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急急,求對中國近代史發展的思考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可謂碩果累累,人才輩出。
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成果與此前二十
多年比較,更是大大前進了。從發表的著作和論文來看,質量勝於以
往,數量大大超過以往二十多年的總和。這些論文和著作中,固然有
一些低水平重復研究的情況,但是也應該說確有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著
作。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對於中國近代史這樣一個年輕的學科來
說,如何提高研究水平,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寫出更多更好的近代史
著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明確中國近代史的分期
中國近代史研究,從50年代起,我們就沿用新中國建立以前的說
法,分為中國近代史(1840—1919年)和中國現代史(1919—1949年)
兩個時期。直到現在,大學里還是這樣分別設置教研室,分別講授課
程的。我以為,這樣的分法,對歷史認識和學科建設,都沒有好處。
新中國建立已近半個世紀,對於1949年上溯至1840年那一段中國歷史,
我們現在是看得更清楚了,應該有更好的認識和解說。總起來說,我
認為應該將1840—1949年的中國歷史打通來研究,這不論對中國近代
史還是1949年以後的中國現代史,不論對於中國革命史還是中共黨史
的研究,都會有好處。
中國近代史要回答什麼?它要回答:中國如何在外國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侵略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較之封建中國有什麼不同,外國侵略給中國社會怎樣的打擊,又給中
國社會帶來什麼新的東西,近代社會怎樣形成了區別於封建中國的社
會階級力量,這樣新的社會階級力量又如何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
展方向,這些新的社會階級力量怎樣同帝國主義、同封建主義作斗爭,
去爭取中國的民族獨立,去准備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條件的,如此等等。
從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110年歷史來考察,近代中國歷史到了本世紀初
(大約在1901—1915年),可以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淪到谷底
的時期。1901年是《辛丑條約》的簽訂,1915年是日本向中國提出二
十一條、袁世凱稱帝以及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這些重大事件,大
大刺激了中國社會成長中的新的社會階級力量,促進了他們的覺醒,
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從此以後,中國社會內部的發展開始呈
現上升趨勢,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的爆發是這一上
升趨勢的明確表徵。此後,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無產階級
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長並終於先後取代舊勢力,成為主導社會
發展的力量。加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交流
近代中國歷史是自1840年起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
解放的歷史。從另一個意義說,是世界主動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
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地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這110年歷史變化的
深度、廣度、劇烈程度及其給中國未來發展所帶來的推動力,恐怕為
中國五千年歷史變化所僅見。研究這種變化的歷史,研究中國和世界
主要國家間的關系,研究中國和周邊國家間的關系,不僅對於學科建
設有好處,而且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國情,認識中國歷史發展規律有好
處,對於我們處理當代復雜的現實關系有參考、借鑒意義。處理像近
代中國歷史這樣復雜的課題,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是很正常的。積多
年學術研究的經驗教訓,我們不要輕易地將學術觀點與政治觀點等同
起來。解決學術觀點之間的差異與沖突,只有靠百家爭鳴的辦法。必
須指出的是,學術爭鳴一要充分佔有史料,二要充分了解前人觀點,
三要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爭鳴,就不會無的放矢了。只
有嚴肅地對待爭鳴,才能加深對歷史問題的了解與認識。中國近代史
領域已經爭論或者正在爭論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放在110年的歷史過程
里爭鳴。如果在爭鳴或研究中,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可能更有成就一些。
積極關注學術交流,參加百家爭鳴,也要努力在學術爭鳴中堅持
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正確方向。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方向問題,不僅關乎
近代史研究本身,也直接關乎對現實社會的理解。中國近代史與中國
現代的政治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對於今天來說,它是我們的昨天。
因此,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要注意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如果不注
意這種結合,孤立地看待某一歷史事件,就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帝
國主義侵略中國,是近代中國特有的現象,如果只看到外國資本主義
國家給中國帶來的多少個「第一」,就可能誇張資本主義列強給中國
帶來的進步作用,進一步就可能贊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如果只
從表面上看晚清政府或國民黨政府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做的某些事情,
也可以得出那是一個很好的政府的結論。如果收集中共歷史上犯「左
傾」錯誤時所產生的某些陰暗面,也可以把中共形容得一無是處。假
設以上幾個方面的看法都能成立,那中國近代史就完全不是人們所知
道的那個樣子了。在這些方面,如果我們頭腦不清醒,我們的研究工
作就可能遠離歷史真實,不僅對於學科建設毫無建樹,而且可能在政
治上留下不好的影響。拓寬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
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所擴大,
這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現在如果再用三個高潮、八大事
件,就很難概括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范圍了。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政
治史、經濟史、軍事史、中外關系史、社會史、文化思想史、近代史
學理論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前進。近些年,尤其是中華民國史、抗
日戰爭史、政黨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更有長足進步。學者
們的研究興趣,大多已向1919年以後的歷史轉移。一個社會是由諸多
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組成的。經濟發展程度是社會前進的尺度,
政治表現在社會前進中起著指標的作用。現在有些青年研究者對思想
文化史研究有興趣,對政治史的研究缺少熱情。加強與加深思想文化
史研究是有意義的,忽視政治史研究卻沒有理由。政治史研究的深度
和廣度如何,對其他的研究領域起著制約的作用。經濟史研究的深度
和廣度如何,對解釋社會的發展方向有著深刻的含義。有志於推進中
國近代史研究的年輕朋友,應當投身於政治史和經濟史研究,要決心
下大力氣,取得成就,同時注意避免目前存在著的大量的低水平重復
研究的情況。
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史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屈辱與
苦難,奮斗與犧牲,構成了豐富與斑斕的歷史畫面。中國近代史研究
的任務,是要釐清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事實,探索其發展規律,
在此基礎上,重現近代中國豐富與斑斕的歷史畫面。這樣的研究與重
現並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就能夠為我國人民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
主義道路提供有說服力的歷史根據,為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及其
