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笛是有什麼材質製成的,有什麼歷史從哪裡發明由誰發明的
早期的長笛是烏木或者椰木製,現代多使用金屬的材質,比如普通的鎳銀合金到專業型的銀合金,9K和14K金等
長笛是現代已知的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笛 」這種稱呼被古人用來統稱其他所有的管型樂器,包括各種橫笛和豎笛,而並不體現他們之間的差異。
石器時代華夏民族因為不滿足於葦管單調的聲音,所以在野獸的腿骨上打上洞,製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唐朝時期,鄉下人用竹子作為管身,用蘆葦作為笛膜,做出了現代人所說的竹笛。宋朝時期,由於海上通航,貿易發展較快,中國的笛子開始傳入德國。整整500年的研究後,德國人律利(1633-1687)和亨德爾(1685-1759)發明創制,增加了一個#D控制桿,將其稱為德國笛(亦稱特拉維索長笛)。在古典時期,不同人對長笛加以整修,管身將圓柱型改為圓錐形,並按上了許多新奇的按鍵(許多按鍵還搬上單簧管,因此在現代單簧管上依然還可以見到)。著名的長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長笛的構造趨於完美的著名發明家。他從改革長笛指法和音色開始,把笛管由圓錐形改回圓柱形,並規定了笛管的粗細及音孔位置,加裝音鍵機械聯動裝置(例如A音孔與bB音孔相連)來調整音準、音色、擴大音域,增強樂器表現力。1847年,波姆規定笛子的長度66厘米為內徑2厘米的約30倍,使這一樂器標准化。這些改良措施使長笛日益完美,具備了豐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范圍,這種長笛被稱為「波姆式長笛」流傳至今。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 粘土管。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世紀初, 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後來亦被用於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基本完成了定型。1947年,波姆長笛用了銀質的管子,並將其安上bB拇指控制桿。21世紀,長笛已被認定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廠為了讓初學者演奏方便,將右手部分的按鍵移至笛管的另一側。
② 長笛的起源
長笛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遠在古埃及時代,「長笛」一詞的含義很廣,是指所有的管樂器,不管其性能或自屬性如何都用這個概念。
在亞洲,早在2400多年前就出現了橫吹的笛子(我國漢代時稱為「橫吹」)。以後橫笛由斯拉夫民族傳到西方,首先在德國運用,因此歐洲人稱之為德國長笛。
橫笛比豎笛有更多的優點,發展比較快,17世紀就被人們所公認。到18世紀中葉,很笛已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樂器,並在舞台藝術中出現,成為戲劇參加者。
據傳,德國長笛最早曾在呂里的悲劇《依齊達》(1677)中使用過。不久法國長笛在歐洲占據了主要位置,許多法國音樂家還將其編為真正的樂隊樂器。
第一位改良長笛的卻是英國人戈登。他把長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進,然而他的改良沒有進行到底。徹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從改良運指法與音色入手,以後,於1825年將徹底的管形與音鍵加以改革,並且對音鍵的機械裝置作了各種補充。波姆式徹底不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鍵,而且機械裝置上具有校正杠桿,可以把各音鍵按照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使基本音孔與補充音鍵使用起來同樣方便,這到底豐富了長笛的音色和表現力。
現代管弦樂隊中所使用的長笛都採用波姆體系,共開有十四或十五個以上的音孔,沒個音孔都裝有波姆式音鍵,能迅速開閉,是非常靈活的一種樂器。
圓柱形管身由三節插接組成,可以拆開。
1。吹節--有一個邊緣鋒利的吹孔,管內有軟木塞塞主笛管一端,並可以移動,以調整個別不準的音。與主節相接的一端能伸縮活動,可以調高或調低整個音列。
2。主接--笛管的基本部分,裝有各種開口音鍵與閉口音鍵(包括基本音孔)。
3。尾接--有用右手小指按的兩個開口音鍵,可以奏出最低的#c1和本位c1。有的長笛還有第三個開口音鍵,能奏出b音。另有一個用小指按的閉口d音鍵,演奏時須打開。
長笛的基本指法能奏出C大調音階,高八度用超吹。其常用的音域為三個八度,即從c1到c4。其中低音區耗氣較大,也不能強奏。中、高音區音質較好,中音區音色柔美溫和,高音區明快鮮亮。
與同組的其他音區相比,長笛的音色不夠飽滿,力度也較弱
