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探尋彌渡花燈
彌渡,曾名迷渡。相傳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彌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它猶如一塊翡翠鑲嵌於滇西高原。唐代,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於是,彌渡便有了「燈從唐朝來,藝從唐朝起」之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連綿不斷,又給這里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經過歷史的滄桑,彌渡以其境內漢族和彝、回、白等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博採祖國南北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小河淌水》源於密祉。詞曲改編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於彌渡縣的密祉。他回憶1947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作這首曲子時的情景說:「密祉放羊調優美的旋律讓我想起家鄉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風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來亮汪汪》的歌名。雲南大學《教學唱》主編江騖建議用《小河淌水》更好,這首歌發表後,逐漸流傳開來。」密祉不僅山歌調子優美動聽,而且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這里的龍燈盛會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18個村的群眾匯集密祉大寺,獅、龍、鳳乘興起舞,男女老幼同場賽唱,晝夜狂歡,氣氛熱烈,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彌渡花燈、民歌,浩如煙海。彌渡花燈、山歌多達400多首,傳統劇目達250多個。《十大姐》、《綉荷包》、《彌渡山歌》、《大風刮來樹頭歪》等久唱不衰,膾炙人口。
彌渡縣的歷屆領導十分重視繼承、發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口號。1999年,從400多首彌渡民歌中精選出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13首名曲,攝制了名為《彌渡行》的60分鍾VCD音樂藝術片,向國內外發行。幾年來,彌渡縣年年舉行春節大型燈展,大規模開展花燈演唱骨幹培訓和花燈集體舞大賽,1個專業花燈團、130多支民間業余花燈隊常年活躍於城鄉。
「到了紅岩坡,處處聞歌聲」、「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小河淌水的地方——彌渡,正以充滿地方民族傳統文化韻味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Ⅱ 雲南省博物館參觀是否需預約
1、博物館是不要預約的,如果您真想預約,他們也沒法跟您預約,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接受政府部門的預約,對一般遊客是不需要預約的。您只要去就行了,如果遇上開放,您進去。一旦不開放,您就不進去,第二天再來就行了。
2、大理的小吃沒有多少,無非洱絲、乳扇、雕梅之類,您到哪都有吃的。如果到大理古城(當地人稱「大理」,沒有「古城」二字。)我勸您就到紅龍井、人民路或玉洱路,不要到洋人街,那兒的東西貴,也沒有多少特色。我認為,到紅龍井是最好的,一是有特色,二是東西不算太貴。
祝您在大理愉快,因為我也是賦閑後到大理定居的人,我對大理是很有感情的,我認為大理是中國不多的適宜人居的地方之一。