愛國主義教育的水準,加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樣,中國近代史研究,就不只是在書
齋中討生活,而且是在對社會、對人民貢獻心力了。
⑵ 割讓香港和香港回歸給你留下怎樣的思考
割讓香港和香港回歸給你留下怎樣的思考?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思考,香港被人占據,我們國人心在流血,在新中國的領黨的領導下,我們香港回歸了,我們祖國的懷抱
⑶ 2020年7月到8月新聞記錄與評析10條
印象之三:不斷調整教學設計,不斷進行自我挑戰
在講座的末尾,周老師給我們出示了他為這堂課做的一些其他設想。並解釋了最終選擇使用「胡適創意」的理由。他的經驗是,要在不停的試講中,找到學生最能理解也最有興趣的方式,據此調整教學設計,尋找上課的感覺。日常教學中,歷史教師常常任教多個班級,並非沒有不斷調整的機會。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課都當作試講來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僅要有這方面的強烈願望,還要有持之以恆的長久努力與積累。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必修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利用文學作品李白的《古風》和杜牧的《阿房宮賦》導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
2、秦朝統一
(1)過程(加入荊軻刺秦的故事)
(2)條件 ①②③④ (發散思維)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重點)
1、皇帝稱號的由來 (閱讀材料,分析史料)
2、皇帝制度的特徵
皇帝獨尊(結合【歷史縱橫】) 皇權至上 皇位世襲
3、中央官制
(1)設置及職能
「三公」 「九卿」
(2)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3)評價(作用)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目的
2、內容:郡、縣、鄉里
3、作用
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一分為二)
1、積極
2、消極
五、鞏固統一的措施
參見教材P10「歷史縱橫」,指導學生閱讀後再歸納
聽課感想:老師合理利用與本課相關的一些史料和圖片,培養了學生史料解讀和圖片分析的能力,並且在講述本課重難點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這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必修一)
(一)導入【溫故知新 導入新課】
(二)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措施
1、廢除宰相制度(結合相關史料講述)
三司、胡惟庸案
2、確立內閣制度
奠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
確立——明成祖確立內閣制(參與機務)
發展——明宣宗內閣地位日益提高(票擬權)
全盛——明神宗:內閣首輔(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
思考探究:明朝的內閣首輔就是變相重設的宰相嗎?
(三)清朝:君主專制的巔峰時代
清初 康熙 雍正
議政王大臣會議
內閣、六部
皇權受限 議政王大臣會議
內閣、六部
南書房
集權於帝 設軍機處
跪受筆錄、承旨遵辦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1、 背景
2、 措施
3、 特點
(四)小結
1、秦漢以來,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
2、君主制度的演變
聽課評語:本課的重難點不好突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也比較多,需要教師高屋建瓴,從整體上對秦至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進行把握並加以梳理。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必修一)
教學過程:
探究一: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地理條件〈10分鍾〉
【結合古代希臘城邦分布示意圖和兩段材料,說明古代希臘自然地理條件有何特點?請學生回答問題】
探究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15分鍾〉
【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從視覺方面直接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
【直接讓學生閱讀課本,填寫表格】
探究三: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什麼樣的影響?〈15分鍾〉
【講解解決這類類似評價的問題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的方法】
【通過幾組圖片,呈現雅典在哲學、建築、神話、雕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當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圖片,引導學生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積極影響】
(三)促進新知識的理解
新知識的內容及其教學活動的策略
鞏固練習〈3分鍾〉
【提供練習的情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行為。】
聽課反思:本課教學以活動探究法為主,兼以史料教學法,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最後進行本課知識點鞏固練習,效果較好。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必修一)
以圖片羅馬圓形劇場導入,提出問題,引出羅馬法(圖片導入法)
一、什麼是羅馬法
二、羅馬法的形成及發展
1、起源:習慣法 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為標志
2、發展:公民法 萬民法
3、完善:《民法大全》為標志
三、羅馬法的思想內容
1、承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滲透著「自然法」思想
PPT播放一則古羅馬案例,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最後教師加以總結。(角色扮演法)
PPT呈現一則有關西塞羅的材料,並提出問題。(史料分析法)
四、羅馬法的作用與影響
呈現幾則材料,進行分析。
聽課感想:本課內容多,頭緒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主簡次,否則定會給人匆忙感而不知所雲。把羅馬法的廣義內容放在了開頭並簡化。重談其發展過程與思想精華。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羅馬法的現實意義。並用案例的形式貫穿始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小品劇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了探究問題的樂趣,這種形式應在以後的教學中經常使用。但美中不足的是結尾有些草率,少了點創新,倘若能上升一個高度,聯系今天的一個法律案例。讓學生對法的認識升華,可能會更好一些。
《鴉片戰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本節用設問法導入:
同學們,誰認識這種美麗的花啊,(同學回答後叫罌粟花)。
誰知道它是用來干什麼的呢?(同學回答全教師總結)
對,它能製成鴉片。鴉片是什麼?鴉片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它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怎樣的痛苦回憶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相關內容——「鴉片戰爭」。(這里改動較大,你思考學習一下)
接下來展示鴉片戰爭中的部分照片和影像資料,如: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將領的畫面、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電影《林則徐》《鴉片戰爭》片斷段等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時通過這些資料讓學生了解了中國古代明清大帝國的盛世景象的背後,潛伏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中國封建社會漸漸走向遲暮。由上述情景再現模式帶領學生步入本課學習。
(二)學習新課
在這一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首先,讓學習依據下列問題自讀課文,勾畫重點知識,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列出知識結構,並將自學中發現的疑難點記錄下來以備交流。
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作為統治中國的道光帝會採納什麼措施?如果會的話,他會採取了怎樣的措施?你有何感受?如果你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去採取什麼措施?
