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歷史如何答特點
當然,既然是特點,就要答其他時代沒有的,比如答幾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就要結合時代背景,生產力特點,還有發生國家等。一定要結合歷史事件所處時代背景,如是奴隸社會或是封建社會,當然也要背一些,比如想到封建社會就立刻想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力不發達等,還有看其是否順應時代潮流等。一定要看書,背不背無所謂,一定要多看幾遍,多做選擇題,練出題感來 。
給你看看高中歷史各種題型怎麼答吧
1.熟記史實 歷史是最強調背記的學科。為什麼呢?歷史背記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史實,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記,主要是分析,對事實的記憶則很少,所以遠沒有歷史難記。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幾次歷史試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記憶不清丟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實上,史實不清、審題不細,是歷史丟分的兩大原因。怎樣背記史實呢? 第一,精細讀書。要一個句號一個句號讀,包括導言、註解、圖示在內。2002年高考,有一題問蔥嶺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實,「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課本的小注里。這啟示我們一定要細心讀書,尤其是在第一輪復習時。 第二,動手總結。一定要落實到筆頭上,因為看和寫的感覺完全不同,而考試是寫,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輪復習,寧可羅嗦些,也要把總結寫全。以下給出分析歷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體操作時,應有所取捨: 1.名稱及其含義(例如: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發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原因(根本原因的具體表現),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 (2)條件(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政治、經濟、階級、思想、時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條件是客觀的,而目的是主觀的) 3.經過:力量、領導、階段及階段特點等 4.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特點(極其重要!特點=不同點=考點),經驗、教訓 第三,注意特點。特點就是不同點,例如《農政全書》的特點主要是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特點就是考點,所以要非常重視,尤其是時代特點,往往是答題隱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記。讀—寫—記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所以在平時就要有計劃地逐步背記。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與老師的復習同步。不要到考試前再背,那樣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麼背什麼,那樣很不系統。 2.把握聯系 高中歷史的特點,是注重前因後果,注重分析知識的相關性,而反對孤立的知識點背記。其實,出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新的聯系的過程;做題的過程,就是剖析聯系的過程。把握聯系,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縱橫結合。一方面要注重縱的聯系(時間聯系),另一方面重視橫的聯系(比如地域聯系)。特別注意因果聯系,這是所有聯系的核心。 第二,編織網路。縱橫結合,經緯交錯,就成為知識網。 3.加強審題 近年的高考,越來越強調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題),與課本知識結合,共同構成答案。這樣,審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審題要注意三點: 第一,准。就是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一道大題設多問,不僅要審大題題干,還要審每一問的題干;一組選擇題有多道,不僅要審每道的題干,而且要審總的題干。 第二,全。就是問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題乾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材料題),一般都包括至少一個信息點,答案上每個點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綜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這些分都愛丟。例如2002年高考歷史大題,考查旅大主權的變遷,如果僅按上面要求審題,會丟掉「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背著中國拿中國主權和利益作交易」等要點。這些要點,來自題乾的「弦外之音」:本題的主旨是主權問題,故應圍繞此點答題。這種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題時想一下每題的宏觀主旨(而不是單純就題論題),就有希望得分。 (二)誤區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記。*做題記知識點,永遠不夠系統,會割裂聯系。做題這個手段很好,但不可濫用。 第二,不可濫搞聯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識網路為主,專題史不要太多。
『貳』 如何回答歷史關於特點的題目
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另:問答題類型之劃分,雖因標准不一而各異;但主要可分三類。
(1)論述題
論述題要求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對現象、事件、人物、觀點進行論述或評述。它可分為縱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時間為序)和橫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空間為序)兩類,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點。答案一般由述(敘述史實)和論(分析問題、提出觀點)兩部分構成;可先述後評、先評後述、邊述邊評。
例: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
(2)論證題
論證題要求依據史實,運用唯物史觀對某些觀點進行分析論證,用以考查考生的論證能力。它可分為觀點論證題和材料論證題(用歷史材料來體現觀點)兩類。其答案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例: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系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的對法政策怎樣體現了這
一思想。
(3)比較題
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異同,是要求考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鑒別、分析,旨在考查比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為類比題(同類或相似性質事件的比較)和對比題(不同或相反性質事件的比較)兩類;換個角度又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類。解答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比較角度,分類對應比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叄』 歷史的大題答題技巧
一、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二、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肆』 如何回答歷史材料題中的"特點"類問題
1。羅復列:把在讀材料時你感覺是重點制的劃出來,
2分析:把你認為是特點的拿出來【一般和特點有關的歷史材料不會直接寫。一般是側面。就比如說一件歷史事件產生了特別大的作用。就可以說它的特點是影響范圍廣程度深】
3歸納:就是合並同類項【因為特點題一般是4~6分。老師們是看點給分…把差不多的寫在一點可以挺高答對率】
其實哇特點類題只有自己做題才能掌握方法。特點類題考驗的是你的閱讀能力還有你的思維能力。。所以加油吧騷年。。只能做題還有每次的自我剖析
『伍』 歷史大題目有什麼答題技巧嗎
其實你可以看分數,一般一個要點是一分或兩分,4分的題可能是兩個或四個要點。比如專材料一屬,從先秦時期到漢唐時期到宋元明初再到明清,是從初步利用海洋到完全利用海洋再到不用海洋的過程。
