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箭飛行器出現在哪裡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箭飛行器出現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08 01:19:19

Ⅰ 最早的飛行器是哪裡出產的

美國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的飛行器館里,立著這樣的字牌:「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所以是中國產的,戰國時期就有了!

=========================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准確地說,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科學家最早運用火葯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創制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發展成為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自豪的輝煌成就。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葯,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葯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葯裝在筒里壓實,綁在箭桿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桿中間,爆時聲響很大,藉以恐嚇敵人。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公元12世紀後,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軍事。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並發明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明代是我國火箭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軍事技術家製成多種利用火葯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用於軍事戰爭。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於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創制了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三種噴氣火箭,統稱「三飛箭」。這三種火箭用長6尺的堅硬荊木製作,箭鏃長5寸,分別製成刀、槍、劍形鋒刃,能穿透鎧甲。箭鏃後部綁附長7至8寸、粗二寸的火葯筒。作戰時,將火箭安於木架上,手托箭尾,點著火葯筒的葯線,對准敵人射去,它在水陸作戰都可使用。這三種火箭在戚家軍水兵營的10艘戰船上裝備了2000多支,在車炮營、騎兵營和步兵營中,共裝備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戚家軍裝備如此眾多的火箭,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240多年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噴氣火箭這種火器。

單級火箭的高級製品是各種「多發齊射火箭」。它們大多是將多支火箭安置於一個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內安置兩層格板,用於火箭的定位和定向,同時又將各支火箭的火葯線集束在一起,點火後眾箭齊飛,發射面有數丈之寬,除前面提到的裝有32支火箭的「一窩蜂」火箭外,還有二虎追羊箭、百虎齊奔箭等幾十種,一次可射2至100支火箭不等。戚家軍還常將多個火箭桶固定在火箭車上發射,一次可射幾百支乃至上千支火箭,是後世火箭炮車的前身。戚繼光在北方守備東段長城時,至少裝備了40輛火箭車,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國家中,直到360多年後,才出現火箭炮車。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

明代後期還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的箭身,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葯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

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進到高級階段,為近代火箭的研製啟發了思路。這是中華民族對火箭技術的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葯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里夫創製成脫胎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為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達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雖然古代火箭、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長期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古代火箭技術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最終只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盡管歐洲人在中國發明火箭幾百年後才學會使用火箭,但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現代火箭技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Ⅱ 世界上第一個火箭再哪個國家的哪裡發射成功沒有

「火箭實驗創始者」--羅伯特·戈達德

羅伯特·戈達德(Doddard,Robet Hutchings),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戈達德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他從1909年開始進行火箭動力學方面的理論研究,三年後點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內的固體燃料火箭,證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夠工作。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

美國人戈達德在他17歲的時候就嚮往火星之旅了。十年以後戈達德認識到,唯一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運載工具就是火箭。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將自己獻身於火箭事業。童年的時候,戈達德就顯示出對科學幻想和機械的特殊興趣和能力。那時候他常迷戀於威爾士的科幻小說,如《星球大戰》等,也醉心於閱讀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等作品。在他的自傳中,他承認這些小說大大激發了他的熱情和想像。他認為,這些小說「完全抓住了我的想像力。威爾士的奇妙的真實的心理描寫使事情變得十分生動,而其所提出的面對奇跡的可能途徑總是讓我想個不停」。24歲從渥切斯特技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克拉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兩所院校都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1911年他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在此期間,他認識到液氫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進劑,在隨後的幾年裡,他進一步確信用他的方法一定會把人送入太空。他在實驗室里第一次證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並首先從數學上探討包括液氧和液氫在內的各種燃料的能量和推力與其重量的比值。1919年發表經典性論文<<到達極高空的方法>>,開創了航天飛行和人類飛向其他行星的時代。他最先研製用液態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發動機,1925年在他的實驗室旁的小屋裡,一台液體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進行了靜力試驗,1926年成功地進行了世界第一次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飛行。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它的意義正如戈達德所說:「昨日的夢的確是今天的希望,也將是明天的現實。」

戈達德於1929年又發射了一枚較大的火箭,這枚火箭比第一枚飛得又快又高,更重要的是它帶有一隻氣壓計.一隻溫度計和一架來拍攝飛行全過程的照相機,這是第一枚載有儀器的火箭。

1935年發射的一枚液體火箭第一次超過了聲速;此外,還獲得火箭飛行器變軌裝置和用多級火箭增大發射高度的專利,並研製了火箭發動機燃料泵、自冷式火箭發動機和其他部件。他設計的小推力火箭發動機是現代登月小火箭的原型,曾成功地升空到約2千米的高度。他一共獲得過214項專利。

