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類大遷徙
從五胡亂華開始,總共有五次民族大遷徙。
㈡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2)有哪些歷史遷徙的人物擴展閱讀: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來說,遷徙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從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來看,人口大遷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戰亂、天災所迫;二是因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脹的壓力,政府有組織的移民;三是由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逐。
㈢ 中國近代歷史上三次人口遷徙分別是什麼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遷到今內蒙古西部)、闖關東(山東省河北省居民遷到東北地區)、下南洋(東南沿海居民遷到東南亞一帶)
㈣ 有哪些歷史人物進行了遷徙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客家人,他們就曾經進行過種族大遷徙,並且來到了現在的江西。雲貴這一代包括兩廣地區都有這一類的客家族的人存在,當初是為了生存遷徙到了這里。
㈤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1、永嘉之亂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士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此後,江南地區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2、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5)有哪些歷史遷徙的人物擴展閱讀: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
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
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
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㈥ 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西晉在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國號為漢。永嘉四年(310),劉淵之子劉聰繼位,次年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十萬晉軍 ,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攻破晉都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是使中國在短暫的統一後再次由統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2、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兩宋末年時期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
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宋元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4、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5、湖廣填四川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6、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走西口: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
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6)有哪些歷史遷徙的人物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較少。
從規模上看,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規模較小,頻率比較低。據統計,從1954年到1984年,跨越鄉鎮及城市辦理遷移手續的遷移人口為5.94億人,平均每年在1900萬人以上。
1954至1984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情況:
(1)凈遷出地區: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
(2)遷出、遷入平衡地區:西藏
(3)凈遷入地區: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廣西
從遷移方向上看,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主要是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出和遷入持平的地區,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有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受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較多,而自發人口遷移和流動相對較少。
㈦ 中國歷史上有哪兩次人口大遷徙
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㈧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什麼人口大遷徙
無論什麼時候,中華民族對自己的來源都是充滿好奇的。
對於尋根溯源,中國人總是有特殊的感情,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
要修譜,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
中國人的家譜,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
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一共有過六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浪潮。
每一次的遷徙,都跟戰亂有關。
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
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
於是移民蜂擁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
轉入近代,中國還有三波移民潮,人們習慣稱之為''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
跟''湖廣填四川''不同,這三次移民,都是民間自發的。
㈨ 歷史上有哪五次人口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9)有哪些歷史遷徙的人物擴展閱讀: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當然不是把全國的百姓都關進監獄,而是讓他們生活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禁止其隨便遷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
商朝設有分管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開始有了戶ロ。周朝每年都通過比、間、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調查人口的增減,然後層層上報給中央負責管理戶口的司民。
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天子,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拜而受之,然後交天府內史保存。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這說明,自遠古時代,國君就十分重視掌握全國的人口情況,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調査對於國君或諸侯進行軍事征伐、徵收賦稅、佔有和分配俘虜與奴隸、追查逃亡以及殺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戶籍制度,以後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對戶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
從這種針對某一地區的禁令可以看出,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已經遵守法紀,沒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現象。
宋哲宗趙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個高祖父的子孫不得分家。皇帝們採取又賞又罰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願分家別居,不分家別居,就不會擅離故土。皇帝禁止百姓遷徙,除了考慮到農業生產和稅賦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眾造反。
㈩ 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什麼
准確的說應該是北人南遷(方向性)第一次:西晉的永嘉之亂第二次:唐後期的安史之亂第三次;北宋的靖康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