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贊美歷史名人墨子的精句有哪些

贊美歷史名人墨子的精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7 21:09:14

A. 誰知道墨子的名人名言

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不急,非士無與慮國。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____以上《親士》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____以上《修身》
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
____以上《所染》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
____以上《法儀》
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____以上《七患》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是故古者聖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____以上《尚賢上》
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雖天亦不辨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____以上《尚賢中》
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觀以教人。
____以上《尚賢下》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
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網罟之有綱,所以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上》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難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中》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____以上《兼愛上》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心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頁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
____以上《兼愛中》
吾聞為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待養之,死喪葬埋之。
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
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____以上《兼愛下》
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雀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另乎?
____以上《非攻上》
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____以上《非攻中》
古之知者之為天下度也,必順慮其意而後為之。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大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以此效大國,則大國之君說。
____以上《非攻下》
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不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____以上《節用上》
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不卷。
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不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
____以上《節用中》
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
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為亂。
今天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____以上《節葬下》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____以上《非樂》
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____以上《魯問》
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____以上《公輸》

B. 墨子的名人名言

1、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墨子

2、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3、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墨子

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不果。 ——墨子

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

7、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墨子

8、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墨子

9、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墨子

10、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歡聚眾,取親於鄉里。——墨子

11、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
12、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

13、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14、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墨子

15、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墨子

16、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墨子

17、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墨子

18、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墨子

19、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墨子

20、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2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2、兼相愛,交相利。——墨子

23、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墨子

24、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

25、原濁著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

26、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

27、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墨子

28、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

29、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

30、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墨子

31、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墨子

32、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

33、染千蒼則蒼,染於黃剛黃。——墨子

34、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墨子

35、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墨子

36、謅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墨子

37、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以待客。——墨子

38、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剛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

39、民有三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

40、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41、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墨子

42、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

43、子不能治子之身,惡能治國政。——墨子

44、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惡,則民吝且惡。——墨子

45、義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

46、萬事莫貴於義。——墨子

47、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墨子

48、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

49、因其國家,去其無用,足以倍之。——墨子

50、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51、亂自何起,起不相愛。——墨子

52、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擇舉之。——墨子

53、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墨子

54、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

55、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墨子

56、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57、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墨子

58、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墨子

59、法不仁,不可以為法。——墨子

60、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墨子

61、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

62、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

63、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

64、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

65、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墨子

66、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墨子

67、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於此乎。——墨子

68、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墨子

69、因其國家,去其無用,足以倍之。——墨子

70、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於天,則菑猶未去也。——墨子

71、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墨子

72、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宜不親,不義不近。——墨子

73、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

74、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墨子

75、仁人之所以壞事,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76、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墨子

77、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墨子

78、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墨子

79、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墨子

80、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凶飢,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墨子

81、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墨子

82、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墨子

83、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墨子

84、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墨子

85、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墨子

86、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墨子

87、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墨子

88、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

89、以其行理也,行理生於染當。——墨子

90、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墨子

91、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

92、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墨子

93、舉物而闇,無務博聞。——墨子

94、事無終始,無務多業。——墨子

95、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墨子

96、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墨子

97、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

98、可譽而不譽,非仁也。——墨子

99、親戚不附,無務外交。——墨子

100、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墨子
101、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墨子

102、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墨子

103、告子毀,猶愈亡也。——墨子
104、事無終始,無務多業。——墨子

105、舉物而闇,無務博聞。——墨子

106、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墨子

107、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墨子

108、是數人之齒而以為富。——墨子

109、近者不親,無務來遠。——墨子

110、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墨子

111、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墨子

112、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墨子

113、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

114、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墨子

115、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墨子

116、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117、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朴之人。——墨子

118、古者聖人為猛禽狡獸暴人害民,於是教民以兵行。——墨子

119、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墨子

120、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墨子

121、今天下之士君子,將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為中是非利害也。——墨子

122、且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

123、今孝子之為親度也,將奈何哉?——墨子

124、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墨子

125、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也。——墨子
126、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墨子

