了國民黨政府貿易委員會下的復興公司與官辦機構富華公司的統購統銷。當時重慶市場上豬鬃的價格已由每擔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斷地將所有豬鬃全部收購下來。當時銷售到美國市場去的豬鬃佔中國出口總金額約80%,其餘20%銷售到西歐市場。對中國來說,豬鬃出口不僅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是用以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易貨的物資。抗戰初期,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試運豬鬃到越南,通過東南亞轉運到美國市場,結果很順利。抗戰後期,中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相繼斷絕。古耕虞旗下的虎牌豬鬃又通過中印航線,源源不斷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軍的作戰。
古 柏:
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人。1917年春入梅縣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1年春入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受共產黨人和馬列主義書刊的影響,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畢業後,即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的東征軍,任戰地政治宣傳員、宣傳隊負責人。1925年7月,受黨委派回五華縣組織群眾武裝,領導農民運動,年底成立黨的特別支部,任組織委員。1926年初,被選為國民黨五華縣黨部委員,同年2月,任五華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長。1927年廣東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他組織了東江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同年11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1928年率部到五華、豐順、揭陽三縣交界的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任五華、豐順、梅縣、興寧、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領導梅縣暴動勝利後,任中共七縣(興寧、五華、豐順、梅縣、大埔、揭陽,潮安)聯合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春,率農民武裝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同年6月,任東江特委常委、軍委書記,後成立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部,任總指揮。1930年5月,東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時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任軍長兼代政治委員。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1932年8月,任東江紅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33年10月,任東江游擊總隊政治委員。1934年任東江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春,率部突圍後與黨失掉聯系,仍隱蔽在群眾中堅持斗爭。1938年帶病外出尋找黨組織,經汕頭、香港、廣州到武漢找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同年9月,長江局任命他為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11月,粵、桂、湘、贛、滬、浙、閩、閩西南等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四十餘人組成代表團,任團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1940年底率代表團到延安後,便參加了高級幹部學習組的整風學習,任小組長。1942年2月,全黨開始整風,他調中央黨校,先後任支部書記、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日本投降後,受黨中央委派,參加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工作,從延安去東北,途經張家口時,曾奉命幫助晉察冀中央局辦黨校,任校長。1946年5月到達東北後,任中共西滿分局常委、秘書長、土改工作團團長,精心指導肇縣的土地改革試點。1947年調任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廣東工作,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等職,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7年在廣東反地方主義時受到錯誤的處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縣,任縣委書記。1966年11月4日病逝於廣州。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做出決定,為古大存平反,恢復名譽。
古之奇:
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雲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
