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合肥都有哪些歷史名人啊
合肥名人
安徽合肥歷代名人:
楊行密:長豐人。五代十國吳國開國皇帝。吳太祖。
包拯:肥東人。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闕:元合肥人.散文家.刑部主事。淮西宣慰使.淮南行省右丞,不會阿諛權貴,棄官歸廬州。後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諫。明宋濂在《余左丞傳》中說:「闕在位,知無不言,言峭直無忌。人勸闕少避禍,其曰:『吾縱昏,豈不知披麟為危。委身事君,身雖殺,弗悔也』。」《元史》本傳稱余闕「留意經術,《五經》皆傳注。」
吳復: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安陸侯。
葉升:明代開國大將。鎮遼東,修海、蓋、復三城。
張德勝: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蔡國公。
陳文:明代開國大將。東海侯。
濮英:明開國大將領。金山侯 進贈樂浪公。
濮子玙:明開國大將。西涼侯。
趙庸: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南雄侯。
楊璟: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營陽侯。追封芮國公。
龔鼎孳:明末清初名聲顯赫的詩人。與錢謙益、吳梅村並稱「江左三大家」。
李文安 :李鴻章父親。刑部主事。
李翰章:李鴻章長兄。 湖廣 兩廣總督 。
李鴻章:肥東人。北洋軍政首腦。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
龔鎮洲:鐵血軍參謀長。領導了江蘇清江起義。「鐵血大將軍」
龔照瑗:1893年11月諭命為駐英、法、比、意公使。
劉銘傳:肥西人。台灣首任巡撫。
張樹聲:肥西人。鎮壓太平軍及剿捻。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任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署 北洋通商大臣。
周盛波:淮軍「盛字營」首領,歷任甘肅涼州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周盛傳:淮軍「傳字營」首領,歷任廣西右江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聶士成:直隸提督。在天津八里台壯烈殉國。
葉志超:中日平壤戰役清軍主帥。「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與眾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唐殿魁:肥西人。淮軍銘字營總兵。謚「忠壯」。
唐定奎:肥西人。記名提督。實授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軍侵台,奉命赴台抗日,迫使日軍議和退走,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建立功勛。
章高元:淮軍大將。署天津慎,後徒重慶鎮。每臨陣「率騎馬前往,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
王孝祺:合肥人。淮軍將領。署潮州、碣石總兵。北海鎮總兵。
李經方:肥東人。出任欽差全權大臣,清廷商約大臣。以郵傳部侍郎首任郵政總局局長。
李經羲: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李鴻章的侄子、曾任清末雲貴總督。
龔心湛: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國務總理。
賈德耀: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曾任陸軍總長。追贈上將。抗戰初期曾拒絕為侵略軍「維持局面」,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語。
段祺瑞:皖糸軍閥首領。「北洋之虎」。國務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芝貴:北洋政府陸軍總長。定國軍前敵總司令。
王揖唐: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曾任安福國會從議院議 長、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
吳光新: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陸軍訓練總監。曾任湖南督軍。長江上游總司令。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二級上將。
龔友元:淮軍舊將 北洋陸軍將領。
阮忠樞:出身於淮軍將領家庭,由李鴻章推薦入新建陸軍,管理軍制餉章文牘機務,成為袁世凱重要參謀人員。
吳新田:直系將領。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北洋陸軍中將(1916年3月9日升
時為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第二集團軍第五軍軍長。軍事參議院參議。
吳 谷:長豐人。與趙聲、倪映典等成立同盟會南京支部。後追贈為陸軍上將。
倪映典:長豐人。1909年2月因新軍與警察局發生沖突 ,他決定提前起義。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范鴻仙:與於右任等主編《民呼日 報》,《民吁日報》,《民 主日報》。「鐵血軍總司令」。被國民 政府追授以陸軍上將銜。
劉和珍:烈士。她十四歲時父親死在合肥,母親何氏,江西人。「遺下她的母親和兩弟一妹在南昌生活,入女師大後改為江西南昌籍。」
衛立煌:國民革命軍上將。「五虎上將」之「虎將」。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東北戰區最高司令長官。
吳忠信:國民黨首都警察總監。貴州 安徽省府主席。國民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中央黨部秘書長等職。
余心清:策動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反蔣兵變,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國民黨中央常委。
董寅初:肥西人。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央名譽主席,著名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
張勁夫: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
柯武東:肥東人。紅軍第一軍團紅三軍第三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徐百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長。
蔡炳炎:陸軍少將。黃埔一期國民黨18軍67師201旅旅長。淞滬會戰壯烈殉國。追為中將。
張義純:中將。桂系國民黨第二十一集團軍軍長。
史文桂:中將。國民黨軍炮校教育長、台灣炮兵司令。
劉和謙:肥東人。海軍一級上將 台參謀總長。
羅本立:肥東人。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
鄭為元:上將。國防部長。
郭寄嶠:上將。國防部長。曾任第十四集團軍參謀長和第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亦曾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司令部參謀長。
劉和鼎:上將。駐閩綏靖司令官。國民黨11集團軍副總司令。
丁之發:上將。國防部督察部主任 聯勤總司令。
湯堯 :上將。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王亞樵:中國暗殺王。「鐵血鋤奸」先後策劃刺蔣、刺宋、刺汪暗殺,聞名於世。任淞滬抗日義勇軍司令,積極配合十九路軍抗日。派尹奉吉炸死日本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白川義則。沈醉先生曾風趣地說: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亞樵。
吳半國:肥東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如屏:長豐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曾任合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合江省委秘書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人事部第一副部長、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湖北省第四界政協副主席等職。第五界全國政協常委。
