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大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❷ 中國近代歷史是從哪年到哪年(詳細的)
1840~1859年
鴉片戰爭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此時的中國處於農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敗,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思想閉塞,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於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目標。腐敗的社會制度最終無法抵禦新興的資本主義,1840~1842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先進的中國人,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50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擴大國外市場和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願望。由於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國逐步淪為外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最終引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走向失敗。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同時也阻止了中國的殖民地化。
1860~1879年
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繼續發展,為掠取更多的侵略利益,在經濟上加緊侵略中國,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國內人民起義不斷,邊疆危機四起。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工業化,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880~1899年
中法戰爭 19世紀末期,世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為了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資本主義列強加緊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殖民地。地域遼闊的中國成為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中國邊疆危機四起,法國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以勝求和,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奪取了越南,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法戰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刺激了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野心。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急需從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並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都帶有現代意義的對外戰爭,主要標志就是海軍的出場和角逐。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戊戌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已從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它們不僅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侵略,企圖瓜分中國的領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的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也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雖然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它宣傳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義和團運動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外國傳教勢力活動猖獗,農民階級發動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同帝國主義進行頑強的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時代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歸於失敗。這是一次旗幟鮮明的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瓜分的最高峰。
1900~1919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對外侵略的要求變為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中國人民為反對外國侵略,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清政府企圖利用義和團抵制外國侵略。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和迫使清政府屈服,英、俄、日、法、德、美、奧、意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次戰爭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迫使清政府徹底屈服並與西方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共同要求。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要想保證在中國的侵略利益,必需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所以,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8個侵略國和西、比、荷共11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也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20世紀初,清政府完全變為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隊伍進一步擴大。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為了統一革命力量和進一步明確目標,在孫中山的倡導下,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光復會等,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清末「新政」 1900年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全國各地反壓迫、反侵略武裝起義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迅猛發展,清政府統治危在旦夕。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清政府從1901年起陸續推行「新政」。「新政」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面對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式,「新政」並不能幫助統治者度過危機。
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成立以後,陸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其腐朽的本質。在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策劃下,1910年4月27日,由黃興直接領導的大規模反清起義——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它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式的發展,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武昌起義 見前
辛亥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新政」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質。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掀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立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洪憲帝制 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加緊復辟帝制。為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接受「二十一條」。帝國主義為擴大侵略利益,也積極支持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做上「中華帝國」的皇帝,改元「洪憲」。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遭到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革命黨人掀起了護國運動,袁世凱調兵鎮壓無效,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憂郁而死。
