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現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1、說話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是像《矛與盾》一樣,內要簡要,舉個例子:容電視上腦白金的廣告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而且不要廢話連篇哦!
2、再舉一個例子: 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 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麼!那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
3、舉例三: 會場上人聲鼎沸,笑聲轟鳴。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講話!」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講。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宇:「不準塗畫。」咳,那這四個字又是什麼呢?
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難一》,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㈡ 史書中有哪些自相矛盾之處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被記錄成文字、流傳在史書中的人物多得數不過來,其中很多都是名人。這些名人,按理都是遵循聖賢之道的好學生、有才人品又好的潛力股,卻在許多問題上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下面舉幾個例子:
信用——
《越絕書》曰:「炫女不貞,炫士不信。」
《漢書》曰:「大行不細謹,大禮不讓辭。」
國土——
黃石公曰:「務廣地者荒……雖成必敗」。
司馬錯曰:「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坦盪——
孔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曰:「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復身而嘗逸者,則志不廣。」
美女——
唐且曰:「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稱美。」
慎子曰:「西施,天下之至姣,衣之以皮具,則見者皆走。」
同類——
《易》雲:「同氣相求」。
古語雲:「凡人情以同相妒」。
賢臣——
春申君使孫子為宰,客曰:「湯武,皆不過百里,以有天下。孫子,賢人也,而君藉百里(之地)之勢,臣竊為君危之。」
又有客曰:「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其國未嘗不榮也。」春申君復使人請孫子。
暫時就說這么多,其實不勝枚舉,到今天也一樣。上面所有正反方向的論斷,都很有道理,不可能駁倒某一方。這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這片土地實在太大了、歷史太久了、人數也很多,難免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沒有長久的和平,總是在打來打去。但一個朝代建立後,老百姓可以按照前朝的方式繼續活下去,因為文化層面基本沒有變,除去外族統治的朝代(其實也沒變多少);歐洲就不一樣了,後面的國家文化和前面的很不相同,老百姓過日子方式不得不改變,於是從下而上有個改觀,中國卻沒有。中國只是因為遷徙、戰爭、讀聖賢書、經商和執法,產生了不同學派,只在各自的次級文化領域流傳,至於最上層的大一統文化,一直沒有統一。漢代之後的儒家,是官方強制定義的中國文化正統,但在歷史上,它卻不能掩蓋其他學派,特別是牽扯實際應用方面,官方儒家的應變能力很差,不如法家等接地氣,老百姓也願意用其他學派的思想來思考和做事。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一碗湯,儒家文化就是湯水,佔主要部分,但讓湯變得有滋味的,是菜。
《舌尖》的兩部紀錄片告訴我們,即使在現代,也無法掩蓋地理環境對塑造地域性文化的作用,更別說古代了。古代文化的地域性特別強,我們看到的非常困惑的現象,可能就來自於不同地區的價值觀。比如秦國的風俗和齊國的風俗就截然不同,流傳到後世,秦國思想和齊國思想的兩本書擺到學者面前,統一叫做中國古代思想是不合適的。這也許能解釋上述幾個例子的奇特現象,不過最讓人關注的是對兩種思想的應用。因為地區情況不同,在秦國絕對沒問題的政策在齊國根本執行不下去,反之亦然。商鞅在秦國能變法,到齊國可能就不行,或者是新的管仲,這都得細細分析。
上面是說人們對古代地區性文化和全局性文化的混淆,下面再拿文章一開頭的幾個例子說一說。
