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的歷史故事
西安事復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制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西安館有哪些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結果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安內攘外「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②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始皇修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
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3、燒制艱難:
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裡逃生:
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2)西安館有哪些歷史故事擴展閱讀:1、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2、藝術價值: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3、發現故事: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參考資料:網路-兵馬俑
推薦於 2020-05-23
查看全部48個回答
精選商品
舊書9成新/秦始皇兵馬俑 劉新民
¥71
剛剛更新兵馬俑門票-西安"熱門景點"遊玩攻略
兵馬俑門票-西安攻略社區!百萬旅行家與驢友分享西安旅遊心得--兵馬俑門票-旅行玩法,旅遊攻略,行程路線,必去景點,美食攻略匯總
滄州趣玩兒旅行社有..廣告
2020兵馬俑門票 ,降低旅遊費用
最近想去西安旅遊,想咨詢下兵馬俑門票,謝謝大家!答:西安景點眾多,且比較分散,半自助游的話玩一圈的話,大概也就一千多點,半自助游自由行...
西安銀橋國際旅行社..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去兵馬俑需要多少錢?找兵馬俑?就上阿里巴巴
兵馬俑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交易!
572020-06-16
秦始皇的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 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52 瀏覽4812019-10-27
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始皇陵東側約三里處出土的兵馬俑,如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這些數以千計的陶人陶馬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47 瀏覽6682017-11-23
秦始皇兵馬俑的故事
73 瀏覽423862020-03-28
兵馬俑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2 瀏覽1412017-11-12
關於秦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③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都分別是哪十三朝有哪些好玩的歷史故事
分別是:西周、秦朝、西漢、東漢、新朝、前趙朝、前秦朝、後秦朝、西魏、北周、西晉、隋朝、唐朝。古代絲綢之路起點就是西安這座千年古城。在以前把西安都稱為長安,西安是正兒八經的千年古都,在古代的時候,這座古城就在六大古都之首,因此有很多朝代的帝王都喜歡在西安這個地方建都。
劉曜建立的前趙也是設都在長安,這個朝代存在的時間很短,具體時間不祥。前秦也是個短命的國家,它由苻健建立,雖然說它政權比較強大,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最終還是被滅了國。後勤是姚萇建立,因為前秦的紛爭,沒處理好,導致這後勤也成了短命的國家。鮮卑拓跋氏建立了西魏,不過末年時期因為官官相鬥,最後擁立元寶炬為帝,不久之後這個朝代也滅了。
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北周的實力非常強大,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強大,連隋朝都是托它的福,因此隋朝也和北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李淵建立唐朝,大家都曉得唐朝有多繁榮,因此長安在唐朝最為昌盛,不過隨著唐朝的結束,長安也越來越衰弱,因此後來就沒人建都在長安了。
④ 西安景點的美麗景色和歷史故事50字的
西安主要旅遊景點介紹
1.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秦始皇從葬坑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秦始皇兵馬俑位於陵園夕陽東門外3公里處。秦始皇兵馬俑造型逼真,無一雷同。秦始皇兵馬俑的車兵、步乓、騎兵列成各種陣勢,嚴陣以待,遇敵出擊,儼然一支整齊威嚴、浩浩盪盪的秦朝軍隊,保衛著秦始皇地下王國的安全.整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2.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陵(含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陵墓規模宏大,修建時間長達37年之久,分為內外兩城,內城方形,外城長方形。陵園南部是墓葬區,今墓冢為四方錐形,底部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高55米。墓內機關重重,有眾多的珍品陪葬。雖然始皇陵的價值極高,但由於各種原因,迄今為止尚不能挖掘,所以現在這里只能看到一座巨大的土堆,沒有太大的觀賞性。
3.華清池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華清池位於西安城東,驪山北麓,華清池距歷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華清池就是游覽沐浴勝地,華清池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務院公布華清宮遺址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清池緊依京城的地理位置,猗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 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歷代天子.華清宮是唐代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 747)修建,華清池是唐玄宗和楊貴妃遊玩、沐浴的場所。華清池驪山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43度,華清池被稱為「與日月同流,不盈不虛」是游覽和沐浴勝地。
4.驪山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龍頂海拔1301.9米,山上松柏長青鬱郁蔥蔥,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驪山又名「綉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5.陝西歷史博物館
位於西安市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佔地約7萬平方米,是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型、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組仿唐建築,內部分為三個陳列廳,所展出的3000多件文物,都是從陝西省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出,大多為稀世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6.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
7.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距西安城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薦福寺創建於公元684年,是在唐高宗死後百日,為其獻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獻福寺。公元698年改名薦福寺。大.小雁塔是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這一「小」字小出了精緻和典雅,但也小出了小氣,在聲名和氣勢上與大雁塔簡直是天壤之別。
8.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坐落於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里而得此名)。它於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徵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里,展示了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誌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鍾樓
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它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10.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
11.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遺址即半坡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約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有6000年的歷史。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址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12.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1370棗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2米。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自1983年開始的環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牆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城公園。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體系,為遊客直觀了解古代戰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
13.清真大寺
大清真寺位於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並 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大清真寺位於西安市鼓樓西北隅,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築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該寺院始建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保護,成為目前的格局。該寺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5月榮獲西安市旅遊十大景觀之一。.
14.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市曲江新區的大唐芙蓉園佔地1000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包括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眾多景點。.