我不知道你們那裡的規定,我是江蘇的,以前我們歷史考試答題要求是簡單明了,把要點簡要的寫出來就給高分,羅里吧嗦寫一堆一般分數都不高,老師也不高興細看。答材料二這種變化題,你要從兩方面來答,比如一個是表面,材料里就能看出的變化,再一個就是深層,要從社會結構啊生產力生產關系等角度來答。啟示的話,你要猜猜出題人目的,現在玩命利用海洋是大趨勢,所以他是要你否定清政府禁海,然後大講利用海洋的好處,一般從生產力生產關繫上答,從社會制度上答。
『陸』 怎麼答高中歷史大題問特點或者特徵的題
技巧很重要哦!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柒』 答歷史大題應該按照什麼思路想從何入手怎樣答完整
歷史高考問答題的能力考查及答題技巧
問答題是歷史高考試題中最重要的主觀性的題型。所謂問答題就是提出問題,讓考生進行回答。例如,1983年試題:聯系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評述林則徐的愛國事跡。
問答題由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回答內容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 條件限制詞是規定事件、現象的時間、地點和性質;回答內容詞是答案規定必須的內容;解答方式詞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試題: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並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本題的「山東」是題目中心詞;「19世紀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條件限制詞;「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是回答內容詞;「怎樣」、「發生」和「說明」是解答方式詞。
問答題考查歷史闡釋能力。歷史闡釋主要是指闡釋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思維能力。具體考查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能力;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語言准確、邏輯 嚴謹、史論結合的文字表達能力。可以這樣說,問答題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各項能力。例如,1992年試題: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並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這道題考查的是近現代印度人民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整個民族解放運動,要求考生從每個階段印度和英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回答。考生的答題過程,也是其能力體現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默寫」過程。
一、從題型上看,歷史問答題有5個特點
1.「大跨度、高概括」。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大、層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識是「死」的,但題目的發問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場景考舊知識的目的。例如1990年試題: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這道題時間上跨越了700年,內容上跨越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題目 的新意在於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要求。此題有教材知識為依託,要求考生從經濟和政治領域歸納、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
2.「小切口、深分析」。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小,以某一歷史具體現象為「切口」,考查與之橫向和縱向相關的知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試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基本的道理?此題時間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國主義破壞武昌起義和「二次革命」的史實,要求考生回答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史實,得出中國人民必須在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粉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夢想。但多數考生從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出發,答成資產階級不能領導革命成功,只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才能勝利。
3.材料型的問答題。此類題型就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從而創造了問答題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試題: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對法政策怎樣 體現了這一思想。這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題要求考生正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時間為1804年,20世紀20年代的時間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內找出英法關系的仇敵——盟友——仇敵的史實,並加以說明原因。最後,要求考生說明英國對法國政策的變化與德國有關, 所以明裡是英法關系,暗裡還有英德關系、法德關系。明確表述英國與法國有時結盟,有時敵對,有時關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國的利益為轉移的正確觀點。總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觀點和善於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既是高校選拔的條件,也是中學培養的目標,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
4.宏觀概括。此類題型就是把散見各章節相關的史實宏觀概括,引出規律性的結論。例如1991年試題:概括19世紀下半葉德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並用史實加以證明。此題看起來很簡單,它要求考生從宏觀上從民族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壟斷組織出現、無產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個方面進行高度概括 ,然後用史實加以證明。其正確答案如下:
①結束分裂狀態,實現民族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同時保留了某些封建殘余。
史實: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保留了君主政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後來居上。
史實: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③出現集中程度較高的壟斷組織。
史實: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辛迪加成立時已集中了全區煤產量的86.7%;德國的電氣工業基本為電業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所壟斷;航運業則基本為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航運公司壟斷。
④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史實:德國工人階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巴黎公社後,德國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德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反對「非常法」斗爭的勝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和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
史實:先後搶佔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強租中國膠州灣;締結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 。