127、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墨子

128、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傷矣哉。——墨子

129、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墨子

130、欲人之處高爵祿則以讓賢也,多財則以分貧也。——墨子

131、且夫義者政也,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墨子

132、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墨子

133、若得鼓而進於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墨子

134、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墨子

135、貧家而學富家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墨子

136、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137、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墨子

138、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歡聚眾,取親於鄉里。——墨子

139、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墨子

140、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亓冠也。——墨子

141、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墨子

14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墨子
143、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後得生者,而久禁之。——墨子

144、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子

145、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不可久也。——墨子

146、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則人唯恐其有賜於己也。——墨子
147、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墨子

148、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墨子

149、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墨子

150、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則菑猶未去也。——墨子

C. 誰能提供一些孔子,墨子,老子的名句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墨子: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D. 墨子說過的名人名言

1、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剛舉之,無能則下之。

2、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4、兼相愛,交相利。

5、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7、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9、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10、天欲義而惡不義。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

13、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17、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19、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於此乎?

21、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22、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23、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24、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只臣也。

25、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E. 《墨子》裡面有哪些經典中華句典

【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出自《墨子·非攻中》。見:同「現」,顯現。意思是:謀慮問題而無法得出結論時,就可以根據過去推知未來,從已經顯現出來的推知尚且隱藏的事情。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出自《墨子·兼愛上》。亡:無。意思是:如果能使天下人彼此有愛,國與國之間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之間不互相侵擾,盜賊滅絕,君臣父子之間彼此孝敬,慈愛,如果這樣,天下就安定了。

【志不強者智不達】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志向不堅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比喻堅定的志向能給人無窮的動力。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出自《墨子·非命上》。意思是:有道義的人在上(執政),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出自《墨子·天志中》。意思是:君主做好事,上天能夠獎賞他;君主做凶惡的事情,上天能夠懲罰他。比喻天子是天之子,百姓是真正的天。天子,順天則昌,逆天則亡。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出自《墨子·兼愛中》。意思是:具有仁德的人處理政事,一定是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對天下有害的事情。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出自《墨子·公孟》。意思是:從政的人,嘴上說的,一定要做到。比喻言出必果,身體力行。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出於《墨子·修身》。意思是:貧窮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講求仁義。

【兼相愛,交相利】出自《墨子·兼愛下》。意思是:互相有愛,能夠都得到利益。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尚賢上》。意思是:重視愛護賢人,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好人得到獎賞,壞人得到懲罰,國家必然會太平。

【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矣】出自《墨子·尚賢》。勸:勸勉,鼓勵。意思是:獎賞不給予有德有才的人,懲罰不對准凶暴的人,那麼有德有才的人就得不到勉勵,也不能打擊凶暴之徒的氣焰。

【少嘗苦日苦,多嘗苦日甘】出自《墨子·非攻上》。意思是:很少嘗到苦味的人,一見苦就叫苦;而備嘗苦味的人便不覺得苦。比喻只注重小是小非的人,必然忽略了大是大非。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出自《墨子·七患》。意思是:糧食是國家的寶貝;軍隊是國家的利爪。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讀書人雖然有書本知識,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把書本知識變為實際行動。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出自《墨子·尚賢上》。意思是國家人才多,就能把國家治理得好。

【見毀,而反之身者也】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聽見別人詆毀你,應當檢查一下自己。

【江河之溢,非一水之源;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出自《墨子·親士》。意思是:江河的水之所以浩浩盪盪,並非只由一個源頭流出來的;無比珍貴的皮衣並非只由一隻狐狸腋下的毛皮所能製成的。比喻從事偉大的事業,要靠很多人才。

