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莞哪個村屬於中國歷史之化名村
南社村
南社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保留的古建築群與「客家圍」、「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區水鄉特色,每一民居都單家獨戶稱「家廟」,「家廟」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著一條小水道。
最具特色的是「家廟」的建築,多為四柱三間三樓磚石牌坊式建築,樓為歇山頂,檐下如斗拱,門額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上百間民居錯落交織,在密集的樹叢中閃現著古典的韻味。「家廟」門樓上無論是動物還是花鳥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
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南社村,離東莞市區1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莞龍路和東部快速干線均可到達,相鄰廣九鐵路東莞火車站和茶山輕軌車站,鄰近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村總面積6.9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3600人。
南社古建築群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有著農耕和僑鄉雙重文化特點的村落。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謝氏於南宋末年定居南社,歷元、明、清幾百年發展,建成以謝姓為主的村莊。古村依山傍水而建,形成長型水塘居中,呈合掌形布局。該村明清時期有10多人中進士、舉人,42名秀才。現保存明清祠堂30座、廟宇3座、古民居250多間、古井40多口、水塘7口、古墓36座,以及村周邊上百年的古樹1000多棵。
南社古建築群景觀獨特,建築類型十分豐富。村中住宅都沿兩側山勢錯落建造,類型多樣,既有東莞地區典型的住宅類型,又有中西合璧式的洋樓。整個古建築群由布局、巷道、傳統建築的形制、結構、體量、用料、工藝、色調以及裝飾等明清時期廣府吳越的建築風格。仍然保留了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古建築群仍有祭祖、點燈、求神、喊驚、送喪、迎送新娘、春節期間有舞獅、打麒麟、清明掃墓、中秋打竹篙、游會等習俗。
㈡ 廣東歷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位於中山市南朗鎮東南部,相傳,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故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於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從村落的選址、布局,建築的設計、裝飾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現出儒家禮儀文化與地域文化傳統的滲透融合,是物質空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處處體現出香山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
歇馬村
歇馬舉人村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村上培育出60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舉人級以上有280多人,九品至二品官員有280多人,成為聞名遐邇的「舉人村」。
歇馬古村建築布局匠心獨運,村場巷道扇狀展開,百年老宅鱗次櫛比,是一條名符其實的古村落。鄉民在錦江河畔曾豎起200多塊功名碑,還有皇帝賜贈的敕命石刻,八大功名旗桿夾尤引人注目。教子地台、勵志園遺址、六大雕梁畫棟的祠堂、烈馬雄風、烈女碑和五公庄園等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塘尾村
塘尾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境內,於宋代立村,是一個李姓宗族村落。塘尾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現保存有明清時期祠堂21座,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
塘尾村以古圍牆為界,依自然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著村落和村前的千畝良田。圍牆上開東、南、西、北四個圍門,附設17座譙樓,加上村中的獨立譙樓,共計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來命名。古村的圍牆、圍門和譙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崗古排村
南崗千年古寨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一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其房舍,普遍分住宅、谷倉、柴寮等三種類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層樓房(稱吊腳樓)和平房。一般以三間為一單元,住一戶人家。而村內的房子多數建於明清時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磚,屋頂蓋瓦,四檐翹角,普遍高度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瓦檐伸延到門口一公尺多長,再從樓板伸出一公尺,用木條把樓板與瓦檐木條連接起來,將伸出的樓台(陽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風格獨特的吊腳樓(其實沒有腳)。
㈢ 東莞的所有簡介!包括歷史,鎮區,地理位置等等!!