4.「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過程怎樣?結局如何?
5. 中國為什麼會戰敗呢?及失敗的教訓?
讓同學們帶著問題來看課文,這樣既可以提高了同學的閱讀效率,而且還可以強化他們的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其次,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
(分組討論的過程 第一步:分組,前後兩排共6人為一小組,若有單排的並入前一組,各組推薦一名小組長。
第二步:分工,各小組長到老師那裡領取小組探討的話題,然後 進行內部分工。
第三步:匯總,討論結束後由小組長將本組學習成果匯總並在班級中展示交流。)
再次,在教師帶領下共同總結上述問題。
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第一小組回答)
教師引導:(從兩國貿易角度分析)
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19世紀上半期,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於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於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這里可以展示一些貿易數據)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危害?(第二小組回答)
教師引導:(利用多媒體出示吸食者圖片,直觀,有震撼力。從民眾和國家兩個方面分析)
(1)什麼是鴉片?俗稱「大煙」, 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葯用,用於止痛、鎮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盪產,家破人亡。
(2)英鴉片商走私鴉片的利潤高得驚人。據有關資料統計,鴉片戰爭前,英商向中國輸入鴉片達42萬多箱,給他們帶走了三四億銀元的財富。
總結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
b.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
c.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作為統治中國的道光帝會採納什麼措施?如果會的話,他會採取了怎樣的措施?你有何感受?如果你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去採取什麼措施?(第三組回答)
(設計意圖:創設形象情景,引領學生走進歷史,旨在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好奇心。提供一些資料、照片和影像)
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要求禁煙。 道光皇帝採納了林則徐的建議,並採取措施:①緝拿煙販;②整頓海防;③停止中英貿易、封鎖商館;④虎門銷煙。
感受:林則徐以「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他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的愛國精神)
4.「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過程怎樣?結局如何?(第四組回答)
起止時間:1840年——1842年
過程:(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介紹戰爭的兩個階段及路線圖。)(戰爭的過程略)(把問題的重點放在中國愛國官兵和人民群眾在鴉片戰爭中的英勇抗爭上。)
引導學生把中國軍民的反侵略斗爭概括為:
人民群眾的自發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清軍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
面對英國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斗爭的開端;廣大愛國將士的浴血抗戰、為國捐軀,表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後人敬仰。
結局:中國戰敗,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定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5. 中國為什麼會戰敗呢?及失敗的教訓?(第五組回答)
(1)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請同學們開教材,認真閱讀教材的內容,劃出能夠反應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英國具體情況的關鍵詞句並結合幻燈片上的圖片歸納一下「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引導學生填圖表。(多媒體展示)
國際(英國) 國內(中國)
政治方面 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封建專制統治 吏治腐敗
經濟方面 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 自然經濟為主,財政困難
軍事方面 船堅炮利 軍隊廢弛軍隊戰鬥力弱
外交方面 殖民擴張 閉關鎖國,虛驕自大
綜合方面 綜合國力強大 腐朽落後 危機四伏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能對中國的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對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格局有鮮明的比較。這樣有利於學生對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理解。
最後,歸納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主要由學生發言和教師完成。)
鴉片戰爭給中國人留下了一條極其深刻的教訓,這就是「落後就要挨打」。19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大潮滾滾向前,工業革命方興未艾,而此時的中國卻仍在封建社會中徘徊,當時盛行的君主專制制度和閉關政策不斷拉大著中西方的差距,落後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並沒有引起統治集團絲毫的警覺,他們繼續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不能自拔„„。正是因為落後,中國在19世紀成了列強侵略的目標,正是因為落後,中國在這次戰爭中屢遭慘敗。
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要了解祖國的過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創建美好的明天。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有人說:是因為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則徐不採取禁煙形式,英國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你的看法是什麼?(通過影像資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置爭議問題.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讓學生思辨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列舉一些資料分析)
材料一:中國禁煙運動 「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於乘戰勝之餘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 ----《安得魯• 韓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義律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於過去所受的一切損失取得的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指是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
教師最後根據學生回答來總結,要批駁一種認為禁煙運動是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的錯誤觀點。教師最後根據學生回答來總結,英國政府發動這次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須明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課後思考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我們今天主動開放,和許多國家建立貿易關系,這和當時的對外貿易不同之處在哪裡?