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失敗後,帝國主義通過扶植北洋軍閥,加深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繼續深化。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凱又在文化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影響的進步知識分子,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開始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封建斗爭——新文化運動。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春天,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共產國際對中國給予大力的幫助;1920年秋開始,共產主義小組在中國各地紛紛建立,這一切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條件。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舉行,後轉到浙江嘉興。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從此,它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並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的召開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分割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特別是在中國的侵略利益,1921~1922年,美、英、日等國在華盛頓開會。華盛頓會議上,帝國主義國家達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九國公約》,這樣,中國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統治的局面。在列強操縱下,中國各派軍閥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更好地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華盛頓會議以後,帝國主義既各自扶植依附於自己的封建軍閥,爭權奪利,又聯合干涉和鎮壓中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進行掠奪,使一戰期間有所發展的中國民族工業,重新受到列強的壓迫。國內軍閥混戰不斷,戰火彌漫大半個中國。這一切導致國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共產黨在二七罷工失敗後意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於是,積極倡導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也意識到以前單靠國民黨一黨領導,依靠一派軍閥打另一派軍閥的方法,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國民黨需要新鮮的血液」。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旨在改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就使得國共兩黨實現了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合作。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
北伐戰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推翻軍閥統治,打倒帝國主義,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南昌起義 見前
八七會議 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並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0~1939年
土地革命 1927年三大武裝起義失敗後,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解除農民身上沉重的封建壓迫,充分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的指導下,各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它鞏固了工農聯盟,為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階級上和經濟上的保證。
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領土垂涎已久,早就確立了侵略中國的方針。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於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藉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並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醫治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1931年9月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第二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中國東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紅軍的長征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中南方革命根據地無法立足,1934年10月,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保留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播下革命的種子。總之,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就開始了。
遵義會議 見教材108頁
一二九運動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號召中國人民起來反對內戰,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率先開展抗日救亡斗爭,掀起了一二九運動。學生的愛國行為,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確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它使學生開始走上了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西安事變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在全國人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要求的壓力下,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有利於抗日的大局出發,經過多方努力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顯示出中國各個階層要求實現團結抗日的強烈願望。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團結抗日的誠意。它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七七事變 1936年,德、日、意法西斯在共同反共產國際的幌子下,勾結起來,同英法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英法美對此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蓄謀已久的吞並中國、獨霸亞洲、稱雄世界的既定方針,1937年7月7日,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實施全面侵華的計劃。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佔中國華北而蓄意製造了一系列事件,總稱「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殖民地的野心,同時也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和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中國人民最終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1940~1949年
中共七大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開始了局部反攻。為了迎接抗戰的勝利和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延安整風運動 為了肅清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影響,加強黨的作風建設,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進行了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支持下,早已決定了內戰的方針,但為欺騙國內輿論,並為發動內戰做准備,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先後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以利於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到重慶同國民黨當局舉行和平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的舉行,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它雖然不能制止美蔣反動派發動內戰,但為國內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局面。
