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太原歷史文物有哪些

太原歷史文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9 02:31:44

A. 太原市地區文物遺址有哪些

國保
1、晉陽古城遺址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古城營村周圍,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
2、竇大夫祠
位於尖草坪區上蘭鎮。祠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而建的祭祀建築,也是歷代地方守臣及民間百姓祈雨場所。
3、天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市西南約40公里的天龍山。石窟共25窟,分布於東西兩峰南坡山腰間。洞窟編號由東而西,其中東峰12個洞窟,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第1窟~8窟,2、3窟之上存4個未統一編號的洞窟;西峰13個洞窟,即第9窟~21窟。天龍山石窟包含了東魏、北齊、隋、唐四代的作品,在佛教內容的雕塑中,以技巧的嫻熟、洗練,情感的豐富飽滿,表現力的細致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4、龍山石窟
位於晉祠鎮西鎮村西南的龍山東峰(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的龍山東峰)。山上原有元建昊天觀,現已全毀。石窟現存8個洞窟,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辯道龕、七真龕、辯道龕等,共存雕像65尊。
5、晉祠
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瓮山麓,晉水源頭。相傳晉祠以祭祀西周晉國開國之諸侯唐叔虞而得名。晉祠在北齊、唐、宋、元、明時期,都盛極一時。