六、板書設計(加上內容)
聽課反思:
本課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由於自己是新面孔,學生對我還有一定的新鮮感。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我的身上轉移到課文中來,也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上課時,我通過設計幾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回答,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隨後,讓學生帶者問題來閱讀課文,學生的思路很快轉到課本上,課堂教學也順利地進行。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內容豐富,重點、難點多,可以展開、補充的知識點也很多。在保證教學進度,充分利用課文中文字、圖片、小字部分等書本資料的前提下,有選擇地補充一些相關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歷史事件的把握。
在講課過程中,通過採用設置問題、展開討論、舉例、對比等方法,講解本文重點。
總體來看,各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都比較高,上課表現都不錯,能夠積極回答問題,討論也很熱烈。但是,有些班相對有點沉悶,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比別的班級稍有遜色,需要再好好調動一下。
一輪課上完後,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還需要改進:充分准備,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進去,認真備課;課堂語言還要適當簡練,減少羅嗦、重復的話;語言的組織和邏輯性還需加強;同時,要和組里老師多討論、多聽課、多學習。
⑷ 祖國的昨天和今天的資料 快!!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⑸ 歷史的思考
綜述 風雲變幻的八十年
1、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答: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新的階級和新的思想。
2、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徵?
答:(1)兩大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一個是主要矛盾。
(2)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轉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徵:
①、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中國的政治
②、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壓迫奴役中國人民。
③、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礙著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存在,但勢力很弱。
⑤、政治勢力不統一,各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
⑥、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飢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答: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解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經濟技術進步,必須先改變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它們控制中國經濟財政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了沉重的災難,它們發動侵列戰爭,屠殺中國人民,侵佔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掠財富;它們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它們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它們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
2、 近代中國所進行的反侵略斗爭具有什麼意義?
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中國的仁人志士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原因:一是腐朽的社會制度,二是經濟制度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從根本上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半封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如何認識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1)農民階級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
(2)拜上帝教教義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給農民戰爭帶來危害.
(3)太平天國未能正確認識儒學.
(4)戰略上的失誤
3、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原因: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對外國具有依賴性.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訓:(1)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築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充分地發展起來.故要發展近代企業,要維護民族資本;要想培養洋務人才,要改變封建科舉制度.
(2)西方國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故不可一切仰賴外國,需自己獨立自主
(3)新式企業,需要新的管理體制.給予商人一定的發言權,委派技術人員,以營管理.
4、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是什麼?
意義:(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資產階級革命派關於中國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的認識有哪些?
必要性:資產階級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的「鷹犬」,因此愛國必須革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禍」,獲得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人們在革命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犧牲,是以換取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
正義性:對於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國國民惡劣」說,革命派針鋒相對地指出,不是「國民惡劣」,而是「政府惡劣」,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拯救中國與建設中國都必須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興民權改民主」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進步性:革命派強調,當時的中國存在著嚴重的「地主強權」和「地權失平」的現象,只有通過通過平均地權一實現土地國有,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實現社會革命,才能避免貧富不均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2、為什麼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變?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郡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了新的積極變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勢,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 辛亥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郡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了新的積極變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勢,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原因:
(1)沒有提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2)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3)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教訓:
(1)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2)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
(3)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4)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
中篇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什麼時代條件下和國際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國際環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答:
(1)資本主義列強間激烈爭奪引發了一戰,戰後歐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對華資本輸出增加;1917,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戰線,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部分;1919共產國際成立,幫助中國建立了共產黨,亞非拉人民逐步覺醒,開始進行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
(2)資本主義列強的爭奪,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宣告成立,它積極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進行民族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開始和發展。1929年到1933年,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開始互相配合,結成反法西斯聯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國際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開始想全世界擴張,在中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確制定應對策略,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最終贏得了勝利。
2、 為什麼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三者被稱為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在經濟上壟斷中國的重工業,交通運輸業,控制中國的財政金融。他們肆意的蹂躪我們的人民。
而封建主義通過地租,商業投機,高利貸資本,苛捐雜稅等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官僚資產階級利用政治特權,從事金融,商業投機,發行法幣等,擴大自己的官僚資本,造成經濟混亂,又對工業實行壟斷性掠奪,使人民無法生存下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因此推翻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首要任務。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能夠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1)三種建國方案
《1》地主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方案
與廣大人民處於對立地位,主張實行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使中國繼續走半殖半封的社會道路
《2》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3》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
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2)兩國中國之命運
繼續半殖半封的舊中國,或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地主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方案違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棄,其反動統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認可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3)地主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連提出此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第四章 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1、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
(1).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一個啟示: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態度對待中國.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
(3).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並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在李大釗等的影響和當時形勢的推動下,一批愛國的進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經過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的社會主義民主劃清界限.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學習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想結合的思想.
2、為什麼說共產黨成立是中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從來就勤勞勇敢,富於斗爭傳統。他們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而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這種局面就根本改變了。
3、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為什麼?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
原因:分清敵友,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
第二,走群眾路線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充分發動群眾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以農村為革命重點,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這些是應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集體奮斗凝聚了集體的智慧。
2、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連續出現 「左」傾錯誤?
原因:(1)八七會議以後黨內一直存在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清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物的錯誤干預和瞎指揮;(2)(主要原因)共產黨不善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
3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總結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
遵義會議表明革命的政黨要經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漸成熟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為什麼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
全國各界民眾以不同形勢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投入全民族抗戰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避免奴役的厄運,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2、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民族抗戰的路線,採取的是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2)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開辟敵後戰場的戰略決策,並堅持在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
(3)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反對妥協,分裂和倒退。;
(4)中國共產黨積極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減租減息,大力發展生產,積極進行全化建設和幹部教育。
(5)在大後方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對於激發大後方人民的愛國意識,堅持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支援抗戰前線,積蓄革命力量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6)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溶入中國國情,創立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人,使他們極大的增強了參加和領導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自覺性。
3、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是片面的抗戰路線,這種抗戰路線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的。這是國軍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功不可沒!尤其是在抗戰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它牽制了大部分日軍,為共產黨敵後開辟戰場提供了便利條件。總的來說,國民黨的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為什麼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弱國戰勝強國的範例?其基本經驗是什麼?