長笛是人類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古代即有多種樣式。隨著文藝復興運動而創造或重新改造過的各種笛子中,在中世紀普遍吹奏是一種與嘴保持垂直狀態的木製笛子即所謂的直笛。在十八世紀,橫笛被引進,其最有力的傳播者是普魯士的菲特烈二世國王,,他迷戀此種樂器,親自演奏。為了學習演奏這種樂器,他將當時最傑出的作曲召進宮廷,其中有一人叫匡茲,他是一本關於橫笛的專論的作者。長笛引入交響樂團是在十七世紀,但開始一段時期內地位並不穩固。
十九世紀時,貝姆對長笛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改造,將其結構現代化,克服了正常演奏時的障礙,這些改變為金屬長笛的出現鋪平了道路。盡管如此,由於傳統習慣和使用方式,長笛仍是交響樂團中的一種木管樂器。許多作曲家譜寫過長笛曲和長笛協奏曲,例如:莫札特、海頓、韋瓦第、塔替尼等。
③ 長笛的歷史是怎樣的
樂器名稱:長笛(Flute)
樂器本調:C 調。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實用音域:小字一組C-小字四組C。
結構組成:管身(含吹節, 主節和尾節)和音鍵系統。
使用材質:普通型:無縫鎳銀管,專業型:硬質真銀。
樂器特色:清新、透徹,色調是冷的。高音活潑明麗,低音優美悅耳,廣泛應用於管弦樂隊和軍樂隊。
長笛(Flute)為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用於軍樂,也常用於獨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等,而以伯姆式C調標准笛為其代表。長笛為管弦樂隊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弦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隻,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 首長笛四重奏,用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 粘土管。最初由德國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爾(1685-1765)發明創制,稱德國笛。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世紀初, 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後來亦被用於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完成了定型。
長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中、高音區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低音區婉約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長花腔,演奏技巧華麗多樣,在交響樂隊中常擔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獨奏樂器。
長笛的種類很多,除常見的普通C調長笛外,還有降D、降E調長笛,G調次中音長笛,C調低音長笛等,不過應用較少。
它的家族橫吹笛最早於12世紀從亞洲傳入歐洲,形似中國笛子(無膜的悶笛),約600餘年不斷改進,始成現代長笛。中世紀期間,早期的無鍵長笛主要用於軍樂。至17世紀中葉始作為重要樂器,用於歌劇和宮廷樂隊。長笛的首次重大改進,在17世紀後期,由法國人木管樂器製造家J.奧特泰爾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則是在19世紀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構造與發音原理 長笛為木質或金屬管狀體,全長62厘米,笛頭閉塞,塞頭距管端約5厘米,笛尾開放。為便於攜帶與調音,由2或3段插接組成。笛身為圓柱體,內徑1.9厘米,從與笛身插接處起,其內徑至塞頭漸縮細為1.71厘米。以離塞頭1.7厘為中心,開橢圓吹孔,上覆吹孔蓋,開同樣橢圓孔,與吹孔相連,使蓋面與孔壁形成銳角,氣流即沖擊此邊棱,激棱發音,管壁開指鍵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鍵啟閉,以變換開管長度,產生不同音高。
音域 古六孔橫笛的音域僅有兩個八度多。後屢經改進,19世紀初為d1~a3,有完全的半音階。伯姆長笛擴展為c1~d4。現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長笛製作日精,指法屢有創新,專業型笛尾加長,可下行至b音,此與吹奏#f4等泛音有關。因此目前音域擴展為b~#f4,共44個半音。
低音區b~#c2音色豐美醇厚,惟穿透力較為遜色;中音區d2~#c3音色清澈朗潤;高音區d3~b3音色光輝明亮,穿透力強;超高音區c4~#f4,音色尖銳刺激,穿透力極強。近代作品有時用斷音強奏,以顯示特殊效果。
