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是什麼
唯物主抄義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二,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三,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實踐的形式正如答案一所述,這里不作贅述.這三種形式的基礎都建立在唯物主義這個大前提之上,而且首先肯定了人作為歷史的決定力量的地位,同時堅持了唯物辯證法,因而符合上述三個形式的要求,這樣他們之間的聯系由邏輯變成了因果.這樣這個復合命題在理論上成立了.至於他是否值得堅信則需保留意見.建議你看一些當代西方哲學家的作品,例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海德格爾的<<林中路>>,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其中對辯證法的批判非常精闢.
㈡ 唯物史觀包括哪些原理
唯物史來觀也叫歷史唯物自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㈢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是不是有兩大原理啊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專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屬、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的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
㈣ 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概括地表述了他們發現的歷史唯物主義內基本原理:「這種歷容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的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
㈤ 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究竟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是 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這一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G.V.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還用過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等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產生和發展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升華.
參考資料: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
㈥ 唯物主義歷史觀有那些基本原理
好多不知你要的是哪種。。
㈦ 論述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從黑格爾學派的解體過程中還產生了另一個派別,唯一的產生真實結果的派別。這個派別主要是同馬克思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同黑格爾哲學的分離,在這里也是由於返回到唯物主義觀點而產生的結果。這就是說,人們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決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他們決意毫不憐惜地犧牲一切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義根本沒有更多的意義,只是在這里第一次對唯物主義世界觀採取了真正嚴肅的態度,把這個世界觀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運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里去了。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88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38頁。
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後來因基佐先生下令驅逐移居布魯塞爾,在那裡繼續進行研究。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恬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沖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人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1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馬克思和恩格斯:《費爾巴哈》(1845—1846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3頁。
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報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例如,國家就是通過保護關稅、貿易自由、好的或者壞的財政制度發生作用的。甚至德國庸人們那種致命的疲憊和軟弱,——導源於1648—1830年時期德國經濟的可憐狀況,最初表現於虔敬主義,而後表現於多愁善感和對諸侯貴族的奴顏婢膝,也不是沒有對經濟起過作用。這對於重新振興曾是一大障礙,而這一障礙只是由於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使得慢性窮因尖銳化起來才動搖了。所以,這並不象某些人為著簡便起見而設想的那樣是經濟狀況自動發生作用,而是人們自己創造著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制約著他們的一定環境中,是在既有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在這些現實關系中,盡管其他的條件——政治的和思想的——對於經濟條件有很大的影響,但經濟條件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於全部發展進程並唯一能使我們理解這個發展進程的紅線。
恩格斯:《致瓦·博爾吉烏斯(1894年1月25日)》。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6頁。
……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律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交互作用,而在這種交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即這樣一些事物,它們的內部聯系是如此疏遠或者是如此難於確定,以致我們可以忘掉這種聯系,認為這種聯系並不存在)向前發展。否則把理論應用於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最簡單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恩格斯:《致約·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7頁。
㈧ 唯物主義歷史觀有哪些基本原理
考試題!網上多的是!自己查!
㈨ 唯物史觀包含哪些原理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唯物史觀的發現及其偉大意義
1.唯物史觀的發現
(1)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有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是通過「兩個歸結」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他說「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社會歷史條件
唯物史觀是時代的產物,在過去的時代就是最天才的頭腦也不能把它硬想出來,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才能發現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化,人們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在變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發現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進程;才能鍛造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即無產階級,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適應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
(3)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
任何理論的發現和創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論為前提。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對於唯物史觀的發現和創立來說,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特別是18世紀以來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會歷史曾經提出不少有價值的思想。例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等人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看到了階級斗爭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認為法國大革命不僅是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而且也是無產階級同封建貴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對此,恩格斯評價說:「這在1802年是極為天才的發現」;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重視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試圖探究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發現了財產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運用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去說明社會歷史,他認為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並且這個發展過程是服從於一定的規律的。上述思想家關於社會歷史的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思想理論前提,普列漢諾夫指出:唯物史觀「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的發展的合法產物。馬克思的理論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並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偉大意義
(1)使唯物主義哲學發展成完備的哲學,宣告唯心主義的破產。列寧指出: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包括唯物主義自然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
(2)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恩格斯指出:「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由於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3)使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了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指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給人類特別是給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認識工具,可以使「人們過去對於歷史和政治所持的極其混亂的武斷的見解,為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列寧語)。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667642.html?m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