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

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

發布時間:2021-03-08 15:27:18

㈠ 闖關東的歷史背景

一、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一關之隔,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從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滿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僅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二、山東人闖關東分三個時期

一是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二是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 策。三是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 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正式開禁放墾。

三、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
存在特定的「闖關東」路線、存在「闖關東」的特定背景。因此,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伍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作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漢族,幾百年來人口壓力就使漢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口、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的移民地。闖關東也成了人口與經濟的平衡學

㈡ 闖關東的都是哪裡人

闖關東,是指中國近代史上華北地區農民向東北三省移民的運動。2008年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開年大戲—《闖關東》,是由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與大連電視台投資近3000萬聯合拍攝的。高滿堂和孫建業編劇。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復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另有電視劇《闖關東中篇》。

《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復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迥異、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

㈢ 在歷史上,山東人出現「闖關東」的原因是為什麼

不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更多的是激揚澎湃,上下不定的。在中國古代一直到近代有很多次人口大遷徙,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闖關東下南洋等等,這不但展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為了謀生的艱難,同時也反映出了他們的堅毅和勇敢。那麼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生存的緣故,還有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動。

三、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實歷史上還有一次闖關東是在清朝之前,那一次主要是因為遼東以及今天的省為清朝的滿讀文化所統治,所以產生了一定的文化割裂。所以那個時候的闖關東,也是為了保存自己的漢文化所迫,而實際上就是不想被承受曾經所鄙視的少數民族統治的屈辱。不過我認識,因為生活上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統治階層的原因,受苦的都是底層的老百姓,可以闖關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逃難,希望如今社會不會再次上演。

㈣ 闖關東是哪年開始的

闖關東是從19世紀開始的。

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他們從內地到關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不是飄洋過海,就是跋山涉水。他們鑽山林、涉河流、挨飢餓、斗野獸、避土匪,突破重重險阻,最終來到關東大地上為了生存而謀生。

由此延伸出「闖關東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敢於和磨難進行抗爭,無畏於犧牲生命,不屈不撓地與天、地、人英勇奮斗的進取精神;

二、是敢於與人生命運進行抗爭,無畏於任何阻力,為實現美好的人生追求,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拼搏精神;

三、是敢於為改變貧窮落後與自身的種種不良品性而進行抗爭,無畏於任何陳規陋俗的束縛,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四、是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積極倡行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人生准則,扶危濟困、寬容大度、和睦共處的人文精神。

(4)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擴展閱讀: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影響巨大的歷史文化現象,在世界歷史上也堪稱移民壯舉。從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變」前,以山東人為主的幾千萬華北人遷移到富饒的東北地區創業謀生。

闖關東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

㈤ 闖關東和走西口歷史上都是怎麼回事啊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是時,義和團亂,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俄國獲得了東北地區大量特權,而日本經過日俄戰爭,迫使俄國把特權轉讓給日本。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5)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休養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㈥ 歷史上闖關東的代表人物

朱開山

㈦ 中國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

永嘉之亂,這斷歷史我一直比較模糊,因為實在太亂,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五代十六國全發生在這一時期,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這個我們就要先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州,府是軍事單位,幾個相臨的州叫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但比軍區要小, 府兵是指從府所轄的州中徵集21~60歲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即為府兵。府兵衣糧、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為他准備的,所以唐初的兵員戰鬥力都很強,因為府兵的家人都給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裝備,這些都是關繫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可是到了後來,因為唐朝實在太有錢了,很多子弟都不願意去當兵,就花錢僱人代替自己去當兵,本國人雇不到就雇外國人,這就變成了募兵制.
安祿山就是這樣被雇來的,這個人是雜胡,也就是說是個雜了N雜的外國人,據說最早是在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邊境牛養交易市場里的混混,因為曉通數國語言,人又機靈,從軍之後居然混成一個節度史,所謂節度史,就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管的地方沒有現在軍區大),是真正掌握兵權的人物,其實土皇帝一個,這個傢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於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後兩次攻破長安,前後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後來被李光弼鎮壓,順便說一下,這個李光弼也是個外國人.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靖康之難,我們還是先回到五代十國, 公元938年,契丹幫後晉皇帝石敬塘打退後唐軍隊, 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北宋建立,但這一塊地還是被契丹人佔領著,他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對燕雲十六州還是念念不忘,於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過這傢伙運氣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沒多久就死了,從此以後,宋朝在軍事上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態勢,整個兩宋319年間,再也沒有奪取過一寸土地.
因為開國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學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在一開始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自己的部將交出了兵權,並實行文官帶兵制度,加之當時中國能產馬的燕雲十六粥為契丹人佔領,宋朝的騎步兵比例大概為2:8,整個軍隊戰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從這三次人口大遷徙中,我們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為北方異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強調,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階級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華民族250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㈧ 闖關東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