【地理位置】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莞地處東經113°31′ -114°15′北緯22°39′-23°09′。最東是清溪的銀瓶嘴山,與惠州市接壤; 最北是中堂大坦鄉,與廣州市、惠州市隔江為鄰;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獅子洋中心航線,與廣州市隔海相望;最南是鳳崗雁田水庫,與深圳市相連,毗鄰港澳,處於廣州至深圳經濟走廊中西間。北距廣州59公里,東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 (來源:康永盛世)
東莞市地質構造上,位於北東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的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台地佔44.5%,沖積平原佔43.3%,山地佔6.2%。東南部多山,尤以東部為最,山體龐大,分割強烈,集中成片, 起伏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銀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東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為丘陵台地區;東北部接近東江河濱,陸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間,坡度小,地勢起伏和緩,為易於積水的埔田區;西北部是東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勢低平、水網縱橫的圍田區;西南部是濱臨珠江口的江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響較大的沙咸田地區。東莞握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線115.94公里(含內航道),海域面積15000公頃,淺海灘塗面積4500公頃,主航道岸線53公里,虎門港灣是建設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直屬廣東省轄。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莞市轄4個街道(莞城、南城、萬江、東城)、28個鎮(石碣、石龍、茶山、石排、企石、橫瀝、橋頭、謝崗、東坑、常平、寮步、大朗、黃江、清溪、塘廈、鳳崗、長安、虎門、厚街、沙田、道滘、洪梅、麻涌、中堂、高埗、樟木頭、大嶺山、望牛墩)。
【人口】
200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71.2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5萬人,出生率為10.39‰;死亡人口7418人,死亡率為4.4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94.72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85.2%。
【自然災害】
常受台風、暴雨、春秋乾旱、寒露風及凍害的侵襲。
【氣候與灌溉】
東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振幅小,季風明顯。1996~2000年,年平均氣溫為23.1℃。最暖為 1998年,年平均氣溫為23.6℃;最冷為1996年, 年平均氣溫為22.7℃。一年中最冷為1月份,最熱為7月份。年極端最高氣溫37.8℃(出現在1999年8月2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3.1℃(出現在1999年12月23日)。日照時數充足,1996~200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3.7小時, 佔全年可照時數的42%。其中,2000年,日照時數最多,達2059.5小時,佔全年可照時數的46%;最少是1997年,僅有1558.1小時,佔全年可照時數的35%。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為前汛期,以鋒面低槽降水為多。7~9月為後汛期,台風降水活躍。1996~2000年年平均雨量為1819.9毫米。最多為1997年,年雨量2074.0毫米;最少為1996年,只有1547.4毫米。
東莞市主要河流有東江、石馬河、寒溪水。市境96%屬東江流域,東江幹流自東北角博羅縣、惠陽市之間入境後,沿北部邊境自東向西行至橋頭新開河口,有發源於寶安區的石馬河流入,至企石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龍分出南支流後,北幹流續流至石灘,與來自增城的支流匯流,經市境石碣、高埗、中堂、麻涌的大盛注入獅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峽口接納來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峽口以下有三支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東向西匯,入流經石碣、莞城、道窖、厚街、沙田於泗盛注入獅子洋。北幹流與南支流之間為東江三角洲的河網區。
㈣ 東莞有哪些地方
東莞市轄4個街道(莞城區、南城區、萬江區、東城區)、28個鎮(石碣、石龍、茶山、石排、企石、橫瀝、橋頭、謝崗、東坑、常平、寮步、大朗、黃江、清溪、塘廈、鳳崗、長安、虎門、厚街、沙田、道滘、洪梅、麻涌、中堂、高埗、樟木頭、大嶺山、望牛墩)........你還是問旅遊去處?..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東莞為嶺南古邑,歷史源遠流長,東莞博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東莞是英雄的土地,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第一頁,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吸引不少遊客瞻仰。人文景觀豐富,有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東莞可園、黃旗古廟、東莞騎樓等。自然風景優美,有仙鵝湖、石排燕嶺古採石場、綠色世界、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旅遊、休閑度假設施完善,幽靜、舒適、豪華的度假村點綴於秀水青山之間。荔枝、香蕉等新鮮水果四季不絕,虎門膏蟹、白沙油鴨、厚街臘腸、烏頭魚、水鴨、水魚、「三蛇燴」,「三禾宴」等美食不勝枚舉。 東莞其他主要旅遊景點:粵暉園 ·袁崇煥紀念園 ·南社明清民居 ·威遠炮台·黎氏宗祠 ·村頭貝丘遺址·榴花塔 ·冠和博物館 ·海戰博物館 ·沙角炮台 ·燕嶺摩崖石刻·蔣光鼐故居·將軍山公園 ·黃旗古廟·烏沙筆架山公園·孫中山先祖故鄉·逆水流龜村堡 ·節馬碑·鎮遠炮台·虎門炮台 ·林則徐紀念館·可園·中心廣場·旗峰公園·東莞黃旗山公園·東莞粵劇博物館·東莞會館旅遊的去處?...
