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的大冶是哪裡

歷史上的大冶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08 17:35:22

① 大冶的歷史

歷史沿革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是年李煜為南唐國主時,升青山場院,並拆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以境內礦產豐富采冶業發達,按《 莊子·大宗師》「大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一語,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
夏、商時,縣地屬荊州之域。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0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紅為鄂王,縣地屬楚國鄂王轄地。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時縣地在南郡境內。
三國時,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城),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部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等六縣為武昌郡。時縣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陽新兩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孫權將其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縣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鄂、陽新、沙羨等七縣為屬地。時縣地在武昌、鄂、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時縣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安帝義熙元至四年(公元405—408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此時仍為武昌郡,縣地屬武昌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郢州於汝南(今武昌),時縣地在郢州武昌、陽新兩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代,縣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的九國興起,縣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國將永興縣和武昌縣各劃出相鄰的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冶煉,時縣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始建大冶縣。
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升永興縣為永興軍,次年改永興軍為光國軍,縣地先後屬永興軍與光國軍。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永興軍為興國路,隸屬於江西行省;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興國路劃歸湖廣行省,縣地屬興國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興國路為興國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興國府降為興國州,縣地先後屬興國府和興國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縣地屬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1723—1735年),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1921年,建立中華民國以後,廢府改道,縣地屬湖北省江漢道,後道廢,從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縣地呈現「兩權」(國、共)或「三權」(國、共、日)並立狀況。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時縣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1935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隨後建立偽「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而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城外。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十四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了「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大冶縣政權。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5月,劃石黃鎮、鐵麓等鄉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先後屬大冶專區、黃岡專區。
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
1982年3月12日,國務院公布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該遺址被列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縣級),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由黃石市代管。
2006年,黃金山工業新區成立。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託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託管黃金山工業新區協定簽字。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轉型城市之一。
2010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中,大冶市比上年躍進13位,排名156位,居
全省之首。大冶正在黃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十二五」期間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市。
2011年8月20日,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揭曉,大冶市比上年躍進34位,排名122位,居全省之首,中部第12位。

② 大冶市屬於哪個省

大冶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武漢、鄂州、黃石、九江城市帶之間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東經114°31′—115°20′,北緯29°40′—30°15′。西北與鄂州市為鄰,東北與蘄春、浠水縣隔江相對,西南與武漢市、咸寧市毗鄰,東南與陽新縣接壤。距省會武漢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黃石市代管。全市總面積1566.3平方公里,轄1個鄉、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有農場。

大冶市地處幕阜山脈北側的邊緣丘陵地帶,地形分布為南山北丘東西湖,南高北低東西平,一般海拔高度為120—200米,最高點海拔840米,最低點海拔11米。主要山脈有大同山、天台山、龍角山、雲台山、茗山、黃荊山等。大冶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主要是東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季 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6.9°C,極端最高氣溫40.1°C,極端最低氣溫-10°C,年均無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為1385.8毫米。長江流經市東北隅,市內主要河流有17條,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大冶市1999年末總人口為878886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746242人,非農業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屬漢族,另有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苗族、滿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爾族等9個少數民族,計117人,雜居在漢族之間。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1949年建國初,成立大冶專區,大冶縣屬之。1952年,大冶專區撤銷,大冶縣改屬黃岡專區,1959年1月改屬黃石市,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1962年6月恢復大冶縣,仍屬黃石市。千餘年來,縣地隸屬之變化,行政區劃之變更,區域之擴大與縮小,十分頻繁,而縣名始終未變。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舉行建市慶典。

③ 大冶市(縣)名稱的由來

從歷史上看,三千多年前人類就在大冶掘井取礦,冶煉青銅,大冶也因此以「大興爐冶」得名,成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楚國的經濟、軍事重鎮.
我也是大冶的,呵呵~~~~。

④ 大冶在哪裡

你好,來自網路:
大冶,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武漢、鄂州、九江城市帶之間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東經114°31′—115°20′,北緯29°40′—30°15′。[1]
2013年,大冶市總面積1566.3平方公里,轄1個鄉、9個鎮、3個街道、1個國有農場。[2]
大冶市是第12屆和第13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即全國百強縣,湖北唯一上榜縣市)[3] ,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湖北縣域經濟發展領頭羊,湖北經濟首強縣市,湖北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標兵城市。大冶市是世界青銅文化發祥地,中國礦冶名城,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2]

⑤ 大冶縣的歷史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0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紅為鄂王,縣地屬楚國鄂王轄地。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時縣地在南郡境內。
三國時,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城),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部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等六縣為武昌郡。時縣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陽新兩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孫權將其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縣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鄂、陽新、沙羨等七縣為屬地。時縣地在武昌、鄂、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時縣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安帝義熙元至四年(公元405—408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此時仍為武昌郡,縣地屬武昌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郢州於汝南(今武昌),時縣地在郢州武昌、陽新兩縣。
隨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代,縣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的九國興起,縣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國將永興縣和武昌縣各劃出相鄰的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冶煉,時縣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始建大冶縣。
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升永興縣為永興軍,次年改永興軍為光國軍,縣地先後屬永興軍與光國軍。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永興軍為興國路,隸屬於江西行省;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興國路劃歸湖廣行省,縣地屬興國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興國路為興國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興國府降為興國州,縣地先後屬興國府和興國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縣地屬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1723—1735年),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1921年,建立中華民國以後,廢府改道,縣地屬湖北省江漢道,後道廢,從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縣地呈現「兩權」(國、共)或「三權」(國、共、日)並立狀況。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時縣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1935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隨後建立偽「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而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城外。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十四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了「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大冶縣政權。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5月,劃石黃鎮、鐵麓等鄉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先後屬大冶專區、黃岡專區。
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
1995年元旦,撤銷大冶縣建制,成立大冶市,屬黃石市代管。

