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老上海特色的建築主要在哪些地方啊
新天地、大世界、百樂門、上海美術館、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國泰大戲院、專諾曼屬底公寓、徐家匯大教堂、華懋公寓、枕流公寓、美琪大戲院、蘭心大戲院、百老匯大廈、黑石公寓、馬勒別墅、愛麗園、上海音樂廳、花園飯店、浦江飯店、仙樂斯、沐恩堂聖母院、上海自然博物館、小紅樓、西郊賓館、田子坊、1933老場坊、永安百貨、愛丁堡公寓、基督青年會、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大可堂普洱會、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魯迅紀念館、金門大酒店、衡山路、靜安區石庫門建築區等
2. 上海12個歷史文化中心城區是哪12個
這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分別為:
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虹口區,以外灘歷史建築群、建築輪廓線以及街道空間為風貌特色。
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區,以近代商業文化娛樂建築、南京路-人民廣場城市空間和里弄建築為風貌特色。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黃浦區,以傳統寺廟、居住、商業、街巷格局為風貌特色。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徐匯、盧灣、靜安、長寧區,以花園住宅、里弄、公寓為主要風貌特色。
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鄉村別墅為風貌特色。
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革命史跡、花園、里弄住宅為風貌特色。
江灣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楊浦區,以原市政中心歷史建築群和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為風貌特色。
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徐匯區,以烈士陵園和寺廟為風貌特色。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特殊建築和里弄住宅、宗教場所為風貌特色。
南京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靜安區,以各類住宅和公共建築為風貌特色。
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長寧、靜安區、以花園、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築為特色。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花園住宅為風貌特色。
3. 上海的特色弄堂以及有歷史的上海老建築,在那個區那條路多少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上海特色弄堂: http://wenba.ddmap.com/21/tp2_1874186_154508_1.htm 新華路:外國弄堂愚園路:749號弄堂餘姚路:同樂坊重慶南路高架下:萬宜坊 藍妮弄堂 弄堂所在地:復興西路44弄大亨弄堂 弄堂所在地:高安路18弄 田子坊 弄堂所在地:泰康路BR> http://club.chinaren.com/bbs/index.jsp?boardid=0&hotmsgid=90737383 烏魯木齊里(Wulumupili)即烏魯木齊中路179弄。在區境東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間。初名麥琪路,以麥琪路得名,民國32年(1943年)麥琪路改名迪化路後,曾名迪化里。1954年隨迪化路改名烏魯木齊,改今名。民國26年(1937年)建。佔地1.3公頃。有樓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嶺路145弄。在區境西北部,黃河路、白河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為金融業陳姓房產,其房產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庫門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恆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區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寧海西路之間。約建於19世紀末。初名首安里,一說厙安里,民國21年(1932年)取業主名字中"恆"、"茂"二字改今名。佔地1.2公頃,有樓房94幢。居民3300人。有皮鞋四廠一個車間和建信中學分部。 醬園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區境西北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故名。有石庫門房屋43幢。居民800餘人。 復興坊(Fuxingfang)即復興中路553弄。在區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間。民間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後以在復興中路改今名。佔地0.8公頃,有樓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蘭坊(Meilanfang)即黃陂南路596弄。在區境中部,復興中路、合肥路之間。民國19年(1930年)建。以業主吳梅溪、吳似蘭名字中各一字命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區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間。民國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飛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佔地1.7公頃,有樓房199幢。居民2000人。 漁陽里*(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銘德里。在區境北部,雁盪路、思南路之間。民國元年至民國25年(1912~1936年)建。佔地0.3公頃,有樓房33幢。居民400人。漁陽里6號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理址,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樓(Wangjialou) 在區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側。