【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出自《墨子·貴義》。意思是:用世上所有的雞蛋去碰石頭,石頭也會依然如故,不會被毀壞。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凶】出自《墨子·非攻》。意思是:君子不以水為鏡子,而以人為鏡子對照檢查自己;以水為鏡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便會知道吉凶。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一隻眼睛不如兩隻眼睛看得明白;一隻耳朵不如兩只耳朵聽得清楚。比喻國君應有賢臣輔佐。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出自《墨子,親士》。歸:同「饋」,贈送。意思是:給國君獻上稀世珍寶,不如給國君推薦有才之士。

【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出自《墨子·親士》。意思是:好的馬難以駕御,但它卻可以負重而遠行。比喻優秀的人才雖然難以駕御,但卻常常能幹大事,因此對人才的優缺點要有正確的態度。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出自《墨子·修身》。陣:列陣。意思是:作戰之中雖有陣列的講究,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勇敢。

【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思是:頻繁的進攻和討伐,實在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呀。表現了墨子反對戰爭,想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思想。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出自《墨子·所染》。蒼:青色。意思是:將絲放入青色的染料中,它就會變成青色,將絲放入黃色的染料中,它就會變成黃色。絲的顏色改變了,而染料的顏色也變了。比喻接受外界事物要慎重。

【不能治身,惡能治國】出自《墨子·公孟》。惡:怎麼。意思是:不能修身的人怎麼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萬事莫貴於義】出自《墨子·貴義》。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了。

F. 贊美墨子的文章

黑色的光亮-----------轉一篇余秋雨評價墨子的好文
黑色的光亮

諸子百家中,有兩個「子」,我有點躲避。

第一個是莊子。我是二十歲的時候遇到他的,當時我正遭受家破人亡、衣食無著的大災難,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一個同學悄悄告訴我,他父親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遭災時要全家讀莊子。這個暗示讓我進入了一個驚人的閱讀過程。我漸漸懂了,面對災難,不能用災難語法。另有一種語法,直通精神自由的詩化境界。由此開始,我的生命狀態不再一樣,每次讀莊子的《秋水》、《逍遙游》、《齊物論》、《天下》等篇章,就像在看一張張與我有關的心電圖。對於這樣一個過於親近的先哲,我難於進行冷靜、公正的評述,因此只能有所躲避。

第二個是韓非子,或者說是法家。躲避它的理由不是過於親近,而是過於熟識。權、術、勢,從過去到現在都緊緊地包裹著中國社會。本來它也是有大氣象的,冷峻地塑造了一個大國的基本管治格局。但是,越到後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制勝權謀,滲透到從朝廷到鄉邑的一切社會結構之中,滲透到很多中國人的思維之內。直到今天,不管是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還是聽講座、逛書店,永遠是權術、謀略,謀略、權術,一片恣肆汪洋。以至很多外國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主幹。對於這樣一種越來越盛的風氣,怎麼能不有所躲避呢?

其實,這正是我們心中的兩大色塊:一塊是飄逸的湛藍色;一塊是沉鬱的金銅色。躲避前者,是怕沉醉;躲避後者,是怕迷失。

諸子百家的了不起,就在於它們被選擇成了中國人的心理色調。除了上面說的兩種,我覺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黃色,近似於我們的皮膚和大地,而老子則是縹緲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際的雪峰和老者的須發。

我還期待著一種顏色。它使其他顏色更加鮮明,又使它們獲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認為是顏色,卻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

它對我來說有點陌生,因此正是我的缺少。既然是缺少,我就沒有理由躲避它,而應該恭敬地向它靠近。


是他,墨子。墨,黑也。

據說,他原姓墨胎(胎在此處讀作怡),省略成墨,叫墨翟。諸子百家中,除了他,再也沒有用自己的名號來稱呼自己的學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每個學派的名稱都表達了理念和責能,只有他,乾脆利落,大大咧咧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責能。

設想一個圖景吧,諸子百家大集會,每派都在滔滔發言,只有他,一身黑色入場,就連臉色也是黝黑的,就連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腳裸也是黝黑的,他只用顏色發言。

為什麼他那麼執著於黑色呢?