省保
1、東太堡遺址
位於小店區東太堡、許坦、狄村一帶。面積約5平方公里。1954年發現並部分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遺存, 1980年再次發掘,出土鼎、爵、豆、盆、壺等。東太堡遺存發現較早,並不斷有器物出土,是山西晉中夏文化的代表。
2、孟家井瓷窯遺址
位於迎澤區鄉孟家井村。古稱榆次窯。器物印花主要有菊、蓮、卷草紋、牡丹等花卉和輪式、文字圖案,尤以「木理紋瓷」 為最。
3、香岩寺
位於清徐縣馬峪鄉東馬峪村東北1公里山腰上。寺院建於東西向150米的岩坡上,現存為金、明、清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現存石砌建築三大殿,硬山頂,俗稱「無梁殿」,面寬、進深各三間,東為觀音殿,中為三教殿,西為地藏殿。
4、崇善寺
位於迎澤區崇善寺街。原名白馬寺,後改名為延壽寺、宗善寺,明代更名為崇善寺。是明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後而建的。原佔地14萬平方米,建有金剛殿、天王殿等六大殿為主的建築群。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僅存大悲殿以北部分建築。現存的崇善寺,有山門、鍾樓、大悲殿及東西廂房和東小院等,佔地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
5、永祚寺
位於迎澤區郝庄村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大部分建築為明代建築。寺坐南朝北,由寺院和塔院組成。寺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三聖閣、禪堂、客堂、東西方丈院,全系以磚砌成的「無梁殿」建築,是我國明代磚砌結構的代表。
6、凈因寺
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土堂村。寺院依山崖而建,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稱「大佛寺」。寺院佔地面積5700平方米,東西呈長方形,三進院落。
7、多福寺
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崛山圍山文物景區,坐落於崛山圍山之巔的小峪中。創建於唐貞元二年(786年),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重建。
8、清源文廟
位於清徐縣城趙家街北。廟坐北朝南,佔地6519平方米。廟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屢有增修。
9、清真古寺
位於太原市解放路南段東側。現存為元末明初建築。寺坐西向東,三重院建築,佔地2800平方米。大殿為阿拉伯式木結構建築,外不見木,內不見磚,四周築有風火牆。凡拱門、圓柱均瀝粉貼金彩繪,殿內凹壁處鐫刻有貼金的阿拉伯文《古蘭經》,雕工極為精細。省心樓兩側,左右碑亭對峙。
10、龍泉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金末元初毀於戰火,明、清均有修繕。現存為明清建築。
11、明秀寺
位於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據明、清重修碑記載,創建於漢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毀於兵火後重建。寺為重院建築,現存過殿、北配殿、正殿等。
12、文廟
位於迎澤區文廟巷。據明萬曆《太原府志》載,太原文廟建於金天會年間,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光緒七年(1681年)水淹後在崇善寺廢墟上重建。
13、晉源文廟
位於晉源區晉源鎮東街。據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縣志》載,始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後屢有增建、修葺。廟座北向南,為重院建築。
14、純陽宮
位於迎澤區起鳳街東口。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陽曲縣志》載,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晉藩王重新布局擴建而成。坐北朝南,現存為五重院落。
15、千佛寺
位於古交市楊家坡。始建年代不詳。原位於古交鎮西梵寺溝,明弘治元年(1881年)遷於古交鎮西南,1990年遷置現址。現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
16、開化寺
位於陽曲縣高村鄉辛庄村。現存過殿、西配殿和正殿共9間,佔地2300餘平方米。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有前廊,施雙昂斗拱,柱頭飾泥塑,明、次間辟六抹格子門,殿內塑三身佛、脅侍及力士像共11尊。
17、懸泉寺
位於陽曲縣伙路坪鄉前斧柯村。寺建於高出汾水30米之懸崖凹處,明初始建,成化、弘治年間續建,原為晉王府家廟,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現存正殿、地藏殿、藏經閣、禪堂,東向l00米處有七佛洞等建築。存有明代鐵鑄地藏菩薩及十大閻君坐像等。
18、大王廟
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范庄村。據殿內題記記載,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為藏山神趙武的行宮。現僅存大殿。
19、堯廟
位於清徐縣孟封鎮堯城村。為古代陶唐城(堯城)所留遺跡。廟宇是後人為紀念帝堯而修建的,其創建年代不詳,明正統年間重建。
20、開化寺連理塔
位於晉源區寺底村北。兩塔形制均為四方形單層墓塔,磚土砌築,高8米余。
21、晉源阿育王塔