三大戰役 1948年秋,敵我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共中央經過分析,認為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主力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後,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❸ 歷史上真有大歷國嗎
大歷國
建於中國宋代,是壯族歷史上的一個古國。壯族的民族英雄儂智高起兵後,立即專建國稱帝改元,所建屬國號,初稱「大歷」,繼稱「南天」,
進入邕州後改名為「大南國」採用中國官制,自稱仁惠皇帝,改年號為啟歷。封母阿儂為皇太後,十四歲的長子繼封為太子,置參政二員(即宋朝所設相當於宰相地位「參加政事」的簡稱)。黃師宓(儂智高的謀士)以下,皆稱中國官名。大赦境內。 儂智高建國稱王,完全是為了抵抗交趾的侵略,宋王朝自拆藩籬,既不能保護邊境少數民族安全,又拒絕智高的請求,他只好率領邊民起而戰斗。但要抗拒侵略者,需要有一定實力,有相當的土地與人民。儂智高的用意只是在長江以南建立一個有力量抗拒交趾的國家。(參考黃現璠著《儂智高》1983年10月,廣西人民出版社)
❹ 【歷史】這是什麼地方
——慈惠抄堂襲
慈惠堂又名慈惠宮,慈惠堂位於台灣花蓮縣吉安鄉北昌村宜昌橋頭右邊700米處,慈惠堂創建於1950年,奉祀瑤池金母,慈惠堂與隔鄰的騰安宮同為花蓮縣兩大著名觀光寺廟。慈惠堂建築採用五殿直線排列,屋頂有雙層式、飛檐式、閣樓式等,堂前有巨大牌樓,色彩古樸,慈惠堂與騰安宮金碧輝煌的逼人氣勢截然不同。
❺ 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個人覺得是南京大屠殺、2008年512四川特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和2003年的中國航天。
❻ 什麼是大歷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考察整個過去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向你們介紹一種看待過去的新視角,它是由眾多不同學科的學者在晚近建構起來的,這些學科涉及歷史學、地質學、生物學以及宇宙學等。與以往相比,現在我們可以描繪更多的過去,而且可以做得更精確。因此,當前是各種歷史研究的革命性時刻。
在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中,這些變化大多數發生於 20世紀中期以後,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所說的精密計時革命(chronometric revolution)的結果。
精密計時革命之前的歷史
精密計時革命的核心內容,是一系列為過去事件定年的新技術。
為過去的事件測定年代的方法,是我們理解過去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沒有日期,我們也就不可能有「歷史」。如果我們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是不了解它的序列,不清楚它發生的時間,那麼,我們眼中的過去,就是一堆沒有意義、沒有深度、也沒有真實形狀的雜亂事件的堆積而已。日期有助於我們理解過去,因為它們允許我們以年代順序「描繪」過去,在時間中考察它的形狀。我們如此繪制的世界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強烈的意義感。然而,僅僅幾十年之前,我們繪制過去的能力還非常有限。我們只能夠為極小一部分過去提供確切的年代,它們要麼恰好被人們記住了,要麼剛好有文獻記載。
20世紀中期之前,書面文獻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式以確定過去事件的年代。結果,歷史意味著「通過書面文獻材料考察的過去」。
很不幸,盡管書面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靠的日期,但是,它們也讓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局限於過去很小一部分,即它們恰好闡明的那部分。於是,歷史僅僅指「人類的歷史」。更糟糕的是,在實踐中,歷史只不過是富有者和有權勢者的歷史,因為只有這些人能夠創作書面文獻(或者僱用書記官替他們完成)。由此而來的結果就是,在最近幾個世紀大眾識字率提高之前,歷史的主體是帝王將相、他們發動的戰爭、他們創作的文學以及他們信奉的神靈。過去的絕大部分處於黑暗之中,絕大多數人的經歷、思想和生活方式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我們無法討論沒有文字的社會,除非那些能夠創作的人(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或中國史學家司馬遷那樣的人)恰巧提到了它們。即便如此,有讀寫能力的社會對那些沒有讀寫能力的鄰居做出的思考和討論,往往有悖事實。面對文字創造之前的時代,我們更是一籌莫展。而那些時代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那些時代至少涵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來95%的時間。最後,歷史學把人類出現之前的一切事物排斥在外,盡管從 18世紀以來,地質學家就著手理解地質事件發生的序列。總而言之,史學家對書面文獻的依賴,意味著歷史基本上是關於那些會寫作之人(他們只佔人類很小一部分)的歷史。因此,毫不奇怪,歷史事實上僅僅是政府、戰爭、宗教和貴族的歷史。
精密計時革命之後的歷史
20世紀中期,測定過去事件年代的新方法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此後,我們能夠為所有文獻都未曾記載的事件提供確切日期,這些事件可以回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
在這些新技術中,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建立在放射性測年法(radiometric dating)之上。放射性測年技術的依據在於,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會遵循一種很有規律的節奏,最終形成新的子物質(daughter materials)。這意味著,如果你有一塊含放射性元素(比如鈾)的材料,你就可以測量有多少子物質(比如鉛)已經形成,從而能夠估算出這塊材料的形成時間。
20世紀10年代,以這種方式使用放射性物質的潛能得到了重視,但是,放射性測年技術在當時還不太可靠,也不便宜,因而無法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得到廣泛使用。碳-14紀年法是最早得到廣泛應用的放射性測年技術,因為這種測年方法建立在碳的一種特殊形式(或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它們的內核具有不同中子數,因此,它們的原子重量也有點不一樣)的衰變之上。碳-14測年由威拉德·F ·利比(Willard F. Libby)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發。利比曾經在核武器工廠工作,工作人員也需要具備能力分離和測量特定元素(就核武器研製來說,是指鈾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碳-14測年革新了考古學,促使考古學有可能測定5萬年之前的含碳物質(包括生物有機體的絕大多數殘留物)。這比文獻記載的最早時間要古老10倍。很快,許多其他的放射技術得到開發,從而讓我們的年代學在時間上回溯得更久遠。這些方法使用了放射性物質,比如衰變很慢的鈾元素,這樣,人們就可以測定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之前形成的物質的年代。1953年,克萊爾·佩特森(Clair Paterson)通過測定隕石中鈾衰變產生的鉛,從而確定了地球的年齡。
其他非放射性測年法也得到開發。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基因測年。1953年,遺傳密碼(genetic code)的活動方式被發現,此後,人們就可以比較不同物種的DNA之間的差異。(DNA是一種分子,存在於所有活的細胞中,它含有用來形成和維持分子的遺傳訊息,並且將那種訊息遺傳給子代的分子。更詳細的內容參見第3章。)1967年,文森特· 薩里奇(Vincent Sarich)與艾倫·威爾遜(Alan Wilson)指出,大多數DNA會在漫長的時期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意味著,這種變化也可以被當作時鍾來使用。通過比較兩種相關物種的DNA,我們可以大致得知它們在何時擁有共同祖先。基因測年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自身以及對其他物種進化的理解。比如,基因測年表明,黑猩猩和人類在700萬年之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這個發現在人類進化史研究中引起了一場革命。與此同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開發新方法來估算恆星的年齡,並進而估算整個宇宙的年齡。通過使用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2009年發射升空用以研究宇宙背景輻射——傳回的數據,天文學家已經得到了關於宇宙起源時間的更精確數據!宇宙形成於138.2億年之前;在本書中,我們取一個約數,即138億年。
為過去事件測定年代能力發生的變化,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1919年,當H. G.韋爾斯(H. G. Wells)嘗試寫作一部「普世的」歷史作品時,他承認,他無法為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 776年)之前一切事件提供確切的時間。今天,我們甚至能夠為宇宙起源之際的事件提供合理的時間。突然間,我們能夠在堅實的科學證據之上建構關於整個過去的歷史,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❼ 大歷史是什麼
大歷史觀,即宏觀歷史(macro-history)。大歷史是不去研究諸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是聽取誰的意回見,交由誰付答諸實施的具體過程,也不去進行武則天穢亂春宮的道德批判的,大歷史觀要求我們對中國歷史整體的認識和把握,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洞悉其背後深刻的自然環境、經濟和文化因素 。
❽ 中國歷史的朝代表是什麼,以及年號,在位皇帝及都城在什麼地方
上古時代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前2697~前
少昊 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 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 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 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放勛 前2357~前2258