基本經驗:第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為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第三,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第四,中國人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補懼怕戰爭
第五,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1、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什麼會陷入全民的包圍中並迅速走向崩潰?
2如何認識民主黨派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作用:使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
49年發表《對時局的意見》,表明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自願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能夠制定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人民斗爭指明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
(2)第一,建立統一戰線;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下篇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1、 為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近百年來的恥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廣大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
第三,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建設的時期開始到來了.
第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第五,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他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並發展生產力,以造福於各族人民,造福於整個中華民族.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
2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哪些歷史性成就?說明什麼?
第一,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二,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三,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從打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
第五,從「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
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為什麼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2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適合中國國情,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意志,不為中國人民所歡迎.也是是中國國內封建勢力所不允許的。總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政策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不斷勝利,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了「第三條道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讓位於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3 為什麼說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農業和手工業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這就使社會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在社會主義條件先取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好的現代化發展速度鋪平了道路.
你好,希望採納!
⑹ 通過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的歷史變遷,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通過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的
歷史變遷,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傳承辛亥革命精神?
中國的近代是一個最富思辨的時代,前人艱苦思辨的事物,往往是吸引後人論述歷史的珍貴內容,也是引以為鑒開創新時代的前基。而近代的中國是我們祖國剛剛走過的昨天,與今天的生活如此親近,它的遭遇和前進更不能不使我們百轉千回地思之。
我們正處在偉大的變革時代,一切都在迅速變動和迅猛發展,經常被這樣或那樣的思潮所困擾。而「以史為鑒」,就是讓歷史說話,史是過去,鑒是今人,我們認真的省察歷史的態勢,從中去思辨事變的由來及其演進,尋找內在的規律,棄其糟粕,吮其精華,便是歷史與現實的客觀聯系。所以學習和研究歷史,一定要用心去傾聽其巨大的迴音,正如歌德所言「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發的熱情」。正是這愈燃愈旺的歷史的激情,才造就了人類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每一次輝煌。這就是歷史的價值。
今天我們要緬懷的歷史正是發生在100年前的中國唯一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畫卷。
辛亥革命的爆發絕非偶然,首先是當時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
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需要革命)
民族危機的加深,直接激化了國內矛盾,尤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
為了對外支付巨額賠款等,清政府的財政開支激增。在清朝的最後幾年裡,各種舊稅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種種巧立名目的新稅更是層出不窮,各級官吏還要從中浮收勒扣、中飽私囊,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致使民怨沸騰。
在中外反動派的沉重壓迫下,20世紀初,各階層人民的斗爭風起雲涌,遍及全國。在這些運動中,一顆新星得到了鍛煉也受到了鼓舞,逐漸羽翼豐滿,冉冉升起,開始成為斗爭的主角——資產階級革命派,這就是革命發生的另一個條件。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能夠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群的出現與戊戌維新運動及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的措施有關。尤其是留學們在國外更多地近距離地接觸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對世界大勢與國內民族危機有了更敏銳的洞察力和更深刻的思考。這些青年知識分子,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有了要求革命的客觀形勢,也有了能夠革命的主體條件,是什麼催化革命的轟然爆發呢?不是別的,正是清政府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的垂死掙扎,清末「新政」及其破產使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終於成為兩千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掘墓人。
3、清末「新政」及其破產(催化革命)
事實表明,清政府已陷入無法照舊統治下去且空前孤立的境地。正如孫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牆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於傾倒嗎?」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這一點,連在華外國人也覺察到了。1911年5月,長沙海關稅務司偉克非在信中寫道:「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
這場無法避免的革命暴風驟雨很快降臨,其領袖正是大名鼎鼎的孫中山。
為迎接這場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積極行動和艱苦鬥爭,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學說,勾勒出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為了排除阻力捍衛和推進革命,革命派和改良派展開了激烈論戰,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革命由此蓄勢待發。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其成功就在於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首次高舉起民主共和的旗幟,一舉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中國歷史真正跨進了近代的門檻,開創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紀元。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來看,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起點,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閘門,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辛亥革命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掃除了制度性障礙,並做了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時起,中國便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君主世襲制時期。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皇權主義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盡管農民戰爭頻頻發生,但對皇權統治的崇拜則根深蒂固:農民起義領袖推翻舊的皇帝,自己又興沖沖地登上了皇帝寶座,王朝體制依然以巨大的慣性力量在原有軌道上運行。在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以前,人們不可能創建代替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者,將從西方政治制度中找到的民主共和作為革命目標,辛亥革命終於突破了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舊軌,掀翻了皇帝寶座;並且在帝制的廢墟上,按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制度的模式組建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臨時約法》,建立了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的議會制度。