戈達德的研究極端缺少經費,而且挑剔的輿論界也不放過這位嚴謹的教授。《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嘲笑他甚至連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識都不懂,而整天幻想著去月球旅行。他們稱戈達德為「月亮人」。為新聞界左右的公眾也對這位科學家的工作表示懷疑和不理解,但這都不能撼動頑強的戈達德。最好的辦法是走自己的路,繼續自己的研究,而對公眾的反應保持沉默,因為他很清楚這種譏諷是不會持久的。

報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至少這次有些贊揚的話語了。意想不到的是報界的報導引起了美國航空界先驅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在親自考察了戈達德的試驗和計劃之後,他立即設法從格根海姆基金會為戈達德籌得5萬美元。這對於極端缺少資金而又迫切需要進行實驗設計的戈達德真是雪中送炭。這時馬薩諸塞州對於戈達德的計劃就顯得太擁擠了,於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個助手遷到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建立他的發射場。到1941年,除了短暫的中斷之外,他在這里從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人矚目的個人研究計劃。

戈達德的研究終於受到政府的重視。在他死後,他獲得的榮譽達到了頂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劉易斯·希爾航天勛章,而國家宇航總局的一個主要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戈達德航天中心。

戈達德雖然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但最初並沒有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時美國的火箭技術還遠遠落後於德國。直到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上天後,美國才發表了戈達德30年來研究液體火箭的全部報告。後來,他被譽為美國的"火箭之父",美國宇航局的一座空間飛行中心被命名為"戈達德空間研究中心"。

但他的一生卻是孤獨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達德毫不氣餒,在理論和實踐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懷疑他的設想的人們表明未來的整個航天事業都將建基於火箭技術之上。他也因此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現代火箭之父」。

戈達德的一生是坎坷而英勇的一生。他所留下的報告、文章和大量筆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於他的工作,馮·布勞恩曾這樣評價過:「在火箭發展史上,戈達德博士是無所匹敵的,在液體火箭的設計、建造和發射上,他走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而正是液體火箭鋪平了探索空間的道路。當戈達德在完成他那些最偉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這些火箭和空間事業上的後來者,才僅僅開始蹣跚學步。」

Ⅲ 世界上第一隻火箭是誰在那什麼時候發明的

1926年3月26日,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世界上第一枚火箭騰空而起。A4即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回.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答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Ⅳ 世界上第一個火箭是哪個國家發射的

蘇聯,並且發射了第一顆衛星。

Ⅳ 明朝誰製作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火箭飛行器並嘗試飛行

明代有一位叫【萬戶】的人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藉助火箭的力量飛行的試

Ⅵ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是誰發明的

若以火箭原理來說,最先發明火箭的是中國人,火箭這個名稱在中國古代典版籍中最早出現權在三國時期 ( 公元 220-265 年 ) ,但當時的所謂火箭只是在箭的前端綁上易燃物,然後以弓或弩射出。唐未宋初 ( 公元 10 世紀 ) 才有使用火葯的火箭記載,例如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和火箭法,但這些火箭只是以火葯代替易燃物,火箭本身仍是使用弓弩射出。雖然具體年代仍有爭論,但最遲至 12 世紀,已出現使用火葯作燃料,利用噴射作用飛行的火箭。 現代火箭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初。 1930 年,前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 (Konstantin E. Tsiolkovsky) 發表了一份題為《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的論文,奠定了火箭航行的理論基礎;美國科學家戈達德 (Robert H. Goddard) 則於 1919 年發表了《 到達極大高度的方法》的論文,並於 1926 年 3 月 16 日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枚液態燃料火箭 (Liquid Fuel Rocket) ,成為火箭控制技術的里程碑。 戈達德研製並發射了第一枚液態燃料火箭
採納哦

