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漢朝的史書有哪些
[西漢]司馬遷《史記》(通史)
[東漢]班固、班昭、馬續等《漢書》(斷代史)
[東漢]班固等《東版觀漢記》(權這個是東漢的官修國史,與《史記》、《漢書》並稱為「三史」,後來范曄以它為底本重修而成《後漢書》,《東觀》就慢慢佚失了。
[南朝 劉宋]范曄《後漢書》(包括後人補入的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的志部分)
[西晉]陳壽《三國志》(帶南朝時裴松之做的注,前半部分涉及漢末史事)
荀悅的《漢紀》和《後漢紀》,是一個簡本。
B. 記載和介紹西漢歷史的書有哪些
史記不全,應該是漢書、資治通鑒、後漢書、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
C. 關於漢朝的史書有哪些
《漢書》《史記》《資治通鑒》
要看不是文言文的話可以找那種有翻譯過的啊.
白話的如《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常識》等等都可以啊。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圖書館或書店的歷史圖書欄里多找找~~
D. 三千多年 13年 西漢 歷史著作 是什麼書
《史記》
講述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歷時13年寫成,成書於西漢時期,作者司馬遷
E. 3000年左右司馬光西漢歷史著作作品叫什麼
應該是《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版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權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馬光主編的是《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F. 有關西漢的史書
竇嬰(?-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後竇氏堂兄之子,以軍功封魏其侯。由於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與罪被殺。
人物簡介編輯 竇嬰
竇嬰是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竇嬰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後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死。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本傳是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竇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將軍,他們之間的傾軋斗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例。這篇文章通過對他們三人生平和相互斗爭的描述,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畸形關系,暴露了統治階級奸詐殘暴的丑惡本質。司馬遷曾親身經歷和體驗過官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斗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漓盡致,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精神。
2擔任丞相編輯竇嬰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第二位丞相。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13位丞相。漢武帝為什麼要選擇竇嬰為丞相呢?原因非常復雜,根據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大概有下面四個原因:
田蚡運作結果
竇嬰和田蚡是兩代外戚,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田
竇嬰和田蚡
蚡是王太後的弟弟,漢武帝的舅舅。這一次是同時被任命,竇嬰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漢初年,都屬於三公之一的重要官職。
姐姐王夫人做了皇太後以後,田蚡非常想獨攬朝政做丞相,但他手下的門客說,竇嬰的資歷比你長,做官時的聲望很高,假如皇上讓你做丞相,你要把這個位置讓給竇嬰,你肯定是做太尉,丞相和太尉的級別是一樣的,而且你還能得到一個讓賢的美名。田蚡聽了大家的意見,通過他姐姐轉告給漢武帝。這樣竇嬰就獲得了一次做丞相的機會。
竇嬰尊儒
竇嬰是一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漢武帝為了有所作為而採納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議,漢武帝重用竇嬰,他們在政治觀念上是一致的。
相才匱乏
武帝繼位時,武帝眼中能進入丞相人選的人非常少。西漢開
竇嬰
國的丞相,用的全是劉邦手下的功臣,蕭何,曹參,王陵,陳平,還有周勃,灌嬰等。從高祖劉邦,到惠帝,到呂後,到文帝,這個時期都是由開國功臣擔任丞相的。到灌嬰這一任,功臣當丞相到此為止。灌嬰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後,開國的大功臣沒有了。到了景帝朝,他任命了四個丞相,第一任陶青,第四任衛綰這兩位既沒參加反秦,又沒參加滅項,跟功臣沒有一點關系。與功臣沾點邊的丞相是周亞夫和劉舍。他們是功臣之子,分別是周勃和劉襄的兒子。西漢政府丞相成員的構成,從大功臣,到小功臣,到功臣之子,再到跟功臣毫無關系的。從當時來看,相才非常匱乏。
人才匱乏
選丞相,要選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沒有一套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制度。漢高祖55歲當皇帝,62歲去世,八年中他忙於兩件事,一個是不停地平叛,再一個是他家庭內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呂後和那個戚夫人之間皇子爭的事,哪裡顧得上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惠帝繼位,呂後當年就搞了個人彘事件,之後,他就成了半瘋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養人才。呂後時,忙的事更多了,怎麼殺劉姓的諸侯王,怎麼封呂姓的王,光這些事就忙不過來。再說呂後是一個沒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你叫呂後去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簡直是開玩笑。文帝頂多能做些減輕賦稅,減輕一些刑罰的事情,人才培養談不上。景帝想做點事,可又趕上七國之亂。歷史給武帝留下的遺產,沒有一個選拔和培養人才的機制。你叫漢武帝上哪兒去選人?他只能從他熟悉的人群中間去選,選來選去,一個是他祖母竇太後的侄子竇嬰,一個是他母親王太後的弟弟,他的舅舅田蚡。這樣一個現實狀況,也是造成竇嬰能夠擔任丞相的重要原因。
竇嬰,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王立群教授通過兩件事,對竇嬰進行了分析。
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後家宴。景帝朝時,竇太後舉行過一次家宴,那次宴會規模雖然小,但規格高,參加的人有竇太後,漢景帝,梁王和竇嬰。在飯桌上,漢景帝講了一句話:千秋之後傳梁王。竇太後很高興,但竇嬰馬上出來糾正,竇太後從「歡」到「憎」,家宴不歡而散。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第一,竇嬰非常耿直,有什麼說什麼,他是屬於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一號大臣。第二,竇嬰是個有信仰的人,他有一個判斷是非的價值觀念。他認為漢景帝的話說得不對,漢朝的天下,歷來是父子相傳,皇上怎麼能擅自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呢?他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祖制。
但是,竇嬰是個不懂權術的人。其實,景帝說傳位於梁王,這話是戲言,而竇嬰誤以為是失言。漢景帝在自己的母親面前不得已專講好聽的,是為哄他母親高興,但做事他有自己的一套標准。說一套,做一套,該怎麼辦的還怎麼辦,漢景帝就是這么一種人。而竇嬰是個不懂權術和耿直的人,把漢景帝的戲言當真了。