作為一場比較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對於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轉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辛亥革命猛烈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翻天覆地的變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與中國傳統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憲觀念為人們接受並逐漸深入人心。從此以後。「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都只能成為曇花一現的丑劇。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政黨、社會團體和報章雜志紛紛涌現,政治生活空前活躍,人們的政治地位明顯提高,參與政治的意識大大增強。南京臨時政府還採取一些移風易俗的措施,如剪辮子、易服飾、禁纏足、禁鴉片、廢跪拜、改稱謂等,這些措施觸動了傳統社會的神經,有力地盪滌了舊社會的陳規陋俗,使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巨大沖擊。覺醒的中國人開始擺脫封建束縛對人性的壓抑,而有了鮮明現代性的獨立人格,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3.辛亥革命強化了民眾的法制觀念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貫徹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共和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中華民國第一部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民主色彩、具有憲法性質的大法。法制觀念為民眾所接受,共和國的執政者只能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這是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最大遺產。
4.辛亥革命促進了現代民族國家認同
孫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立即宣布:「五族(漢、滿、蒙、回、藏)共和」的主張。「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為先決條件的。隨著「五族共和」主張的提出而來的是「中華民族」新概念的出現。「中華民族」的概念規定了中國境內備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核心觀念,用中華民族概括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和,最為恰當,沒有厚此薄彼之嫌。使用這個稱呼,為中國各民族消除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民族平等和中華民族,是辛亥革命留給現代中國人的珍貴遺產。
5.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進程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實業發展的新政策,為中國資本主義生長發育提供了新的制度環境,直接推動和促進了「振興實業」的熱潮。不少民族資本家被吸納進入政府任職,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辛亥革命後興辦廠礦的活動,其規模、聲勢和范圍都是空前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
在仰望辛亥革命的豐功偉績之餘,我們也應看到,從一定意義上講.辛亥革命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
毛澤東在論述辛亥革命的成敗時明確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了,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從趕跑皇帝的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勝利了——終結了君主專制制度,但代之而起的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獨裁統治,所以從只趕跑「一個皇帝」的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新的專制——封建軍閥的專制建立起來,所以辛亥革命的最後結局是以一種專製取代了另一種專制,革命後的中國仍然處於專制統治之中,社會依然黑暗,人民更加痛苦。當然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並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他們在探索國家出路的布滿荊棘的崎嶇道路上,又開始了新的斗爭和探索。辛亥革命失敗後的幾年裡,中國社會交織著帝制與共和,獨裁與民主,復辟與反復辟的激烈斗爭。
但這一切,都只說明中國社會惰性力量的強大與變革的艱難,而不能因此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無論辛亥革命的經驗還是教訓,都已經化成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導致失敗的原因,除客觀上的力量對比懸殊以外,這場革命的領導者所代表的社會力量還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確實存在嚴重的弱點和錯誤:
1、他們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綱領,許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後便以為大功已經告成.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明確方向。
2、他們沒有發動並依靠佔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下層勞動人民,尤其是反封建的主力廣大農民,因而在強大的舊勢力面前便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找不到把革命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
3、他們沒有形成由一大批有著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黨,作為革命隊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難以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中頑強地進行堅韌不拔的斗爭。孫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散」。
在當時還不成熟的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做不到的。
六、傳承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雖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但卻是中國近代以來民族民主革命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從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聯來說,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打開進步思潮的閘門,就不可能有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產生;如果中國仍在君主專制的鉗制之下,馬克思主義學說也就不可能得到引進和傳播,中國共產黨也就無從登上歷史舞台。這絕非言過其實的誇張,而是歷史前進必經的階梯。
我們如果放寬視野,從歷史發展的全程來看,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精神和革命事業的忠實繼承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引領全國人民浴血奮斗獲得民族獨立和解放,也是辛亥革命最後結出的豐碩果實。
早期共產黨人在思想上幾乎都受過辛亥革命風暴的洗禮。如陳獨秀、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朱德等人都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也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響。據統計.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佔三分之一,其中曾參加同盟會的約占總數的10%。正是以辛亥革命為起點,這些優秀的共產黨人開始產生愛國救亡的意識,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事業;而後又吸取了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在反思中繼續不懈探索.終於在民主革命的理論指導、政治綱領、依靠力量、革命目標等方面實現了對辛亥革命的揚棄和超越。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尋找到新的救國方案,找到能夠領導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進社會力量。經過不屈不撓的長期斗爭.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締造了獨立自主的現代民族國家,並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如果說,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那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則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基,改革開放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就是中國近代史為我們昭示的歷史發展軌跡!
中國近代史因多舛而壯麗,20世紀中國的主旋律就是革命,而這個主旋律的序曲正是辛亥革命。歷史無法告別,正是辛亥革命開啟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偉大革命,將中國從亡國滅種的危難之中拯救出來,使中華民族浴火重生。歷史已經證明,革命是近代中國擺脫屈辱走向富強的唯一手段。孫中山在檀香山興中會成立時率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一百多年來,這個口號激勵著一代代優秀中華兒女前仆後繼為之奮斗。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在與面對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革命的烽煙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繁榮昌盛的幸福生活受惠於100年前無數革命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我們理應對他們充滿崇敬與感恩之情;那一代革命者「為天下人謀幸福」的愛國情懷「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於將傾」的擔當意識,「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堅強意志,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理應由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正不斷開創輝煌,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已不再是夢想,積極投身於這一宏偉事業,就是我們對辛亥革命最好的紀念。
怎樣看待目前的經濟形勢,國家有什麼對策?