Ⅲ 彌渡的風景作文—500字左右或寫彌渡建築的作文500字
無錫之旅
素有「太湖明珠」美譽的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城。這個寒假,爸爸媽媽在浙侖海外旅行社報了名,帶著我去領略領略這江南的秀麗風光。
這回的導游和我們所要游覽的地區有關。他姓「吳」,就叫「吳錫」。我們跟著小吳哥哥開始了二日游。
無錫是全國有影視城最多的一個城市,既然到了無錫,又為何不去看看呢?無錫的景點第一站就是「三國水滸城」。
三國水滸景區坐落在蔥蘢蒼翠的軍嶂山麓、風景綺麗的太湖之濱。景區里的建築大多都具有濃郁的漢代風格,如「吳王宮」、「甘露寺」、「曹營水旱寨「、」吳營「、」跑馬場「、」點將台「等幾十處大型景點。三國城門高大、威猛,旌旗隨風飄展,配以廣場上天祿和辟邪兩尊神獸,更顯得門樓的庄嚴與肅穆。水滸城共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平民區,另一個是景城區。可惜來得不是好時候,就沒能細細游覽。
由於早上起霧,封了三個多小時的道,直到午後才真正開始「游」。等把整個水滸景區走完時,天已經慢慢暗了下來,只得開始晚餐。
晚飯過後,我們又來到著名的錫惠公園遊玩。錫惠公園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舒適的休閑游樂於一體的綜合體大型園林。優美的園區內峰巒疊翠,景色斐然,堪稱無錫的「天然博物館」。
錫惠公園里的主要風景就是「天下第二泉」和「寄暢園」。明代的寄暢園已有百年歷史,取園主寄情山水,豁達暢快之意而得名「寄暢」。園內藉助天然景緻而略加修飾,而整合出人文與自然渾然天成的園林精品。園內景緻多樣,假山秀石、石欄雕、小徑通幽、參天老樹結合得天衣無縫,編織出了一幅「錦江漪塔影搖曵「的清秀風光。出了寄暢園,順著用石頭鋪成的路一直往前走又能見到更美的景色。整個錫惠公園在夜晚又顯優美風彩。
第二天一早,我們又去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去游賞。太湖是國內的第三大淡水湖。黿頭渚為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大的石頭突入湖中,像黿正翹首而得名。我們坐著船,一陣陣的風佛面而來。向遠處望去,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向下面看去,幾陣水波在不停地輪番交替。這時,從旁邊飛馳而過一艘快艇,一下子在快艇行過的水面上又泛起幾朵雪白的水花。
過了一會兒,船靠岸了,我們陸續下了船,繼續欣賞兩邊的綺麗美景。走上風雨橋,抬頭一看,每一個橫檻上都畫著祥雲和神獸等等向右邊望去,有一個老漁夫正在釣魚的石塑,這也說明了當時漁文化的昌盛、發達。過了一個多鍾頭,我們又匯聚在一起,乘船回去
接著,我們又去了靈山景區。靈山景區位於無錫馬山的太湖之濱,臨太湖,倚靈山,挽得青龍山,牽取白虎峰,地靈形勝,為難得的佛國保地。
靈山景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靈山大佛。佛像立於小靈山上,建造時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神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三倍;比矗立在四川樂山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還高17米。
靈山景區還有修築著有名的動態雕塑「九龍灌浴」。下午2午,隨著專門為之創作的《佛之誕》音樂響起,四大金剛托起的巨大蓮花徐徐綻開,通體鎏金的佛祖小時佛塑像立於蓮花之中。同時27隻鳳凰口中吐出聖水,九條大龍噴出水柱直沖佛像,使佛像愈發沌靜、神聖,場面甚為絢麗壯觀,這時水柱也向周邊灑去很多,有不少人被淋了落湯雞。
靈山大佛已是這回旅遊的最後一個景點了,我們的旅程也將結束,坐著汽車返回寧波。
幾縷金色的夕陽穿過一座又一座的小山,照到一片又一片的平原,最後停在了汽車的玻璃上。晚霞把一切都帶進了紅的世界。它把天邊的雲朵染成紅色的;把房子的屋頂塗上紅色的;把人們的臉頰灑成紅色的。隨著車輪滾滾地開在公路上,我們的旅途就將結束。再見了,美麗的無錫!