這引起了近代不少學者的討論。有人說,他固守黑色,是不想掩蓋自己作為社會低層勞動者的立場。有人說,他想代表的范圍可能還要更大,包括比低層勞動者更低的奴役刑徒,因為「墨」是古代的刑罰。錢穆先生說,他要代表「苦似刑徒」賤民階層。

有的學者因為這個黑色,斷言墨子是印度人。這件事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而我則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好奇。胡懷琛先生在一九二八年說,古文字中,「翟」和「狄」通,墨翟就是「墨狄」,一個黑色的外國人,似乎是印度人;不僅如此,墨子學說的很多觀點,與佛學相通,而且他主張的「摩頂放踵」,就是光頭赤足的僧侶形象。太虛法師則撰文說,墨子的學說不像是佛教,更像是婆羅門教。這又成了墨子是印度人的證據。在這場討論中,有的學者如衛聚賢先生,把老子也一並說成是印度人。有的學者如金祖同先生,則認為墨子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教信徒。

非常熱鬧,但證據不足。最終的證據還是一個色彩印象:黑色。當時不少中國學者對別的國家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在中亞和南亞有不少是雅利安人種的後裔,並不黑。

不同意「墨子是印度人」這一觀點的學者,常常用孟子的態度來反駁。孟子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離墨子很近,他很講地域觀念,連有人學了一點南方口音都會當作一件大事嚴厲批評,他又很排斥墨子的學說,如果墨子是外國人,真不知會做多少文章。但顯然,孟子沒有提出過一絲一毫有關墨子的國籍疑點。

我在仔細讀過所有的爭論文章後笑了,更加堅信:這是中國的黑色。

中國,有過一種黑色的哲學。


那天,他聽到一個消息,楚國要攻打宋國,正請了魯班(也就是公輸般)在為他們製造攻城用的雲梯。

他立即出發,急速步行,到楚國去。這條路實在很長,用今天的政區概念,他是從山東的泰山腳下出發,到河南,橫穿河南全境,也可能穿過安徽,到達湖北,再趕到湖北的荊州。他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十夜。腳底磨起了老繭,又受傷了,他撕破衣服來包紮傷口,再走。就憑這十天十夜的步行,就讓他與其他諸子劃出了明顯的界限。其他諸子也走長路,但大多騎馬、騎牛或坐車,而且到了晚上總得找地方睡覺。哪像他,光靠自己的腳,一路走去,一次次從白天走入黑夜。黑夜、黑衣、黑臉,從黑衣上撕下的黑布條去包紮早已是滿是黑泥的腳。

終於走到了楚國首都,找到了他的同鄉魯班。

接下來他們兩人的對話,是我們都知道的了。但是為了不辜負他十天十夜的辛勞,我還要講述幾句。

魯班問他,步行這么遠的路過來,究竟有什麼急事?

墨子在路上早就想好了講話策略,就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請你幫忙,去殺了他。酬勞是二百兩黃金。

魯班一聽就不高興,沉下了臉,說:我講仁義,決不殺人!

墨子立即站起身來,深深作揖,順勢說出了主題。大意是:你幫楚國造雲梯攻打宋國,楚國本來就地廣人稀,一打仗,必然要犧牲本國稀缺的人口,去爭奪完全不需要的土地,這明智嗎?再從宋國來講,它有什麼罪?卻平白無故地去攻打它,這算是你的仁義嗎?你說你不會為重金去殺一個人,這很好,但現在你明明要去殺很多很多的人!

魯班一聽,難於辯駁,便說,此事我已經答應了楚王,該怎麼辦?

墨子說,你帶我去見他。

墨子見到楚王後,用的也是遠譬近喻的方法。他說,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車,去偷別人的破車,不要自己錦衣,去偷別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別人的糟糠,這是什麼人?