楊振懷: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汪紀戎:女.肥西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葉厚榮:肥西人。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現任)
徐立全:安徽省副省長(現任)
柏蘇寧:肥西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周本立:肥東人,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孫安華:長豐人。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九屆政協副主席、省委政法委書記(現任)
王建煊: 台灣經濟部長
蒯壽樞:佛學人物。「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弟子(楊為安徽石台人)。國民黨政府駐日學務總裁。
亞明:新金陵畫派後期代表人物。新金陵畫派四大家之一。新金陵畫派中堅組織者與推動者。
葛介屏:書法家。是中國當代僅有的幾位書寫篆隸高手之一。
張琴襄:合肥人 學習繼承了鄧石如、包世臣的書藝精髓,以篆隸稱雄。
張充和:女 著名旅美書畫家。曾擔任美國崑曲學會的總顧問。《仕女圖》
張元和:女 旅居美著名崑曲家。顧傳玠之妻
張允和:女 崑曲家。《崑曲日記》。周有光之妻。
張兆和:女 民國女作家。《費家的二小》、《小還的悲哀》、《湖畔》、《招弟和他的馬》。沈從文之妻。
梁小斌:朦朧詩六個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雪白的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篇章是梁小斌的代表作。
唐德剛:旅美著名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協助胡適、李宗仁等人作口述自傳。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
劉文典:語言學家。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在校戡方面成績尤為顯著。國立安徽大學校長。
楊寶森:京劇大師。「四大須生」之一。
胡允恭:長豐人。前福建師范學院院長。
鄭大章:著名化學家。師從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
獲法國國家理化博士學位。鐳學研究所副所長。首創的「水法」找礦,國外一直沿用到20世紀60年代。
1938年底從大量鈾鹽中分離制出很強的新β放射源,發現了β射線的吸收系數隨放射源周圍物質的性質而改變,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鑒別不同支持物質其及厚度的理論。
楊武之:中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
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國際理論物理界權威。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盛綱:肥東人。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為等離子體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一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本謙:建成全國高溫熱物性測試基地金屬所部分。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國:第三軍醫大學交通醫學研究所所長,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家洋:肥西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牛維麟:肥東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長年從事教學和行業教育管理工作,對該領域有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郁道銀:肥東人 天津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
天津市光學學會理事長。現正承擔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心血管造影圖像中血管網的提取與三維重建"等項目。
黃德雙:肥東人 工學博士、雙博士後。紐約科學院院士。
鄭永飛:長豐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實驗室主任。兼任《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史存直:語言學家。歷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全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
瞿林東:北師大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負責起草高等學校歷史學科「十五」研究規劃及課題指南(草案)工作。主編:《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歷史卷》等。
段開齡:美國著名保險學教授。被譽為「保險先生」。美國天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段祺瑞之孫。
吳光傑:軍事譯著專家。
吳新智: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古人類研究室主任。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人類學學報》副主編。
李家同: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王唯農:台成功大學校長。
賈成炳: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現任)曾任機械工業部人勞司司長、辦公廳主任、部黨組成員。
沈榮駿:中將。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神舟一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溫光春:中將。肥東人。總後勤部副部長(現任)
徐承雲:中將。肥東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現任)
徐法寬:少將。長豐人。海軍裝備部總工程師 (現任) 原二炮裝備技術部特裝陣地管理部長
劉正宗:少將 。原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
龔澎:才女外交家。龔鎮洲之女。建國後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喬冠華夫人。
龔普生:合肥人(生於上海)。聯合國問題專家。龔鎮洲之女。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位女副司長,1979年11月29日被任命為中國首任駐愛爾蘭大使,時年66歲。她是新中國150餘位首任大使中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二位駐歐洲國家的女大使。
李道豫:生於上海。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前駐美大使。
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長。
趙經徹:肥東人。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商會)副會長(皆為現任)
蔡永祥:肥東人。錢塘江大橋衛士。1966年僅18歲的蔡永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表彰他的英雄業績,南京部隊黨委決定追認蔡永祥同志為中共正式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宋有明:前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總領事。現加拿大-
中國貿易理事會榮譽顧問;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特邀顧問;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高級顧問等。
吳世珊:女 第一個被批准進入美國的中國新娘
。美國華人婦女商會創會人、紐約皇後華人婦女會理事長、《婦女心聲》總編輯、《美東時報》社顧問。
查明哲: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殘酷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代表作有《死無葬身之地》.《紀念碑》.《文化部2000年春節電視晚會》等.
