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張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儀抄
(前?~309年),戰國時期曾先後任秦相和魏相。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騫
(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3、張衡
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星星」命名。
2. 姓張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開啟「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被尊為醫聖。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為相十年,海內稱治。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 。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3.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1、張衡
張衡(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2、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3、張飛
張飛(165年-221年)字益德(《華陽國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4、張公謹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張公謹原為王世充屬下洧[wěi]州(河南省尉氏縣)長史,與刺史崔樞一同降唐,任鄒州別駕、右武侯長史。後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薦下成為秦王府幕僚,並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出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
5、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
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
4.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那太多了,隨便說一些
有運籌帷幄的張良,
鑿空西域的張騫;
有勇冠三軍的張飛,
血灑睢陽的張巡;
有抗金名將張浚,
抗倭英雄張經;
還有在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的國民黨軍將領張自忠,
有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的名將張雲逸.
這些文臣武將無不彪炳千秋,為後人所景仰.
在科學領域張氏名人也有卓越的貢獻,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
久負盛名.第一次測量地球子午線的張姓僧人一行,
中國人第一位發現小行星的天文學家張玉哲,都是張氏族中的佼佼者.在社會科學領域張氏族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北宋理學家「關學」創始人張載,
南宋有「東南之賢」之譽的理學家張拭,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張 君勱,
中國第一家哲學雜志創辦人張東遜,也都是張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文學藝術界,張姓族人也是成就斐然.有「草聖」之譽的張芝、張旭,
有南朝「畫家四祖」之一的張僧繇,有傳世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
有《十詠圖卷》作者張堯,還有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他們的作品都成為國家級珍寶.張姓文學家更是享譽中外,
有《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
《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有宋代「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著名詞人張光,散文大家張岱,還有明末著名文學家、「復社」創始人張溥,他們的作品都膾炙人口,聲溢文壇.
在張氏名人中還有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出版界巨擘張元濟,先中狀元後投入實業界的張謇,南洋華僑領袖張振勛等等等等……
5. 請問在歷史上姓張的偉人名人有哪些
張儀、張良、張仲景、張居正、張自忠。
1、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
3、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後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農歷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謚文忠(後均被褫奪)。
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5、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姓
6.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台。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蜀國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 張郃,孫吳名臣張昭,張紘;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鑒」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近代狀元張謇的實業救國,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無張不成村。
中國張姓的演藝界名人很多,張國榮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內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經典影片《霸王別姬》,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人們習慣稱他哥哥,非常親切的感覺,在兩年前他跳樓自殺後,很多影迷為他哭泣,演藝圈搞了多次紀念活動。張學友號稱香港天王級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為此他在大陸各地舉辦了很多場的張學友演唱會,每一場都爆滿,可見大家對他的喜歡。香港的女影星張柏芝也是炙手可熱的著名影星,她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也發行過唱片,年紀不大,卻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陸的張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張靚穎人氣一直很高,她以獨特的海豚音響譽歌壇,聲音很有感染力,為馮小剛電影《夜宴》演唱過主題歌後,更是得到音樂界名家的首肯。張惠妹是台灣高山族的演員,十幾年前被張雨生發現後收為弟子,她的聲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時候載歌載舞,風格熱辣奔放,特別能夠調動舞台氣氛,使大家的情緒跟著她一起高漲起來。
7. 歷史上的張姓偉人有哪些
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歷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謚。
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閑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四卷,已失傳。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張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後改天如,號西銘,蘇州太倉人(今江蘇蘇州)。
張溥師從徐光啟,少時嗜學,所讀書必手抄。詩文敏捷,與同里張采齊名,號「婁東二張」。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諸社合為「復社」,倡復古學,以嗣「東林」自詡。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庶吉士,乞歸葬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主「復社」虎丘大會
張 魯:(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國豐縣人(今江蘇豐縣)。
張道陵之孫,繼祖父在蜀地傳道。後到漢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權,自稱師君,下設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設「義舍」,置「義米、義肉」,任往來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稱「五斗米道」。