演奏 雙手持笛,坐立皆可,採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雙唇構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氣流集中沖擊吹口蓋與孔壁構成的75°銳角發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鬆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產生類似弦樂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鍵孔上逐漸滑閉,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時哼唱:在演奏長笛的同時哼唱;④模擬打擊樂:快速拍打音鍵,同時口中發出咂舌的「嗒」聲,可發出模擬打擊樂的聲音效果;⑤呼嘯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氣,同時按樂譜快速移動手指,造成嘯聲效果;⑥模擬銅管樂器:兩唇緊貼吹口,開小孔吹氣,發音如同小號。上述各種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鋒派音樂中常大量應用。
應用與曲目 長笛為管弦樂隊中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弦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隻,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樂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首長笛四重奏,用
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歷代大作曲家都有長笛曲目創作,如巴赫的 6首奏鳴曲,3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組曲》;L.van貝多芬的《B大調奏鳴曲》;莫扎特的3首協奏曲;A.維瓦爾迪的13首協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爾的7首奏鳴曲;J.海頓的協奏曲與3首奏鳴曲。
中國作曲家的長笛曲目,主要有賀綠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羅的小奏鳴曲《清晨》和黃虎威的《天山之歌》等。
長笛族系 短笛,一種較常用的小型長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在交響樂隊中多由第3長笛手兼用。短笛為
C調,音域d2~c5。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發音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銳,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中,用一隻已足可擴展音域,增大縱深能力。對於銅管樂隊尤其重要。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終樂章的勝利進行曲中,用它來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氣概。他的《第六交響曲》第4樂章中,用短笛來描繪雷電轟鳴的場景。□.П.穆索爾斯基在交響詩《荒山之夜》中,用它來描繪群魔亂舞時陰森凄厲的哭聲。
為短笛寫的獨奏曲有維瓦爾迪的4首協奏曲等。
中音長笛,1854年為伯姆所創制的G調笛。基本形制是將C調長笛放大加長,指位指法不變。G調長笛長82.75厘米,內徑為2.6厘米,音域g~c3。發音豐厚甘醇,洪亮有力,從pp到ff始終如一,聽起來頗似圓號。在室內樂、重奏及交響樂中佔有重要地位。
低音長笛,C調,較標准長笛低一個八度,笛頭下端的管,拐兩個彎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趨重要,尤其是在長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渾然一體,可與弦樂重奏媲美。
長 笛 結 構 圖 示
Tone Hole Names:
笛身部件名稱:
Crown 笛頭塞
Embouchure Hole 吹孔
Lip Plate 或
Embouchure Plate 嘴唇貼盤
Tenon: the bit of the headjoint that goes inside the barrel 或 Head Receiver. Socket. Box. Barrel 笛頭連接套
Rib in the USA
加強筋(美)
Strap in the UK
加強帶(英)
Post or Pillar 支柱
Hinge tube(USA) 軸套(美)
Barrel tube(UK) 軸管(英)
C on back 背面C音孔
G# on back 背面G#音孔
Saddle: UK term for soldered tone hole
介面:英制焊接笛身
Spatula: USA Touch Piece or UK Key Touch
any touch piece or button other than pad cups that are used to activate keys (e.g. G# Spatula)
G#按鍵壓板,用於打開G#按鍵
Clutch: arts to close lower line remote cup and upper line remote with A