王曉鷹: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中國第一個戲劇導演博士生,現為國家話劇院副院長.代表作品:探索戲劇《魔方》、《浴血美人》.
雷國華:女 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代表作品:《蛇戀》《原罪》《生死界》等.
吳靜嫻:女
台灣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京華煙雲》主演。1970年獲選為台灣十大歌星,1971年獲選為香港十大歌星。1983年因參加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演出,於1984年獲金鍾獎最佳女演員。因[星星知我心]在大陸播出造成轟動,成為大陸最受歡迎的藝人,目前在正聲公司及華衛電視台主持聯播的節目[我為你歌唱]。
奚秀蘭:女
曾獲1978年國際演唱會最佳歌唱獎;她灌唱的歌曲[我的祖國],獲1982年香港"白金唱片獎";同年,她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台灣被評為第一名;她唱的其他歌曲還獲過兩次"白金唱片獎"和五次"黃金唱片獎"。1984年應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成功地演唱了[我的祖國]等十多首歌曲。1985年在上海發行[大地回春]磁帶,這是香港歌星第一個在內地發行的原聲帶。
田歌:女 北京電視台電視導演兼節目主持人。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的第一位中國電視主持人。
張恆:女 影星。主要作品:《還珠格格》中飾演塞婭公主,《紅色康乃馨》等。
李琳:女 影視明星 主要作品:《歷史的天空》《搭錯車》《茶色飄香》、《弄潮兒女》、《大漠祭》等電視劇
《關中刀客之肉瓤子》。《25個孩子一個爹》等電影。
張燕:女
中國民歌四小花旦之一。《人間第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中華滿堂紅》《新世紀艷陽天》《阿里山新歌》《月亮女兒》《採茶少女》《歡天喜地》曾獲:97年迎香港回歸"飛圖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第一名."98全國聲樂新人新作品比賽民族唱法"第一名.
01年CCTV--MTV音樂頒獎盛典獲內地最佳民歌獎. 01年10月〈新世紀艷陽天〉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01年〈阿里山新歌〉獲第六屆康佳杯音樂電視大賽金獎. 02年獲第八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唯一的"最佳民歌類歌手獎".
李娜: 女
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2000年在第27屆奧運會上,與隊友桑雪合作獲女子跳台雙人金牌,10米跳台個人銀牌。1998年在世界盃大獎賽中獲10米跳台冠軍。1999年在世界盃跳水比賽中,與桑雪合作獲雙人跳台冠軍,10米跳台單人亞軍。2000年在世界盃賽中,獲10米跳台單人、雙人(與桑雪合作)2枚金牌。
劉敏:女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界唯一一個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獲"三連冠"的青年舞蹈家。
吳伯華:肥東人。淮軍華字營統領。
吳毓蘭:肥東人。淮軍華字營副營。官至天津布政司。一品封典。
吳育仁:肥東人。直隸通永鎮總兵。官至正一品。
吳中英:肥東人。中將。安徽布政司司長。
李銑:合肥人.國民黨中將。陸軍總司令部附員.