位於晉源區晉源鎮古城營村。重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總高25米,喇嘛式,塔基方形,邊長14米;塔座方形,邊長8.8米,塔座之上為實心白色覆缽體塔身;缽頂上6層立式蓮瓣組成的塔脖子,上置圓錐形13層相輪,相輪上覆有流蘇的華蓋。
22、帖木耳塔
位於陽曲縣楊興鄉史家莊村。有石塔一,磚塔二,呈三角形。石塔為元大德九年武德將軍雲南騰沖路達魯花赤也先帖木兒及兄弟為紀念其父所建,平面呈八角形。南向東西二角建磚塔二座,東塔建於元至正十年(1350年),為也先帖木兒墓塔,西塔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為其弟拜延帖木兒墓塔。
23、唱經樓
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鼓樓街87號。創建年代不詳。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陽曲縣志》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劉魯重修。縣、鄉試秋榜揭曉唱「五經魁首」的地方,故名。
24、大關帝廟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36號。現存為明代建築。
25、山西大學堂舊址
位於迎澤區侯家巷6號。始建於1902年,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築,是英人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賠款」所建,現存建築為山西大學堂西學西齋及部分圍牆。
26、督軍府舊址
位於杏花嶺區府東街現省政府院內。這里北宋以前為唐明鎮晉文公重耳廟,元為行中書省,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置山西巡撫衙門至清代,歷代山西巡撫的衙門均設在此。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這里為都督府,1916年以後稱督軍府。
27、山西國民師范革命活動舊址
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路245號,原為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是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山西省、市黨團組織和學生運動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的誕生地,被譽為「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國民師范學校始建於民國8年(1919年),原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房屋890餘間。
28、高君宇故居
位於婁煩縣靜游鎮峰嶺底村。高君宇(1896年—1925年),名尚德,是中國最早的五十七名黨員之一,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主要成員,發起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也是山西共產黨組織和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
29、趙樹理舊居
位於杏花嶺區南華門十五號院。是著名作家趙樹理生前最後一處住所。該院為一三合院,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是我市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文化名人舊居。
30、山城峁遺址
位於婁煩縣婁煩鎮舊婁煩村東約400米。遺址東臨汾河水庫,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多座。曾做過發掘。
31、古交遺址
位於古交鎮。分布在古交以西汾河岸邊的鳳凰崖、王家溝、後梁一帶約1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1983年,發掘文化層70立方米,獲得石製品459件。
32、婁煩古城遺址
位於婁煩縣馬家莊鄉城東溝村北100米。為戰國時代城址,據清康熙《靜樂縣志》記載,該處為樓煩王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南北寬700米。現存北牆殘段,殘長400、基寬2、殘高10米,存馬面2座。城內有圓形柱洞遺跡。南、北、西三面有城濠。
33、岩香寺石窟
位於清徐縣西山都溝村的屠谷山山腰間。存5個洞窟。下層坐北朝南,存1、2窟。窟前正東崖岩之上的崖面上,存坐東朝西的3、4、5窟。
34、不二寺
位於陽曲縣城首邑西路74號。原位於陽曲縣北留鄉小直峪村,1989年將大殿遷現址。不二寺大殿建於北漢乾祐九年(956年),現存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築。
35、狐突廟
位於清徐縣馬峪鄉西馬峪村,為祭祀春秋時期晉大夫狐突的廟宇。廟坐北朝南,現存獻殿、正殿等建築。
36、太原天主堂
位於杏花嶺區解放路。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焚毀,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現存禮拜堂系羅馬式建築,總高約37米,另有附屬建築70餘間,保存完好,為太原地區最大的教堂,亦稱太原總堂。
37、清泉寺
位於清徐縣平泉村北中隱山小峪溝,又名「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晝夜長流,故名「清泉寺」。該寺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多有修繕。
38、王家峰北齊墓群
由徐顯秀墓、狄湛墓、庫狄業墓等組成。其中以徐顯秀墓最具代表性。徐顯秀墓位於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鄉王家峰村東「王墓坡」。