物價既反映宏觀經濟運行,又直接影響百姓的衣食住行,物價的上漲挑動著百姓的神經,也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面對節節升高的物價,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展開了一系列穩定物價的政策舉措組合拳。
2010年8月27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劍指蔬菜價格上漲。11月19日,國務院下發《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十六條具體舉措。11月26日,交通運輸部等三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緊急通知,將綠色通道擴大到所有收費公路。2011年3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五部門下發《關於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的通知,從制度上保障困難群眾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5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發《關於完善價格政策,促進蔬菜生產流通》的通知,努力降低蔬菜生產流通成本。6月1日,農業部出台《關於做好當前生豬生產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六項措施穩定生豬生產。
穩物價、保民生雙管齊下,控制物價上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去年CPI漲幅上漲3.3%,基本符合3%的調控目標,今年上半年上漲5.4%,低於其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但調控物價的戰斗並未結束。今年6月的CPI漲幅創近三年的新高,其中豬肉價格更是上漲了57.1%。
對此,201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強化政府責任、加強市場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場價格秩序,對困難群眾採取有力有效地救助措施。
物價上漲關繫到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影響著老百姓的腰包,左右著全社會生活的幸福感。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必然對早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國帶來影響。國內復雜的經濟局面,或許還將長期存在,物價調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穩定物價是攻堅戰不是閃電戰,但也要看到,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在增加,一是,夏糧豐收有利於降低通脹預期;二是,經濟增速的適當放緩有利於減輕價格上漲的需求壓力;三是,6月份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於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四是,前期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正在顯現;五是,翹尾因素在下半年會逐月縮小。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8%,這為穩定物價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經濟條件。
高房價已經讓大多數的百姓難以承受,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是一場手持長纓的管理者與市場各方利益形成的高房價之間的博弈,此時的商品房市場已如一列超速行駛的列車,國家密集的調控措施就是為了將它的時速控制在正常、安全的范圍內的。
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慶兩地房產稅試點的「靴子」在各種猜疑聲中同時落地。
備受關注的上海、重慶對個人房產徵收房產稅的試點方案,今天起實施。這一措施的推出,目的就是要對高端商品房和投機性炒房加以財稅約束,很多人都把它看做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殺手鐧」。 調控層層加碼,讓具有樓市風向標意義的北京,投資投機性購房空間被壓縮,相當一部分炒房資金撤離,自住型購房比例增大。在2011年的過年前「新國八條」,就是第三次的調控政策再次出台,「新國八條」跟年後的「京十五條」又相繼出台,我們也看到這次的調控政策延續了第一次調控政策非常地明顯,讓商品房價格回到合理區間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雖然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降溫跡象,但2011年6月,70個大中城市中仍有67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44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2011年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正處於關鍵時期,部分城市房價的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強調要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鬆,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對於人們普遍關注的限購政策,會議指出已實行限購措施的城市要繼續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採取必要的限購措施。這都充分體現了把調控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正在全國大力推進,僅2010年,全國各類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房就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國將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將從目前的7%提高到20%左右。今年將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比去年增加72%。中央明確要求,這1000萬套保障房11月底要全部開工,主體結構完工的佔三分之一以上。截至6月底,全國保障性住房新開工超過500萬套,超過全年任務的50%,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堅決打好住房保障這場硬仗。應保盡保,單列保障性住房用地是國家對保障性住房用地實行劃撥方式的特別規定,而這個規定的實施正是國家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家庭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陽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方向推進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我國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未來,在實現「居者有其屋」這個目標的路上,只有政府、企業、個人相互理解和配合,共同發揮力量,才能讓房地產市場的溫度更適宜,讓所有人都能實現住有所居的夢想。
這是一個充滿了機會的國家,有史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短短30年裡提供如此多的工作機會,無論是解決家庭的溫飽還是實現個人的夢想。數以億計的國人,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上高速運轉,把中國推上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隨著工資待遇的逐年提高,他們開始享受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如何讓人才和崗位實現更好的匹配呢?對於個人來講,需要勞動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質,而對於政府來說也需要國家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和支持。創業為經濟的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優秀的人才也通過創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創業的沃土,無論是任正非帶領的華為、馬雲領銜的阿里巴巴,還是馬化騰創辦的騰訊,今天都成為了這片沃土上最具感染力的創業英雄。據統計,一個人創業平均可以帶動三個人就業,國家希望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有志青年走上創業之路,通過創業來帶動就業。
努力減少失業、擴大就業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縱觀世界各國都把解決公民就業問題作為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政黨競選的重要承諾和施政綱領的重要內容。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政府制定的就業優先的戰略值得期待。"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來,"十二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要達到4500萬人以上,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要達到4000萬人以上,城鎮的登記失業率要控制在5%以內,應該說要實現這么一個目標任務還是非常繁重,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信心,我們將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同時,強化我們的就業服務,打造一個更加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就業服務,這樣來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這樣一個目標。工作崗位不僅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它而生存,它還是人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以及為後代帶來希望的手段,只要我們每一個人明確自身的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各項就業政策,全面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就不會再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了。
⑺ 老師叫我們寫一篇題目為「學習近代歷史的思考」的2000字的文章。。完全寫不來啊。。。。救命!!!
綜述 風雲變幻的八十年
1、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答: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新的階級和新的思想。
2、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徵?
答:(1)兩大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一個是主要矛盾。
(2)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轉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徵:
①、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中國的政治
②、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壓迫奴役中國人民。
③、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礙著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存在,但勢力很弱。
⑤、政治勢力不統一,各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
⑥、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飢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答: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解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經濟技術進步,必須先改變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它們控制中國經濟財政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了沉重的災難,它們發動侵列戰爭,屠殺中國人民,侵佔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掠財富;它們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它們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它們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
2、 近代中國所進行的反侵略斗爭具有什麼意義?
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中國的仁人志士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原因:一是腐朽的社會制度,二是經濟制度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從根本上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半封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如何認識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1)農民階級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
(2)拜上帝教教義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給農民戰爭帶來危害.
(3)太平天國未能正確認識儒學.
(4)戰略上的失誤
3、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原因: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對外國具有依賴性.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訓:(1)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築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充分地發展起來.故要發展近代企業,要維護民族資本;要想培養洋務人才,要改變封建科舉制度.