魏超:合肥人。現任合肥市安徽新長江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秦皇島渤海物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政工
㈡ 合肥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國產電視劇拍得最後的包拯包青天大人,就是純正的合肥人。
㈢ 介紹一下安徽合肥的歷史
合肥,古稱合淝、廬州、廬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會,是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區中部,江淮分水嶺南測,巢湖之濱,淝水穿流而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同時也是全國知名的園林城市、科教城市。合肥市於2010年正式進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歷史
考古學家發現合肥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他們除了採集狩獵外,還從事農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秦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曾為揚州治。
自古以來,合肥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曹魏、東吳兩國就在合肥大戰幾十年。三國時合肥較多時間為曹魏控制。
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曾為淝水之戰的主戰場。隋初復改合肥縣,為廬州治所。宋為廬州,南宋時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為廬州路,明為廬州府治。清為江南省廬州府治。
安徽省建於1667年,合肥在1853年至1862年間為安徽省臨時省會。1912年廢合肥縣,分置肥東縣、肥西縣。1938年春,安慶淪陷臨時省會遷至立煌縣(今金寨)。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省會由金寨遷駐合肥。1952年正式定省會為合肥。1988年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
地名由來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
《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㈣ 合肥有什麼傳說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專傳說,雖歷史屬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盪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㈤ 合肥包公祠有什麼歷史故事
包公祠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 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庄嚴肅穆。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龍,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瀾軒、清心亭、直道坊、東軒等建築。祠兩側外廊門拱上刻有「廉頑」、「立懦」四個醒目大字,在「包孝肅公詞」大直匾下黑漆大門上,書有紅底金字的對聯「忠賢將相」、「道德傳家」。
包公祠正門的門樓並不顯赫,青磚黑瓦,飛檐翹角,就像宋代一戶普通人家,平淡而朴實,只是門前凸起的石鼓,門楣上「包孝肅公祠」五個金字,彰顯著包公曾經的地位。這「孝肅」二字,是宋仁宗賜給他的謚號,是對他身前美德的嘉獎。他是一個孝子,父母身體欠安,他便在前端水送葯,極盡孝道,一度棄官不做。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著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繪像。包公白面、長髯、儒雅、端莊。他坐在神壇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劍武吏,案幾上放著令箭、朱筆、虎頭簽、驚堂木等,彷彿升堂在即。令人頗感興趣的是這個包公並非黑臉,而是一個白面儒生,額頭也沒有日月陰陽眼,或許這才是「包拯」真實的尊容。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傳包公幼年時常來此讀書,以為紀念。祠堂東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內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記》,記中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里的泉水,頭痛欲裂,原來他是個貪官;而幾位舉人飲了此水,頓覺水甜如蜜,原來他們都是好人。故此井名為「廉泉」。現在合肥已生產「廉泉」啤酒。以表達對包公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㈥ 合肥有哪些名人及事跡
周瑜(175-210):三國時廬江舒縣(今廬江縣西南)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後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包拯
(999-1062):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初為天長縣令,1040年起先後任端州知州、西北轉運使、揚州、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知諫院、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李鴻章
(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進士,洋務派領袖。1853年辦團練抵抗太平軍,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1861年編練淮軍,在他主持下,淮軍逐步實現了近代化,先後鎮壓了太平軍、捻軍,最後成為清政府國防軍主力。1862年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為兩江總督,1867年授湖廣總督,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自60年代開始,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等企業,利用海關稅收購軍火和軍艦,創立北洋水師學堂,主持向海外派遺留學生活動,建立北洋海軍。有《李文忠公全集》。
張治中(1890--1969)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巢湖人,原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他始終不渝地堅持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從黃埔建軍到建國以後,真誠維護國共兩黨的團結。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三次到延安,代表國民黨同共產黨多次和談並陪同毛主席往返重慶與蔣介石談判。1949年4月,作為首席代表率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同共產黨和談,後留在北平,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建國後,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實現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是與我黨有長期歷史關系的親密朋友,是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衛立煌(1897--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愛國將領。1912年當兵,1914年參加反袁世凱起義。191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1925年北伐戰爭時任第14師師長,1927年後歷任國民黨副軍長、軍長。曾率部參加對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圍剿。"七七"抗戰後,任第14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忻口會戰,斃傷日軍2萬餘人。1938年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曾訪問延安,熱心與八路軍合作抗日。