㈤ 東莞有那些名勝古跡
可園,西城樓,卻金亭,袁崇煥館,榴花塔,觀音山,黃大仙廟,隱賢山莊,銷煙館,炮台,南社村落,古遺址,軍埔,水濂山,蓮花山
可園我去過,還不錯...
隱賢山莊風景好。
㈥ 東莞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東莞為嶺南古邑,歷史源遠內流長,東莞博容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東莞是英雄的土地,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第一頁,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吸引不少遊客瞻仰。人文景觀豐富,有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自然風景優美,有仙鵝湖、石排燕嶺、綠色世界、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改革開放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充滿活力、充滿魅力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旅遊、休閑渡假設施完善,幽靜、舒適、豪華的渡假村點綴於秀水青山之間。荔枝、香蕉等新鮮水果四季不絕,虎門膏蟹、白沙油鴨、厚街臘腸、烏頭魚、水鴨、水魚、「三蛇燴」,「三禾宴」等美食不勝枚舉,旅遊業方興未艾。
㈦ 廣東 東莞 有哪些村
我知道3家網吧!同樂網吧懷德社區大坑村富華廠旁依時網吧懷德社區雅瑤村懷雅路高速網吧懷德社區懷德郵局旁
㈧ 東莞最有歷史的村鎮
【歷史背景】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發展】
近年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
【文化特色】
民間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教育: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4所,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34所,中專、中師、技校及職業中學21所,小學414所,另有幼兒園511所,各類學校(含幼兒園)專任教師3.7萬人,基本建立起從幼兒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比較完整協調的教育體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5年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成人教育持續發展,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成人高考報名人數為22442人,實考21004人,錄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總人數為57515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1.67萬人,新增高級人才2875人,新增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3400人,本科學歷3.6萬人。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3.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0064人,中級職稱105725人,初級職稱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文化:東莞市有東莞電視台、東莞人民廣播電台以及東莞日報等媒體,各鎮有電視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鎮文化中心80個、圖書館(室)473個,文化廣場447個、博物館16個,公共文化設施佔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 東莞是全國有名的籃球城市、游泳之城、舉重之城。
衛生:全市現有醫院53家,衛生技術人員13053人。東莞體育健兒破世界紀錄86次,破亞洲紀錄40次,破全國紀錄165次,獲國際比賽金牌235枚,全國比賽金牌519枚。
【重要歷史事件】
1、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前,林則徐了解到,過去用火焚燒鴉片,鴉片油滲入土中,一些人就將這些土挖去,熬煉成煙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把鴉片投入池內,泡透後放石灰.再打開涵閘讓鴉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2、 東深供水工程
為解決香港同胞食用淡水問題,中央政府在1960年建成深圳水庫,開始對香港供水。l963年大旱,港九同胞飲用水十分困難,廣東省人民政府對此事非常關心。同年12月8日,周恩來總理出訪非洲路過廣州,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召集省委書記趙紫陽、省長陳郁等人向總理匯報興建供水工程問題,提出了3個方案。周總理聽了匯報後,同意從東莞縣橋頭鎮引東江水,利用石馬河道,經過8級抽水站把東江水提高水位46米後注入雁田水庫,然後在庫尾開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入深圳水庫,再通過鋼管送水到香港的設計方案。於是,東江一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於1964年全線展開施工。經過1萬餘人一年奮戰,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開始供水。東深工程建成後,除負擔供水港九地區每年6820萬立方米外,還負擔灌溉東寶兩地沿線農田16.85萬畝,排澇6000畝和向深圳市供應生活用水每年3000萬立方米。香港同胞從此解除了缺水之苦。
㈨ 東莞的八大景點是那些地方
東莞的八大景點是:故壘雄風、可園蘊秀、城樓集瑞、蚝崗探古、潢涌宋祠、南村遺韻、金鰲塔影、東縱豐碑。
1、故壘雄風
在該市虎門鎮,當年,中國軍民憑借虎門天險構築了聞名中外的的「金鎖銅關」,奮力抗擊英國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銷煙舊址(1957年重建,現存鴉片戰爭博物館)、沙角炮台、威遠炮台,仍升騰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2、可園蘊秀