15.青龍寺
青龍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紀出達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聖寺。1986年,青龍寺從日本引進千餘株櫻花樹,植於寺院,每年五、六月間,櫻花盛開,春色滿圓,奼紫嫣紅,風光異常。至今,青龍寺也以它傳奇的歷史角色和美麗的靜謐風景吸引這眾多的中外遊客。 青龍寺位於西安是鐵爐廟村,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徵。 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的日式,從古到今很有文人墨客到此游覽,並留下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和詩詞。 每年一到3、4月份,寺院內的幾株櫻花樹落英繽紛、如雪如霜、非常的漂亮。這也是青龍寺每年的幾個勝景之一!
16.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杜曲鎮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17.水陸庵
水陸庵地處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原名水陸殿,為六朝古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壁塑群把繪畫、圓雕、浮雕、樓刻藝術手段容為一體,在牆、梁、柱上鑲滿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萬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個個活靈活現,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氣象萬千的意識效果。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獨具,尤為突出,立足故事情節,追求場面動感,抓住表情、眼神、動態等環節的變化,以寫意而達意境,以塑體而托思,以人物粗礦、文靜性格、喜怒哀樂的表情躍染壁上。
18.八仙庵
道教勝地八仙庵,位於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內,為西安最大的道教廟宇,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建築。相傳修建於宋代,隨後歷代均有修葺。現存主建築均為清代所建,因庵中供奉以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的塑像為主,故名「八仙庵」。
19.曲江寒窯
曲江寒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郊,大雁塔東側、雁引路以南、曲江池東南方向的一條溝里。進入寒窯,可欣賞雕繪精美的山門坊,一覽王寶釧當年綉球擇婿的飄綵樓,可觀畫室、寒窯故事蠟像館。
20.樓觀台
陝西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距古城西安70公里,107國道橫穿而過,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位於西安市周至縣城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樓觀台得名於西周,古代聖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高崗築台授經,故此地是全國的道教聖所,並受道教信徒的仰慕膜拜,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魂所在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21.草堂寺
中國佛教寺院。在陝西戶縣東南15千米,面對終南山。龜茲僧人、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為後秦姚興迎至長安後不久,即安住此寺譯經。因其以草苫為寺中一堂屋頂,故名。北周時毀,唐宋以後多次重建。今有大殿三間及鳩摩羅什舍利塔等。距西安約50公里的草堂寺位於陝西省戶縣圭峰山北麓,東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2.翠華山
翠華山在終南山太乙鎮,去了終南山就一定要去一下翠華山。據說大約在周幽王時期,關中發生大地震到這里。地質構造比較脆弱的翠華山一帶發生強烈山崩,甘湫池和翠華峰是山崩破壞最嚴重的地段大量的崩積物堆滿山谷,截水成湖,形成秦嶺北坡罕見的兩個堰塞湖,即水湫池和甘湫池。水湫池的面積約20公頃,因為它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也叫翠華山天池。崩積體的上部有天然冰洞和風洞各一個冰洞內外的溫差可達23℃終年結冰不化。
23.高家大院
高家民俗大院位於北院門144號,總居住面積2310平方米,是磚木結構的四合院,西安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大院明朝末年崇禎時期開始興建,到清朝乾隆時期基本初具規模。大院主體完工在乾隆時期,到道光年間整個院子完成。最後一次大修在同治十年,最近一次恢復是在六十年代進行。
24.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已有歷史1350餘年。據史書記載,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後而擴建,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13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
⑤ 分享下,你知道西安有哪些歷史典故
西安是13個朝代的古都,財神趙公元帥的故里,也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⑥ 西安歷史上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歷史事件回到本欄 | 編輯本段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⑦ 西安有哪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一說17朝),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偉大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又稱為「西京」、「西都」、「鳳城」、「斗城」,簡稱「鎬」(與「皓」同義同音,寓意「光明之都」)。從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鎬京、酆鎬、長安、常安、京兆、大興、永興、奉元,西京,以「長安」最為常見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極少數可令外國人心懷景仰而來頂禮膜拜的偉大中國城市。
西安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方羅馬,東方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
傳說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⑧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哪十三朝有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
說十三朝古都的話,那就以下的幾個朝代了,其先後順序及其存在年代如下:1.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約275年)2.秦(前221年--前206年,約15年)3.西漢(前206年--公元8年,約214年)4.新朝(王莽9年--23年+更始帝23年--25年共15年)5.東漢(獻帝6年)6.西晉(愍(min3聲)帝)7.前趙(11年)8.前秦(33年)9.後秦(34年)10.西魏(22年)11.北周(25年)12.隋(581年--618年,約38年)13.唐(618年--907年,約290年)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發祥地。西安,古稱鎬京、咸陽、長安、常安、大興、西京等,自古帝王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同時西安也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周文、武王的宗周(妖邪當道,民不聊生,武王伐紂等);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刺客荊軻就是在這里刺殺的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圖為絲綢之路一角)
或許沒有那麼的寫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優秀的題材為當今的我們,描述了繁華富庶的古西安昔日的繁華盛況,彷彿那個萬邦來朝的盛唐浮現腦海……
⑨ 西安有哪些歷史
西周伯姬來昌(周文王)在自今西安城西南長安縣灃水中游西岸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一年,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是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是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西周歷12代約300年,公元前771年亡於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