5.比較題。此類題型就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1994年試題: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應該說問答題出比較題並不是新鮮的事,主要是命題的角度新。這道題從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國維新思想 和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比較,並且重點放在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的不同上,從而創設了新情境。在第一問中,考生能正確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要點,多數漏答救亡圖存內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問中,考生對維新思想促成戊戌變法 答得較好,但對法國啟蒙思想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作用則答不出來。第三問中,由於要求脫離中學實際,一般都答不出「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的要點。
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基本要求是:細心審題,答對所問;先列提綱,後寫答案;瞻前顧後,面面俱到;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1.細心審題,答對所問。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如能正確理解題意,就能獲得好的成績,反之,審題錯了,就會失誤。在審題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考生可在問答題中關鍵詞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然後針對設問進行回答。
例如1993年試題: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對「三大潮流」的理解,因為「三大潮流」這 種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現過。考生在審題過程中,把它理解為三大線索,並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這樣答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層,在課本中列有工業革命的後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業革命的後果,首先是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使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最後是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特別是形成了無產階級。
第二層,只要把緊接其後的幾章標題聯系起來,分類概括即可。
19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第三層,對三大潮流各舉實例說明。
三股歷史潮流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美國內戰;日本的明治維新。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爪哇人民起義;阿富汗人民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印度民族起義 。
2.先列提綱,後寫答案。
答案提綱反映了整個答案的內在聯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綱,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綱時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同時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確,史實表述的准確,說明論證的表述的准確 。
例如1991年試題: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消長」就是減少和增長的意思,就是按時間順序答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情況、原因和結果。考生應先列提綱:
①19世紀初,英國。
②19世紀中晚期,六國共同支配。
③一戰前後,列強找代理人,日本獨佔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戰後,美國。
在此基礎上,考生進一步進行回答。
①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占優勢地位。
②19世紀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法、美、俄、日、德等國紛紛加入侵華行列。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形成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混亂,列強分別在中國尋找代理人,擴大各自的在華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排擠德國勢力,妄圖獨佔中國。戰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繼侵佔中國東北後,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次妄圖獨佔中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實力進一步下降,美國實力膨脹,國民黨反動派投靠美國,發動內戰。美國成 為在華的主要侵略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清除了列強的 侵略勢力。
3.瞻前顧後,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條件和原因時,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整個社會形勢。「顧後」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和意義,就是要做到顧後, 就是要往後看得遠一些。換言之,在回答問答題時,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敘述內容的內在聯系時,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羅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殘缺的;主旨明確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試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第一,要求考生對八股取士持否定態度,肯定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第二,從八股取士產生的前景、規定和後果來論證顧炎武的觀點。
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 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這一點就是「瞻前」),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又如,試述商鞅變法的意義。第一,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第二,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第三,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第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就是「顧後」)
4.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有史有論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表述上要有鮮明的觀點做為立論基礎,又有適量的史實做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有頭有尾要求做到敘述史實要完整。
例如1995年試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①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包產到戶也可給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難 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住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既是夾敘夾議,又是史論結合,有頭有尾。