Ⅳ 彌渡縣博物館檔案還有新街鎮下馬營村寺廟歷史記載嗎
這寺廟有足夠他們年代的話,應該有這樣的記載
Ⅳ 大理彌渡有哪些旅遊景點
密祉景區
密祉鄉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東北與本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國土面積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6236人,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約4公里,距祥臨高速公路1.5公里的萬花溪中。天生橋景區地域614畝,整個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和龍潭構成。天生橋橋全長60米、高50米、橋孔最寬處23.5米,最高點11.5米,橋壁平均厚度13米。
鐵柱廟
鐵柱廟因「南詔鐵柱」而得名。「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
文物古跡
截止到2013年共發現、調查、落實和清理各類文物項目475項(處、件)。其中,古城遺址5處,現有遺存2處,石棺葬6處,火葬群8處,名人墓5處,古建築41處,碑刻84塊,館藏文物169件,古字畫169件。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詔鐵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文學彝族農民起義遺址」、永增玉皇閣、白崖城遺址、金殿窩遺址等。
Ⅵ 彌渡有那些景點
密祉景區
密祉鄉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東北與本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6236人,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約4公里,距祥臨高速公路1.5公里的萬花溪中。天生橋景區地域614畝,整個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和龍潭構成。天生橋橋全長60米、高50米、橋孔最寬處23.5米,最高點11.5米,橋壁平均厚度13米。
鐵柱廟
鐵柱廟因「南詔鐵柱」而得名。「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
Ⅶ 彌渡有哪些特產
鹹菜、彌渡卷蹄、黃粉皮、紅花油、辣子食品、彌渡風肝、 彌渡腌蒜 、彌渡香腸等
Ⅷ 彌渡縣博物館檔案里有新街鎮下馬營村的寺廟歷史記載圖片嗎
你好,還有一個辦法,你去查查彌渡縣志,裡面應該有。希望幫到你喜歡就給個採納謝謝!
Ⅸ 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博物館觀後感
彌渡縣位於東經100°19′—100°47′,北緯24°47′—35°32′之間。地處雲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綉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均出自彌渡。
歷史沿革
彌渡歷史悠久,是我國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內現存有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物,相傳古代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征服了滇池東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大兵臨滇,滇王降漢」(《雲南簡史》35頁),西漢在西南夷地區設置了牛建 為、牂牁、越巂、益州4郡,彌渡地方屬益州郡雲南縣地。東漢王朝繼承和發展了西漢在西南夷的郡縣設置,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個縣(不韋、巂唐、比蘇、葉榆、邪龍、雲南)劃分出來加上新設的哀牢、博南兩縣,設置永昌郡(相當於今之滇西地區)(《雲南簡史》36頁),彌渡地方屬永昌郡雲南縣地。
公元214年,蜀漢劉備佔領益州。225年,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為了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把益州郡改為建寧郡,新設雲南郡。郡治雲南(今祥雲)。領「從原益州郡所領縣中劃出弄棟縣(今姚安),從永昌郡所領縣中劃出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巍山)、雲南(今祥雲)3縣,從越巂郡所領縣中劃出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青蛉(今大姚)合7縣」。彌渡地方屬雲南郡雲南縣地。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王朝,「公元271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地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使雲南地區成為王朝中央直接統轄的一個大行政區……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彌渡縣地方屬寧州雲南郡雲南縣地。
南北朝272年間,沒有新的建置。彌渡地方仍屬寧州雲南郡雲南縣地。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蒙巂等六詔爭相崛起。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調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嚴正海支持皮羅閣及其子閣羅鳳統一洱海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為雲南王,在唐嚴正海支持下,擊滅了石和詔(今鳳儀)、石橋詔(今下關)、越析詔(今賓川西部)、鄧賧詔、施浪詔(今鄧川地區)、浪穹詔(今洱源地區),建立了南詔。南詔置十賧,七節度,二都督。彌渡地方置勃弄賧,屬南詔十賧之一。治地白岩。
902年,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隆舜子舜化貞奪取南詔政權,號稱「大長和國」。928年,楊干貞殺「大長和國」王鄭隆亶,擁趙善政為國王,稱「天興國」,10個月後,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為王,稱「大義寧國」。在王朝相繼更迭的36年中,彌渡地方建置因襲南詔稱勃弄賧。楊干貞執政期間「貪虐無道,中外咸怨」,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滇東37部種族、奴隸和「大義寧」的地方勢力,於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打垮楊干貞守軍,進入陽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權,改國號大理(意即大大地調理各方面的關系),所轄疆域以府或郡領屬,先後建立了「九府七郡」,彌渡地方屬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駐今大理鳳儀鎮,轄今鳳儀至彌渡一帶)。在大理政權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變,彌渡地方仍屬天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