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自然歷史如何發展意識

自然歷史如何發展意識

發布時間:2021-03-08 16:43:11

『壹』 如何理解意識形成既是一個自然地過程又是一個歷史的進程

人類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是千百萬年間一個長期的過程,人類意識區別於動物意識而形成,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由於人類一步一步走向高等而自然得來的,是自然法則的產物,因而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理所當然的形成。
意識的作用是人區別於其他物種的一大特點,我們能製造各種各樣的工具,建立各種各樣的科學,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人的意識而非其他物種。意識的形成具有標志性,是人類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重大的歷史進程——非凡意義的形成。

『貳』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如何理解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第二,人們雖然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並不是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但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麼樣的社會結果,他們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歷史發展卻又不依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為轉移。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歷史必然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這種自覺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及其規律卻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並把這種生產關系看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又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同上,第9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了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就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一般的唯物主義原理,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也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客觀的東西決定主觀的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叄』 自然在歷史上是如何組織和發揮作用的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
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
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現象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
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順著傳統用法,自然科學可被理解為生物科學(涉及生物學程序),並以區辨物理科學(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學法則)及化學科學。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和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材料學等實用科學,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經驗即生產斗爭經驗的總結。它的發展取決於生產的發展。
原始社會中,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因生產工具簡單、粗笨,還受到原始宗教及其他意識的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緩慢的。不過,人類取得的每一個科技進步,都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同時又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的不斷積累,預示著科技的新突破。因此,盡管當時的人們尚處於蒙昧與野蠻狀態,但他們在與自然界的斗爭的過程中,以辛勤的勞動與聰明智慧,不斷地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自然科學
西班牙塔拉戈納市附近莫利·德·賽特(Molí del Salt)古人類遺址,西班牙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和加泰羅尼亞人類古生態學與社會進化研究所(the Catalan Institute of Human Paleoecology and Social Evolution)共同合作的一項考古研究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開始循環使用石器類生活用品。該研究結論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考古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研究人員是在對西班牙塔拉戈納市附近莫利·德·賽特(Molí del Salt)古人類遺址出土的燃燒過的石器製品進行研究後得出上述結論的。他們認為,這些燃燒過的石器製品可以用來判斷循環利用前後石器的不同形態。研究結果表明,循環利用生活用品的現象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十分普遍。這種循環利用的行為主要是為了應急。研究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緊急情況時,為了避免因四處尋找製作工具的材料而浪費時間,開始選擇使用此前在當地居住的部落遺棄的工具進行加工。這也成為當時的人們選擇居住地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2]
方位的確定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方位的辨別知識。他們從日出、日落及日落後北斗等星體出現的規律中探索出東南西北的不同方位。他們在營造房舍、埋葬死者時,都注意到朝向。例如住房的朝向大多選擇南向;同一個墓地,甚至同一個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墓地中,絕大多數死者的頭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雖然其中有些朝向與正方向(正南、正北等)略有偏差,但基本方向都是不變的(少數不同方向的墓葬,應與死因有關)。如西安半坡墓地中墓葬的排列十分整齊,它們的方向基本一致,略有偏差者也與正西方向相差不超過 20°。u12290X在年代更早的新鄭裴李崗墓地清理的 114 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墓,排列密集,很有規律,所有頭向均朝南或稍偏西。這些事例說明,距今 8000 年前的人們就已基本掌握了定向的方法。

『肆』 意識的形成既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又是一個社會的歷史過程,談談對

意識形成是一個自然過程。這是指:意識與外界的反映有關;意識形成是是一個社會過程。這是指:意識與社會的接受程度有關。——常識哲學篇。

『伍』 人類生態意識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人類生態意識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過程:

(1)人類早期生態意識的形成。人類社會的早期,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最初猜測,可以視為人類早期樸素的生態意識。古希臘、古羅馬哲學的特徵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思想。公元前五、六世紀的自然哲學家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依靠獨特的思維能力是社會進化的結晶。如亞里士多德把植物到動物到人看作不同級別的連續系列,猜測到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他還在其著作《政治學》中,首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認識和觀念具有超現代的啟迪意義,可以視其為早期的生態意識。

在人類早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意識中,貫穿著這樣兩條基本線索:一方面,人類從有史以來就開始了對自然的盲目適應與被動干預;另一方面,自然以其強大的力量制約著人的認識與行動,並以其生態破壞的後果警示著人類,使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始終處於一個很低的程度。