明末吳、董二姓居此,名吳董二宅。後因張姓遷此,又稱張家門。清初,王姓於此置田地,建鼓樓,用作敲鍾扯旗,作為僱工耕作、收工信號,人稱王家樓,因以為名。有中式二層樓房60多間。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區境東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側,凱旋路、番禺路之間。因明清間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園,人稱"富左家宅"。佔地6.7公頃。抗日戰爭初期,難民紛紛在此搭棚聚居或經營作坊。上海淪陷後,商人相繼在此設廠開店。有紙漿、液壓泵、蓄電池、橡膠等廠。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園路1376弄。在區境東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間。民國14年(1925年)建。有樓房25幢。居民500人。民國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曾設在弄內48號(今34號)。 范園(Fanyuan)即華山路1220弄。在區境東南部,江蘇路、平武路之間。佔地5公頃。民國5年(1916年)建。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三層花園住宅12幢。業主自詡是當時模範的花園式洋房,故名范園。居民600餘人。為區境高級住宅區之一。
4. 老上海的建築現在在哪裡
衡山路復-烏魯木齊路-復興西制路-華山路-常熟路-長樂路
老城隍廟一帶。外灘建築群。
英式的:集中在原英租界,現延安路以北一帶。
法式的:集中在衡山路、淮海路一帶。
日本的:集中在虹口崑山路一帶。
猶太的:集中在提籃橋霍山路一帶。
石庫門,以一大會址為代表。
5. 上海最大的老洋房坐落在什麼地方建築有什麼歷史
上海徐匯區的寶慶路3號,原是上海灘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它建於1920年代,曾有“上海第一私人花園”、“上海灘最大花園洋房”之稱,曾估值1.35億人民幣。雖然門外看並不起眼,大門里卻是別有洞天,近5000平方米佔地面積中,一邊是5棟老洋房,與洋房緊密相連的是半個足球場大的花園和草坪,幾顆百年香樟鬱郁蔥蔥。
這是一座“小而美”的博物館,一條流淌不息的音樂之河。關於交響樂的基本陳列由三大板塊構成:“樂之河”梳理了上海交響音樂發展的歷史文脈;“樂之華”著重介紹中國指揮家、作曲家以及交響音樂代表作;“樂之傳”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交響音樂知識,傳播交響文化。博物館雖然不大,只有兩個層面對公眾開放,但是卻折射了西方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6. 上海有哪些歷史建築
外灘來,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源,是一個歷史悠久、懷舊氣息濃厚的地方。那些建築若一幢幢逐個細品,一整天都不夠。
另外,南京路上的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美術館、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靜安寺,也是韻味十足之處。
愚園路,漫步其間,富有懷舊氣息。
中山公園,原稱兆豐花園,也是私人花園。
從外灘走過外白渡橋,到了虹口還有下海廟、多倫路、魯迅公園等地。
年代再久遠一些,可以看看青浦的崧澤遺址、朱家角;嘉定的南翔;松江的七寶等地。
7. 上海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大多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上海城市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有了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於是在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沿線出現了許多新式里弄、公寓、花園住宅等,如:愚園路愚園新村,滬西別墅,新華路、番禺路外國弄堂,華山路范園等,其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有聯列式新里、小高層公寓、獨立式花園住宅。書中的虹橋路沿線花園別墅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興建,當時上海城市經濟發展中經營的佼佼者、政府官員、外僑商賈,為了避開中心城區的喧鬧,在城市西郊開發建造了自己的度假別墅,這些別墅建築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寬敞的花園。如沙遜別墅是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淮陰路200號姚家花園是參照美國建築師萊特的代表作——落水山莊設計、還有虹橋路2310號羅別根花園等都是上乘的設計作品。境內由於大量居住人口的遷入,一些醫院、療養院、俱樂部等建築也隨之應運而生。如延安西路上海私立婦孺醫院、同仁醫院、美國鄉村總會、伊犁路虹橋療養院等。
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等道路兩側的各種風格建築鱗次櫛比,有英國民居、鄉村別墅、德國民居、西班牙民居、法國建築等,與道路、綠化組成的城市空間一同形成了境內特有的市井空間,成為上海城市海派建築文化的一部分,也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步伐。在這之前,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播西方文化興辦書院、學校,如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現址為華東政法學院)早在19世紀末就形成了滬上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還有江蘇路中西女中,引入了美國學院派城堡建築風格。
總之,境內的歷史建築為上海留下了固化歷史的一部分。如今,我們正是在前人走過的歷史路徑上繼續向前,留住這些歷史印跡,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當人們回過頭去,回顧一下以往走過的時光,無疑會產生無窮的回味,而這回味的心境一定是美好的,而且智仁者會有各自的感悟。
這本優秀歷史建築集對老上海是回味,對初入區境的朋友,也許能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經營地區的歷史環境有所了解而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築制