市保
1、文殊塔
位於清徐縣碾底鄉碾底村。塔為石質亭閣式,分三層一層為基座,之上建有單層方形塔室,南向有門,塔檐下向外疊澀均雕有蓮瓣,檐上置有塔剎。從其風格看,應為唐代遺物。
2、古圓通寺
位於杏花嶺區東緝虎營街48號。明初為晉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寺坐北朝南,現存大殿、過殿,佔地面積273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頂,琉璃剪邊。過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圓通寺是明、清之際太原盛極一時的佛教廟宇。
3、皇廟
位於太原市花嶺區五一路南段東側,是明、清兩代藩王、皇族和文武官員祭祀先祖和舉行慶典的場所。佔地面積約11000平方米。
4、古關帝廟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校尉營街。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重修。廟坐北朝南,為二重院建築。
5、徐溝文廟
位於清徐縣徐溝鎮北,城隍廟西側。據清光緒八年(1882年)《徐溝縣志》載,始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1173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廟坐北朝南,有懸山頂黃琉璃建築的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及兩廡等殿宇33間,圍廊22間,佔地面積4600平方米。
6、徐溝城隍廟
位於清徐縣徐溝鎮北。據清光緒八年(1882年)《徐溝縣志》載,始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1173年),明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除戲台外,建築均被火焚,後再建。
7、白雲寺
位於迎澤區郝庄鄉紅土溝南。寺創建年代不詳,初名凈業庵,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改稱清涼寺,清初向東擴建。因寺前常有白雲飄飛,故名「白雲寺」。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
8、寶梵寺
位於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始建於宋宣和元年(1119年),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寺院坐西朝東,二重院建築,中軸線上有山門、過廳、大殿及兩側的鍾鼓樓、配殿、耳房等殿堂,佔地1000平方米。
9、壽寧寺
位於清徐縣集義鄉大常村北。始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1189年),清康熙年間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大殿、配殿等殿堂35間,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殿宇均為懸山頂,各有前廊,置各式斗拱,前殿後檐又置單坡歇山頂抱廈。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琉璃剪邊,前檐有廊。
10、關帝廟(包括其東側的浙江會館)
位於杏花嶺區南肖牆街88號。現存建築為清代手法。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存過殿、正殿、廂房及東、西偏院等建築。正殿為二層單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廊。東偏院正殿面闊五間,硬山頂勾連搭卷棚頂前廊三間。東偏院之東側為浙江會館,民國時期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歇山頂,周圍廊,廊柱間有雀替,保存基本完整。
11、九龍廟
位於晉源區晉源鎮古城營村北,廟系祀九龍聖母即高歡之妻婁太後之廟宇。建於宋代,金皇統年間重建,大定六年(1176年)重修。元、明、清均有修葺,民國十七年(1928年)再修,1992年,由村民集資重修。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存樂台、配殿、正殿等建築。樂台西向,五檁懸山頂,勾連搭前後卷棚頂,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三面有廊,殿內置木雕彩畫佛龕,有彩塑金妝九龍聖母像,另有降龍伏虎壁畫30平方米。
12、藏經樓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迎澤公園內。原名藏經閣,據碑文記載,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763),是太谷資福寺主要建築之一,寺已毀,僅存樓閣。1961年投資23萬元,從太谷遷至於迎澤公園重建。藏經樓坐北向南,為二層四檐歇山頂,高約18米,單體面積179.22平方米,坐落於石砌基座上,四周有石欄桿,佔地約1000平方米。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稍間為迴廊,一層頂部下檐為黃琉璃瓦頂。室內有木樓梯通二層,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稍間為圍廊,頂部上檐為綠琉璃瓦頂,正脊上排列著6個小獸、通體建築璇子彩畫,保存完整。