連動按柄:用於控制與A音孔鍵連動的孔蓋
B Foot Joint B型笛尾
Gizmo D,C#,C 全閉合按桿
Adjustment Screws: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some flutes to adjust key alignment
調整螺釘:按一些長笛產品的需要配置,用於調整按鍵連動的協調
下面是網站
http://www.flutefriends.com/
長笛愛好者之家
④ 長笛的近代發展史
樂 隊來 建 設 的 內 容
一.管樂隊的源解釋
管樂隊即由西洋管樂器演奏者組成的樂隊,人數可由四五人以上,或幾十人、上百人組成 ,演奏的樂器有長笛、黑管、薩克斯、圓號、小號、長號、大號等,參加各種集會、遊行、慶典、大會開幕式等活動,由於其音響豐厚、氣魄宏大,加之金光燦燦的樂器、整齊的服裝和雄壯有力的進行曲節奏,使其具有極強的宣傳性和感染力。
二.中國管樂發展史
1899年,封建軍閥在天津小站組建起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支以西洋樂器為主的軍樂隊,在專業管樂隊方面,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軍樂團規模最大、演奏水平最高。
三.管樂隊樂器構成
一般的管樂隊所用樂器包括:長笛、單簧管、bE薩克斯、bB薩克斯、圓號、小號、長號、次中音號、大號、大軍鼓、小軍鼓、大鈸等,規模較大的管樂隊還包括短笛、bE調小單簧管、雙簧管、大管、短號、上低音長號、抱號等。
四.管樂隊編制
要想使樂隊演出時有一定規模,音響宏大,氣勢恢宏,樂隊人數就應在28人到60人之間,並且要按樂器編制規則:即木管樂器應以降B調黑管為主,銅管樂器應以小號、次中音號、上低音號為主,小號的數量可略少於單簧管,短號應少於小號或相當。
⑤ 長笛的由來
笛歷史簡介
長笛(flute)是世界上管弦樂團、管樂團(隊)通用的重要樂器。最初由德國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爾(1685-1765)發明創制,稱德國笛。著名的長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長笛的構造趨於完美的著名發明家。他從改革長笛指法和音色開始,把笛管由圓錐形改為圓柱形,並規定了笛管的粗細及音孔位置,加裝音鍵機械裝置來調整音準、音色、擴大音域,增強樂器表現力。1847年,波姆規定笛子的長度66厘米為內徑2厘米的約30倍,使這一樂器標准化。這些改良措施使長笛日益完美,具備了豐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范圍,這種長笛被稱為「波姆式長笛」流傳至今。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 粘土管。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世紀初, 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後來亦被用於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完成了定型。
長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中、高音區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低音區婉約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長華彩樂段,演奏技巧華麗多樣,在交響樂隊中常擔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獨奏樂器。
長笛的種類很多,除常見的普通C調長笛外,還有降D、降E調長笛,G調次中音長笛,C調低音長笛等,不過應用較少
⑥ 蕭笛起源於哪個國家
不一定是中國的。
蕭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在中國、南美洲、歐洲、非洲版都有發現。古希臘權神話中牧神潘經常表現為吹奏蕭的形象,不知為何我們稱他蕭為「潘笛」
「笛」這字是竹字頭的,說明笛子是由竹子製造的。笛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但骨笛不叫笛,而是叫滌。中國的竹笛是西漢時由西域傳入的。說明當時在其他國家,已早有笛子了。
中國是個古老的民族,但不要認為什麽東西都是起源於中國的。
⑦ 長笛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長笛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遠在古埃及時代,「長笛」一詞的含義內很廣,是指所容有的管樂器,不管其性能或自屬性如何都用這個概念。
在亞洲,早在2400多年前就出現了橫吹的笛子(我國漢代時稱為「橫吹」)。以後橫笛由斯拉夫民族傳到西方,首先在德國運用,因此歐洲人稱之為德國長笛。
橫笛比豎笛有更多的優點,發展比較快,17世紀就被人們所公認。到18世紀中葉,很笛已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樂器,並在舞台藝術中出現,成為戲劇參加者。