『捌』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其實答來歷史大題不難、源我的情況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題這種題目答案一般在材料中體現、但是千萬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關鍵詞+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題這種題目一般是從所給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後在腦中進行知識搜索覆蓋,將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篩選、不要將一些無關的東西寫上、雖然不扣分,但是讓改卷老師覺得是死讀書、不懂得靈活運用、打分就會差一些3、分點答題,一定要將關鍵詞放於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後的總結、讓老師一目瞭然、不用找的那麼辛苦,自然分數更高 文科嘛、那麼多的簡答題還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寫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幫到你,
『玖』 我想問高考的歷史大題尤其是特點類大題應該怎麼答我總是從表現類概括不出來
找到關鍵詞。主要是關鍵詞,無論是選擇題還是大題都要知道關鍵詞才可以去答題。知道了關鍵詞之後用比較專業的歷史性術語將關鍵詞換一個意思串聯起來就可以了
『拾』 答歷史大題應該按照什麼思路想從何入手怎樣答完整
問答題是歷史高考試題中最重要的主觀性的題型。所謂問答題就是提出問題,讓考生進行回答。例如,1983年試題:聯系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評述林則徐的愛國事跡。
問答題由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回答內容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 條件限制詞是規定事件、現象的時間、地點和性質;回答內容詞是答案規定必須的內容;解答方式詞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試題: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並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本題的「山東」是題目中心詞;「19世紀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條件限制詞;「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是回答內容詞;「怎樣」、「發生」和「說明」是解答方式詞。
問答題考查歷史闡釋能力。歷史闡釋主要是指闡釋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思維能力。具體考查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能力;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語言准確、邏輯 嚴謹、史論結合的文字表達能力。可以這樣說,問答題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各項能力。例如,1992年試題: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並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這道題考查的是近現代印度人民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整個民族解放運動,要求考生從每個階段印度和英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回答。考生的答題過程,也是其能力體現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默寫」過程。
一、從題型上看,歷史問答題有5個特點
1.「大跨度、高概括」。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大、層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識是「死」的,但題目的發問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場景考舊知識的目的。例如1990年試題: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這道題時間上跨越了700年,內容上跨越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題目 的新意在於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要求。此題有教材知識為依託,要求考生從經濟和政治領域歸納、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
2.「小切口、深分析」。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小,以某一歷史具體現象為「切口」,考查與之橫向和縱向相關的知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試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基本的道理?此題時間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國主義破壞武昌起義和「二次革命」的史實,要求考生回答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史實,得出中國人民必須在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粉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夢想。但多數考生從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出發,答成資產階級不能領導革命成功,只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才能勝利。
3.材料型的問答題。此類題型就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從而創造了問答題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試題: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對法政策怎樣 體現了這一思想。這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題要求考生正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時間為1804年,20世紀20年代的時間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內找出英法關系的仇敵——盟友——仇敵的史實,並加以說明原因。最後,要求考生說明英國對法國政策的變化與德國有關, 所以明裡是英法關系,暗裡還有英德關系、法德關系。明確表述英國與法國有時結盟,有時敵對,有時關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國的利益為轉移的正確觀點。總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觀點和善於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既是高校選拔的條件,也是中學培養的目標,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
4.宏觀概括。此類題型就是把散見各章節相關的史實宏觀概括,引出規律性的結論。例如1991年試題:概括19世紀下半葉德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並用史實加以證明。此題看起來很簡單,它要求考生從宏觀上從民族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壟斷組織出現、無產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個方面進行高度概括 ,然後用史實加以證明。其正確答案如下:
①結束分裂狀態,實現民族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同時保留了某些封建殘余。
史實: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保留了君主政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後來居上。
史實: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③出現集中程度較高的壟斷組織。
史實: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辛迪加成立時已集中了全區煤產量的86.7%;德國的電氣工業基本為電業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所壟斷;航運業則基本為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航運公司壟斷。
④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史實:德國工人階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巴黎公社後,德國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德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反對「非常法」斗爭的勝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和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