曹操進入漢中後投降之。
張 綉:(公元?~27年),武威祖厲人(今甘肅靖遠西南部),漢朝董卓部將張濟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張濟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張濟逝世後,張綉領其軍,屯兵於宛城(今河南南陽)。後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紹時再降曹,為揚武將軍,在官渡之戰中有功。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於征討烏桓途中。
張 頜:(公元?~231年),字儁義,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從韓馥鎮壓黃巾,後歸附袁紹,任寧國將軍。官渡之戰後降曹操,授左將軍。魏明帝時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部)大破蜀將馬謖。
諸葛亮於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師時在木門(今甘肅天水境內)設伏。張頜追蜀軍至木門,中箭身亡。
張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濮陽南樂)。著名唐朝天文學家。
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
張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稱張長史,唐朝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唐朝書法家。
張旭在唐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據史籍《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
張師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賢,開封襄邑人(今河南睢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狀元。張師德為北宋第二位狀元張去華之子,在父親奪魁五十年後,張師德又金榜題名第一,為世人艷羨。張師德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耀州,遷為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曾上疏請求赦免因貧苦無力還債之人,獲准。一次,張師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時事問之,師德回答詳備,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時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後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說:「張師德可用」,而契丹、高麗使者來朝,又大多讓張師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張師德安撫淮南時染病,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為群牧使。再遷為吏部郎中。因病,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張師德孝謹有家法,不結交權貴,但體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遷,並逝於任上。張師德著有文集十卷,傳世。
張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賣國賊。
張邦昌舉進士,歷任禮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職。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圍攻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對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權,曾自稱「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後,張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長沙)處死,終年四十四歲。
張 觀:(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絳州絳縣人(今山西絳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狀元。張觀年少時,即以嚴謹好學聞名鄉里。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遷太常丞,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出知杭州。還朝後,進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累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時遇災異,宋仁宗詔求直言,張觀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條陳知人、嚴禁、尚賢、節用四事。河北發大水,又上疏建議:「導積水以廣播種,緩催久以省禁錮,寬刑罰以振淹獄,收逃田以募歸復,置工役以先急務,止配率以阜民財,通商旅以濟艱食。」復知審官院,遂拜同知樞密院事。
張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東青州人(今山東淄川)。
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於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狀元。張唐卿十七歲,曾以詩文拜謁韓琦,韓琦對其才華甚為推重。中狀元後,張唐卿通判陝州。期間,處事干練,決斷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後逝世,後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親時,此人恨母親不能與父親同穴,遂掘墓盜屍,將母親屍骨與父親同葬一處。事發,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張唐卿復審,言:「不過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釋放此人。不久,張唐卿父親病逝,因悲痛過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僅二十八歲。時人對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韓琦含淚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張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號西岩老人,邯鄲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統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稱病辭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紛紛向朝廷推薦他復職,復任戶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講學士。請補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後,減汰運往朝廷漕米的耗損虛數年十萬擔,防止了官吏貪污,減輕了人民負擔;倡導教育,增設各類學校。當地百姓為紀念其善政,將其《檢荒詩》刻在石上,傳昭後人。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歸葬邯鄲,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張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稱他為「張熟地」,會稽人(今浙江紹興)。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
張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體周,邯鄲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舉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進士。任河南延津縣令時,適逢災荒,以賑災濟糧的政策平息民亂,受到百姓愛戴。民間流傳「前有長(清)張父,後有邯鄲張母」的歌謠。
後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潔。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終年五十歲。
張國彥:(公元1525~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邯鄲人。著名明朝萬曆朝兵部、刑部尚書。