1939年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並晉升二級上將,與八路軍友好相處,相互支援。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代司令長官,指揮所部擊敗日軍,收復滇西,打通中印公路。1948年任東北"剿總"總司令,遼沈戰役慘敗後秘密去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曾致電祝賀。1955年3月赴北京,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楊振寧(1922--),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1942年西南聯大畢業,1944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1945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1965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1966年離開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曾資助大批中國學者去美國石溪分校訪問、學習,捐助建立各類基金,為中國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並為中國發展獻計獻策。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為自豪,在接受諾貝爾獎由他代表致辭時曾說: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㈦ 合肥歷史文化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雖然「合肥」的名稱在公元一世紀的《史記》中才出現,但根據考古分析,認為遠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世紀-前20世紀),合肥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公元前16世紀夏桀曾被商湯放逐於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時(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這里曾分布著巢、廬、舒等不少小國,東周春秋時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這些小國先後為楚國兼並。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這里稱「宋胡」,先為吳國佔有,後被越國兼並,最後又回歸楚國,已是兵家爭奪之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封建,立郡縣,此地屬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楚漢相爭時,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改九江郡為九江國(治駐壽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處先是劉邦之子劉長受封的淮南國,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取消淮南國,改為九江郡所屬的合肥縣。東漢建武年間劉秀封功臣鏗鐔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稱合肥國(候國)。三國時(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揚州州治。晉代(公元265年-439年),屬淮南郡,是南北貨物運輸線商的重要中轉站。南北朝時(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間軍事上理想的屏障,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恢復合肥縣的名稱,是廬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後,經歷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合肥一直是廬州(廬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區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後在這里是合肥縣。抗戰勝利,曾為國民黨安徽省會。解放後,先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後是安徽省省會。
歷史表明,合肥歷來是一個軍事重鎮或是地區的政治中心。
二千多年來,古城合肥歷經藏三。據《廬州府治》卷4記載。漢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門外約二里,位於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東岸,現九零八庫西測。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孫吳和曹魏都非常重視合肥的得失和經營,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孫策攻佔合肥,令嚴象為揚州刺史顧雍為合肥長,不久嚴象被其部下廬江太守李述所殺。合肥地區發生混戰,郡縣殘破,人口大量逃亡,合肥成了一個荒蕪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鞏固淮河南北的地盤,首次委任劉馥為揚州刺史,並將揚州州治從歷陽(今和縣)遷到合肥。劉馥就任後,採取各項重建措施「招流亡,廣屯田,興陂,高為城壘,修戰守備」,使一度空曠荒涼的合肥又振興起來,成為當時的軍事重鎮。之後,魏吳為爭奪合肥,進行了歷史三十二年頻繁的戰爭。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典故,就是對在這個時期內發生一次以少勝多的軍事行動的描寫。逍遙津、飛騎橋、藏舟浦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跡。曹操為加強合肥的防禦力量,也曾於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親率水兵進駐合肥,教弩台、箏笛浦等處有他當當年活動的傳說。
漢代合肥城的為之,地勢低窪,易遭水患。南北朝時,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韋睿為奪取北魏的合肥城,曾圍堰肥水灌淹,沖毀了合肥。從此此城池又日趨湮廢。
公元618年李世民統一全國後,令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恭,在東距原漢城六里左右的南淝河南岸,選擇地勢高爽、水運便利的地形(即今十字街中菜市以南的范圍),營建新的合肥城,名為金斗城。
北宋初(公元960年)經過五代十國多年戰亂之後,合肥地區又是一片荒涼,詩人王之道在《出合肥北門》中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斷垣醔石新修壘,折戟埋沙舊戰場。闤凋零煨盡里,春風生草沒牛羊」。衰敗之象,可見一斑。後經近二百年的生息發展,城鎮逐步恢復了繁榮的景象。至南宋時,金兵入侵,宋王朝遷都臨安(今杭州)當時的合肥成了抗金前線。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城市進一步發展,淮南西路統帥郭振見「鎮大城小」著手擴建,將原城牆外一大片土地,連同金斗河,逍遙津,金斗圩一起圍入新建的合肥城內,稱斗梁城,范圍較唐金斗城擴大了很多。城外除築護城河外,並設東、西二水關(水閘)。平時,江南漕糧、輜重可直接由金水河水運入城,城內軍民也有了清潔的水源;戰時關閉有利於防守,在城市布局上,當時已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並考慮了平戰結合。自此以後合肥城的輪廓基本定型。可惜由於連年抗金戰爭,合肥這個當年的邊防重鎮,在宋末又變成「茂林長草、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跡」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中國(公元1279年),下令平毀全國所有城池,宋斗梁城也被夷為平地。