史實:先後搶佔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強租中國膠州灣;締結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 。
5.比較題。此類題型就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1994年試題: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應該說問答題出比較題並不是新鮮的事,主要是命題的角度新。這道題從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國維新思想 和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比較,並且重點放在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的不同上,從而創設了新情境。在第一問中,考生能正確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要點,多數漏答救亡圖存內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問中,考生對維新思想促成戊戌變法 答得較好,但對法國啟蒙思想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作用則答不出來。第三問中,由於要求脫離中學實際,一般都答不出「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的要點。
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基本要求是:細心審題,答對所問;先列提綱,後寫答案;瞻前顧後,面面俱到;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1.細心審題,答對所問。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如能正確理解題意,就能獲得好的成績,反之,審題錯了,就會失誤。在審題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考生可在問答題中關鍵詞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然後針對設問進行回答。
例如1993年試題: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對「三大潮流」的理解,因為「三大潮流」這 種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現過。考生在審題過程中,把它理解為三大線索,並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這樣答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層,在課本中列有工業革命的後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業革命的後果,首先是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使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最後是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特別是形成了無產階級。
第二層,只要把緊接其後的幾章標題聯系起來,分類概括即可。
19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第三層,對三大潮流各舉實例說明。
三股歷史潮流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美國內戰;日本的明治維新。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爪哇人民起義;阿富汗人民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印度民族起義 。
2.先列提綱,後寫答案。
答案提綱反映了整個答案的內在聯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綱,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綱時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同時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確,史實表述的准確,說明論證的表述的准確 。
例如1991年試題: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消長」就是減少和增長的意思,就是按時間順序答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情況、原因和結果。考生應先列提綱:
①19世紀初,英國。
②19世紀中晚期,六國共同支配。
③一戰前後,列強找代理人,日本獨佔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戰後,美國。
在此基礎上,考生進一步進行回答。
①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占優勢地位。
②19世紀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法、美、俄、日、德等國紛紛加入侵華行列。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形成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混亂,列強分別在中國尋找代理人,擴大各自的在華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排擠德國勢力,妄圖獨佔中國。戰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繼侵佔中國東北後,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次妄圖獨佔中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實力進一步下降,美國實力膨脹,國民黨反動派投靠美國,發動內戰。美國成 為在華的主要侵略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清除了列強的 侵略勢力。
3.瞻前顧後,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條件和原因時,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整個社會形勢。「顧後」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和意義,就是要做到顧後, 就是要往後看得遠一些。換言之,在回答問答題時,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敘述內容的內在聯系時,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羅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殘缺的;主旨明確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試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第一,要求考生對八股取士持否定態度,肯定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第二,從八股取士產生的前景、規定和後果來論證顧炎武的觀點。
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 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這一點就是「瞻前」),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又如,試述商鞅變法的意義。第一,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第二,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第三,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第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就是「顧後」)
4.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有史有論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表述上要有鮮明的觀點做為立論基礎,又有適量的史實做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有頭有尾要求做到敘述史實要完整。
例如1995年試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①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包產到戶也可給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難 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住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既是夾敘夾議,又是史論結合,有頭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