楚王說,這人一定有病,患了偷盜癖。

接下來可想而知,墨子通過層層比較,說明楚國打宋國,也是有病。

楚王說:那我已經讓魯班造好雲梯啦!

墨子說,雲梯未必管用吧。他與魯班一樣,也是一名能工巧匠。他就與魯班進行了一場模型攻守演練。結果,一次次都是魯班輸了。

魯班最後說:要贏還有一個辦法,但我不說。

墨子說:我知道,我也不說。

楚王問,你們說的是什麼辦法啊?

墨子對楚王說:魯班以為天下只有我一個人能贏過他,如果把我除了,也就好辦了。但我要告訴你們,我的三百個學生已經在宋國城頭等候你們多時了。

楚王一聽,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國。

這就是墨子對於他的「非攻」理念的著名實踐。原來,這個長途跋涉者只為一個目的在奔忙:阻止戰爭,捍衛和平。

一心想攻打別人的,只是上層統治者。社會低層的民眾有可能受了奴役或欺騙去攻打別人,但從根本上說,卻不可能為了權勢者的利益而接受戰爭。這是黑色哲學的一個重大原理。

墨子阻止了一場戰爭,挽救了一個宋國。但是,這件大事還有一個幽默的結尾。

他十分疲憊地踏上了歸途,仍然是步行。恰恰在路過宋國時,下起了大雨。他到一個門檐下躲雨,但看門的人連門檐底下也不讓他進。

宋國不認識他,冷漠地推拒了他這位大恩人,而且推到大雨之下。

這位淋在雨中的男人自嘲了一下,暗想:「運用大智慧救苦救難的,誰也不認;擺弄小聰明爭執不休的,人人皆知。」


在大雨中被看門人驅逐的墨子,有沒有去找他派在宋國守城的三百名學生?我們不清楚,因為古代文本中沒有提及。

清楚的是,他確實有一批絕對服從命令的學生。整個墨家弟子組成了一個帶有秘密結社性質的團體,組織嚴密,紀律嚴明。

這又讓墨家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黑色。

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也有親密的師徒關系,最著名的有我們曾經多次講過的孔子和他的學生。但是,不管再親密,也構不成嚴格的人身約束。在這一點上墨子又顯現出了極大的不同,他立足於低層社會,不能依賴文人與文人之間的心領神會。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的是濃烈,是黑色粘土般的成團成塊。歷來低層社會要想凝聚力量,只能如此。

在墨家團體內,有三項分工。一是「從事」,即從事技藝勞作,或守城衛護;二是「說書」,即聽課、讀書、討論;三是「談辯」,即游說諸侯,或做官從政。所有的弟子中,墨子認為最能幹、最忠誠的有一百八十人,這些人一聽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後來,墨學弟子的隊伍越來越大,照《呂氏春秋》的記載,已經到了「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的程度。

墨子以極其艱苦的生活方式,徹底忘我的犧牲精神,承擔著無比沉重的社會責任,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種巨大的感召力。直到他去世之後,這種感召力不僅沒有消散,而且還表現得更加強烈。

據《呂氏春秋》記載,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某君委託守城,後來此君因受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城之託很難再堅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殺。自殺前,墨家首領孟勝派出兩位弟子離城遠行去委任新的首領,兩位弟子完成任務後仍然回城自殺。新被委任的首領阻止他們這樣做,他們也沒有聽。按照墨家規則,這兩位弟子雖然英勇,卻又犯了規,因為他們沒有接受新任首領的指令。

為什麼集體自殺?為了一個「義」字。既被委託,就說話算話,一旦無法實行,寧肯以生命的代價保全信譽。

慷慨赴死,對墨家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這不僅在當時的社會大眾中,而且在今後的漫長歷史上,都開啟了一種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司馬遷所說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的「任俠」精神,就從墨家滲透到中國民間。千年崇高,百代剛烈,不在朝廷興廢,更不在書生空談,而在這里。