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秘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秘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系各方,關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
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古永鏘 :優酷CEO,
古戴恩 :
詩人, 筆名金潤河,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羊,中國廣東省梅州市人。作有一首1.5萬行左右的長詩《跨越時空的情戀》,為中國詩人個體創作最長的詩歌之一,詩歌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反映中國的歷史,另外,金潤河的萬行以上長詩還有《星球外傳》等。另外,此人還創作有大量的短詩。
古天樂(Louis Koo)
著名演員;生日生肖:1970年10月21日(星期三)/戊狗;籍貫:廣東省中山市。代表作《神鵰俠侶》《寶貝計劃》《一個好爸爸》等。
古巨基(Leo Ku)
香港粵語流行曲歌手、演員、主持人,籍貫廣東茂名。他是粵語流行曲歌手中少數常用假音技巧的半實力半偶像派歌手。亦是2005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第八棒火炬手。
古潤金
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古潤金於195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三代華裔,是馬來西亞青年企業家,也是中、馬兩國頗具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廣東中山市。古潤金在吉隆坡循人學校畢業後,便投身於創業興家的社會大潮中。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拼搏,事業有成。
現擔任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廣肇聯合總會副會長、雪隆中華大會堂理事、華人劇藝研究會副會長、華人藝人公會榮譽會長、香港中山社團聯合會榮譽會長、中國企業家全國理事會理事、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工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廣東省希望工程民企基金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山市僑資企業協會會長、中山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山市總商會副會長、中山市僑聯會名譽主席、珠海市海外聯誼會顧問、中國紅十字總會名譽會員等多個職務。古潤金於1994年到中國中山創立「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壯大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古潤金以個人和完美公司的名義向社會各項慈善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9600多萬元人民幣,范圍遍布希望工程、抗洪救災、西部水窖、體育教育、敬老愛幼、扶危濟困等等各方面。此舉為他贏得了各方贊譽。
古潤金先生祖籍廣東中山。古潤金的祖父在20世紀初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靠著勤勞的雙手,給人做苦力艱難度日。後來,古潤金的父親在此降生,成為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一代最是貧困的華裔。1959年,古潤金先生就誕生於這樣一個貧困的華人家庭。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秉承了父母勤勞善良的優良傳統,懂事很早。讀小學時,為了減輕父母負擔,他每天6點起床,7點之前就已將一大捆報紙,挨家挨戶送到訂戶手中,掙幾個銅板貼補家用。從書本上和父母的口中,他知道了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先生「天下為公」的博愛胸襟深深打動了他,由此培養了他對人生價值的孜孜追求和一顆慈愛眾生的心。
在馬來西亞,古潤金曾從事多項商業活動,涉及房地產、建築、服務、金融、美容、健康日用品製造業等。經過十多年努力拚搏,現在已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擔任包括吉隆坡嘉沙特拉(上市公司,全世界最高建築物——吉隆坡雙峰塔承建商)、雪隆中山同鄉會會長、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署理會長等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及華人社團領袖職務。他熱心公益事業,贊助了大型的反吸毒、反販毒義演活動;在東南亞乃至港澳、台地區積極籌募資金、資料,興建東南亞首座「孫中山紀念堂」,並親自擔任籌委會主席,既出錢、又出力;捐贈兩台先進的洗腎機給馬華洗腎中心……鑒於古潤金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傑出成就,在公元2000年由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親自頒發「太平局紳」(即太平紳士)於古潤金先生,以彰顯其對社會的突出貢獻。
此外,古姓名人還有:戰國時趙有隱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書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畫家古其品……等。
4. 歷史上姓閻的名人有哪些
閻姬
漢代河南滎陽女子,於東漢安帝時貴為皇後,統御六宮。安帝駕崩後,與其弟閻顯廢立太子,她臨朝聽政,其兄閻顯任車騎將軍,共掌國家大權,不久事敗而被誅。
閻溫