先說美女西施那個,兩個人對美女的觀點截然不同。前者認為西施太美了,穿什麼都好看。後者認為美女都是靠衣服襯托出來的,穿破衣服一樣丑。這個話題放到現在恐怕有答案了。首先,「美女靠衣服襯托出來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確實,美女要靠衣服來襯托,但決定性因素還是臉蛋和身材。衣服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自身因素是雪中送炭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後者可能沒有見過美到極致的美女,或者對這方面沒有敏銳的感覺。如果給他一個能聯網的iPad,又開發一下他對女性的審美能力,估計很快他就會把「美女是靠衣服襯托出來的」這條微博刪除的。
鑒於中國文人愛聯想,會把美女比作帝王,衣服比作臣子。所以這兩個觀點就等價為:帝王只要強,啥事都能幹成;帝王全靠臣子打天下,沒有賢臣,啥事都幹不成。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像上個自然段所論述的那麼簡單了。從歷史上來看,有許多真實史料支持雙方觀點。只不過因果的關系要搞清楚,到底是因為帝王強才引來賢臣,還是賢臣使得帝王強了?誰才是第一因?說不清楚。那能否按照戰亂和太平時期分開討論:戰亂時候多依賴臣子,像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都是大臣;太平年間多依賴帝王,像漢武帝、唐太宗等,全靠他們拍板。不過……這樣的說法,反過來說,似乎也沒太大的問題啊。。。
所以,我們在討論時,還是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角色、一個是形勢。先說角色,當某個人是帝王時,他的想法肯定和臣子不同,反之亦然。所以角色不同,側重點不同,一概而論哪個重要是沒有意義的。對於有雄心壯志的帝王,肯定以自信為基礎,認為賢臣最重要;對於沒主見的帝王,會以臣子作為性命的依託;對於暴君,只相信自己的實力,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角色論無法完全說明問題,所以必須考察當時這個國家所處的形勢。形勢大過人。如果這個國家處於太平年間,討論君臣哪個更重要就沒什麼意義,老百姓的生活和國家運作的秩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這個國家爆發內亂,就要分情況——當帝王不慫包時帝王最重要、帝王是娘炮或者是暴君時賢臣最重要(免得才能不夠或者篡權);如果這個國家遭遇外敵,也要分情況——當敵強我弱時賢臣最重要(能打仗大勝仗的將軍);敵我力量均等時賢臣也是最重要;敵弱我強時帝王最重要(帝王是慫包時要防止將軍篡權、帝王是暴君時要將軍要留好後路,以防卸磨殺驢)。就這么層層分析下去,才能夠接近實際,空談誰對誰錯是沒有用的。
說到形勢和賢臣,還得說說舉得最後一個關於孫子和春申君的例子。在當時的環境下,春申君是老闆,卻是被動者;孫子是員工,卻是主動者。因為孫子太優秀了,直接PK掉了春申君。這時的形勢,就是孫子強而公子弱。弱者出於自保或強大的猶豫心理,才有前後兩次對孫子截然不同的態度。如果春申君足夠強大,就不需要防範孫子對自己造成的不利影響。這種強大可以是實力,也可以是氣魄。像劉邦分文沒有時卻撒了彌天大謊說自己上了一萬的份子錢,這就是銳氣。陳登勸曹操殺掉呂布,說呂布好比老虎,不給吃飽肉就會吃人。曹操直接回答了一句:「呂布只是一隻老鷹,只有讓它餓著,才能為我所用。」曹操的勢力,是大於呂布的,所以他可以把玩奉先君。這又讓我想起了《少年派》的電影。當孟加拉虎沒有被訓化前,形勢是虎強於人;馴化後,虎已經弱於人了。形勢和角色,才是判斷事情走向、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
所謂自相矛盾,不過是角色不同,形勢不同,再加上說話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圈。說出這種話,不足為奇。前兩天看到豆瓣上有人說(大意):「在電腦上就能完成的調查和研究,沒什麼價值。」他和IT、金融、文化、網編等諸多領域人士觀點的不同之處,也就在於角色和形勢。也許他的圈子也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微型文化圈,所以才有此語。說實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自己就是個loser,但仔細想想才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形勢以及次級地域環境(圈子)。當爬出論斷陷阱後,我十分後怕,所以寫出此文,以饗讀者。
㈢ 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
以前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是賣茅的,他說自已的茅很鋒利,什麼盾都能刺碎還專是這個他,是賣屬盾的,他說自己的盾很好,什麼茅都能擋得住茅盾就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覺。
㈣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
1、一邊說保護來環境,卻源又一邊砍樹。
2、人可以舉起比自己重的物體,但永遠不能把自己提起來。
3、一面強調對中國貿易逆差問題,一面又不放寬對中國出口管制,這是自相矛盾。
4、會場上人聲鼎沸,笑聲轟鳴。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講話!」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講。
5、一個警察叫一個人不要動,那個人不動,警察說手舉起來,那個人不舉,警察問為什麼不舉,那個人說你叫我不要動我怎麼舉呀!