(2)西方國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故不可一切仰賴外國,需自己獨立自主
(3)新式企業,需要新的管理體制.給予商人一定的發言權,委派技術人員,以營管理.
4、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是什麼?
意義:(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資產階級革命派關於中國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的認識有哪些?
必要性:資產階級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的「鷹犬」,因此愛國必須革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禍」,獲得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人們在革命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犧牲,是以換取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
正義性:對於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國國民惡劣」說,革命派針鋒相對地指出,不是「國民惡劣」,而是「政府惡劣」,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拯救中國與建設中國都必須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興民權改民主」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進步性:革命派強調,當時的中國存在著嚴重的「地主強權」和「地權失平」的現象,只有通過通過平均地權一實現土地國有,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實現社會革命,才能避免貧富不均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2、為什麼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變?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郡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了新的積極變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勢,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 辛亥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郡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了新的積極變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勢,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原因:
(1)沒有提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2)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3)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教訓:
(1)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2)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
(3)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4)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
中篇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什麼時代條件下和國際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國際環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答:
(1)資本主義列強間激烈爭奪引發了一戰,戰後歐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對華資本輸出增加;1917,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戰線,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部分;1919共產國際成立,幫助中國建立了共產黨,亞非拉人民逐步覺醒,開始進行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
(2)資本主義列強的爭奪,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宣告成立,它積極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進行民族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開始和發展。1929年到1933年,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開始互相配合,結成反法西斯聯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國際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開始想全世界擴張,在中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確制定應對策略,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最終贏得了勝利。
2、 為什麼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三者被稱為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在經濟上壟斷中國的重工業,交通運輸業,控制中國的財政金融。他們肆意的蹂躪我們的人民。
而封建主義通過地租,商業投機,高利貸資本,苛捐雜稅等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官僚資產階級利用政治特權,從事金融,商業投機,發行法幣等,擴大自己的官僚資本,造成經濟混亂,又對工業實行壟斷性掠奪,使人民無法生存下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因此推翻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首要任務。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能夠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1)三種建國方案
《1》地主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方案
與廣大人民處於對立地位,主張實行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使中國繼續走半殖半封的社會道路
《2》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3》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
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2)兩國中國之命運
繼續半殖半封的舊中國,或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地主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方案違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棄,其反動統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認可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3)地主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連提出此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第四章 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1、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
(1).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一個啟示: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態度對待中國.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
(3).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並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在李大釗等的影響和當時形勢的推動下,一批愛國的進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經過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的社會主義民主劃清界限.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學習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想結合的思想.
2、為什麼說共產黨成立是中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從來就勤勞勇敢,富於斗爭傳統。他們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而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這種局面就根本改變了。
3、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為什麼?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
原因:分清敵友,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
第二,走群眾路線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充分發動群眾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以農村為革命重點,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這些是應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集體奮斗凝聚了集體的智慧。
2、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連續出現 「左」傾錯誤?
原因:(1)八七會議以後黨內一直存在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清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物的錯誤干預和瞎指揮;(2)(主要原因)共產黨不善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
3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總結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
遵義會議表明革命的政黨要經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漸成熟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為什麼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
全國各界民眾以不同形勢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投入全民族抗戰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避免奴役的厄運,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2、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民族抗戰的路線,採取的是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2)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開辟敵後戰場的戰略決策,並堅持在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
(3)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反對妥協,分裂和倒退。;
(4)中國共產黨積極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減租減息,大力發展生產,積極進行全化建設和幹部教育。
(5)在大後方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對於激發大後方人民的愛國意識,堅持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支援抗戰前線,積蓄革命力量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6)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溶入中國國情,創立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人,使他們極大的增強了參加和領導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自覺性。
3、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是片面的抗戰路線,這種抗戰路線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的。這是國軍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功不可沒!尤其是在抗戰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它牽制了大部分日軍,為共產黨敵後開辟戰場提供了便利條件。總的來說,國民黨的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為什麼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弱國戰勝強國的範例?其基本經驗是什麼?
基本經驗:第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為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第三,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第四,中國人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補懼怕戰爭
第五,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1、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什麼會陷入全民的包圍中並迅速走向崩潰?
2如何認識民主黨派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作用:使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
49年發表《對時局的意見》,表明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自願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能夠制定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人民斗爭指明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
(2)第一,建立統一戰線;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下篇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1、 為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近百年來的恥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廣大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
第三,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建設的時期開始到來了.
第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第五,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他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並發展生產力,以造福於各族人民,造福於整個中華民族.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
2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哪些歷史性成就?說明什麼?
第一,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二,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三,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從打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
第五,從「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
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為什麼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2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適合中國國情,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意志,不為中國人民所歡迎.也是是中國國內封建勢力所不允許的。總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政策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不斷勝利,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了「第三條道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讓位於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3 為什麼說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農業和手工業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這就使社會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在社會主義條件先取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好的現代化發展速度鋪平了道路.
⑻ "歷史的昨天和今天給你留下哪些思考
歷史是發生在昨天的事,人們知曉了它就可以用它來指導今天的行為;而今天人們的認知又反過來重新評價昨天的人和事的是是非非。
⑼ 歷史的昨天和今天給你留下了哪些思考
以史為鑒,避免前人的挫敗和失誤,但也要平常心的看待人物的成功和失敗。歷史的車輪在推動,我們得倚仗前人的智慧過好今後的美好生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湮沒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未來還得我們自己進行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