字伯儉,僑居天水西城,漢獻帝時以涼州別駕守上邽令。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養等舉眾迎之。溫止之,不能禁,乃馳還州。超復圍州。溫從水中逃出告急。被追執還。超解其縛,令向城中言無救兵。溫反向城中大呼曰:「大軍不過三日至!」超卭責之,溫曰:「夫事君有死無貳,而卿乃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吾豈苟生者乎?」超遂殺之。
閻象
袁術的主簿。手執玉璽的袁術要稱帝時,引用周文王雖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還向殷稱臣的故事進行勸諫。卻未被採納。
閻元明
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南北朝時,北魏隨郡太守。
閻慶胤
元魏時為東秦州敷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厲俗。頻年飢饉,慶胤歲常以家粟賑恤時人,稱其有子愛百姓之義,真良吏也。
閻立德
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畫家、工程家,與其父毗皆擅工藝、繪畫,馳名隋唐間。
閻立本
閻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畫家,他繼承家學,並師法張僧繇、鄭法士,而能變古象今,擅畫人物,尤精寫真,兼能書法,存世《歷代帝王》、《步輦》、《職貢》等圖。
閻濟美
為人謹厚,長者。登進士第。累歷台省。唐貞元末歷婺潤二州刺史,累福建浙西觀察使。所至以簡淡為理,兩地之人,常賦之外,不知其他。嘗以家財進奉憲宗。初入拜右散騎常侍,詔令一切禁止,済夫在道方見其所貢獻未能徹還,還為中丞坦所劾,白衣待罪,帝將所進歸有司尋出。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入為秘書監。年老乞骸進工部尚書致仕。九十餘而卒,謚曰溫。
閻守恭
生於宋建隆三年(962年),卒於明道二年(1033年),並州榆次人。自幼體貌奇偉應郭進募隸拱聖軍權殿前押班宋咸平年中從幸河北以功厯三衛指揮使,累遷德州永興軍兵馬鈐轄。性沉毅御軍嚴肅維居家如對賓客常師郭進所為所淂俸祿悉散與人後徙拜代路卒。
閻次平
宋代畫家,其擅畫山水、人物,尤工畫牛,頗為生動,評者謂其「彷彿李唐,而跡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圖》等。
閻承翰
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時名臣,曾鑿渠引唐河水百餘里,既通航運輸,又灌溉農田,利國利民。
閻復
字子靖號靜軒又號靜山,生於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始生有奇光照室,及長性簡重美豐儀,初掌行台書記,至元八年用王磐薦為翰林應奉充會同館副使兼接伴使,十四年出僉河北道事,尋詔還遷翰林直學士,賦詩規諷,世祖稱才可大用,建議定銓選法悉當上意,上命執政,復謝不足勝任,帝謂侍臣曰書生識義理存謙讓是也,勿強,先是桑哥當國,復嘗被命撰輔政碑文,及敗詔有司踣其碑,復因坐免。成宗立以舊臣入朝除集賢學士上疏言京師宜首建宣聖廟,學定釋典雅樂,曲阜林廟戶不宜聼有司並入民籍,其後賜孔林灑掃二十八戶祀田五千畝,皆復之請也。又嘗奉詔作曲阜廟碑為制詞有曰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聞者嘆服。大德三年慧星見又上書陳數事且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之貴以徵租受杖非所以勵亷隅江南公田租太重宜減以貸貧民,多採用之。一日帝召問曰中書左相難其人卿為朕舉所知,復以哈刺哈孫對,帝大喜即命入相,復亦拜翰林學士承旨。武宗踐祚復首陳三事曰惜名器明賞罸擇人材詞皆剴切遷授平章政事力辭不許,未幾乞骸骨,詔給半俸終養。卒於皇慶元年(1312年)三月,年七十七。卒後贈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封永國公謚文康。有《靜軒集》五十卷傳於世子五皆孝友有才畧,長子誼。
閻國寶
以字行當明初天下未寧國寶公於洪武三年(1370)奉詔合族東遷,因少昊祖墓在魯欲避難仙源至中都遇寇相失,獨留寧陽卜居縣西寺頭村。自幼博學好古孝友,根於天性謙讓自持,閭里咸化無有爭者,天下甫定盜賊公行,國寳設法扞禦一方得安,鄉舉義士。國寳每念祖宗淵源建立始祖泰伯祠,歲供時祀常語人曰使後世子孫知有本源勿墮下流也,居民甚為禮重,國寳後又備修譜牒圖繪祖像以傳於來世,大學士邑人許斌嘉其孝思為題其譜並撰至德廟記。卒年九十有七,遺子圭尚幼,鄉里數十人為治喪,葬於南畝。明教諭成章題其墓曰 至德聖裔閻國寳先生之墓。
閻相師
閻相師(1691--1762)字錦蘇,又字渭陽,甘肅高台鎮夷堡人(今甘肅省高台縣羅城鄉天城村),清代武職官吏。閻相師的曾祖爺叫閻維,原是明代萬曆年間湖北的貢生,受朝廷委派,出任高台鎮夷所(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正義峽)千戶,爾後世居高台,閻相師的父親閻仆,生子三人:閻相尚、閻相師、閻相悅。
閻相師自幼秉性耿直,在祖輩的影響下,好文愛武。為了駐守邊疆,弱冠之年便投軍從戎。清雍正、乾隆年間,曾任瓜州(今瓜州縣)營參將、金塔寺副將、肅州鎮總兵、安西提督、甘肅提督等職。曾參加討伐厄魯特阿睦爾撒納及回民領袖霍集占之戰爭。
閻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二十七日,閻相師出生在甘肅高台一個官宦家庭。雍正七年(1729年),由行伍拔把總,效力西路軍營,升千總。乾隆七年(1742年),遷提標左營守備。乾隆九年(1744年),遷大同協都司。乾隆十年(1745年),調安西城守營。乾隆十二年(1747年),遷涼州鎮標中軍游擊。安西提督李繩武,以閻相師久在口外,熟悉夷情,奏留本任,遇缺候補。乾隆十四年(1749年),補安西提標前營。乾隆十七年(1752年),署瓜州營參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隨巴里坤辦事大臣雅爾和善,討伐厄魯特降人勾結沙俄分裂祖國的叛亂,機智靈活,用兵神速,立殲敵眾四千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遷金塔寺營副將。五月,管理吐魯番屯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提升為肅州鎮總兵,三月,賜花翎。