虞舜 重華 前2257~前2208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10、帝泄 l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
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商前期年表:
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商後期年表:
盤庚(遷殷後)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廩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紂)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1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l年。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春秋,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O、成帝驁 建始,26年。
l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1、王莽,始建國,1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19年。
8、沖帝炳 永加 1年。
9、質帝鑽 本初 1年。
1O、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1、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1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1、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1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1、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1、李 特 2年
2、李 流 1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1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1、劉 淵 6年
2、劉 和 1年
3、劉 聰 8年
4、劉 傑 1年
5、劉 曜 1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1、石 勒 15年
2、石 弘 1年
3、石 虎 15年
4、石 世 1年
5、石 遵 1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1、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1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1、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1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1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1、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1、慕容垂 1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1、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1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1、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1、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1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11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1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1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1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東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贇 1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1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1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9O7--96O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1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1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1O年。
四、楊 溥 17年。
楚: 896--951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1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1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19年。
三、李 煜 1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12年。
四、高保勗 1年。
五、高繼沖 1年。
南漢:9O5--971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❾ 中國有哪十二大歷史名都
洛陽(洛邑、河南)
洛陽黃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興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有「九朝古都」之稱。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西安(長安、西京)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是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餘個王朝在此建都,為都時間長達千年左右,特別是強盛的 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秦中自古帝王州」,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秋興》詩中的名句。
秦中,即關中,是指以西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有函 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故稱關中。關中地區南部為我國南北 氣候地域的分界線——秦嶺,北部為高低起伏的丘陵,滔滔渭水貫 穿其間,滋潤著兩岸膏腴的土地。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 潼關的渭河流域,號稱「八百里秦川」。這一地區土地肥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享有「陸海」、「天府」的美譽。西安地區河流縱橫交錯,有「八水流長安」之說。「八水」即指徑、渭、 滻、灞、灃、滈、澇、潏等八條河流。關中地區自古號稱「四塞之國」,境內有關山帶河之險,沃野千里之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同時,由關中東出函谷,可聯絡中原;西逾千隴,可溝通河西;南越秦嶺,可抵巴蜀、江漢;北上黃土高原,可進入陰山南北,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因此,西安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極大。
西安是浩浩千年古都,他與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他還居我國古代六大古都之首。
北京(燕京、薊州、北平、幽州)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貫穿五大河,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金陵、建業、江寧、建康)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於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游, 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州,南靠寧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亘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鍾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膾炙人口:「煙籠寒水夜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❿ 中國「十大歷史古都」,哪個省的古都最多呢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2016年10月25日,全國古都學專家學者形成了《中國古都學會·成都共識》,將成都列為中國“大古都”。由此,就目前來看,中國已經形成了十大古都的說法,分別是: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鄭州、杭州、大同、成都。
四
最後,成都被稱為中國第十大古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約在公元前5世紀,成都就已經築城,是蜀漢都城。西漢時期,成都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由此,就中國十大歷史古都來說,河南省擁有4個,山西1個、陝西1個、江蘇1個、浙江1個、四川1個以及北京1個,也即河南省是中國古都最密集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