13、義井遺址 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晉源區義井村西南80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調查、試掘,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揭露遺跡有灰坑、陶窯、墓葬等。出土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籃紋、繩紋、附加堆紋,褐、紅、紫及黑彩條帶紋;棋盤格紋、網紋、垂線紋等,器形有罐、壺、盆、碗、甑等。是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定義為義井文化。
14、太原舊城牆遺址
位於杏花嶺區太原城區舊城一帶。太原城牆建於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原城牆的基礎上擴展,周長土2公里,高u.4米,外包磚內夯土,共開8門,建城樓12座,周垣建小樓92座,敵台32座。太原城牆及城樓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後大都拆除。現僅存位於北大街以南的拱極門城門洞及城牆280餘米,旱西關動物園內也可見少許遺跡。拱極門,俗稱小北門,城門洞為磚砌拱形券門,高4.5—5.5米,寬71米,深22米,城樓已毀。城牆高7—10米,板築。
15、孫中山紀念館 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太原市兒童公園北端。原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創建的勸工陳列所,亦稱勸業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層硬山式樓房,上下層均出檐有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佔地面積326平方米。1912年9月18日孫中山先生到太原視察,19日下午在文瀛公園勸業樓二層向太原各界群眾憑欄發表演說,高度評價辛亥革命山西武裝起義,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蒞晉這一大事,1986年5月,將勸業樓辟為「孫中山紀念館」。
16、牛駝寨戰斗遺址(包括烈士陵園、廟碉及工事等)
位於杏花嶺區楊家峪鄉山莊頭村、中澗河鄉牛駝村。牛駝寨戰斗是指解放太原戰役中戰斗最激烈、雙方,付出重大傷亡的一次著名戰斗。閻錫山在東山設置了四大要塞,牛駝寨是其中之一。它有三個大陣地互為犄角。以十號碉(炮碉)為中心的十號陣地上,有一、二、三、八、九、十號碉;其東南有四號碉,即廟碉,為核心陣地,在陣地的東西,有以五、六、七號碉為骨乾的前沿陣地,在每個碉堡的周圍,都築有明暗十碉堡,在這些小碉堡的前面,是十來米高的峭壁,再前,又有台階式的劈坡、鐵絲網、地雷,在各碉間又有無數的地道、暗堡等。現今,這些碉堡的殘骸都在,有的還很完整,如廟碉、牛駝寨下的「地下堡」等。1954年修建了烈士陵園,1989年擴建解放太原紀念館,新增了旅遊景點,有解放太原紀念碑,炸開的碉堡副碑等。1994年8月建成徐向前銅像旅遊區。
17、山西省立一中舊址
位於迎澤區兒童公園內山西省榮軍招待所、起鳳街鐵路宿舍內。原為明清時的貢院,後為山西大學堂、晉陽中學堂等,1913年改為現名。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賀昌等在此讀書,並進行革命活動,是山西省、太原市黨團組織的誕生地。學校除利用貢院的部分房屋外,還新建了教室、大門等建築,現存有仿清代懸山頂和硬山頂三排教室,豐樹堂(校長室)及部分建築。
18、唐叔虞墓
位於晉源區晉祠鎮牛家口村東晉王嶺。據明嘉靖《太原縣志》載,叔虞為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晉國始祖。唐叔虞及其子燮父墓在晉王嶺。地表曾殘存圓形封土2座,一大一小,俗稱「大王墓」和「小王墓」。大王墓殘高10米;小王墓殘高5米。在陵墓周圍有城牆和漢代建築遺跡。
19、河口聖母廟
位於古交市河口鎮河口村西。廟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詳。現僅存戲台和正殿,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殿面闊、進深各三間,硬山頂,頂飾琉璃脊和剪邊,單昂斗拱,格子門窗,為清代建築。
20、李存孝墓
位於晉源區晉源鎮風峪溝內。李存孝(?—894年),五代時名將,本名安敬思,因作戰勇敢,被李克用收為義子而改名,累官至邢州留後,後因罪被車裂而死。新舊《唐書》均有傳。地面現存圓形封土1座,底徑4米、殘高2米。
21、思西遺址
位於陽曲縣泥屯鎮歸朝村。在地表採集有大量紅陶片、夾砂陶片等,可分器型有彩陶盆、罐、尖底瓶、缽等,紋飾有繩紋、藍紋,也有少量的錐刺紋。
22、琉璜溝石窟
位於晉源區晉祠鎮西鎮村琉璜溝內1.5公里北山石上。石窟開鑿於隋或唐初。存2個洞窟。在寬8米、高5米的巨石上,開一南向洞窟,窟內雕佛像一尊,著袒右式僧衣,衣紋輕薄貼體。窟頂中央畫蓮花藻井,右壁存飛天一身。窟旁西側尚存另一窟,窟內無雕像,僅存佛座,壁間有唐咸通七年(866年)段公悅等題名。
23、西山大佛
位於晉源區金勝鄉寺底村西北蒙山之陽。開鑿於北齊天保末年(559年),至後主天統五年(569年)竣工。高約46米。現大佛頭部已失,頸以下保存基本完好。佛頸較粗短,寬、厚各5米,高2米余,上部陰刻三道項線,頸至腹高22米,雙肘間距22米。雙肩寬平,肥胛厚胸,身體頗顯雄壯。腹部微鼓,雙手施禪定印,右手存手掌及小指,左手已殘,手以下有高3米用條石砌成的台基。
24、三教寺