隨同靖逆將軍雅爾和善討伐參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霍集占,征戰庫車、拜城、阿克蘇等地,屢建戰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授安西提督。是年九月調甘肅提督。十一月將軍兆惠奏令移駐庫車,諭赴烏魯木齊辦理屯田。後朝廷念其隨征多年,戰績顯赫,且大兵業已凱旋,傳諭以內地總兵中派員更換。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相師受詔進京,賞賜銀兩,加功三等,命圖形紫光閣(乾隆皇帝特命宮廷畫師為功臣繪制畫像,並懸掛在中南海紫光閣,1900年庚子國變紫光閣慘遭洗劫,功臣像從此流散,其中《領隊大臣甘州提督閻相師》 現收藏於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參考資料:1. 《清史稿》卷三百十六列傳一百三 閻相師;2. 高台史志辦——閻相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病奏請解任,奉旨得食全俸。是年病卒,享年71歲。朝廷深為珍惜,加贈太子太保,贈謚「桓肅」。
閻應元
?-1645,字麗亨,漢族,北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區),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閻爾梅
明末江蘇沛縣人,明亡後積極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工詩詞,其詩多感懷時事,格調蒼涼,有《白耷山人集》。
閻若璩
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學者、考據家,他曾參加《大清一統志》的編寫,長於考據,確證了東晉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為偽書。有《日知補正錄》等。
閻敬銘
陝西人,清代名臣,曾歷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要職。因反對修建圓明園而被革職,以善理財著稱。
閻書勤
農民出身,習「紅拳」,精刀術,為「十八魁」之一,後拜趙三多為師,聚眾達三千人,反對洋教,攻打教堂,仇殺教士,1900年8月,於犁園屯戰役中被俘,在臨清被清政府處死。
5.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過
姓過的名人:
歷史名人
過 源:字道源,號浩齋,宋代江蘇省無錫人。少穎異,篤志聖賢之學。曾說「人終身只是一個窮理,元不分知行,行之至知之極也。」嘉佑間只為國直講,不赴卒,學者稱「浩齋先生」。
過 勗:過浩齋先生的後裔,字紹古,博覽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除此外,浙江海鹽、嵊縣等地均有過姓人物。然最出名的還是無錫、蘇州一帶的過家。
過 龍:字雲從,明代蘇州人、名醫,與祝枝山、文徵明關系契合,他知識面廣,精醫道,著有《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等。
過 鑄:字玉書,清代金匱(今江蘇省無錫)人。研習醫學多年,頗有心得,與外科名醫馬培之過往甚密,推崇明陳實功治外證之思想,不忌針刺。過鑄中舉後,曾在浙江做官較久,所到之處,都有政聲,兼有醫名。初為溫州司榷,升放潛(今屬臨安)知縣,調任德清縣宰,與同道常州孟河馬培之、青浦陳蓮舫時相過從。因其本人早年嘗患疔瘡而損一指,更發憤攻研外證,並治好另一指之疔瘡。著有《治疔匯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錄》、《喉痧至論》及《過氏醫案》,均有多種刊本行世。
過百齡:也作「伯齡」,名文年,江蘇省無錫人,是明末造詣最深、名聲最大的圍棋國手。《無錫縣志》中寫道:「開關延敵,莫敢仰視。因是數十年,天下之弈者以無錫過百齡為宗。」清人錢謙益作詩贊頌過百齡,詩中寫道:「八歲童牙上弈壇,白頭旗纛許誰干,年來復盡楸枰譜,局後方知審局難。烏榜青油載弈師,東山太傅許追隨,風流宰相清平世,誰識沿邊一著棋。」清代人秦松齡的《過文年傳》這樣寫:「百齡,名文年,為邑名家子,生而穎慧,好讀書,十一歲時,見人弈,則知虛實先後進退擊守之法,曰:是無難也。與人弈輒勝,於是閭黨間無不奇百齡者。」過百齡的作品有《官子譜》、《三子譜》和《四子譜》等棋書。其中尤以《官子譜》價值最高,對收官問題做了全面透徹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收官著作,並受到日本棋界的重視。過百齡在棋壇馳騁一生,繼往開來,對明末至清乾隆時期圍棋的飛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過元文:字穆君,清代蘇州人,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
過春山:字葆中,清代蘇州人,亦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過春山不僅博覽經史,他的詩,取法韋、柳,曾受沈德潛的青睞,可惜未滿30歲就去世了。
過探先:(1887年-1929年),教育家,農學家。中國現代農業教育先驅,中國現代農林科技的先驅。開創了中國近代大面積造林與植棉事業。 江蘇省無錫人。留美康乃爾大學農學碩士。1915年回國,任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長。1921年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農科教授,曾兼農藝系主任、農科副主任、推廣系主任。1925年出任金陵大學(1952年合並於南京大學)農林科主任。其生平對開辟農業科學新領域,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實現科學種田理想,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先生為過探先寫的墓誌銘中寫道:「先生姓過氏,名探先,出江蘇無錫縣北鄉望族……先生之學,窮高極遠,衣我粒我,早黽夜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