⑥ 歷史上大冶流水裡現在是哪裡

流水裡 分四里。今鄂州市花湖至楊澤、黃石市的黃石港、石灰窯至老下陸的一片地區

⑦ 大冶市是哪個省

大冶屬於湖北省黃石市,在湖北省的東南部,大冶起源於「大興爐冶」之意,有3000的青銅歷史,號稱青銅故里,現在又以古建出名,被稱為古建之鄉,其中最有名的古建公司是 曹操斗拱,殷祖古建,是湖北十大建築名片。

⑧ 大冶的歷史沿革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3000多年的青銅史,1000多年的建縣史。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舉行建市慶典。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0年),楚王熊渠攻楊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紅為鄂王,縣地屬楚國鄂王轄地。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時縣地在南郡境內。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城),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部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等六縣為武昌郡。時縣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陽新兩縣境內。
三國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孫權將其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縣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鄂、陽新、沙羨等七縣為屬地。時縣地在武昌、鄂、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時縣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義熙元至四年(公元405—公元408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此時仍為武昌郡,縣地屬武昌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郢州於汝南(今武昌),時縣地在郢州武昌、陽新兩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國在武昌郡永興縣建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冶煉,時縣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三鄉與之合並,始建大冶縣。縣名取「大興爐冶」之意。
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升永興縣為永興軍,次年改永興軍為興國軍,縣地先後屬永興軍與興國軍。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興國軍為興國路,隸屬於江西行省。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興國路劃歸湖廣行省,縣地屬興國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興國路為興國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興國府降為興國州,縣地先後屬興國府和興國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縣地屬武昌府。
清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民國十年(1921年),建立中華民國以後,廢府改道,縣地屬湖北省江漢道,後道廢,從屬湖北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大冶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時縣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大冶縣政權,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5月15日,大冶解放,6月1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石黃市」。1950年8月21日,省轄黃石市正式成立。
1952年6月,大冶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
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1959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
1982年3月12日,國務院公布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該遺址被列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縣級),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由黃石市代管。
2006年,大冶黃金山工業新區成立。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託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託管黃金山工業新區協定簽字。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轉型城市之一。
2012年12月10日,大冶市在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一舉沖進全國百強,成為湖北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
2013年12月23日,大冶市在中郡研究所正式發布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大冶市繼續以湖北省唯一上榜縣,位列第四方陣「A-級國91—國100」,排列94位,較上一屆前移3位。

⑨ 黃石多少年的歷史大冶呢黃石能跟大冶比嗎

黃石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設立的工業城市,是在原大冶縣石黃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冶縣在建縣前是永興縣(今陽新縣)和武昌縣的一部分。

黃石市地在唐虞之世屬三苗;夏商屬荊州之域;周夷王七(公元前187)年,楚熊渠攻揚越後,市地淪為荊楚之鄂侯領地;秦隸江夏郡。漢高祖六(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隸屬江夏郡;三國時孫權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魏黃初二(221)年,孫權析下雉縣置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縣境內。唐哀帝天佑二(905)年,吳國武昌軍節度使秦裴,在永興縣境內置青山場院;宋乾德五(967)年,南唐主李煜升青山場院為縣,劃武昌縣三個鄉與之合並,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大冶縣,黃石市地從此隸屬大冶縣。

黃石市沿江集鎮道士洑成鎮最早,其他依次是黃石港、湋源口、磁湖、石灰窯。1948年,大冶縣將石灰窯、黃石港兩鎮合並成立石黃鎮。1949年5月15日,石黃鎮獲得解放,後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將石黃鎮和鐵麓、申五、長樂和下章鄉從大冶縣劃出,設置石灰窯工礦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同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湖北省石黃工礦特區人民政府,屬大冶專署領導。1950年8月2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將石黃工礦特區升為省轄市,定名「黃石市」。「黃石」一名,系由「黃石山」、「黃石港」等山、港演變而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有「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1959年1月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歸黃石市管轄,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隸屬黃石市。1994年2月18日,大冶撤縣建市,定名「大冶市」,仍屬黃石市。1996年12月17日,陽新縣從咸寧地區劃出歸黃石市管轄。

其實按上面的說法本來是黃市屬於大冶的,可是現在相反了,我想可能是因為黃石有了是嗎華新水泥場啊,美爾雅西服啊一類的之後,發展的比大冶好,地理條件也比大冶好的原因吧,現在大冶不是開始反攻了嘛,就憑黃石些個貪官,黃石的經濟現在是日益衰落,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不知道呢!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大冶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