據傳,德國長笛最早曾在呂里的悲劇《依齊達》(1677)中使用過。不久法國長笛在歐洲占據了主要位置,許多法國音樂家還將其編為真正的樂隊樂器。
第一位改良長笛的卻是英國人戈登。他把長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進,然而他的改良沒有進行到底。徹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從改良運指法與音色入手,以後,於1825年將徹底的管形與音鍵加以改革,並且對音鍵的機械裝置作了各種補充。波姆式徹底不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鍵,而且機械裝置上具有校正杠桿,可以把各音鍵按照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使基本音孔與補充音鍵使用起來同樣方便,這到底豐富了長笛的音色和表現力。
⑧ 長笛的歷史
2012年研究人員確認了他們所說的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樂器。他們在德國霍赫勒-菲爾斯洞穴發現了這幾根用鳥骨和猛獁象牙製作的長笛。科學家用碳測定年代方法確認這些長笛出現在4.2萬到4.3萬年前。19世紀初,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後來亦被用於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完成了定型。
據記載,長笛起源於歐洲,初名橫笛。早期的長笛是用喬木科植物的莖製成,豎著吹奏,後改用木料製作,橫著吹奏。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金屬材料的長笛開始問世。1847年,德國人波姆經過多次試驗,研製出了更符合科學原理的帶有機械傳動裝置的長笛,它在音準、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長笛有了革命性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長笛的演奏技能。在海頓時期(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在交響樂隊的配器中,長笛一般採用雙管編制,在規模較大的樂隊中,有採用三管編制的。近現代的作品中,漸漸出現了四管編制。
在古典時期,不同人對長笛加以整修,管身將圓柱型改為圓錐形,並按上了許多新奇的按鍵(許多按鍵還搬上單簧管,因此在現代單簧管上依然還可以見到)。著名的長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長笛的構造趨於完美的著名發明家。他從改革長笛指法和音色開始,把笛管由圓錐形改回圓柱形,並規定了笛管的粗細及音孔位置,加裝音鍵機械聯動裝置(例如A音孔與bB音孔相連)來調整音準、音色、擴大音域,增強樂器表現力。1847年,波姆規定笛子的長度66厘米為內徑2厘米的約33倍,使這一樂器標准化。這些改良措施使長笛日益完美,具備了豐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范圍,這種長笛被稱為「波姆式長笛」流傳至今。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47年,波姆長笛用了銀質的管子,並將其安上bB拇指控制桿。21世紀,長笛已被認定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廠為了讓初學者演奏方便,將右手部分的按鍵移至笛管的另一側。
⑨ 笛是起源於中國嗎
答: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那裡出土的16支完整的用鶴鳥肢骨所制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導致了中國先秦音樂史的補寫,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距今8700年前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己具備七聲音階結構,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中最為久遠的樂器,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早中晚三期的20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八孔骨笛,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是世界上同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以上結論,是的。
——————————————————————————————————
笛子的歷史
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代稱為「篴」。
秦漢後,笛才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 。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的分類