第二件事情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初期,景帝驚恐失措,結果誤信袁盎的話,錯殺了晁錯。殺了晁錯,七國不退兵,景帝才決定用武力平叛。平叛用了兩個人,一個是周亞夫,一個是竇嬰,但開始竇嬰不幹。竇嬰不幹,反映了他性格中一個很大的弱點:任性。
太後家宴以後,竇太後對竇嬰不理不睬,竇嬰覺得自己官太小,乾脆把官辭了,竇太後就解除了他進出皇宮的門籍。過了幾個月,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要他出任大將軍,他借口有病不幹。從這一點來看,竇嬰個人意氣太重。最後經景帝再三勸說才出山,結果立了軍功,還被封了侯。
竇嬰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了大功,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大書特
竇嬰
書的一件事,說明竇嬰是景帝朝劉姓宗室和竇氏外戚中的一代人才。竇嬰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才,他正直廉潔,漢景帝賞賜給他的千金,他都全部用於國事。七國之亂以後,景帝任命竇嬰做了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傅。五個女人之間的相互攪和,把太子的位置給攪和黃了。太子被廢的時候,竇嬰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竇嬰又一次任性,不幹了。他抱病假,回到長安附近,找了一個南山,一住好幾個月,就是不上班。
後來有一個門客勸他說,能夠讓你陞官發財的人是皇上,能夠親近,親信你的人是你的姑姑竇太後,太子被廢你去爭,爭不成,就不上班。這樣做,你和景帝的關系不就搞僵了嗎?如果太後和皇上真的都恨你的話,那麻煩就大了。竇嬰恍然大悟,又去上班了。對此,漢景帝啥也沒說,但是,竇嬰的背運,他的失勢也從這時候開始了。
古人認為,太陽象徵的是皇帝,一旦出現日食,說明上天在警告皇帝,皇帝這時就要做檢討。後來,皇帝覺得老是這樣做檢討不是味兒,就改成讓丞相代過。一旦出現日食,就罷免丞相。景帝朝時發生過一次日食,就用免丞相劉舍來代替景帝受罰。這個時候,本來可以由竇嬰來接任丞相,而且,竇太後多次向景帝提出要用竇嬰,但是,漢景帝就是不用他。
竇嬰在景帝朝一直不得志,到了武帝繼位以後,才做了丞相。竇嬰上台以後,輔佐漢武帝大張旗鼓地尊儒。
3魏其侯來歷編輯竇嬰(?前131年),字王孫,西漢觀津(今武邑)人。是竇太後的侄子,以功封魏其侯。漢武帝時封為丞相。公元131年,受皇戚新貴田蚡誣陷,被漢武帝殺害。--摘自《武邑縣志》第875頁《人物傳》。
竇嬰和竇太後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借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後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皇上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閑居在家,竇嬰就向皇上推薦起用他們。皇上所賞賜給的黃金,都擺列在走廊穿堂里,屬下的小軍官經過時,就讓他們酌量取用,皇帝賞賜的黃金一點兒也沒有拿回家。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皇上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游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4竇嬰之死編輯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
田蚡
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後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系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托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志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後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後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只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姦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潁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竇嬰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並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早有太後的手下將來龍去脈報告了太後。太後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後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面討好。
於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咸陽)。
《漢武帝》竇嬰
G. 西漢時期以前的歷史著作有哪些
漢宣帝以前,即公元前73年前的:
1、《史記》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著,敘述了黃帝至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 也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值得一看
2、《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編,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朝歷史。
4、《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此兩本春秋戰國的兵法書是兵家必讀之書。連小日本的商人都幾乎人手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你不可不看
5、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
6、儒家學說是古代幾千年的正統思想,必須了解。可看四書五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H. 成書於西漢的著作有哪些﹖
西漢最著名的就是賦了,大家主要有: 1.司馬相如,代表作《子虛賦》、《內上林賦》 2.揚雄容,代表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
3.史書就是司馬遷了,《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編,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朝歷史。
5.散文方面就屬賈誼了,代表作《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I. 西漢時期以前的歷史著作有哪些
漢宣帝以前,即公元前73年前的:
1、《史記》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著,敘述了黃帝專至漢屬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 也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值得一看
2、《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編,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朝歷史。
4、《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此兩本春秋戰國的兵法書是兵家必讀之書。連小日本的商人都幾乎人手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你不可不看
5、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
6、儒家學說是古代幾千年的正統思想,必須了解。可看四書五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