明嘉靖進士。授襄陵知縣,後升兵科給事中。再遷山西參政、陝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績斐然,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升順天府尹。以後奉召守關有功,遷戶部侍郎,不久為都御史,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遷兵部尚書,後任刑部尚書等職。其子張我繼、張我繩、張我續均為明朝官僚。張我續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太傅,一門父子兩尚書。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海內稱治。逝世後謚號「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宇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近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家、文學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張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曲江),世稱張曲江。著名唐朝詩人、初唐詩壇大家,和張說並稱「二張」。
張九齡和張說一樣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詩篇傳世。張九齡早年得張說賞識並推薦,唐中宗年間中進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書令。後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
張 紘:(公元151~210年),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
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後來,張紘至許都為孫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許都,任會稽東部都尉。但孫權繼位時張紘又返回了東吳,任長史之職。
張紘後來在公元210年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准備遷都時張紘逝世,終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張紘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許都時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見過一面,張紘稱陳琳的文章寫得好,陳琳說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來,就好比小巫見到大巫一樣。」成語「小巫見大巫」也由此而來。
張 湯:(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陝西長安東南部)。
張湯早年專門學習律令,曾任長安吏、茂陵尉等職。後經丞相田推薦,補授侍御史。審理陳皇後巫蠱一案時,他窮治黨羽,漢武帝劉徹很贊賞他的能力,升遷其為太中大夫。後又與趙禹一起編,定《越宮律》和《朝律》。
當時漢武帝陽儒陰法,張湯投其所好,審辦大案必附會《春秋》、《尚書》等古義,並猜摹漢武帝的意向辦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苛的屬吏去辦;武帝想開釋的,他就交給執法輕平的屬吏去辦。審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窮究根本,由是漢武帝對他信任益專,加官遷至御史大夫。
漢朝屢次對匈奴用兵,山東水旱災又頻仍,以致國庫空虛,他秉承漢武帝意旨,請求改革幣制,鹽鐵官營,算緡告緡,以排斥富商大賈,鏟除豪強兼並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對他的嫉妒憎恨,屢有人舉發他;至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共同揭發張湯的陰私事,漢武帝令趙禹責問,張湯遂自殺。後來武帝知道張湯的家產不過五百金,皆為俸賜所得,遂盡誅三長史,當時的丞相也羞愧自殺。
張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蘇徐州)。
少年時好學,擅長隸書,治《左氏春秋》,博覽群書,著名於時。
漢末社會大亂,徐州士民多避難揚州,張昭也隨著南渡。孫策創業江東,任張昭為長史,撫軍中將,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以弟孫權託付之。
張昭對孫權時常正色直諫。孫權常說:「我與張公談論,不敢妄言。」全國憚之。吳置丞相,眾共推張昭,孫權說:「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益也。」乃用顧雍。
孫權稱帝後,封張昭為婁侯。張昭在家無事,著《春秋左氏傳注》、《論語注》。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孫權素服臨吊,謚號「文侯」。
張惠言:(公元?~年)。著名東漢易學家。
張惠言以治《易》學名家。他以傳《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條貫,明其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對東漢末今文《易》學家虞翻學說系統闡發,成為一代《易》學大家。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人(今河北涿縣)。著名南宋抗元將領。
張世傑行伍出身,因戰功升都統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復浙西諸城,又在焦山(今江蘇鎮江)江中大戰,但失利。元軍進迫臨安時,他和文天祥主張力戰到底,為丞相陳宜中所阻。次年臨安失守,他率軍由海路至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端宗,堅決抵抗。兵敗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趙為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奉居山(今廣東新會南部)。後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台風溺死。張世傑與文天祥、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
張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疇,涿州定興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張柔(漢軍八萬戶之一)也是蒙古名將。他早年輔佐其兄張弘略掌管順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軍總管,受命征討叛將李璮於濟南。張弘范扎營在城西險地,李璮出軍突擊諸將的營寨,唯獨不向他進攻。弘范說:「我的營寨在險地,李璮示弱於我,必會以奇兵來襲,他肯定以為我還未醒悟。」遂築長壘,在內伏甲士,在外挖壕,開東門。當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寬。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帶飛橋來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門內的,都被伏兵殺死,並迫降兩名敵將。
公元1269~1271年以萬戶參與襄陽、樊城之戰。他率軍千餘駐萬山,斷宋軍援兵;又獻割斷襄、樊兩城連兵,獻先破樊城,後取襄陽之策,為主帥阿術採納,公元1274~1277年以先鋒隨從丞相伯顏率兵沿漢水入長江,進占建康,直取宋都臨安,因功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漢軍都元帥,統率水陸軍兩萬,分道追擊南宋殘部,俘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次年初,他率水師追至厓山,遇宋水軍結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長期圍困,斷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艦搏戰,大破宋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宋臣陸秀夫負幼帝趙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記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對朝廷方向再拜,然後坐下,命上酒奏樂,與親友道別。又取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嗣子張珪說:「你父親靠這些立功,你不要忘記了。」說完端坐而死。
張守皀:(公元?~739年),陝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陸)。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為瓜州刺史,連敗吐蕃,穩定了西部邊境。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長史、河北節度副大使、輔國大將軍等,屢敗契丹,為「開元盛世」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但他後來生活腐敗,冒功報捷遭貶,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祿山。當然,這是他無法預料的後事,更不能怪他助長了安祿山的反叛氣焰,是歷史給了安祿山一次機會。