這樣的墨家,理所當然地震驚四方,成為「顯學」。後來連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但是,這兩大顯學,卻不能長久共存。

墨子熟悉儒家,但終於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無差別的「兼愛」,否定了儒家有等級的「仁愛」。他認為,儒家的愛,有厚薄,有區別,有層次,集中表現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親疏差異,其實最後的標準是看與自己關系的遠近,因此核心還是自己。這樣的愛,是自私之愛。他主張「兼愛」,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愛他人就像愛自己。

《兼愛》篇說——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這話講得很明白,而且已經接通了「兼愛」和「非攻」的邏輯關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愛」,為什麼還要發動戰爭呢?

墨子的這種觀念,確實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愛」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禮,也就是重建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在儒家看來,如果社會沒有等級,世界就成平的了,何來尊嚴,何來敬畏,何來秩序?但在墨家看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嚴。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為了秩序來敬畏什麼上層貴族。要敬畏,還不如敬畏鬼神,讓人們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種督察之力,有一番報應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由於碰撞到了要害,儒家急了。孟子挖苦說,兼愛,也就是把陌生人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來愛,那就是否定了父親之為父親,等於禽獸。這種推理,把兼愛推到了禽獸,看來也實在是氣壞了。

墨家也被激怒了,說:如果像儒家一樣把愛分成很多等級,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那麼,總有一天,也能找到殺人的理由。因為有等級的愛最終只會著眼於等級而不是愛,一旦發生沖突,放棄愛是容易的,而愛的放棄又必然導致仇。

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反復指出儒家之愛的不徹底。

《非儒》篇說,在儒家看來,君子打了勝仗就不應該再追敗逃之敵,敵人卸了甲,就不應該再射殺,敵人敗逃的車輛陷入了岔道,還應該幫著去推。這看上去很仁愛,但在墨家看來,本來就不應該有戰爭。如果兩方面都很仁義,打什麼?如果兩方面都很邪惡,救什麼?

據《耕柱》篇記載,墨家告訴儒家,君子不應該斗來斗去。儒家說,豬狗還斗來斗去呢,何況人?

墨家笑了,說,你們儒家怎麼能這樣,講起道理來滿口聖人,做起事情來卻自比豬狗?

作為遙遠的後人,我們可以對儒、墨之間的爭論作幾句簡單評述。在愛的問題上,儒家比較實際,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層層擴大,向外類推,因此也較為可行;墨家比較理想,認為在愛的問題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術,但他們的「兼愛」難於實行。

如果要問我傾向何方,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墨家。雖然難於實行,卻為天下提出了一種純粹的愛的理想。這種理想就像天際的光照,雖不可觸及,卻讓人明亮。

儒家的仁愛,由於太講究內外親疏的差別,造成了人際關系的迷宮,直到今天仍難於走出。當然,不徹底的仁愛終究也比沒有仁愛好得多,在漫無邊際的歷史殘忍中,連儒家的仁愛也令人神往。


除了「兼愛」問題上的分歧,墨家對儒家的整體生態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導的禮儀過於繁縟隆重,喪葬之時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樣,而且居喪三年天天哭泣的規矩也對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導的禮樂精神,過於追求琴瑟歌舞,耗費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時間。

從思維習慣上,墨家批評儒家一心復古,只傳述古人經典而不鼓勵有自己的創作,即所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認為,只有創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間之好。

在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個邏輯弊病。儒家認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騰自我創新的則是小人。墨家說,你們所遵從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創新的成果呀,難道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們不就在遵從小人了?