Ⅶ 世界上哪個國家發明的第一個火箭

若 以 火 箭 原 理 來 說 , 最 先 發 明 火 箭 的 是 中 國 人 , 火 箭 這 個 名 稱 在 中 國 古 代 典 籍 中 最 早 出 現 在 三 國 時 期 ( 公 元 220-265 年 ) , 但 當 時 的 所 謂 火 箭 只 是 在 箭 的 前 端 綁 上 易 燃 物 , 然 後 以 弓 或 弩 射 出 。 唐 未 宋 初 ( 公 元 10 世 紀 ) 才 有 使 用 火 葯 的 火 箭 記 載 , 例 如 北 宋 的 軍 官 馮 繼 升 、 岳 義 方 、 唐 福 等 曾 向 朝 廷 獻 過 火 箭 和 火 箭 法 , 但 這 些 火 箭 只 是 以 火 葯 代 替 易 燃 物 , 火 箭 本 身 仍 是 使 用 弓 弩 射 出 。 雖 然 具 體 年 代 仍 有 爭 論 , 但 最 遲 至 12 世 紀 , 已 出 現 使 用 火 葯 作 燃 料 , 利 用 噴 射 作 用 飛 行 的 火 箭 。

現 代 火 箭 的 研 究 始 於 二 十 世 紀 初 。 1930 年 , 前 蘇 聯 科 學 家 齊 奧 爾 科 夫 斯 基 (Konstantin E. Tsiolkovsky) 發 表 了 一 份 題 為 《 利 用 噴 氣 工 具 研 究 宇 宙 空 間 》 的 論 文 , 奠 定 了 火 箭 航 行 的 理 論 基 礎 ; 美 國 科 學 家 戈 達 德 (Robert H. Goddard) 則 於 1919 年 發 表 了《 到 達 極 大 高 度 的 方 法 》 的 論 文 , 並 於 1926 年 3 月 16 日 成 功 研 制 並 發 射 了 第 一 枚 液 態 燃 料 火 箭 (Liquid Fuel Rocket) , 成 為 火 箭 控 制 技 術 的 里 程 碑 。

戈 達 德 研 制 並 發 射 了 第 一 枚 液 態 燃 料 火 箭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爆 發 , 德 國 發 展 V-2 型 軍 用 火 箭 並 以 之 攻 擊 英 國 。 大 戰 結 束 後 , 美 國 將 V-2 技 術 改 良 , 制 成 A-4 型 火 箭 , 並 於 1946 年 5 月 10 日 首 次 發 射 , 成 為 首 枚 飛 抵 地 球 上 層 大 氣 (upper atmosphere) 的 火 箭 。

V-2 型 軍 用 火 箭

1957 年 10 月 4 日 , 前 蘇 聯 利 用 SS-6 ( 警 棍 ) 改 進 型 (Modified SS-6 (Sapwood)) 運 載 火 箭 發 射 世 界 首 顆 人 造 衛 星 「 人 造 地 球 衛 星 1 號 」(Sputnik 1) , 標 志 著 人 類 的 太 空 時 代 正 式 開 始 。

Ⅷ 哪國人最先發明了火箭

簡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 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Ⅸ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飛行的人是誰

火箭除了應用於軍事和娛樂方面以外,我國古代人民當然也沒有忘記將火箭用於飛行方面。其中萬戶最為有名。

傳說萬戶(也有寫「萬虎」的)是明代的一個官吏。他生活在14世紀末,那個時期火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萬戶做過一次大膽的飛行嘗試。他先是製作了兩個大風箏,並排安放,將一把椅子固定在風箏之間的構架上。在坐椅的背後,他安裝了47支當時所能買到的最大的火葯箭。

當一切准備工作就緒後,萬戶坐在椅子上,讓僕人把自己捆綁牢靠。他兩手抓住風箏支架,然後命令僕人手持火把,按口令點燃47支火箭。隨即發出陣陣轟鳴聲,並噴出一股強烈的火焰,還夾雜著撲鼻的火葯味,可是萬戶卻在這陣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

萬戶的目的是想藉助47支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具有的升力浮力,拔地而起並在空中滑翔。

雖然萬戶的實驗失敗了,但是他的勇敢受到人們的贊揚。他的這種大膽而天才的技術構思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的力量升空飛行的人。

蘇聯火箭學家費奧多西耶夫及西亞列夫在《火箭技術導論》中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圖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幻想者。」這里所說的「幻想者」就是明代的萬戶。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基姆在其名著《火箭與噴氣》一書中記載了萬戶的實驗,「大約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名叫Wanhoo……」,書中稱萬戶為「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而把他的壯舉稱為「首次進行火箭飛行的嘗試」。

德國火箭學家威利?李在其《火箭、導彈和宇宙航行》一書中,敘述了萬戶的業績,並寫道,這位博學而勇敢的中國官員,「在14世紀末,通過發明並試驗一種火箭飛行器,頗有些壯觀地自我犧牲了。」

為了表彰和紀念這位傳奇式的人物,美國科學家還用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這座環形山在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

閱讀全文

與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箭飛行器出現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