張九鉞:(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號紫峴。潭縣人(今湖南湘潭)。清時湘潭昭潭書院山長。
生於康熙六十年,十二歲補博士弟子員,十三歲登採石太白樓賦詩。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貢,充正紅旗官學教習。乾隆二十七年舉順天鄉試,屢試禮部均不第,後以明確通榜進士分發江西,歷峽江、南昌知縣,升蓮花同知,改發廣東歷知始興、保昌、海陽等縣,後以捕盜不力落職。此後,遍遊河南嵩、洛、偃、鞏間,寄情節吟詠,詩風要見雄奇。過武昌時,總督畢沅重其詩名,迎入節署,集名流紀念蘇軾生日,飲酒賦詩,張九鉞即席為長歌,四座驚嘆。
張九鉞雖只是一縣令,但吟嘯諧談,瀟灑自得,達官貴人樂與交遊,稱為紫峴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講昭潭書院十餘年。清嘉慶八年逝世,終年八十二歲。
張九鉞有《陶園詩集》、詩餘二卷、《歷代詩話》、《晉南隨筆》、《峽江志》等。《沅湘耆舊集》收其古體詩九十七首,近體詩一百四十六首,世稱「陶園詩老」,與新化「遼東詩老」歐陽輅並稱。
張九鉞詩有家學。其祖父文炳,為詩「排宋入唐,追蹤老杜」。父輩中如埴、垣、坊等,均工於詩古文詞。從兄弟中,九鐔以詩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餘人各有詩文別集。代湘潭張氏一門,以文學顯名於世。
張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號南軒,亦號樂齋,張浚子,四川綿竹人。著名南宋理學家,嶽麓書院山長。
宋紹興三年生。南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浚謫居永州,張栻隨父學。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張栻再隨父徙居永州,負笈至南嶽從容不迫胡宏問河南程氏之學,凡八年。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蔭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宣文字,除直秘閣。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喪,時劉珙知潭州,重建嶽麓書院,栻主其事,並撰《潭州嶽麓書院記》,主講其間,由是嶽麓書院名盛一時。
宋乾道三年朱熹聞知張栻得衡山胡氏之學,自閩來訪,與張栻討論中庸之道。張栻邀請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嶽。三人唱和詩多達一百四十九首,編為《南嶽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詔入朝。次年冬被排擠落職,還長沙,主講嶽麓書院。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之友,時稱「東南三賢」。宋乾道八年劉珙復知潭州,修嶽麓書院,張栻主教事。翌年,辟嶽麓書院教授。為學宣揚「禮者天之理」,主張「明理居敬」等理學思想。
宋乾道十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從此離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終年四十七歲。
張栻居長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陽,後人即其地建城南書院,今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即其遺址。
張 綱:(公元108~143年),字文紀,著名漢朝大臣。
張綱為人剛正不阿,為忠義之臣,以德行服眾,深為人民愛戴。漢順帝漢安元年,身為光祿大夫的張綱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賢奸。其中張綱一人年紀最輕、官位也最小。張綱才出洛陽都亭幾里許,便慨然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意即:禍國大盜正在那兒當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於是他即日毀車返都,並上書彈劾權傾一時的內戚大將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為之震動。後有廣陵張嬰殺太守聚眾數萬,乃舉張綱為廣陵太守。後張綱曉諭大義,使張嬰投降,散其眾。張綱安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張綱病逝,滿城百姓慟哭。
張 儉:(公元115~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人(今山東鄒縣西南部)。
張儉在漢桓帝時任山陽郡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在山陽郡,其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曾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黨錮禍起後,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黨錮解禁才回到家鄉。
張 角:(公元?~184年),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初奉事黃老,依《太平經》部分內容創「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當時漢朝政治黑暗,土地兼並劇烈,民不聊生。張角以符水咒說為民治病,發展徒眾,十餘年間達數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漢靈帝中平元年甲子歲(公元184年)揚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時起事,自號「天公將軍」,以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部眾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稱「黃巾」。後張角病逝於軍中,張寶、張梁先後戰敗被殺。
張 寶:(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寶同張角聚集貧苦民眾五十萬舉義反漢,稱「地公將軍」。同年張梁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戰逝世後,他率軍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部)抗擊漢將皇甫嵩,後被部將嚴政刺殺於陽城。
張 寶:(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詩人、畫家及旅行家。
張寶在二十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四十餘年,足跡遍及當時中國十四個省。他每遇名勝美景便繪圖畫景,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他曾五游嶺南,與當地名士多有交往。
張寶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有史料價值。還有《泛槎圖》六集刊行。
張 梁:(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隨兄起義,稱「人公將軍」。曾與張角擊退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的進攻。後東漢政府派左中郎將皇甫嵩往攻,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反擊,後遭漢軍夜襲,兵敗戰死。
8.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都有誰
1、張儀(前?~309年),戰國時期曾先後任秦相和魏相。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2、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3、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張飛(?~27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
5、張擇端,北宋末年畫家。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6、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先後主持國事達十年之久。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7、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8、張作霖(1875~1928年)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
9、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 ,張作霖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
10、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9.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大全
姓張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