東莞可園博物館景觀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村,是嶺南私家園林,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樑園合稱廣東近代四大名園。
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創建人張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園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
3、城樓集瑞
迎恩門城樓景觀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曾有城牆連接道家山、南城、缽孟山、東門、北門,全長1299丈,環護東莞城,堅固高大,雄偉壯觀。如今,迎恩門城樓依然屹立,紅牆碧瓦,飛檐斗拱,蔚然壯觀,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為珍貴。
迎恩西門,歷來是東莞古城的象徵,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標,旁邊的文化廣場是新世紀新東莞新氣象的展現,綠草茵茵,噴泉絕響,舞姿翩翩,歌聲曼妙,構成東莞新時代的盛景。迎恩門城樓與文化廣場,展現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
4、蚝崗探古
蚝崗貝丘遺址景觀位於南城區勝和蚝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保存面積650多平方米,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
5、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景觀位於中堂鎮,距離莞城7公里,與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所在的中堂鎮地屬東莞市的水鄉、東江平原地區、地勢平坦。自古以來,東莞就是「魚米之鄉「。
潢涌河流交錯,水資源十分豐富,歷來盛產水稻、甘蔗、香蕉和魚、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於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龜形,祠內明代碑刻,肅穆凜然。主要建築有頭門、二進(中堂)、後進,均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
6、南村遺韻
南社村古建築群景觀立村於南宋末年,現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築,有祠堂25間,古民居100多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落以水塘為中心,兩岸祠堂林立,影影綽綽。
7、金鰲塔影
金鰲洲塔景觀位於東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處,即萬江橋畔。因其坐落於萬江金鰲洲,故名。金鰲洲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於天啟四年(1624年),歷時27年。據悉,建塔之目的為「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
原為抗禦水害的鎮水寶塔,8角10層,蓋頂有塔剎,無塔檐,無欄桿,磚牙疊砌。後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邊僅三、五米之遙,此塔處於江心陸洲,三面環水,經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礎穩固,巍然聳立於東江之濱。
8、東縱豐碑
大嶺山,孕育英雄的土地。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景觀,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及其前身在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軍的「萬人大掃盪」。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是一個文物保護群體,包含多個文物保護單位。
有司令部舊址、會議室舊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電台舊址、報社舊址、情報站舊址、糧站舊址、軍械修理廠舊址、軍事訓練班舊址、幹部訓練班舊址、後方醫院舊址、後方辦事處舊址等十餘處,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㈩ 東莞歷史文化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東莞屬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時東莞屬交州(南交)。順帝分番禺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深圳南頭)。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和香港),東莞地域隨之縮小。
清沿明制。清朝後期,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
(10)東莞有哪些歷史文化村擴展閱讀:
東莞的名稱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相傳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聞名,故名東莞。「東莞」首次成為本地的名稱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東莞人大都以做莞草為業,又在廣州之東,故名東莞。這是學界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 。
第二種,因莞香而聞名,故名東莞。不過學界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第三種,山東省原有東莞郡,因北方戰亂,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東莞郡的士族遷徙到東莞的位置,為了紀念北方故土,依舊把當地稱作「東莞」。
廣東歷史久遠,是太古時代「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遺跡。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智人(馬壩人遺址)。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