明代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於明洪武元年,令中書省事(後封國公)俞通海,在南宋斗梁城原址上重建磚砌城牆,城池比歷代更為堅固,故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稱。由於明初社會秩序穩定,農業生產的恢復河發展較快,使位於金斗河畔的合肥又很快恢復了元氣,顯得異常熱鬧繁華,呈現了「百貨馬並集,千牆鱗次,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謓」的景象。但到了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0年)廬州知府徐鈺,因害怕起義農民劉六、劉七的進攻,開寬挖深北壕,並將防守較弱的西水關封閉,從此金斗河成了無源之水,逐漸淤塞。由於商船不能直達城內,一度繁華興旺的金斗河兩岸,變的衰敗凄涼,僅在東水關外沿河兩岸,發展了幾百米長,零亂的碼頭、堆場。臭水溝不但影響居民生活河健康,而且每逢暴雨,泄水不暢,低窪的城東南部成了一片澤國。「土牆茅舍、湮塞街?,呼號之慘聞於中夜,每歲而一見」。一度對合肥經濟河生活起過重要的作用的金斗河,成了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一大禍害。合肥城也因此再趨沒落。
清代北洋軍閥,日寇侵佔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合肥雖仍是地區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逐步趨向衰敗。至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已被摧殘的百業凋零、滿目凄涼,到處斷垣殘壁,遍地污水垃圾。方圓5.2平方公里的城內,建成區僅2平方公里,居住著五萬市民,已衰敗成一座沒落的小城鎮。
安徽省省會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縣,屬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遺存眾多,名人輩出,文化燦爛,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
合肥處於戰略要沖,史稱「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三國演義第67回形象描繪「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鄉,包公一生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清正廉潔,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譽。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東縣解集鄉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他辭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仕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擁有眾多遺跡。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讀書地,《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包孝肅讀書處,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包公祠位於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公元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和包公廟的鼻祖,清末李鴻章捐銀重修;包公墓收斂著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主要淮軍將領的故里,《辭海》的「淮軍」條中,列出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聶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吳長慶和丁汝昌是原廬州府轄下的廬江人。淮軍由李鴻章創立於19世紀60年代,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從傳統走向近代,將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皇家御林軍改變為國防軍的新式軍隊,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曾國藩創立的湘軍、李鴻章創立的淮軍、袁世凱創立的北洋集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鴻章是淮軍最重要的將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將入相歷四十年,東亞西歐涉九萬里,掌握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同時,李鴻章鎮壓捻軍、太平軍,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這里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聯盟城市之一,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正在建設中國科學城。這里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42所高等院校,中國科學合肥物質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機構,23萬科研人員,智力資源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全國有8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合肥佔2個,分別為中科大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超導托卡馬史聚變實驗裝置。合肥科教游已成為安徽旅遊的知名品牌,旅遊人學科技,科技人當導游成為合肥一道靚麗風景。
合肥是國家首批園林城市。作為國家首批三個園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綠色之城」的美稱,是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合肥環城公園全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敞開式布局,像一條美麗的「翡翠項鏈」,抱舊城於懷,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園交融,渾然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2004年,環城水系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合肥城郊還有紫蓬山、大蜀山兩座森林公園。合肥濱臨巢湖,合肥南側至巢湖的岸線距離僅10公里,是美麗的濱湖城市。
巢湖之濱有一處千年古鎮——三河。三水流貫,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水鄉風貌。三河古稱「鵲渚」,春秋時就已得名,歷史上曾在此發生過著名的吳楚「鵲渚之戰」。1858年,太平軍又在這里取得了震驚中外的「三河大捷」,留下了古城牆、英王府等歷史遺跡。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㈧ 三國時期關於合肥的歷史故事
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回這里。公元215年,答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合肥境內),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親自斷後的後軍,差一點生擒孫權。
㈨ 合肥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吳復: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安陸侯。
葉升:明代開國大將。鎮遼東,修海、蓋、復三城。
張德勝: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
蔡國公。陳文:明代開國大將。東海侯。濮英:明開國大將領。金山侯進贈樂浪公。
濮子玙:明開國大將。西涼侯。趙庸: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南雄侯。
楊璟: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營陽侯。追封芮國公。
龔鼎孳:明末清初名聲顯赫的詩人。與錢謙益、吳梅村並稱「江左三大家」。
㈩ 合肥有哪些傳說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盪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包公的傳說
包拯以廉潔公正著稱,民間稱其為包青天及包公,並流傳多種故事予以頌揚,比較著名的有《鍘美案》及《狸貓換太子》等。《三俠五義》等古代小說亦以其為主人公。傳說包青天日審陽間,夜審陰間;因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