上海是建築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宋淳化二年(991 年)上海始設青龍鎮,坊市繁盛,海舶輻輳,一批建築遺跡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縣,建築活動日盛,歌樓酒肆大量興建。歷經宋元明 3個朝代的發展,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城市樓宇相連,店鋪林立,其中私家園林、會館建築成為上海古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初步形成繁華大都市的風貌。
上海古代建築,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嘉定孔廟和龍華寺各建築群格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排列,形制完整,布局嚴謹;南翔寺雙塔和文廟魁星閣是中國木構架結構典型,體現了古代完美的結構工藝;龍華塔和真如寺的地基處理因地制宜,堅實牢固;書隱樓的木雕和磚雕藝術精湛,形象逼真。所有這些均體現了上海在建築造型和布局、傳統的木構架結構、軟土地基的處理、裝飾彩繪、施工工藝方面的創造性和重要的貢獻。
隨著上海開埠,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西方的建築結構、舶來的建築材料、外國的建築技術滲入傳統的建築業。
清道光二十年~光緒二十一年(1840~1895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區,出現了早期外國侵略者的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飯店、俱樂部和獨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多是一、二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券廊式」和歐洲古典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的第一次撞擊。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這是歐洲聯立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磚木結構的結合,成為上海居民一種獨特的房屋類型。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來火房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的建築。
清光緒二十一年~民國8 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發展階段。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的建築類型陸續出現。工業建築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車間。隨著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數量劇增,鋼結構得到應用,開始向多層建築發展,出現了5層以上的大樓。清光緒二十二年所建的匯中飯店、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建的英國總會、民國4年所建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光緒三十四年~宣統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風公司開創了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的紀錄。
民國8~26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高級影劇院,以及花園洋房、高層公寓。這一時期歐洲現代運動波及上海,從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在高層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民國12年所建的匯豐銀行大廈,民國14年所建的海關大樓標志著西方復古主義的頂峰。民國23年建成的國際飯店,保持遠東最高建築的紀錄達48年之久,是現代派代表性建築。這一階段還有一批「大上海計劃」建築,國民黨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籌劃,民國20 年動工,民國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還出現了諸如大新公司和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築。這類成功的建築多為中國建築師設計。
民國26~38年,近代建築業在上海處於停滯階段。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內戰爭,上海重大的建築工程處於停頓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沿黃浦江一帶集中了近代行政、商業和金融業建築;以跑馬廳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業建築;向西沿蘇州河、向東沿黃浦江匯集著許多工業建築;高級住宅主要集中於西區,這是20年代後租界擴張的結果。上海的華界區域,如閘北、滬南和浦東等地有大量的棚戶、簡易木屋和平房。據民國36年統計,舊上海共有棚戶5萬余戶,解放前夕,全市100戶以上的棚戶區有322處,13萬間,18萬戶,居住著近100萬人口。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從此,上海的城市建築掀開了新的一頁。在50年代初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上海的房屋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少量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對象以住宅為主。當時規劃建造兩萬戶工人住宅,以解決職工的居住問題,其中曹楊新村是解放後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1953年開始,除續建曹楊新村外,又新建了鳳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嶗山新村、日暉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區。這些建築多為2層立帖式磚木結構,以後發展為3~4層的混合結構,樓板採用預制安裝。這個時期還建造了一些影劇院、文化館、學校和具有較高建築裝飾水平的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70 年代開始建造較高層數的住宅,康樂路12層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層、3幢16層住宅是較先建成的高層住宅。其後,雁盪大廈、愛建大廈等高層公寓也相繼建造。到80年代以後,高層住宅建築的比重大幅度增長,新一代的居住區和居住樓不僅規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樣、設施配套齊全。