位於婁煩縣城監河南岸的南山坡上,是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代建築。現存建築為明清手法。整個建築群由寺院和戲院兩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
25、崇德廬石刻
位於南城區兒童公園西門碑廊內,現鑲嵌刻石39塊。《崇德廬石刻》為清末陽曲回族鑒藏家李希選擇家藏法書墨跡,於咸豐二年至五年(1852年—1855年)刻之於石。抗日戰爭中遺失一部分,現僅存30塊。1958年,李希後裔李玉成捐贈,並增刻《帖刻序》2石,敘述刻石原委。石刻寬0.5米~1.5米,高0.3米~0.5米,青石質,分清、真二卷,收歷代17家法書,卷首鐫「崇德廬帖」楷書4字。與崇德廬石刻陳列在一起的還有清康熙帝御筆行書詩帖石刻7塊,規格大體與崇德廬刻石相仿,保存均完好。
26、蠻王墓
位於清徐縣柳杜鄉東青堆村東南300米。 據清光緒八年(1882年)《清源鄉志》載,北魏正平元年(451年)蠻王到平城(今大同市)朝太武帝時,於途中病逝,葬於此。
27、寶賢堂法帖石刻
位於迎澤區郝庄永祚寺碑廊內,包括《寶賢堂集古法帖》、《古寶賢堂帖》兩套叢帖石刻。
28、開化寺民居
位於開化寺南街的34號、西街的28號院。為清代道台衙門的辦公之地和居住之處,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兩院建築形式均為四合院,硬山頂建築。院落整體布局保存基本完整。34號院坐西向東,原有七進院,兩個偏院,現有四進院,一個北偏院。二進院有雕刻門樓,門兩邊有磚照壁,過庭為五開間;三院建有牌樓門,南北廂間各五間;四院西房五間,南北廂房各五間,北偏院又稱北樓院,樓坐北朝南,為二層建築,硬山頂,五開間,東西廂房為平房,各為三間,南面建二間「喜雨亭」,樓下西面有一地窖,面積約15平米,還有一水井。西南角有一門可通開化寺西街28號。開化寺西街28號又稱南樓院,坐南向北,前後為二進院,里院南樓為二層五開間,東西廂房各四間,為平房,中間過庭為三間,前院東西廂房各三間。兩院共有房屋100餘間,佔地約6.7畝。房屋的窗戶,牆上還保留部分圖案。
29、府東街東花園
位於杏花嶺區府東街省政府東側。為民國五年閻錫山在督軍府東側一帶修築的軍政要員住宅區。現存西偏院稱中和齋,有卷棚頂,面闊5-7間的二座帶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內北廳(是閻錫山召開秘密會議的地方)組成。北有9間廳堂,是當年閻錫山辦公之地,里院為庭院建築,有正房五間,為閻的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廳堂七間,稱南廳,是閻錫山眷屬居住之所。
30、新民街東花園
位於杏花嶺區新民北街省軍區招待所內,又稱閻公館。民國十七年(1928年)前後所建。大門後正中是大影壁,東側通過月亮門可進入花園,西側是一牌坊式儀門,過門即入宅院,宅院一連三進主院,大廳均為卷棚頂,面闊五間,東西兩側不設廂房,全為半壁長廊,三進主院的兩側均設偏院,偏院房屋均三間,也不設廂房。主院、偏院及長廊建築均雕飾彩繪,金碧輝煌,是一座典型的大型傳統宅院,現保存完好。
31、傅公祠
位於杏花嶺區東緝虎營街省政協院內。民國七年(1918年)為紀念山西名士傅山先生而建。佔地1.4萬平方米,是一組由祠堂小院、組碧樓、會議廳等主要建築組成的園林式布局的建築。祠堂小院為長方形三合院,現存建築保存完好,1983年重修後,將門移至東向稱「西園」,為省政協文化活動中心。組碧樓位於軸線北端,平面呈「H」形,二層樓,是—座具有歐洲中世紀古典式風格的建築。會議廳位於東部,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四周圍廊,卷棚歇山頂。傅公祠在單體建築上,既有傳統形式的祠堂,又有西式磚木結構的樓房,還有中西合壁的會堂,體現了近代建築過渡階段的特點。
32、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署)舊址
位於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舊址原為村廟,建於明代,佔地2000平方米,有殿堂15間。1942年冬起為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地委、專署、分區機關所在地,領導十個縣的軍民開展對敵斗爭、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等。另在村東有明代始建的觀音堂,為八分區干訓隊大禮堂舊址。
33、晉綏八分區殉國烈士紀念碑位於古交市常安鄉睦聯坡村。為了緬懷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晉綏八分區的革命先烈,表彰他(她)們的豐功偉績,經分區黨政領導研究決定,於1944年7月7日抗戰七周年紀念之時,在睦聯坡村東修建了烈士陵園。
34、河家莊遺址
位於婁煩縣婁煩鎮河家莊村北約150米的澗河北岸台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5米。1980、1982年兩次調查,清理龍山文化白燕類型的房址、灰坑各1座,夏商時期的灰坑7座、殘墓1座。
35、石千峰遺址
位於古交市石千峰西南約1公里的花梁山坡一帶。1980年對石千峰一帶進行了調查,共採集到石製品101件,其原料主要是燧石和角頁岩。遺物有石器、石片、石核等。
36、古交文化遺址
位於古交市古交鎮李家社村大川河東500的卧龍崗、東勝寺一帶。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在石炭砂頁岩形成的山坡表層,發現大量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有砍砸器、尖狀器、石斧、石刀、石環和陶片等,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