㈤ 你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自相矛盾的
理想來和現實它就是相互矛盾自的,理想可能很遠大,但現實很苟且,很殘忍,你要想去實現理想,那可能是現實,你就得犧牲一部分,比如說你要想實現一個特別簡單的目標,那你就必須得從現在做起,舍棄生活中一些不得不舍棄的東西,比如說鍛煉,比如說感情,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他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得最好,所以為了自己理想就只能舍棄一部分現實,他就是相互沖突的。
㈥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事例子
現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1、說話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是像《矛與盾》一樣,要簡要,舉個例子:電視上腦白金的廣告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而且不要廢話連篇哦!
2、再舉一個例子: 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 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麼!那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
3、舉例三: 會場上人聲鼎沸,笑聲轟鳴。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講話!」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講。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宇:「不準塗畫。」咳,那這四個字又是什麼呢?
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難一》,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覺。 一個警察叫一個人不要動,那個人不動 ,警察說手舉起來,那個人不舉手, 警察問你為什麼不舉起來,那個人問你叫我不要動我怎麼舉啊。
5、生活中處處充滿矛盾,所謂矛盾就是一種辯證的對立統一關系。 列如,上網與學習的關系,兩者就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如果過分沉溺網路,學習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盡信書」於埋頭苦讀,那麼又肯定會錯過網路上豐富的知識;因此,把握並解決矛盾在於你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度」的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再者,如理想與現實也是一種矛盾的關系。理想必須結合自身的狀況,否則只能是空想。 就說這些了........很久沒回答過這類問題了。
㈦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越多越好。
1、王寶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特別是母親,經常在她耳邊說:「寶貝,媽媽愛你。」小孩子都是好動的,王寶也不例外,每次母親帶她出去玩,她都會製造一些事端來。
為這媽媽沒少責怪她,可小孩子的天性是好動好玩。這不又竄禍了,媽媽帶她去超市買東西,進了超市,媽媽自顧自的去看商品。
王寶她走到一個賣麵粉的地方,商場里的麵粉,生粉還有其他什麼粉都是並排放在一起的地方,王寶看見那麼多白白 的東西,可能是好奇,她就站在那裡把那些麵粉米飯生粉舀過來舀過去,正玩的開心。
商場的工作人員看到了就過來阻止她 ,她媽媽聞聲也走過來,看到這個情景就很生氣,對她大聲責問,王寶看見那麼多大人圍著她,媽媽還那麼大聲責罵她,她一下子嚇哭了。
2、李小姐是一位漂亮姑娘,但卻為自己的身材苦惱,1米5幾的個頭,卻有一百二十多斤,為此她立下了一個減肥計劃,堅持了一個星期,嫌苦累,把計劃書丟到一邊去,大吃大喝舒服去。
(7)歷史上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擴展閱讀
生活中許多最重要的事實表面上是矛盾的。雖然它們看起來不可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往往會通過經驗得到證明。
認為自己還算是個有邏輯的人,所以當面對這些悖論時,一開始是持懷疑態度的。但事實是,生活常常是不合邏輯的,而且有時候簡直是自相矛盾,令人匪夷所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多大意義,而一旦你追根溯源,刨根問底,仔細觀察,你還是可以從中領悟到新的啟發。
有很多次,當回顧生命中經歷的那些事的時候,才清楚每件事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循,甚至可以提前阻止發生的。
㈧ 歷史上有什麼事跡有自相矛盾的幾種說法
雍正的出生地。
他本人說是在寢宮。
但是他兒子說是在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