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

那麼,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在關東的「復制」,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即是。

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

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山東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

山東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8)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擴展閱讀:

闖關東的原因:

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從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災,旱、水、雹、蟲、疫並發。

一面是人禍,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捻軍、黑旗軍、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

兵災匪禍頻繁,日益加重田租、稅負、差徭和額外攤派。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和災民、難民不得不到東北去逃荒、避難。

從移入地看,東北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

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膠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山東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灤州等冀東地區、京津地區,有便利的途徑,有「闖關東」的習俗,是移民的主要輸送地區。

後來,重災區河南省依靠發展起來的鐵路,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逃亡到東北。據統計,1921年關內向東北移民僅為20.9萬人,1926年增為56.7萬人,以後移民數量猛增。

1927年達到105萬人、1928年為108.9萬人、1929年為104.6萬人、1930年為67.3萬人。即從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間共有近618萬餘人到東北謀生。

有的學者估計,從近代明令移民實邊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後裔)的人口達到1400萬以上,年均近30萬人。有的專家認為,20世紀三十年代前,每年從冀魯豫去東北的約有40至50萬人。

不少年份超過百萬。闖關東對於這些農民來說,即是一個艱苦的歲月,也是一個奮斗的征程。

㈨ 請詳細解釋一下"闖關東"的歷史

闖關東有空間上的廣義和時間上的狹義這兩個概念。空間上的廣義主要是以山海關為標准劃分為關內關外人口流動的情況,時間上的狹義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中原百姓的人口遷移,一般來講,咱們說的闖關東都是狹義上的。

中原的氣候比東北要舒適一些,冬天也沒有那麼寒冷的天氣,更為重要的是中原人講究落葉歸根,背井離鄉的確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根據史書概括闖關東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清政府和國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黃河下游泛濫逃荒者甚繁。

清政府以前是不允許中原人隨便出關的,這與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因為振興關外的政治導向才把山海關打開允許人口流動,這次流動流動的不僅是人口還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孔孟思想也對今日東北「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由於黃河下游的持續泛濫也讓很多災民流離失所,所以就會為了生計重新考慮棲息地。


(9)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擴展閱讀

很多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的原因如下:

1、政策支持: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被視為是龍興之地滿人發源的地方,所以不允許內地人擅入,在十九世紀中葉為了振興關外發展開放山海關鼓勵內地人外遷,很多逃荒者為了自贖而流向了東北。而江南地區經濟政策的地域貿易保護特別嚴重不利於外地人發展。

2、江浙機會有限:江蘇浙江雖然富庶,但是人口密度也很大土地有限,加之之前很多外地人的遷入,所以機會相對來說很少,競爭卻很大。

3、東北空曠:與富庶的江浙地區相比,東北土地空曠而且物產豐富更適合逃荒者的棲息。

㈩ 歷史上的「闖關東」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深刻影響

闖關東一般是特指清末到民國這段時期中原地區的百姓出山海關去東北謀生。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地區,一般泛指整個東北。在清朝初年,清廷以保護龍興之地為理由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墾殖,並修築柳條邊為界。到了清末,沙俄在遠東的勢力日益擴張,而東北人口稀少,影響到了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

黑龍江將軍特普欽為此提出建議,希望開禁移民充實東北,以加強對東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這一建議,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許漢民去東北屯墾。初期,去東北的大多是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的中部各省難民,到了後來,隨著內憂外患的加劇,清廷加快了移民實邊的步伐。

第二,大量的移民也緩解了人口輸出地區的土地矛盾。在清朝中葉,中國的人口一直是穩步增長,到了清末土地危機也是日益嚴重,大量向東北移民,無疑對於一些人口過多省份也是有好處的。

第三,闖關東促進了東北地區的文化交流。大量的人口湧入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的東北,固然引起了一些土客矛盾,但是從長期來說,不同地區的移民在東北共同生活,多種文化互相交流,對於東北的文化發展是有利的。

與歷史上哪裡的人闖關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