B. 太原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卧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純陽宮
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於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元代始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91年)擴建,清乾隆間增築巍閣三層。
純陽宮為一進五層院落,亭台樓閣皆備,牌坊門廡齊全,復道行空,樓廊環繞,是一處小巧玲瓏、風格別致的道教古建築群。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主要建築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窯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盈。
現在館內展出了山西文物的精粹部分,分成大小20個陳列室。這些陳列室有陶瓷、銅器、漆器、琺琅、石刻雕塑、玉石竹木牙雕、書法、繪畫、碑貼、刺綉等專題展品。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太山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得見。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改為佛寺。
金元時,寺廟被毀,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和兩廂廊。有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與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後部山腰有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殿內塑像俱全,與殿閣同為明嘉靖17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煉,色澤純朴,面形、衣飾、神態等極富明塑像中俏麗俊秀的風格。寺後面有石構建築3楹,名蓮花寶洞,以示佛教中八寶蓮花觀之義。洞中積水緩緩流向洞外,頗有雅緻。
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里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後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並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

C. 太原市有哪些風景名勝古跡

1、中國煤炭博物館「煤海探秘」景區:

山西素有「煤海」之稱。如果要為山西經濟找個代言,那麼無疑非煤炭莫屬;如果要為中國煤炭找個代言,那又非山西莫屬;如果想了解山西的採煤歷史,了解山西的煤炭文化,那就非中國煤炭博物館「煤海探秘」景區莫屬。

我們都知道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名片和文化底蘊的表達,山西正是通過「煤海探秘」這個項目,宣傳山西,宣傳煤炭文化。「煤海探秘」景區就是煤炭大省山西的對外窗口,目前已成為山西旅遊的新亮點。

2、中華傅山園:

中華傅山園是為紀念十七世紀明末清初網路全書式人物傅山先生而修建的。園區坐落於太原市尖草坪區西村西,佔地70公頃,於2007年8月正式向遊人開放。

傅山先生(1607-1684),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醫學家、書畫家。論先生風采,可謂「諸子百家、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醫文書畫、無所不精」。

按照傅山先生精神理念所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設風格是中華傅山園一大特色,充分表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3、太原台駘山滑世界農林生態游樂園有限公司:

AAAA景區-台駘山位於龍城天然屏障東山之巔,由山西偶然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主投資開發,以「清涼太原、美麗龍城」為主題,打造了台駘山文化園區、3600平米的四季彩色冰雕藝術館,世界之最的天下第一碉堡群、四大地質博物館,更有40餘項四季游樂項目,驚險刺激。

農家有機蔬果,綠色無害;特色山西美食,相得益彰;特色房車、蒙古包、碉堡住宿、飛機賓館、太空小鎮等別具風格。台駘山景區已經成為太原周邊四季兩日游基地、太原城郊休閑後花園的綜合基地。

4、太原市碑林公園:

碑林園容園貌古樸庄嚴,典雅別致,涵墨芬芳,風景秀麗。園內青松翠竹,果香花紅,綠草如茵,處處映現著純朴多姿的大自然風光。

在公園布局和植物配置時,園藝師注重了分區的合理和景點的創造,結合典型環境,利用植物配置,使有限的空間展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

在植物應用中,講求姿態和季相變化,充分利用植物在造景中觀形、賞色、聞香、聽聲的作用,達到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翠,四季有景,處處景勝的目的,堪稱我省造園的典範。

5、太原動物園:

山西省城東北隅的卧虎山上,距市中心6公里,佔地面積79.36公頃(1190.41畝),地形地貌為東南高、西北低,東西直線長約5華里,南北平均寬約2華里,全園有供遊客參觀的各種動物品種170餘種,3300餘頭(只)。

各種植物70餘種,30餘萬株,草坪面積6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了85%以上;園內林木茂盛、景區相連、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呈現出多色彩的園林景觀特色,整個景區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棲息環境氛圍。

豐富和滿足了省城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我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豐富旅遊內容、開拓旅遊市場、發展特色旅遊產業、帶動旅遊和區域經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D. 山西的歷史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

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

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

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

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

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

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

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

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

北嶽恆山是五嶽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

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

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閱讀全文

與太原歷史文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