墨家還批評儒家「不擊則不鳴」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為了天下興利除弊,「擊亦鳴,不擊亦鳴」的勇者責任。

墨家在批評儒家的時候,對儒家常有誤讀,尤其是對「天命」中的「命」,「禮樂」中的「樂」,誤讀得更為明顯。但是,即使在誤讀中,我們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會低層大眾的立場上,那麼,對於面對上層社會的秩序理念,確實有一種天然的隔閡。誤讀,太不奇怪了。

更不奇怪的是,上層社會終於排斥了墨家。這種整體態度,倒不是出於誤讀。上層社會不會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貢獻,例如,就連早已看穿一切的莊子,也曾滿懷欽佩地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就連統治者視為圭臬的法家,也承認他們的學說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連大家都認為經典的《禮記》中的「大同」理想,也與墨家的理想最為接近。但是,由於墨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是上層社會萬分警惕的,又由於墨家曾經系統地抨擊過儒家,上層社會也就很自然地把它從主流意識型態中區隔出來了。

秦漢之後,墨家衰落,歷代文人學士雖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評價不高,這種情景一直延續到清後期。俞樾在為孫詒讓《墨子間詁》寫的序言中說:
乃唐以來,韓昌黎之外,無一人能知墨子者。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台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而墨學塵邈終古矣。
這種歷史命運實在讓人一嘆。

但是,情況終於改變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國的社會改革家發現,舊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必須改變,而那些數千年來深入民間社會的精神活力則應該調動起來。因此,大家又重新驚喜地發現了墨子。

孫中山先生在《民報》創刊號中,故意不理會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而獨獨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宗師。後來他又經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酥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

梁啟超先生更是在《新民叢報》上斷言:「今欲救亡,厥惟學墨」。

他在《墨子學案》中甚至把墨子與西方的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對比,認為一比較就會知道孰輕孰重。他傷感地說:
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我們還有面目見祖宗嗎?如何才能夠一雪此恥,諸君努力啊!
孫中山和梁啟超,是真正懂得中國的人。他們的深長感慨中,包含著歷史本身的呼喊聲。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寶,黑色的光亮,中國虧待了你們,因此歷史也虧待了中國。


我讀墨子,總是能產生一種由衷的感動。雖然是那麼遙遠的話語,卻能激勵自己當下的行動。

我的集中閱讀,也是在那個災難的年代。往往是在深夜,每讀一段我都會站起身來,走到窗口。我想著兩千多年前那個黑衣壯士在黑夜裡急速穿行在中原大地的身影。然後,我又急急地返回書桌,再讀一段。

災難時代與墨子的相遇,深深地影響了我以後幾十年的文化行為。當這些文化行為受到別人的非難,我也總是以墨子的教言來支撐自己。

記得是《公孟》篇里的一段對話吧,儒者公孟子對墨子說,行善就行善吧,何必忙於宣傳?

墨子回答說:你錯了。現在是亂世,人們失去了正常的是非標准,求美者多,求善者少,我們如果不站起來勉力引導,辛苦傳揚,人們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善了。

對於那些勸他不要到各地游說的人,墨子又在《魯問》篇里進一步作了回答。他說,到了一個不事耕作的地方,你是應該獨自埋頭耕作,還是應該熱心地教當地人耕作?獨自耕作何益於民,當然應該立足於教,讓更多的人懂得耕作。墨子說,我到各地游說,也是這個道理。

《貴義》篇中寫道,一位齊國的老朋友對墨子說,現在普天下的人都不肯行義,只有你還在忙碌,何苦呢?適可而止吧。

墨子又用了耕作的例子,說:一個家庭有十個兒子,其中九個都不肯勞動,剩下的那一個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則這個家庭怎麼撐得下去?

