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體裁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體裁

發布時間:2021-03-07 20:31:03

⑴ 誰能給我說說(中國古代幾種主要史書的體裁的特點和類型是哪幾種啊)謝謝

總共六種

1紀傳體:以《史記》為代表。內容分世家,列傳,書,表等。專世家主要描寫對歷史屬有重要影響的人,如帝王將相。列傳寫一些隱士,俠客,如游俠列傳。書,表都是臣下對皇帝的奏章。總體上來說描寫的對象是歷史人物。通過歷史人物來說明歷史進程。

2編年體: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春秋》。如XX公XX年XX事。

3國別體:按國家記載一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代表《戰國策》,分開記載了戰國七個國家的史實。從現在來看這種國別體就象是縣志一樣。

4紀事本末體:分開記載沒個歷史事件。對研究歷史的某一方面很有幫助。代表《通鑒紀事本末》

5通史:記載幾個朝代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實。代表《史記》《資治通鑒》。

6斷代史:記載一朝一帶的歷史。如《漢書》記載西漢一朝的歷史。二十四史中大多是斷代史史書。

⑵ 古代史書體裁都有哪些

主要有六種: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內
(2)紀傳體:通過記容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⑶ 古代歷史著作的體裁

編年體:1.春秋 2.左傳 9.資治通鑒
國別體:3.國語 4.戰國策
紀傳體:5.史記回 6.漢書答 7.後漢書 8.三國志 10.新五代史
通史:5.史記 9.資治通鑒
斷代史:6.漢書 7.後漢書 8.三國志 10.新五代史

⑷ 中國古代史書主要分為哪幾種體裁

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通史、斷代史。

⑸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幾種

古代文學載體15種,具體如下: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如《與朱元思書》。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如《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一種論文文體,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如《文章辨體序說》。

序: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如:《〈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如《世說新語》、《夢溪筆談》。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如《岳陽樓記》。

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5)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體裁擴展閱讀

形成:

文學體裁的形成,除了歸根到底為社會生活所決定之外,還與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和歷代創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文學體裁是表達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具體樣式。它是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又受制於作家對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藝術經驗的積累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各種文學體裁只有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廣大群眾的要求,並和民族的優秀文學傳統結合起來,才能健康地發展,並逐步地趨於完美。

參考資料

網路-文學載體

⑹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些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它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

1、散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側重於直接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注重於主觀抒寫的不講究駢偶押韻的文體。

按傳統的說法,散文是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也可以這樣說,除了詩、詞、曲、賦以外,一切無韻無律的文章,諸如人物傳記、回憶錄、游記、寓言、神話及記事抒情一類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疇。這是廣義的散文。

狹義的散文,專指用凝練、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根據內容和表達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抒情、議論三類。敘事散文借敘述事件和描寫人物來表達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嘆山川人物,來激起讀者的愛憎;議論散文以指點人、事的是非曲直來表明作者的觀點、立場和態度。

2、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從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說(或稱「小小說」);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3、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按結構及容量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連續劇等; 按題材分,有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 按反映的沖突性質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4、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按形式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按來源分為民歌和文人作品。

五、古代文學體裁集錦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

⑺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史學體裁和史學著作

編年體是中國古代史書最早採用的體裁,所謂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編排史事。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春秋》本是魯國的國史,經過孔子的修訂後,這部編年體史書被賦予了十分濃厚的政治與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經部書籍,而被尊為《春秋經》。
編年體之後興起的是紀傳體。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編排史事。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通過《史記》的目錄,我們可以很容易知道什麼是紀傳體。《史記》開篇是「本紀」,記錄歷代帝王的言行;之後是「表」,以表格的形式開列諸侯、將相、名臣的名字;之後是「書」,記錄國家的典章制度,後來的正史改稱「志」;之後是「世家」,記錄諸侯以及特別重要的人物的事跡;最後是「列傳」,介紹帝王諸侯之外值得記錄的人的事跡。本紀、世家、列傳的設置,清晰反映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自《史記》之後,後世歷代正史均採用紀傳體,因此紀傳體儼然成為不可動搖的傳統。民國初年修《清史稿》,編修者無一例外主張沿用紀傳體,眾人爭議的焦點,在於具體的篇目:一派認為仿《明史》的體例安排篇目;一派以梁啟超為代表,認為清代歷史呈現了很多與明代歷史不一樣的特點,「史例自因時而變」,以更多篇幅書寫清代歷史中的新因素,並且注重大眾的生活,而非帝王將相的家事。這兩派意見,最後以前者取勝。
紀傳體雖然影響極大,但編年體亦未消亡。到了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了《資治通鑒》,這部書採用的便是編年體,而且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衍生出了一系列史書,這其中便有南宋史學家袁樞編纂的《通鑒紀事本末》,這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史書。
什麼是紀事本末體?如果說編年體以時間線索為中心、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那麼紀事本末體便是以事件為中心。像《資治通鑒》這樣的大部頭著作,以時間線索編排史事雖然簡潔,但一些事件橫跨幾年乃至十幾年,其記載分散在不同年份中,很難使讀者掌握事件全貌,容易讀了這一年忘了下一年,紀事本末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南宋文學家楊萬里在《通鑒紀事本末敘》中便說:「蓋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繹其終,攬其終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蓋編年系日,其體然也」,讀到友人所撰《通鑒紀事本末》後,「如生乎其時,親見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繼之以嘆且泣也」,可見不同體裁帶給讀者的閱讀感受是有很大差別的。
《通鑒紀事本末》使紀事本末體在歷史編纂學上站穩了腳跟。

⑻ 歷史著作的體例主要有

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補充: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起源於春秋。編年體史書數量極多。著名的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其優點是便於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並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於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
紀傳體
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共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佔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跡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准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復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通史
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還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為貫通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或世界的從最早文明到現在的歷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敘述的內容廣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課題(軍事、文化、藝術)涉及內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敘述中體現歷史發展脈絡或貫穿其中線索,給人一種整體的認識。所以做不到第一點至少不配稱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點是比較困難的,需要著者的才華、積淀和理論素養。同樣涉及一個內容的兩本通史,在這第二點上,平庸和經典的差別是顯著的。市面上很多《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的著作,雖然羅列了各個事件和課題,但對人的啟發是沒有多少的。
斷代史
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斷代史,分為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80來萬字。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以上的六種體例是按不同的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的體例。如《三國志》,就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還屬斷代史史書體例

中國歷史著作有哪幾種體裁代表作品各是什麼

編年體:1.春秋 2.左傳 9.資治通鑒
國別體:3.國語 4.戰國策
紀傳體:5.史記回 6.漢書 7.後漢書 8.三國志 10.新五代史
通史答:5.史記 9.資治通鑒
斷代史:6.漢書 7.後漢書 8.三國志 10.新五代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體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