在工業建築方面,上海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投入力量改建、擴建一些老廠,如上海電機廠、上海柴油機廠。滬東造船廠、上鋼三廠等。從1958 年開始,上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建築施工的對象由民用建築為主轉到以工業建築為主,建設了彭浦、閔行、松江、吳淞、吳涇、嘉定、安亭、高橋、桃浦等工業區。這一時期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結構大量採用,重型廠房鋼結構也開始出現,如上鋼三廠轉爐車間、重型機器廠萬噸水壓機車間等工程。從60年代到 70年代末,許多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大樓、具有1.8萬個座位的上海體育館、高210.5米的上海電視塔等具有較高施工難度的建築也先後建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各種新型的、多功能的工業、商業、娛樂、文化、體育、住宅、辦公等類型的建築大面積建造。工業上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的企業。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二期工程、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永新彩色顯像管廠、耀華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線工程、施貴寶制葯廠等都在這個時期建成。聯誼大廈、電信大樓、華亭賓館、上海鐵路新客站、上海游泳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影城、中國科學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等具有現代特色和各種使用功能的建築也相繼建成。同期,每年還有幾十項上海市重點實事工程按期完成。許多建築不但造型別致,裝飾新穎,而且採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建築物的建成,標志著上海建築施工力量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的水平。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上海建築施工行業每年在建工程多達1萬多項,其中如黃浦江三座大橋、地鐵等大型市政工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工程、一批高聳挺拔、風格迥異的高級賓館、浦東地區大批內資外資高層建築工程、三資企業的廠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區建設及土地批租帶動起來的高檔商品房、高檔別墅建築、市中心黃金地段結合舊區改造出現的多功能商務辦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築以及一些高級裝飾工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成果。
8. 關於上海歷史建築
中山東一路23號外灘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廈的原址是上海德國總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中國銀行以63萬兩銀元買進,於1922年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4年建新樓,1937年建成。這幢大樓是外灘(中山東一路段)眾多建築中惟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 中國銀行大廈分東西兩幢大樓,西大樓為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東大樓是主樓,高15層,地下層2層,共17層,鋼框架結構。採用中國民族風格方形尖頂,其他欄桿及窗格等處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每層的兩側有鏤空圖案,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大樓。 中國銀行原定建造34層樓,使之成為上海第一高樓,由中國銀行建築部的建築師陸謙受設計,英商公和洋行外國建築師任顧問,並由一流的陶桂記營造廠承建。隔壁的沙遜大廈業主維克多·沙遜出來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過沙遜大廈金字塔尖頂,官司從南京一直打到倫敦。結果,中國銀行放棄原來計劃,新建大樓比沙遜大廈金字塔頂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樓建成後,中國銀行總行與上海分行均遷入新樓辦公。不久,抗戰爆發,上海淪陷,中國銀行總部被迫遷往內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銀行被汪偽中央儲備銀行佔用。抗戰勝利後,中國銀行接收了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和被汪偽改組的中國銀行。解放後收歸國有,現在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辦公樓。
9. 上海歷史保護建築是什麼
雖說長年生活在上海,但這座城市裡還有許多邊邊角角沒到過,甚至不少“名勝古跡”也沒訪過。就此,自己立下目標:用幾年時間,把上海地界內還沒見識過的“名勝古跡"走訪一遍,並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之。因家中親戚住虹口,多年常來常往,對此地界內的建築和設施頗為熟悉,就乘初春時分,先訪虹口區溧陽路的“1933工場坊”。
如注意到這鋼筋混凝土建築已歷經80多年的滄桑,仍如此完整而堅固,不能不佩服當年的建築施工質量。要知道,這樣一個規模屠宰場,每天的使用強度是一般普通建築所不能比擬的。這還是一個潮濕和有多重污染工作環境······· 當年這個建築的承包商,是一家華商建築公司,而水泥等建材則是進口的。
圖片說明 上海的老城區自有其獨特的味道,這位年紀不小的水彩色畫作者正在“1933工場坊”的附近寫生。
筆者看他用大筆觸、干濕分離的手法,較快鋪就了畫面的大調子,知道這一定是位多年經營寫生技法的高手。能到這里來選景采風,是不是他對昔日老上海有些特殊的情感?那麼,眼前這樣的上海老城區是否應該多保留一些呢?
10. 目前上海具有歷史的建築有哪裡
要說最具歷史意義的,在上海可以說的是萬國博覽建築群,現在最著名的要屬洛內克·外灘源這個建築群,容囊括了11棟百年歷史建築,非常具有歷史韻味,走在這些建築身邊,就好像在閱讀歷史一樣,這里每一棟歷史基本都有過輝煌的歷史。