九個不肯勞動的兒子在表面上也很忙碌。主要是天天批評那個在埋頭苦乾的兄弟,把他說得一無是處,然後九個人之間再爭名位、爭待遇,誰都在高談闊論。

更讓我感動的是,在《魯問》篇中,墨子對魯國鄉下一個叫吳慮的人作了一番誠懇表白。

他說,為了不使天下人挨餓,我曾想去種地,但一年勞作下來又能幫助幾個人?為了不使天下人挨凍,我曾想去紡織,但我的織品還不如一個婦女,能給別人帶來多少溫暖?為了不使天下人受欺,我曾想去幫助他們作戰,但區區一個士兵,又怎麼抵禦侵略者?既然這些作為都收效不大,我就明白,不如以歷史上最好的思想去曉喻王侯貴族和平民百姓。這樣,國家的秩序、民眾的品德,一定都能獲得改善。

對於自己的長期努力一直受到別人誹謗的現象,墨子在《貴義》篇里也只好嘆息一聲。

他說,一個長途背米的人坐在路邊休息,站起再想把米袋扛到肩膀上的時候卻沒有力氣了,看到這個情景的過路人不管老少貴賤都會幫他一把,將米袋托到他肩上。但是,現在很多號稱君子的人看到肩負著道義辛苦行路的義士,不僅不去幫一把,反而加以毀謗和攻擊。他說,你看,當今義士的遭遇,還不如那個背米的人。

盡管如此,他在《尚賢》篇里還是在勉勵自己和弟子們:有力量就要盡量幫助別人,有錢財就要盡量援助別人,有道義就要盡量教誨別人。

那麼,千說萬說,墨子四處傳播的道義中,有哪一些特別重要,感動過千年民間社會,並感動了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簡單的八個字吧——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兼愛」、「非攻」我已經在上文作過解釋,「尚賢」、「尚同」還沒有,但這四個中國字在字面上已經表明了它們的基本含義:崇尚賢者,一同天下。所謂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來構築一個不講等級的和諧世界。

我希望,人們在概括中華文明的傳統精華時,不要遺落了這八個字。

那個黑衣壯士,背著這八個字的精神糧食,已經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糧食口袋擱在地上也已經很久很久。我們來背吧,請幫幫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G. 墨子的名言有哪些

1、可譽而不譽,非仁也。——該稱頌的卻不稱頌,這就是不仁。

2、親戚不附,無務外交。——親戚都不歸附,也就不要對外辦交際。

3、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不光染絲是這樣,國家也會被染。

4、君得之,則必用之矣。——國君得到了我的學說,就必然會採用。

5、為義而不能,必無排其道。——行義事不能進行時,不要責怪道義。

6、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信任的人不忠誠,忠誠的人不信任。

7、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做官雖然講究才學,但還是以品行為本。

8、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這就是所謂的適應習慣,安於風俗啊。

9、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他們的服飾不同,他們的行為確是一樣的。

10、告子毀,猶愈亡也。——告子雖然詆毀我的行為,但還是勝過毫無毀譽。

11、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辦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終,就不要做很多事。

12、舉物而闇,無務博聞。——舉一個例子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見多識廣。

13、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君子作戰雖然布陣,但還是以勇敢為本。

H. 墨子 頒獎詞

他,抄兼愛人民,不分等級上襲下;他,行俠仗義,不為個人名利得失;他,熱愛和平,否定國家戰爭;他,大倡節儉,最早構建節約型社會。因為有他,孔子的仁愛顯得狹隘而小氣;因為有他,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俠士;因為有他,人們開始思考戰爭存在的意義;因為有他,資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他是我們熟悉的,也是我們不熟悉的,因為他離我們那麼遙遠,遙遠至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就是偉大的思想家——墨子。

I. 歷史人物對墨子是如何評價的

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為他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學說;他也是位大愛無言的聖賢,因為他是整個中國兩千年文明歷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層勞動者和社會弱者的立場上說話的人;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因為他與眾多的聖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造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他還是位科學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系、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的人。 後人尊稱墨子為「科聖」。

J. 墨子的名言名句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 墨子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 —— 墨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 —— 墨子
歸國寶,水若獻賢而進士 —— 墨子

閱讀全文

與贊美歷史名人墨子的精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