一、梆笛和曲笛
二、悶笛、豎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銅調音笛、新笛、加孔加鍵笛、排笛 >>
梆笛和曲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曲笛與北方風格的梆笛笛子獨奏曲那種粗獷、有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教授,他所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等民間樂曲,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現在新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點。
笛子名曲
http://www.chinamedley.com/yayun/index_10.shtml
⑩ 長笛的發源地在哪、
中古世紀及文藝復興期
公元1320年左右
one-piece 木笛,2呎長,"D"調。
公元1511年
Zwerchpfeiff,narrower,六孔。 公元1529年 Descant最高音部的、alto中音部的、te
nor次中音部的及bass低音部的不同種類的笛子出現。
巴洛克時期
公元1619-1620年
praetorius's SYNTAGMA MUSICUM portrays three Querflotten,二個八度音程。
公元1636年
Flutes Allemands appera,"D"調及"G"調,木製的新的圓錐口徑。
公元1670年
三截式,單鍵,"D"調笛在法國的著名Jean-Baptiste Lully's樂團出現。更多的改進與更
新:錐型木管(錐型設計持續到了笛身中段,音孔的間距更接進)和更小的指孔。
公元1720年
笛身中間接管一分為二,稱為"corps and rechange",增加二個鍵。
公元1722年
著名的長笛家兼作曲家Quantz鄺茲在吹嘴部位新增了調音塞,在尾管部位新增升C鍵。
公元1726年
當Quantz在巴黎時,在尾管部位再度新增了降E及升D鍵。
古典時期
公元1760年
倫敦的制笛家Florio、Gedney及Potter加上了升G、降B及F鍵。
公元1782年
制笛家J.H. Ribock新增了閉鍵式C鍵。
公元1790年左右
四鍵式的長笛出現在莫扎特及海頓的交響樂。
公元1800年
右手食指部份新增了一個降B鍵的機械裝置。
公元1800年左右
貝多芬的交響樂有了長笛的出現。
公元1806到1848年
法國制笛家Claude Laruent專利製造三鍵、四鍵、及七鍵式的玻璃笛。
公元1808年
Rev. Frederick Nolan發明了開孔式長笛。他提出了一對一及一對多的機械裝置。
公元1810年
倫敦的George Miller開始製造金屬管長笛。
公元1812年
Tebaldo Monzani在吹嘴部份增加knobs使長笛可如同直笛般吹奏。
公元1814年
倫敦的James Wood製造了三階段式調音設計。
公元1821年
Rudall & Rose於倫敦開始製造八鍵式長笛,在當時英國非常流行。
公元1822年
The Nicholsons父子調整音鍵的位置,製造了窄管式的長笛。
公元1824年
制笛家Pattgiessen發明了環鍵式及滑音式(crescent)音鍵。
貝姆笛的發展
公元1810年左右
Boehm製造了他的第一把長笛。
公元1829年左右
貝姆開始發展一種全新的指法,以連桿帶動音鍵的機械裝置由此而出。
公元1830年
貝姆式長笛確立成型。
公元1831年
貝姆在倫敦及巴黎公開他的新式長笛。
公元1832年
貝姆聽到長笛家Charles Nicholson的演奏而得到靈感,他將閉鍵改為環鍵,使長笛可以
產生較優美的音色及音調。另外他也在左手增加了輔助支撐物(thumb crutch)。
公元1833年
Gordon概念式Diatonic長笛呈現出crescent-shaped touchpieces的製作理念。
公元1834年
貝姆式長笛贏得了當時法國和德國的職業演奏家的贊賞。
公元1837年
巴黎樂器製造商Auguste Buffet對貝姆笛做進一步機械上的改進。
公元1838年
Buffet及其同事Coche加了升D的顫音鍵和"Dorus"升G鍵。
公元1839年
倫敦的製造家Ward開始生產貝姆笛。
公元1840年左右
Rudall & Rose於倫敦開始生產貝姆笛,同時在巴黎的Clair Godfroy也開始生產。
公元1846到1847年
貝姆在吹嘴部份做了拋物線的設計,在笛身則做了圓柱管的改良。
公元1846年
貝姆對不同的金屬材質做試驗,最終決定以銀為材質,以得到最佳的音色,這個材質還有
易於吹奏的優點。
公元1847年
貝姆將其專利售予Rudall & Rose及Clair Godfroy/Louis Lot,並出版了The Flute and
Flute Playing這本書。
公元1847年
貝姆笛引進了美國紐約。
公元1849年
作曲家Briccialdi加了一個降B的姆指鍵。
公元1855年
貝姆笛在巴黎展示並贏得了金牌獎。
公元1860年
貝姆笛受到法國巴黎當局的正式認可。
公元1877年
貝姆對其現代銀笛做了更完美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