(2)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人類的生態意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入到種植業、畜牧業和農業文明,這不僅是生產發展史上偉大的革命,而且更是人與自然關系史上的重大飛躍。在這一時期,人類不僅學會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而且開始有意識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開始逐步地人工化和社會化。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取決於自然提供的現成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而是更主要地取決於自己的耕作勞動。當然,人仍然依賴自然,但這種依賴存在於生產過程之中,而不是生產過程之外。自然界作為勞動對象進入到人類的實踐領域。人已經不是消極等待自然的恩賜,而是積極干預自然並貪婪地向自然索取。這一時期,基於自然界對人類的長期威脅,人類形成一種非常明顯的思想傾向,即試圖把自身從自然界中擺脫出來,並逐漸地學會從本質上和整體上,近乎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4世紀前後,是資產階級大踏步走上世界歷史舞台的時代。這一時期,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徵的工業文明逐步興起並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邁進。文藝復興以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由於生產和社會的需要,人們注意從各個方面探索自然的奧秘,迫切要求從自然界中攫取更多的財富,從而推動並加速了近代自然科學迅速分化和長足發展,而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又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為人們所認識、支配,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從此,人類與自然關系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一方面由過去自然界對人類的統治轉變為現在人類可以憑借科技駕馭一部分自然,它標志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過去對自然的崇拜轉變為現在對人的主體性的崇拜,它標志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位置變換。人儼然已凌駕於自然之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遺憾的是,人在自然面前地位的劃時代飛躍以及人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取得的「輝煌勝利」,導致人類被勝利沖昏頭腦,甚至忘乎所以。於是乎「人類中心論」、「自然奴隸論」盛行,其結果使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初見端倪。

(3)現代生態意識的產生。到19世紀中葉,生態學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人們並未給以足夠的重視。人類對生態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當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於1866年首次提出「生態學」時;當英國植物群落學家坦斯利於1935年首次提出「生態系統」時;當人類社會翻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彌漫的最為悲壯的一頁時;當人類現代工業文明日新月異,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帶來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環境的嚴重惡化、生態嚴重失衡的後果。整個生態系統日趨嚴峻的形勢,喚起了人們對違反生態平衡規律帶來的嚴重後果的痛苦反思,促使了人類現代生態意識的崛起。現代生態意識以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和1992年裡約熱內盧「人類環境與發展會議」為鮮明特徵和重要標志,揭開了人類全面審視和全方位重視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嶄新一頁。

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生態環境問題首次被各國公認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這無疑是人類生態意識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質的飛躍。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地顯示了人類生態意識的理性的自覺,指出:「人類環境的維護與改善是一項影響人類福利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所有政府應負有的責任。」《宣言》忠告:「人類業已到了必須全世界一致行動共同對付環境問題,採取更審慎處理的歷史轉折點。」《宣言》號召:「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協同一致,運用知識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環境。」為了現在以及未來千秋萬代,維護並改善人類的環境,業已成為人類必須遵循的崇高目標。

1992年6月,正值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召開20周年之際,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118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大會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行動綱領》等一系列文件。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人數最多、影響深遠的一次空前國際性盛會,足以說明環境與發展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關注。可以說,無論是數百名部長的講話,還是上百名首腦發言,無論是數千名政府代表議事,還是數萬名非政府組織人士的聚會,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如何促進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如何使全球同舟共濟、務實合作、積極行動,做到既發展社會經濟,又保護生態環境,使地球成為人類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業已成為當今全人類的神聖職責。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議定書》,旨在「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會上各國承諾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國政府於2001年宣布退出。2009年,在《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之際,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商討關於《京都議定書》的後續方案。人們對環境問題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正是現代生態意識逐漸崛起的體現。

『陸』 簡答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第二,人們雖然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並不是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但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麼樣的社會結果,他們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歷史發展卻又不依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為轉移。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歷史必然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這種自覺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及其規律卻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並把這種生產關系看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又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同上,第9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了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就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一般的唯物主義原理,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也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客觀的東西決定主觀的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柒』 為什麼說意識的形成即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

自然環境改變,人文也會隨著改變,為了適應環境,就會產生特定的社會關系。

『捌』 如何理解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內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容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玖』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拾』 意識是如何誕生的

隨人而產生的
意識是以人為依託的
獨立思考的人格就能產生意識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自然歷史如何發展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